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直至近代1920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她”文字才被创造,女性群体在文字世界才有了专属符号。这一小小的汉字,让“伊”人确定了女性为代表的文字主体,而在此之前,他和
她在千年的历史中相融于一体,不分彼此,他和她都可以是他
回溯往事,她力量在突破中闪光,花木兰披甲从戎,骑上战马,冲锋陷阵,弯弓射大雕,代父出征,黄沙漫天马蹄扬起的尘埃下,燕山胡骑的嘶鸣中走过她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李清照在两宋之交的风雨漂泊里硬生生用孱弱的身躯喊出“生当做人杰”的铿锵,以笔为刃,在文坛中用文字证明女性的灵魂可以辽阔如山河,她的婉约词曲里的底色是她不被世俗现实定义的豪迈;黄道婆,棉纺鼻祖,革新技术,用智慧引领千万妇女用新工具生产棉布,让百姓不在受冻,温暖了寒冬中的千家万户,她用行动证明她的才华并不拘泥于小小的的桑麻,织布机上由女性打下了布艺的天下。
近代,巾帼力量在天空与太空的疆域里耀眼如星月灿烂,如星火燎原,她在月球和天空的每一步都是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一大步,是让人振奋的人类文明史上文明更进一步的号角,1951年牡丹江机场的跑道上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14位女飞行员,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冬中练习操作,三个月内完成男飞行员半年的训练,没有教材,她们便把教员的讲解一字一句刻在心上,当这批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驾驶银鹰飞过天安门广场,机翼下是观望欢呼的人群,机翼上上是重新被定义的天空——原来女性的翅膀,也可以在云霄上载着家国理想展翅翱翔。
更璀璨的流光是2012年,神州9号飞船发射升空时,曾在空军部队飞过800多个小时的穿着舱内航天服的刘洋,一个河南郑州的姑娘,淡定的在失重环境里,从容更换组件,记录航天数据,带着自信的微笑大大方方的向世界挥手,她恬静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向宇宙,传往地球。“我看到了美丽的地球,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宇宙”,她证明了女性的航天能力,在月球在宇宙对未知的征服她在路上。
2021年,航天员王亚平带着女儿的“太空种子”飞向空间站,她在“天宫课堂”里成功演示水膜实验,让地球上千千万万的孩子们看见液体表面张力的奇妙;她也完成中国女性首次出舱任务,在机械臂的协助下,她的身影在宇宙的映衬中构成震撼画面——原来女性的脚步,能从大地延伸到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
当屠呦呦在实验室提取青蒿素济世救人,当张桂梅为大山里的女孩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用行动重构世界,她们可以探索宇宙,她们可以钢铁意志,一身戎装。她们可以改变命运,成为科学家,教育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她”——永远不被定义,她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任何人。她力量,强大到无法想象。
所谓伟大,从来不是性别赋予的标签,而是每个“她”在热爱里发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