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入行时看的最多的书,就是设计技巧提升类型的,那时候只想快速的掌握技能。随时时间的推移,越是能够感受到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一样重要,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可学习的资料变得更多了,作为UI设计师进阶的过程中阅读也必不可少,多维度书籍来提升设计思维、专业能力和创新视野。
本期我将分享一本从入行就看过的书,最近又重温一遍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优秀的UI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界面设计技巧,更需要理解用户行为心理、设计系统构建方法以及前沿技术趋势
。本次我们就围绕设计理论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一起来阅读唐纳德·A·诺曼博士的经典之作《设计心理学》,
这本被广泛誉为设计心理学经典之作的书籍。
首先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这本书讲了什么,总结来说就是
从日常设计到未来趋势
。对于设计心理学概述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与行为规律,以优化设计与人互动的学科。唐纳德·诺曼博士作为认知心理学家和设计理论先驱,通过《设计心理学》系列著作,构建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框架,帮助设计师理解并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与心理预期。
1、诺曼的设计心理学理论体系以人类认知为基础,强调设计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
沟通方式
和
行为引导。
2、
核心设计理念
:诺曼始终强调"
不是你的错
"——当用户无法正确使用产品时,问题通常不在用户,而在设计本身。
3、全书系列共4册,
日常的设计、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这四册书籍形成一个递进的理论体系,从基础设计原则到情感层次,再到复杂系统管理,最终探讨未来设计趋势,
全面覆盖了设计心理学的各个维度
。
《日常的设计》是诺曼设计心理学系列的开篇之作,
聚焦于日常用品设计中的可用性问题
。该书通过分析日常物品使用中的困惑与错误,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强调产品设计应关注功能、安全和易用性,而非仅追求形式美感。
诺曼博士明确指出:"
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源于产品设计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而非用户能力不足,所以做好
可视性
与
易通性
是好设计的两大特征,前者指用户能明白如何操作,后者指用户能理解设计意图。作者也列举了一些案例,如诺曼门("诺曼"一词已成为设计不佳物品的代名词)、难以辨别的水龙头开关等,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设计失败如何导致用户困惑。

如果给门这样简单的物品也要加上额外的意符,即标识,那就是糟糕的设计。
行动的七个阶段
:目标→计划→确认→执行→感知→诠释→对比,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理解偏差,这一理论揭示了用户操作失败的根本原因。设计师应确保用户能在每个阶段获得清晰反馈,避免因理解断层导致操作失败。例如,手机应用中的操作确认提示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设计的。
人类行为由内在知识与外部知识共同决定,优秀设计应合理分配两者负担。诺曼指出:"
记忆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也是储存于外界的知识
"。利用
自然映射
将外部知识转化为直观操作,如水龙头设计应与水流方向一致。例如,炉灶旋钮应与炉头位置保持逻辑对应,避免用户误操作
差错分为
失误
(slips,执行错误)和
错误
(mistakes,计划错误),设计应针对不同类型提供预防机制。"差错是设计的必然结果,而非用户的责任",设计师应承担差错预防的主要责任,诺曼强调:"
良好的设计还不够,必须为差错设计
"。
七大设计原则
:可视性、反馈、概念模型、示能、意符、映射、约束,这些原则构成了现代设计实践的基础。如手机界面设计应通过颜色、形状等视觉线索明确操作可能性,减少用户学习成本。诺曼在增订版中特别强调了
设计思维
和
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
两个新章节,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及设计的未来。
其核心观点:
生活需要复杂而非简单
,设计的目标应是管理复杂而非消除复杂。诺曼博士在书中明确表示:"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
但关键在于区分:
复杂
(可理解的系统)与
混乱
(不可理解的状态)的本质区别在于设计能否提供清晰的理解路径。复杂是事实,混乱是问题。

这个咖啡壶看起来是否极度复杂,而这也是关键所在,讨人喜欢的视觉复杂就是吸引力之一。
设计的策略:通过
分层设计
、
模块化
和
渐进式披露
等方法,使复杂系统保持可理解性。诺曼指出:"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进而生产出实用的产品"。
建立清晰的概念模型
