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AIGC:我用Photoshop生成式填充与Premiere文本剪辑,重塑设计工作流

北京/设计爱好者/124天前/9浏览
不止AIGC:我用Photoshop生成式填充与Premiere文本剪辑,重塑设计工作流
最近有机会深度把玩了一下奥地利Blueskyy艺术学院的Adobe教育版全家桶,体验相当不错,确实挖到了一些宝藏功能,迫不及待想跟圈内朋友们聊聊。简单来说,这个订阅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踏实。它的Firefly积分每周给到1500点,是我见过最大方的,多到几乎用不完;一套订阅能激活4台设备,虽然我个人设备没那么多(捂脸);最让我安心的是,订阅状态能在一个专门的IT服务网站上实时查询,透明度极高,完全不用担心“半路下车”的窘境。这趟“车”已经载着两千多位同仁稳稳当当跑了快一年,事实证明非常可靠。当然,关键的问题来了,现在如何加入?答案是……车门已经焊死啦(笑),所以这篇文章并非广告,纯粹是“老司机”的一些经验分享。
不止AIGC:我用Photoshop生成式填充与Premiere文本剪辑,重塑设计工作流
Collect
作为一名在设计和多媒体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工具的革新对于效率和创意的解放有多么重要。Adobe Creative Cloud从单纯的工具集成,到如今深度融入Sensei AI,其进化速度令人惊叹。付费订阅的核心价值,早已不只是使用软件的“许可”,更是获取这些前沿AI生产力的“入场券”。今天,我想跳出单纯的AIGC绘画讨论,和大家深入探讨两个已经彻底改变我工作流程的AI功能,并分享一些能激发创新的底层思维方法。
技巧一:超越“无中生有”——Photoshop生成式填充(Generative Fill)的实用工作流
“生成式填充”无疑是过去一年里设计圈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功能。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输入文字,P出万物”的娱乐层面。但在专业设计师眼中,它的真正威力在于
对现有图像进行无损、高效、语义感知的拓展与修复
,其应用深度远超想象。下面我将通过一个真实商业案例,来展示如何将它融入专业工作流。
场景:电商产品主图的“乾坤大挪移”
想象一个常见的场景:我们为客户拍摄了一款手提包的精修图,构图和光影都非常完美,客户也很满意。但现在,运营部门提出新需求,需要将这张竖构图的图片(3:4比例)制作成一张横版的网站Banner(16:9比例),同时还要为社交媒体制作一张方形的帖子图(1:1比例)。
传统工作方式的痛点:
  1. 暴力裁切
    :最简单,但会损失大量垂直方向的背景和氛围,甚至可能切到产品本身,导致构图失衡,完全不可取。
  2. 内容识别填充(Content-Aware Fill)
    :这是过去的“准AI”方案。对于背景纹理简单(如天空、草地)的图像,它表现尚可。但对于我们这个案例中带有复杂光影、纹理和透视的桌面背景,内容识别填充往往会产生模糊、重复、不自然的“图样”感,修复这些瑕疵需要大量的手工图章和修补工具操作,耗时耗力,且效果难以完美。
  3. 重新合成
    :寻找相似的背景素材,通过蒙版、调色、添加光影等方式手动“接”出两侧的背景。这极其考验设计师的PS基本功和耐心,一个复杂的场景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处理妥当,且最终效果的真实感难以保证。
AI加持下的新工作流(详细步骤):
现在,我们来看看“生成式填充”如何优雅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画布拓展与智能选区
  • 打开我们的竖构图手提包图片 (product_portrait.psd)。
  • 选择“裁剪工具”(快捷键 C)。在顶部的工具栏中,找到比例设置,选择或输入 16:9。
  • 拖动裁剪框的边缘,向左右两侧拉伸,直到画面达到理想的Banner尺寸。此时,两侧会显示为空白区域。确认裁剪。
  • 关键点
    :现在,我们需要告诉Photoshop要填充哪个区域。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快捷键 M),按住 Shift 键,分别框选左右两侧的空白区域。为了让AI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请确保你的选区与原始图像有大约10-20像素的重叠区域
    。这个重叠的“握手区”至关重要,它能让AI分析原始图像的像素、光影、纹理和透视,从而生成无缝衔接的内容。
第二步:调用生成式填充,与AI“对话”
  • 完成选区后,你会看到一个浮动的“上下文任务栏”,点击上面的“生成式填充”按钮。
  • 接下来是与AI沟通的环节——
    Prompt(提示词)
    。这里有两种策略:
    留白策略
    :对于仅仅是拓展背景的场景,
    我强烈建议将提示词框留空,直接点击“生成”
