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戒烟控酒问题 | 远麦刘斌
深圳/艺术工作者/168天前/811浏览
版权
设计师的戒烟控酒问题 | 远麦刘斌
一笔始于2023年的政府项目,横跨两年,终于在今天收到了款项。
虽然数额不大,但有被社会毒打经验的朋友清楚,拖欠时间长的钱收能回来会是一种中奖体验,如同获得了一笔横财。
于是我马上给太太送了份礼物,自己再下单一支干邑XO,适逢近日也有两个项目收尾,所以我心安理得的偷个懒,跟大家写一篇随笔。
话题真的跟XO相关,就是设计师的戒烟控酒问题。
1、消失的两小时
所谓资深设计师,先不说专业成绩如何,必然有一定年纪。
有数据表明中国男人普遍存在烟酒过多的问题,而文创工作者更是重灾区,比如九零后往前的设计师大部分会是烟控,而抽烟者大部分也会好酒。
所谓的烟酒不分家。
前几天老同事来深,也许出自高兴,饭桌上一下子喝了很多白兰地,晚上KTV唱歌时几杯啤酒一下肚,麻烦就大了。
自己竟然断片了,再有意识时候已经是隔天上午,记忆只停留在当晚11点接了个电话,说什么都不清楚,而且还跟老同学视频了两分钟,也不清楚说了什么。
隔天听同事描述,我是唱着歌不久就忽然不正常,11点左右结束又拒绝大家送我,而我坚持送大家到了酒店,我也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更大问题在后面,太太说我在1点半左右才回到家,但我12点前就送完大家到酒店(在家附近),那么中间近两个小时我干什么去了呢?
所以第二天醒来的我非常后怕,真担心断片期间发生什么人身意外。
隔天太太跟老同事说起时,我还灿笑着说可以据此构思一本悬疑小说,名字就叫《消失的两小时》。
喝酒多年的我其实极少断片,但是近两年类似情况却出现多次,这次尤其厉害,细想一下,身边似乎也有几位大哥跟我类似,就是明显没有年轻时候能喝了。
那天之后我一个星期不喝酒,但过去我几乎每晚都要小酌,边喝边刷历史剧,持续了好几年,比如“大秦帝国四部曲”就让我喝下了几百斤不同类型的酒。
经此一事我深刻意识到,为了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控酒。
2、烟酒会带来设计灵感吗?
不少设计师都会认为抽烟喝酒能带来设计灵感,这跟“自古文人多好酒”的文化印象有关系。
好酒的知名文化人士很多,最著名的是诗仙李白,其知名程度让诗圣杜甫专门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本人也有不少唐诗名句在写喝酒,最广为传播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而除了李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也是知名的喝酒组织。
其中成员之一的阮籍曾经为了逃婚,大醉60天,刘伶更是嗜酒如命的代表,留下不少醉酒逸事,还为自己的嗜饮赋诗一首,名为《咒辞》: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但其实刘伶的好酒程度接近病态,属于长期酗酒的典型,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当代烟草,但“五石散”已经现迹江湖,是一种成瘾性药物,常跟喝酒搭配。
除了文人,历史典故或者武侠故事里的英雄好汉也都好酒,而且酒量很好。
比如水浒传,里面好汉们见面时候除了寻衅滋事就是喝大酒,金庸《天龙八部》里的大英雄乔峰也是好酒而有量的代表。
说到金庸,香港四大才子除他之外都爱喝酒,黄沾蔡澜跟倪匡曾经开过一档收视冠军的节目叫《今夜不设防》,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一边抽烟一边端着干邑XO来说笑。
作为资深设计师,抽烟喝酒多年的我是否也认为烟酒能带来创作灵感呢?