:帮助用户理解复杂系统的运作原理
心智模型理论是用户对产品或系统如何工作的心理预期 。诺曼博士指出,当用户的心智模型与系统实际运作方式一致时,产品更容易被理解和使用。在书中强调,
设计师应关注用户如何思考,而非仅关注产品如何工作
。这要求设计师深入理解目标用户的心理模型,并据此设计系统表象。
现代厨房电器虽功能复杂,但通过一致的界面设计和逻辑分组,使用户能逐步掌握使用方法。例如,专业厨房中看似杂乱的工具摆放,实则有其内在逻辑,让使用者能高效工作。
本能层次:关注产品外观、材质等感官体验,直接影响用户第一印象。这一层次是
"先于意识与思维的,它是外观要素和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础"。
案例
:母婴产品通常采用柔和的色彩和圆润的造型,引发用户的保护欲和亲近感。
行为层次:关注产品功能与使用体验,决定用户是否能高效完成任务。诺曼指出:
"行为层次与产品的使用及体验相关,包括功能、性能及可用性"。
案例
:宜家家具的设计不仅考虑实用性,还注重组装过程的流畅性,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反思层次:关注产品带来的个人感受与记忆,影响用户长期情感连接。这一层次
"最容易随着文化、经验、教育和个体差异的不同而变化"。
案例
:苹果产品的极简主义设计不仅美观,还传递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创新精神,让用户产生身份认同。
针对不同层次设计相应体验,如通过
故事性
增强反思层次体验,通过
流畅交互
提升行为层次体验。诺曼博士强调:"
情感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情感化设计能显著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尤其在服务设计领域。例如,一个圆墩墩的茶壶可能不好倒茶,但能让人看到就微笑,这就是情感化设计的力量。
诺曼博士强调,
情感与认知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影响
。积极情绪可以拓宽认知范围,促进创造性思维;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认知,导致思维狭窄。他指出,优秀的设计应在情感的三个层次上都考虑,而非仅关注功能或美观。例如,医疗设备设计不仅需要确保功能安全(行为层),还需考虑患者对设备的恐惧感(本能层)和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反思层)。
未来设计将更加注重
人机协同
与
情感连接
,技术发展使设计边界不断扩展。诺曼博士指出:"
未来的智能产品,不能只懂技术,还要懂人心
"。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中保持设计的人文关怀,避免过度自动化导致的用户体验下降。例如,"话唠"GPS系统和"坏脾气"的冰箱展示了技术缺乏人性化带来的问题。
包括
人性化技术
、
可理解的复杂
、
情感连接
、
适应性设计
、
可持续性
和
道德责任
。诺曼博士总结道:"
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设计师需超越功能设计,关注技术与人类价值观的融合,如AI产品的透明度与用户控制权设计。"
设计:为了人类发展科技
"。
在第四册中强调,设计应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 。他提出可持续设计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tion)
:减少材料和能源的使用
重复使用(Reuse)
:设计可重复使用的功能和结构
循环再利用(Recycling)
:确保产品易于回收和再利用
诺曼博士指出,
可持续设计不应仅停留在回收层面,而应从设计源头减少浪费
。例如,环保包装设计应考虑可折叠、可重复使用,而非仅使用可降解材料。
循环再利用
:马斯达尔城项目采用零碳、零废弃物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典范
材料选择
:使用可降解材料(如PLA和咖啡渣制成的吸管)减少环境负担
能源效率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优化能源使用,如绿米智能家居的能源管理功能
自然语言处理
:智能音箱设计应支持自然对话,减少用户学习成本
情感识别
:利用生理信号(如眼动追踪)优化用户体验,实现更精准的情感化设计
包容性设计
:考虑不同用户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的需求,设计更具包容性的产品
写到这里感觉又重新回忆了一遍,本次一口气把4本书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整合,只能说提炼了一些诺曼博士的核心思想进行分享,很多细节之处还需要大家有空自己去学习一下。总结来看《设计心理学》系列通过四册书籍,构建了一个
从基础原则到未来趋势的完整设计思维体系
。他的理论不仅改变了设计实践的方法,也重新定义了设计的本质——设计是一种
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
,其核心是沟通与理解。
我们做为设计从业者,未来肯定要把重点
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
。设计不再仅关注产品功能,而是关注用户与产品互动的全过程体验。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复杂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设计应帮助用户理解并驾驭复杂。正如书中所言:"
复杂是好事,混乱惹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