    。这样做等于告诉AI:“你看着办,根据你对图像现有内容的理解,帮我合乎逻辑地把画面补全就行。” 在大多数情况下,Firefly AI的语义理解能力足以生成非常匹配的背景,包括延伸的桌面纹理、自然过渡的光影,甚至是背景中一些元素的合理延续。
    描述性策略
    :如果你想在拓展的区域添加特定元素,比如在左侧桌面上放一支钢笔和一本打开的记事本。那么提示词可以写:“
    A fountain pen and an open notebook on the wooden desk
    ”(在木质桌面上的一支钢笔和一本打开的记事本)。提示词越具体,生成结果越可控。
  • 点击“生成”后,稍等片刻。你会发现,Photoshop不仅填充了空白,还在图层面板中创建了一个新的“生成图层”。
第三步:版本甄选与无损调整
  • “生成图层”是这个功能最强大的地方之一。它是一个
    非破坏性图层
    ,意味着你的原始图像毫发无损。
  • 在“属性”面板中,你会看到AI为你提供了3个不同的生成版本(变体)。你可以逐个点击预览,选择效果最自然、最满意的一个。
  • 如果3个版本都不完美,没关系。可以直接再次点击“生成”按钮,AI会重新理解并再提供3个全新的方案。这个过程可以无限重复,直到你找到最理想的结果。
  • 由于是独立图层,你还可以为这个“生成图层”添加蒙版,擦除或微调生成内容的局部区域,实现像素级别的精准控制。比如,AI生成的光影稍微有点硬,你可以通过蒙版结合低不透明度的柔边画笔,让它和原始图像的过渡更加柔和。
第四步:从Banner到社交媒体图
将这张16:9的Banner图另存为 (product_banner.jpg)。接着,我们再次使用“裁剪工具”(C),这次将比例设置为 1:1(方形)。框选出以产品为中心的最佳构图,确认裁剪。整个过程,从一张图拓展到两种不同规格的宣传物料,用时不超过5分钟,而且效果远超传统方法。这在过去,至少是半小时起步的工作量。
总结
:生成式填充的核心价值在于**“上下文感知”
“非破坏性编辑”**。它将设计师从大量重复、枯燥的背景修复与合成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创意和构图本身。这,就是AI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技巧二:视频剪辑的颠覆者——Premiere Pro 文本剪辑(Text-Based Editing)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需要处理大量的口播视频、采访、在线课程等内容,那么Premiere Pro的“文本剪辑”功能,绝对是能让你“高呼万岁”的效率神器。它将视频剪辑的逻辑,从基于时间线的“拉踩镜头”,转变成了基于文稿的“编辑文档”。
场景:快速剪辑一段20分钟的采访视频
我们拿到了一段20分钟的采访原始素材,需求是剪辑出一个3分钟左右的精华版,要求逻辑流畅、删除所有口误、长时间停顿和无关内容。
传统剪辑流程的折磨:
  1. 反复观看
    :将20分钟的素材从头到尾看一遍,甚至几遍,同时在纸上或文档里记录下需要保留的时间点(例如:01:15-02:30,05:40-06:20…)。
  2. 粗剪(拉片子)
    :在时间线上,根据记录的时间点,使用“剃刀工具” (C) 精准地切割片段,然后删除不需要的部分,再把保留的片段拼接起来。这个过程充满了拖拽、对齐、放大缩小时间线的操作。
  3. 精剪
    :再次回看粗剪版,处理拼接处的跳帧、调整节奏、删除“嗯”、“啊”等语气词和不自然的停顿。这个过程极为琐碎,尤其是在长视频中寻找并精确删除一个仅持续半秒的语气词,非常考验眼力和耐心。
整个流程下来,处理一段20分钟的素材,一个熟练的剪辑师也需要一到两个小时。
文本剪辑新范式(详细步骤):
第一步:智能转写,解放双耳
  • 将采访视频素材导入Premiere Pro项目。
  • 打开“文本”工作区 (Window > Workspaces > Text)。在“转录”选项卡下,选择你的视频片段,设置好语言(例如“中文-普通话”),然后点击“转录”。
  • Adobe Sensei AI会自动开始分析音频并生成文字稿。根据视频长度,这个过程需要几分钟。完成后,你会看到视频的全部对话内容都以带时间戳的文本形式呈现在面板中。
  • AI的强大之处
    :它还能自动识别不同的发言人(如果有多人对话),并能通过点击 ... 菜单,一键“删除所有停顿”或“删除所有填充词”(如嗯、啊等),实现初步的“净化”。
第二步:像编辑Word一样剪视频
  • 现在,神奇的时刻到来了。你可以像编辑Word文档一样,直接在转录文本上进行操作。
    删除内容
    :看到某一句是废话?直接用鼠标选中这段文字,按下 Delete 键。你会看到时间线上对应的视频片段被瞬间删除,后面的片段自动前移并吸附,完成了无缝的“波纹删除”。
    调整顺序
    :觉得第三段的内容放在第一段后面逻辑更通顺?没问题。直接在文本面板中选中第三段的文字,Ctrl+X (剪切),然后将光标移动到第一段结尾,Ctrl+V (粘贴)。时间线上对应的视频片段也随之完成了位置的对调。
    快速定位
    :老板突然问:“视频里提到‘创新’的部分在哪里?” 你无需再拖动时间线大海捞针。直接在文本面板的搜索框里输入“创新”,所有包含这个词的句子都会被高亮显示。点击任意一条搜索结果,时间线指针会立刻跳转到视频对应的位置。
第三步:从文稿到序列,一键生成粗剪版
