海图书画苑艺术顾问翟登绪: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物质财富

北京/室内设计师/1年前/21浏览
海图书画苑艺术顾问翟登绪: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物质财富

翟登绪,山东淄博人,字青云,号和为斋主人,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翟登绪,山东淄博人,字青云,号和为斋主人,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院,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美协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美协会员、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上海画院特聘画家、世界艺术研究会中国委员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山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副主任。

2019年秋,翟登绪先生创作的四尺整张名为“五福同寿”的国画作品,在瀚海拍卖会上拍卖,估价是24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32000万元。通常情况下,翟登绪书法价格每平尺画作在3000元左右,个别精品每平尺价格可能达到5000元以上。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zaò)君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②。虽有荣观③,燕处超然④。奈何万乘之主⑤,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⑥,躁则失君。

【注释】

①躁(zaò):这里有动的意思。

②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③荣观:贵族游玩享乐的地方。

④燕处:安居的意思。超然:超脱外物,不陷在里面。

⑤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如何”。万乘之主:一部车子叫一乘,万乘之主即指大国的君主。

⑥根:本。

【翻译】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导读】

在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统一对立的矛盾现象中,重是根本,轻是其次,只重视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只重视静而轻视动就会失去根本。尤其是作为万乘大国的君主,必须守重持静,不可轻佻躁动。

【解析】

本章将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优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轻,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的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民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这一思想与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观点十分相似。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君”与“根”相对,意为主宰者。本篇的开头部分,老子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即轻与重、动与静。在《道德经》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里,老子曾经提出过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宠与辱等对立统一的概念。这螋概念的提出,对于阐述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于是,老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分析重与轻的关系时,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视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加入地球上没有重力,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呢?我们将不能站稳脚跟,不能饮食.生命也无法延续下去,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分析动和静这一对矛盾时,老子认为,静是根本,动是由静决定的。老子所说的轻可以解释为轻浮,而动可以解释为躁动不安。心理的浮躁,这里指心灵中的全部感情、理性和意志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激烈动荡的矛盾与冲突的状态。同样,这里的“躁”是相对于“天下”(即世界整体)而言的。轻浮和躁动不安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这种举止是人们成功的大敌,是上天因人们不顺应自然大道而降下的祸患,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对此,君子(得道之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老子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辎”指的是长途旅行时必须携带的衣物,或是军士出征时必须携带的军用器械、粮草和营帐等。老子在这里显然用了隐喻的手法,“辎”在这里指的是那些与人的生活和活动紧密相关的事物:老子的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君子虽然天天都在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谨慎考虑后再行动,绝不会表现出轻率、焦躁的样子。为什么君子能够做到不轻率、不浮躁呢?这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天道,并没有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尽管他们也有可供享受的亭台楼阁,但是他们身居其中,却怡然自得。也就是说,他们能够超然地面对安逸的环境,而不是沉溺于其中。

如何才能像君子那样合于道呢?其实,道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里。人们只有始终以道为标准,摒弃外在的贪欲,努力修养自己的身心,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偏离大道。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静制动,保持内心平静,无私无欲,心中不可留有一丝一毫自勺私心杂念,这样才能进入道境。俗话说:“心里无闲事,不怕鬼叫门。”只要平时行得正、坐得直,自然能够泰然处之,各种杂念也就随之消失。如果平日心术不正.一旦遇上惊险场面,必定会胆战心惊,魂不守舍;或者见景生情,经不住诱惑,这些都不利于人修道。历来修道之人强调行善积德,道理就在这里。修德是为了得道,得道是为了行道。因此,精神世界虽有不尽的荣华美景,却也不能一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好比振翼而飞的大雁,不可能永远在蓝天中翱翔,终究还是要飞回巢穴内栖息的。所以,人既要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只有把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完美的人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最后,老子将矛头指向了“万乘之主”,也就是大国的君主。老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君主大都奢侈轻浮、狂妄自大、焦躁轻率。老子认为,身为一国之君,只有做到持重守静,才能克制轻浮焦躁的弱点。如果治国者耽于享乐,或是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这都是有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的,那么就会落得“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下场。历史上行为不合于大道的昏庸无道之君,如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等,没有一个不遭到后人唾骂和鄙弃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我们应当怎样砑待物质财富呢?是坦然地享受,还是依旧过节俭的生活?其实,。老子的观点就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答案。老子主张顺应自然,由于物质是人创造的,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人们过分节俭,一味拒绝富足充裕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单调乏味,所以,适当地追求物质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就要锻炼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只追求享受而不去劳动,就不合乎人大道,这些行为一定要摒弃,否则就会埋下祸根。