其实并不存在这个事情,或者说这是个理解角度的问题。
烟酒给创作者带来的更多是松弛感,而松弛当然会有助于创作,但并不等同于灵感。
比如有段时间我时常会一边喝酒一边写作,中间也少不了烟草作伴,这样通常会容易忘记时间存在,而且表达欲更强。
这属于人放松后的效果,就跟酒局时候人会变得健谈一样的道理,但假设没有节制的喝多了,就会产生反效果,比如胡言乱语或者逻辑不清晰。
假设硬要把这种松弛视为灵感,付出的健康代价就会很大,因为一但习惯后就会形成依赖,变成没有烟酒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武侠小说大宗师古龙先生就属于一个典型,他最后也死于因酗酒导致肝硬化并发症。
3、健康就是远离不健康
我看过不少人谈健康的话题,认为王蒙讲得最好,他说:健康就是远离不健康。
多么简洁有力,真的听君一句话(一席都不需要),省了无数健康博主。
王蒙老先生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其实不健康杀手一直以来就是四样,其一烟酒过多,其二熬夜工作,其三心情郁结,其四是暴饮暴食。
95%以上的现代人总会沾染一到两样,
所以王蒙的意思是先别老把养生挂嘴上,别自我摧残就已经很健康了。
我也并非完全反对大家抽烟喝酒,因为任何问题都要因人而异。
比如我的岳父抽烟多年,曾经中年戒烟,其实已经成功,但是身体却因此暴肥,据他描述,胖到坐在椅子上都会喘大气。
众所周知,一但肥胖就容易招惹各种健康问题,于是岳父又将烟吸回去,体重才恢复正常,每天能抽两三包,持续又吸了20年,至今各种体验也没什么问题。
这里必须强调,吸烟一定是危害大的,我岳父属于个例,只为说明因人而异这个观点。
而且人的健康是种综合表现,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结果。
我常举一个例子,就是一个人抽烟喝酒,但是他早睡早起,热爱运动,心情开朗,还腰缠万贯,那么他抽烟喝酒的危害可能就被其它健康习惯抵消了。
另外,作为普通男性,中年之后能有的爱好并不多,抽烟喝酒可能是仅有的放松方式,所以假设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这方面又不过量,问题并不大。
而且有些不同的爱好在损害健康方面可能比烟酒过多更严重,比如每天一杯奶茶。
总的而言,凡事不可走极端,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比如我,大概一年多之前,我算是彻底将烟戒掉了,至今不抽。
4、戒烟的一些方法
我是高中时候在一些同学的怂恿带动下开始抽烟的,但无论在校或者在家都是秘密进行,如今回想就是小朋友瞎玩,不存在烟瘾。
待完成高考进了大学后就如如脱缰野马了,宿舍有三位同学抽烟,三人成众,如此这般就真的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烟民生活。
虽说烟龄不短,但一直抽得不多,假设不发烟,一包可以抽两三天。
2013年前后,因为刚到社会参加工作,条件太差,睡一张二手床垫半年后,我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时候,腰都玩不下去,如厕时候尤其痛苦,无论躺着坐着走着都疼痛难耐。
在医院做过各式各样的治疗都效果不佳,比如有拉的,电的,按的、贴的跟扎的(针灸)。
那时候上班就特别痛苦,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会有放射性腿疼,我经常坐20分钟就要起来活动,不明真相的同事都背后议论我为摸鱼大神。
那时候为了让身体条件能好些就开始第一次戒烟,在疾病的加持下,戒烟动力往往都会充足。
最开始采用了所谓“逐步减少法”进行,就是今天10根,明天8根,后天6根,根据个人实测,效果并不好。
因为可能去到每天4根的时候,就减不下去,变成每天抽4根,随后又逐步递增上去。
中间还受人蛊惑,还买过一种叫“戒烟的烟”替代真烟,这玩意又贵又难抽,50元一包,一股草药+袜子的味道,抽完通常很恶心,估计是想通过恶心人来达到戒烟效果。
抽完一包后没再买过,这类产品至今都没有成功例子,问题出自产品逻辑上,类似通过喝假酒来戒酒一般,而且解决不了体验问题,比如用什么物质取代尼古丁对人的生理作用。
但那次我确实成功戒烟半年,跟前面两个方法都没关系,而是当时在看《李敖回忆录》的原因。
李敖在文章里也谈到自己戒烟,方法很粗暴,就是今天还抽着两包,决心戒烟后第二天就完全不抽,最后一辈子都不再抽了。
多么男子汉的戒烟法,看得人心神激荡,那李敖又受谁的影响呢?