  • 在你对文本稿进行了一系列删减、调整之后,一个精炼的文字稿就诞生了。此时,点击文本面板上方的“创建字幕”按钮旁边的“创建序列”图标。
  • Premiere会根据你编辑后的文本稿,自动在时间线上生成一个新的、已经完成粗剪的视频序列。这个序列只包含你保留下来的片段,并且顺序也已经调整好。一个3分钟的精华版视频,就这样在几分钟内完成了粗剪。
第四步:结合传统工具精修
  • 这个AI生成的粗剪版,已经是我们精修的绝佳起点。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些传统的精细化操作,比如添加B-Roll(补充画面)、背景音乐、调色、添加转场和字幕等。
  • 额外AI福利
    :如果采访录音环境不佳,有背景噪音或混响,可以选中音频轨道,在“基本声音”面板中点击“增强语音”(Enhance Speech)。这个整合自Adobe Podcast的AI功能,能一键奇迹般地提升音频质量,效果堪比昂贵的专业插件。
总结
:文本剪辑功能,将视频剪辑从一个“时域”操作,变成了一个“文域”操作。它极大地降低了剪辑的认知门槛,并以数量级的优势提升了处理对话类视频的效率。它让我能把90%的时间,从“找素材、切片段”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投入到“讲好故事、优化节奏”的创造性工作中去。
设计师的思维跃迁:拥抱“第一性原理”
分享完两个具体的“术”,我还想聊聊一个更底层的“道”——一种能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持续创新的思考方法:“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
这个概念源于物理学,被埃隆·马斯克等创新者推崇备通。它的核心是:
回归事物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源头出发,而不是通过类比或参考现有案例来思考。
在设计领域,我们太容易陷入“类比思维”的陷阱。比如,接到一个“设计一个新的音乐App”的需求,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打开Spotify、Apple Music、QQ音乐,研究它们的布局、功能和交互,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微创新”。这样的产物,很难有颠覆性的突破,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被现有的框架束缚住了。
而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我们会这样问自己:
  1. 这个产品的最根本、最不可剥离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一个有播放列表和推荐的界面”。而是“帮助用户发现和聆听能引发其情感共鸣的声音”。
  2. 构成这个本质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声音本身
    :音乐、播客、白噪音等。
    用户
    :他们的情绪、场景(通勤、工作、运动、睡前)、品味。
    发现机制
    :如何将“声音”与特定“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情绪”进行匹配?
  3. 从这些基本要素出发,我们能构建出怎样的解决方案?抛开传统界面
    :也许App的主界面不是一堆歌单,而是一个情感转盘或场景选择器?比如用户选择“专注”,App就推送经过科学验证的、能提升注意力的Alpha波音乐或特定BPM的纯音乐。
    重新定义“发现”
    :除了算法推荐,能不能通过心率(读取智能手表数据)、步频、甚至环境光线来推测用户当前状态,并推送匹配的音乐?
    声音的呈现方式
    :除了专辑封面,能不能用动态的视觉艺术、一段相关的文字或故事来呈现一首歌,让聆听体验更沉浸?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拆解了问题的本质,绕开了“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这个思维定锚,从而打开了通往真正创新的大门。这个过程需要更深的思考,但它能引导我们做出与众不同、直击用户核心需求的设计。
无论是利用AI工具提升执行效率,还是运用第一性原理重构设计思路,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将我们从重复的、低价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设计师的真正使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计之路,贵在点滴积累。关注我,每天进步一点,和更好的自己相遇。我们一起,用技巧武装自己,提升职业价值。
0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吸喵套餐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