王弼《道德经注》

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以重为本,故不离。轻不镇重也。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

轻的东西不能负载重物,小的东西不能压住大的。事物要借助不移动的东西才能使自身运动。所以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动的君主。因为圣人以重为根本,所以不离根本也就不离重物。轻的无法镇住、支配重的。失本,指的是失去生命。失君,指的是失去君主的地位。

苏辙《老子解》

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故轻以重为根,躁以静为君。行欲轻而不离辎重,荣观虽乐,而必有燕处,重静之不可失如此。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轻其身则不足以任天下矣。轻与躁无施而可,然君轻则臣知其不足赖,臣躁则君知其志于利,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的东西不能负载重物,小的东西不能压住大的,事物要借助不移动的东西才能运动,所以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动的君主。想行走得轻快却不离开载重的大车,荣华富贵虽然是好的,但必须不以为意、等闲视之,因此重和静不可以失去。君主是自身来承担天下的权力,如果不看重自身,轻率行事,就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轻和躁本身虽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君主轻浮,臣下就知道他不足信赖;臣下急躁、轻率,君主就知道他只想谋私利,所以说君主轻浮就会失去臣下的忠诚,臣下轻率就会失去君主的信任。

【经典译文】

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已经通过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宠辱等范畴来表达他的辩证法思想了。这里老子又举出动静、轻重的范畴加以讨论大国君主治国所应坚守的根本。我们在学习哲学课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宇宙间的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在这里,老子却坚持了不太一样的观点,他认为静是动的根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如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就说:“动与静的矛盾,应当把动看做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子虽然也接触到动静的关系,但他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也就是把事物性质弄颠倒了。因此,他把静看做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所以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有形而上学因素。这种宇宙观和他所代表的没落阶级的立场完全相适应。”

其实,从全书以及其他道家代表著作联系来看,老子所说的“轻重”、“静躁”并非指一些人所想的那种物理概念上的质量轻重、运动静止而说的。老子更侧重于心态,即个人的修养上。此处说的静即要求人们保持心灵上的宁静,而非浮躁浅薄,也就是前文所言的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轻者,末也;重者,本也。是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必有所守,儒家所守的就是“仁”、老子所守的就是“道”、法者所守的就是“法”。舜十分孝顺,父亲不慈、弟弟不敬,但他毫无怨言,所守的就是“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守的就是“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守的就是“忠”....每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根本,这就是人生“重”之所在,失去了这个根本一个人就会丧失生存的目标,甚至生存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草人木偶。万乘的君主所要坚守的就是清静无为的治民之道,他应该以天下百姓为重,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政策,而不是以征伐攻掠、珍宝美玉、山珍海味、歌舞美人为乐。

厚重、虚静是养身的根本,而使人轻浮躁动的外欲则是害生的根源。得道君子坚持那些厚重的东西,不被美食胜景所吸引,在欲望面前他们能安然处之。为什么那些大国的君主要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地为了国家而轻视自己的身体呢?这种错误的轻重观念,躁动的行为、欲望,会让他们失去根本,最终也会丧失君位。

【哲理引申】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是告诉人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中,都要知道自己的根本为何,应该如何坚守,切不可躁动地肆意妄为,放弃原则轻浮行事,更不可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大好人生都放在错误的目标之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本,自己的原则、操守。统治者的根本就是爱惜百姓、以天下为公,所以,能够坚守根本的君主,不会沉浸于物欲享乐,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残害百姓,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远离什么,所以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传扬千古的功绩。

历史上有这样几个典故。大禹为帝的时候,日夜操劳,身心疲惫,他的属下仪狄见了,便将自己偶然造出的美酒献给了他。大禹喝了酒以后,感觉味道鲜美极了,一醉就是三天三夜。醒来时疲劳也得到了缓解,心情很高兴。但当他知道自已饮酒之后竟然睡了三天三夜以后,心中立刻产生了忧虑:酒虽然味道很美,让人忘记疲劳,但却让自己荒废了政务。为天下百姓服务是自己的职责,怎么能为了避免疲劳而忘记了百姓的疾苦呢?于是他感慨:“后世一定会有君主因为沉溺美酒而失去国家的!”从此以后便疏远了仪狄,也不再去喝酒。