是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总统(Dwight David Eisenhower),他做联军统帅的时候有些身体问题,医生问他能不能戒烟,他说可以,然后一句话居然就戒了。
所以戒烟最靠谱的其实还是人的决心跟意志。
我也这样效仿他们,第二天就不抽了,头一个星期很难受,比如最明显的不适是口干口渴,注意力会涣散。
但只要凭借意志力熬过去,影响就会随着时间递增而递减。
所以算是在“疾病”的加持下,我成功戒烟了半年,但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还一直存在,后来还来了个静脉曲张(这是另一个故事,此处不展开了)。
我当时身在广东佛山,还从事网页设计工作,公司位于一个大体育馆内,某天我在体育馆外吊单杠(对腰椎间盘突出有帮助),竟然偶遇一位有同样问题的“病友”。
他已经康复得不错,基本没啥问题,在他口中得知原来是遇到了神医,只治疗一次就彻底根治。
机智的我当时以为遇到医托,但他说才几百元的治疗费,我将信将疑还是跟他拿了联系方式。
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困扰需要久坐工作的我,而且看了那么久医生也没好转,各种奇怪的治疗方案也试过不少,比如穿一种鞋跟前高后低的鞋子,以及做各种体操之类。
于是我决定去会一会这位神医,原来这是一位在自己家里经营的铁打师傅,据说代代习武,自己医术来自祖传,而且姓黄,真的是佛山黄师傅。
印象深刻的是那天治疗前他还给我们(跟同事一起去的)耍了一套拳,算是对自己医术的加持与背书,治疗过程很简单,简单到有点不可信。
首先是通过按压找出患处,在我腰部乱摸一通后的黄师傅斩钉截铁的说就是这里,然后拿一些药酒涂在患处,力度很轻,给人一种戏都不想演的感受。
最后他给我开了一堆药,教我怎么煮开后用毛巾敷20分钟之类,最后结账确实只需500元。
我惊魂未定的拿着一堆药回了家,严格按照黄师傅的吩咐操作,完全想不到,真的就此一次彻底治好了,至今足足12年完全没有复发。
2017年前后我姐姐也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我话不多说就带姐姐从深圳(当时我已经搬迁到深圳)回到佛山找黄师傅。
黄师傅也已经搬迁,在另一个地方跟其老母亲相依为命,从他口中得知因为好酒,他已经患上比较严重的肝病。
姐姐也是被黄师傅治疗一次后就彻底康复,真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自此之后,我真的相信中医之中必有瑰宝,但中医学最难解决的应该是标准化与传授的问题,所以医术水平的参差也造成口碑评价的两极分化。
这个小插曲跟我戒烟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身体康复后我又不见棺材不落泪,逐渐恢复抽烟,此处要引入一个关于“心瘾”的概念。
其实大部分人戒烟时候要克服生理依赖的难度是较低的,一般1到3个月左右,多巴胺系统会完全恢复,人对尼古丁的生理依赖基本消失,老烟杠可能需要3到6个月。
体验过戒烟的朋友清楚,生理依赖并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是心瘾,就是大脑会怀念过去香烟对愉悦感的关联。
但这种“愉悦感”无疑是种心理骗局,它属于缓解尼古丁戒断反应与不适的假象,比如说有烟瘾的你停止了吸烟,心理难免烦躁焦虑,当再次吸入香烟时候就会感觉愉快。
除此之外吸烟还会跟场景关联,比如聚餐喝酒、茶余饭后、在KTV唱歌等,同时假设你所在工作环境都是烟民,戒烟难度又会增加多倍。我有几次戒烟复吸都是因为身边同事的“引诱”。
另外,按目前研究看,心瘾是可能永远会存在的。
随后的十多年里我陆续戒烟了好多次,多数是一到几个月,还有两次时间能达到半年,但无法彻底不抽。
中间我会经常尝试的一个方法是过量抽烟后的第二天开始戒烟。
比如有时候聚会的烟酒量特可能别夸张,那么第二天基本上除了没胃口之外,也不想抽烟,所以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开始停止吸烟,个人认为效果挺好。
本次我的戒烟时长当属最久,估算近一年半时间。
因为2021年开始我就有一种体验,就是抽烟好像会加强我情绪的抑郁程度,很多朋友常说烦恼时候想抽烟,抽烟能缓解烦恼,我的情况却是抽烟更烦。
原因我没有深究,但我想起徐小周(徐文兵)医生有本书叫《饮食滋味》,里面谈到一个概念很有意思。
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如果想吃某种东西是说明身体需要它,那么通常是可以适量去吃的(大家要注意“适量”一词)。
而且吃的过程是会生发出愉悦感受,反之,就是身体不需要它,甚至身体在排斥它。
大家细想,我们生病时候按理更需要营养,但为什么没有胃口呢,那是因为生病时候身体机能下降,消化能力变弱,那么就要通过没胃口来让人控制进食。
之前我也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无论再好味道的食物多吃几次都会腻,也许是一种身体保护机制,担心人因为喜欢长期只吃一种东西而导致营养不均衡,后来一问DeepSeek果然如此。
所以人的身体虽然不会发声,但非常聪明。
换言之,假设你身体没有任何毛病,理论上想吃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的,有些朋友出自所谓养生考虑就会非常极端,这种不能吃那种不能吃,也到处劝人别吃就未免矫枉过正。
想通这点之后,我在想也许是身体不想我再抽烟,那一刻再某次暴饮暴吸后再戒烟就如有神助,自此彻底对香烟没了兴趣,心瘾好像也消失了。
5、关于控酒
就喝酒而言,如果没有明显关联的健康问题,可以控酒为主。
因为喝酒本身有较强的社交属性,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一部分,除非本身完全不喝酒可以另当别论,一直爱酒则可以控制频率与饮用量。
如果站在文化与爱好角度看,品鉴好酒可以带来很多快乐,比如我就热爱研究干邑,会看很多书籍,也会购买各种品牌不同级别的干邑进行比对研究。
过程中能收获旁人赌博、玩游戏、看八卦新闻、胡乱购物相关活动的类似快乐,这样说的意思是人总会有一些不太健康的嗜好,多数时候只是选择问题。
而且我在2021年开始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就是每次签订新项目都给自己买一支喜欢的酒,以此作为奖励与激励。
但假设每天喝酒肯定会有较高健康风险,冯唐作为医学博士(虽然主攻妇科)提出的建议是一周要有两天完全不喝酒,让肝脏充分休息。
听上去是否完全不苛刻?