齐桓公一次半夜肚子饿,又没有什么想吃的东西,于是易牙便为他烹饪了一席美餐。齐桓公吃后,感觉世上再也没有更好的东西了,余味在口中回绕,整夜都睡不着觉。第二天,没有精神上朝,耽误了国政。于是,桓公感慨道:“后世一定有因为美味而丧失国家的。”

晋文公得到了一个绝色美女,在她的陪伴之下沉迷于饮酒作乐之中,三日没有上朝。醒悟以后,他感慨道:“后世一定有因为美色而丧失国家的!”于是,疏远了美女,开始勤于国事。

楚庄王登上强台,眺望远方的山,左面是长江美景,右面是洞庭绝色,前面方淮之水更是秀美绝伦,觉得山水之乐仿佛可以让人忘记生死,便在这里流连许久。醒悟之后,他觉得沉迷于山水之乐,让自己耽误了国事,便感慨道:“后世一定有游山玩水而失去国家的!”便发誓不再登高游乐。

大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知道自己为君的根本在于治民,在错误的追逐之中能够醒悟过来,并改正错误,所以他们都建立了一番功业,得到后人的敬仰。相反,有些统治者,以为拥有天下便可以肆无忌惮、胡作妄为,他们不爱惜人民,不重视国事,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骄奢浮逸的享乐之中,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甚至生命。

秦二世就是个不知本末、轻躁失根的人。他本来就是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得帝位,即位以后,又不知道好好修德善政,治理国家,反而采用严酷的刑罚,诛杀看不顺眼的大臣,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将国事都托付给奸臣赵高,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秦二世做了皇帝以后,昏庸无能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一次他和赵高谈论说道:“人这一生就如白驹过隙,做了皇帝,我便想尽情地享乐,爱卿你看如何呢?”赵高正想专权,于是便附和道:“陛下想得实在是太对了,做皇帝就该如此,那些所谓的圣王,身居高位却每日忧心竭虑的,拥有天下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您英明啊!"秦二世听了哈哈大笑,觉得己真是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君主。

受到赵高的怂恿,秦二世又向李斯询问长久享乐下去的方法。他对李斯说:“尧做天子的时候,住的房子是茅草搭建的,吃的是野荣煮成的汤,冬天裹鹿皮御寒,夏天就穿粗陋的麻衣。大禹为了治水,东奔西波十几年,劳累得大腿掉肉,小腿脱毛,最后竟然客死他乡。做帝王这个样子,难道是他们的初衷吗?贫寒的生活大概都是那些穷酸的读书人所倡导的吧,肯定不是帝王们的真实意愿。既然做了天子,就要拿天下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没有一点好处,谁还有心思去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尽情享乐,永享天下,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李斯看到秦二世竟然有这种想法和追求,便引用很多典故、讲了很多道理来劝谏他,希望他疏远赵高等奸佞小人。可惜秦二世不听,反而认为赵高是真的对自己好,更亲近赵高。

在赵高的怂恿之下,秦二世越来越荒淫,连续数月在后宫沉迷于美色、酒乐之中,还大征徭役兴建官室台阁。天下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兵造反,到处都燃起了反秦的战火,秦二世却不闻不知。直到最后被赵高弑杀,还不知道醒悟。

统治者应该务其根本,不要错误地追求淫乐、嬉游,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沉溺于各种不好的习惯之中,追求错误的东西,如赌博、酗酒等,最后迷失在生活之中,给自己带来祸患和失败。老子在此告诫世人“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让人们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立身于世的根本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坚持;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追求。这是每个人都该好好思索,时时不忘的。


1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一大波可爱小动物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一梦大唐·长恨歌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导视系统
导视系统
导视系统
导视系统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餐饮案例
餐饮案例
餐饮案例
餐饮案例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C君精选-吉祥物设计
C君精选-吉祥物设计
C君精选-吉祥物设计
C君精选-吉祥物设计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地产VI
地产VI
地产VI
地产VI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