但事实是假如一个人已经饮酒成瘾,他会需要每天都喝,假设不喝就会睡不着或者患得患失,所以我们看一些喝酒的长辈,几乎都是每天喝,而且一日三餐都会佐酒。
我目前的程度已经是每天想喝,所以当前我给自己的控制目标是三天喝一次。
执行效果比较一般,因为只要一喝起来就会连续多天都想喝,当前有限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采用其它饮品代替,比如椰子水或者豆奶。
尽量不要喝调制类饮料或者碳酸饮料,那样可能会带来其它问题或者新的依赖。
有时候切换环境也有一些帮助,比如工作出差或者回老家能适当缓解,朋友们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欢迎给我一些建议。
至于所谓“剂量”,过去社会各界一直认为适量喝酒更健康,但根据2023年《柳叶刀》杂志的最新研究,指出喝酒并没有所谓安全阈值,只要喝了就有危害,一滴都不行。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会持保留意见,除了因为较极端,也因为过去我时常会跟朋友们谈一个观点,就是
“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因为假设你花时间去研究一下科学发展史,会发现很多研究成果是随着时间推进而被不断推翻的,情况跟我们所谓“破迷信”的过程一模一样。
比如大家知道香烟刚刚发明的时候是以保健品形态登场的吗?当时给香烟卖广告的还是医生...(冒汗)。
至于建议饮用量(针对健康人群)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是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纯酒精,女性是15克。
如果换算过来,大约是50毫升的白酒(53°),200毫升的红酒跟500毫升的啤酒。
换言之就是健康人士可以适量饮酒嘛,但实际情况是真正的好酒者都不止这个量,比如我个人如果自己小酌,红酒会喝350毫升左右,啤酒则是1000毫升。
无论如何,所谓水滴石穿,随着年龄增长,控酒是种必然需求,跟戒烟一样,相信还是绝对的意志力才是最有效方法。
6、庄子的养生启发
很多人不知道,“养生”这个词其实来自《庄子》。
《庄子》里面有一章叫《养生主》,体量不大,篇幅不长,仅是《逍遥游》的五分之一。
里面有个故事很出名,叫“庖丁解牛”,后来也变成成语,庖丁是有名的厨子,他给魏惠王表演宰牛,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非常娴熟的就将整条牛彻底分解。
而且“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连肢解的生意都悦耳动听,跟奏乐一样。
后世谈起这个故事,主要是表达人通过反复实践可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但里面还有一个细节跟养生关系密切,非常有意思。
就是庖丁说一个好的厨子一个月要换一次刀,因为切割过程本身对刀产生相应磨损,一个了不起的高级厨师则可以一年才换一次刀。
而他干这个活已经19年,从来不换刀,到底为什么呢?
因为庖丁的分解技术出神入化,对牛的了解就跟达芬奇了解人体一样,表面上是个整体,而实际每个地方都要链接处,都有合适的缝隙,只要刀从合适的缝隙切过去,就完全不费刀了。
魏惠王很快就听明白,这其实就是养生之道
,不要让自己的神智、体魄、精神及四肢在人生当中收到磨难,受到损失,自然就可以使用更久。
如果我们能将人生看得通透,每次都从合适的缝隙里穿过去,自然就会达到养生目的。
抽烟喝酒亦然,如果能掌握到一种平衡,也如同从缝隙穿过,所以戒烟控酒与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但有合适自己的选择与做法。
但假设有朋友因为看了这篇文章从而戒烟控酒,也是功德无量了。
14
3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IP 形象国庆LOGO 设计海报设计插画设计壁纸图片作品集VI 设计UI 设计规范AI 绘画表情包PPT模板设计师的成长#设计师的成长#设计师成长设计师成长设计师成长之路设计师心智成长设计师自我成长设计师的成长历程设计师成长必备成长型设计师设计师的成长阶段设计师成长印记设计师的成长过程设计师成长手册ui设计师的成长设计师成长方法设计师个人成长交互设计师如何快速成长设计师如何说交互成长点家装设计师怎么快速成长家装设计师要怎么成长呢交互设计师要如何成长交互设计师如何成长如何成长交互设计师家装设计师要怎么成长新手家装设计师怎么成长交互设计师怎么样成长交互设计师怎么成长的呢交互设计师怎么成长的快怎么帮交互设计师成长
Log in
14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3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商品

《设计师破局之道-30堂启示课》设计师的生存之道
外链商品
¥29.9























































![AIGC助力电商视觉×头盔系列AI生成 [动态化探索实践]](https://img.zcool.cn/community/68e8da720067cv09d9quve1777.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520,h_390,limit_1/auto-orient,1/sharpen,100/quality,q_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