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aS时代的HMI设计:UX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上海/UX设计师/314天前/111浏览
版权
MaaS时代的HMI设计:UX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出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场景之一,最近,汽车🚗 行业随着国内外“网红”车企大佬频频出镜,成为持续热门的话题,无论是雷军推出小米SU7,成为交车仪式的“车管家”;还是周鸿祎登上东风猛士,成为车展首日的“男车模”...等等,作为一名吃瓜🍉网友,不由自主的被他们吸引过去。然而,作为一名客户体验设计师,回到专业领域,分享我在 MaaS 时代,HMI 设计的所见所思。我一起探讨 1️⃣ 汽车行业 MaaS 的应用,2️⃣ 汽车驾驶舱 HMI 的设计 3️⃣ 汽车制造流程 UX 设计的作用。
01 汽车行业 MaaS 应用?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 移动即服务,
简单的说:将不同的出行方式整合到一起,用户只需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统一支付,相比之前要更加便捷。如若真正实现,其实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每使用一种出行方式,用户就需要分开进行一系列流程操作。我每天去公司上班,1 小时的路途,需要更换 3 种出行工具(共享单车🚴 > 公交车🚌 > 地铁 🚇,偶尔还要打车🚗,出差🚄 ),掐指一算,还真的需要至少 3 次方式切换到对应工具的操作流程。从需要带零钱 🪙 ,到只需带手机📱, 服务体验提升了很多(同时,也保留了零钱支付和人工售票的方式 👍 ),我相信,DX(数字化转型)仍是我们发展的必经之路。整合这些出行工具的支付方式和操作流程也并非一蹴而就,但仍是目前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项。(支付宝能不能把公交车🚌二维码和地铁🚇二维码,整合成一个,难吗?🤔),除此之外,可不能忘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于“第三代出行工具”-电动平板车还是无人驾驶汽车都备受大家的关注。
我发现汽车行业开始进入一种新的范式,总结 4 个趋势方向:CASE (connected, automated, shared, and electric),(互联、智能、共享和电动),这 4 个关键方向是相互促进和关联的,并非互不影响,更何况,这是趋势,通过时代发展、车型迭代、模式转换等契机,逐步融入汽车的技术领域。最有希望能够看到 👀 ,将产品内的功能进行合并,同时引入最新的技术。关于国内外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驱动,加速 EVs(电动化)普及,并重视能源管理,即 V2X(车辆作为中控平台)等等,这些趋势逐步实现,吸引越来越多的行业内外的关注。
车企从智驾系统开始,我的第一辆车是通用汽车-别克🚗,早在 10 年前购置,出厂就配备了”智能“系统-OnStar(安吉星),同时,与智能手机📱专属应用互联,提供地图导航,安全检测等车辆相关功能和服务。起初,作为路痴的我,不得不使用导航🧭功能,更何况我不想单独额外安装不太贴合的车载导航器,为此,我依赖这套车载系统,并持续付费 3 年;后来,发现年费💰所涵盖的功能,被性价比更高的方案所替代。如今,就连无人驾车也已经不是新鲜事了,Cruise 研发一款无人驾驶汽车 🚗 ,并投放市场,开展出租车接送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进行预定和使用。没想到,在印度🇮🇳 ,也有共享汽车服务,ZoomCar 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匹配用户,在用户不使用的时间段,能够出租给其他用户使用。
汽车行业的 MaaS (移动服务)不只是汽车本身所包含的功能,而是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此时,更加需要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即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ZOOX 研发一款无人自动驾驶汽车,想象一下,既然是无人驾驶,是否就不需要预留驾驶员的座椅,内部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空间更宽敞了?更加私密了?自动驾驶技术融入产品,从用户出发,一定会影响并改变用户的使用方式。
02 汽车驾驶舱 HMI 设计
回到我们最为擅长的设计领域,一起看看 👀 驾驶舱 HMI 设计。现在再次坐上我那台 10 年前购置的老别克 🚗 ,中控有很多按钮🔘,这个是什么功能?新能源电🔋车的中控真的简洁很多,真一点让我联想到电视遥控器,如今就 1️⃣ 个键替代了原先的 🔟 个键,还有一点,就是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功能按键,往往不会被使用,而且还容易误导。
在产品初期,我们往往都更关注于功能设计,不知不觉,操作按钮🔘就会扎成堆,就像飞机驾驶舱,每一个业务方都不想放弃抢占那些重要的位置,获得一席之地,然而,最为重要的是用户(驾驶员)使用这些功能的视角和目的。他们为什么使用这些功能呢?例如:用户“打开窗户“,是为什么呢?可能是车内很闷想透透气,也可能是想清晰的看一下门店,可能...用户会由于不同的情况使用这个功能。因此,一个功能不一定对应一个行为,而是多个信息片段触发用户同一个行为。换言之,将用户的行为作为设计的中心。
软硬件协同
众所周知,软件能够处理大量的信息。(我们智能手机就容纳了许许多多的软件应用,有系统自带的,也有第三方的)如今,汽车的仪表盘都配备了智能触控面板和强大系统,用户只需要屏幕触控,通过软件就能控制车辆对应的功能,同时,系统还提供汽车地理位置、车辆状态以及外部信息通知 📢 等等。
然而,如果始终通过软件设计来全全控制车辆功能,一定会产生歧义。(就像 iPhone 📱 底部物理键 🔘,是取消?还是保留?如今,你是否已经习惯使用没有物理按键的全屏手机吗?如果,取消声音控制物理的按键,你会同意?)
现代汽车的设计主管 Sang Yup Lee 给我们了一个答案:“我们经常使用物理按钮 🔘,尤其是那些和安全相关的操作按钮必须是实体的。”
我们的用户(驾驶员)真的会希望看到像飞机 🚁 驾驶舱那样,密密麻麻排列许多功能按钮吗?
各大车企的内部团队会深入研究用户(驾驶员)操作需求,不断优化软硬件组合方式,并作为最新车型的亮点之一。
很幸运能够参与“ARIYA”这款车的设计,团队最终决定使用 12.3 英寸的横向显示屏,车辆系统设置和娱乐型功能通过软件设计方式集成,然而,安全关键型功能就使用物理按钮(比如:HVAC 系统),并提供语音控制功能。这些设计都是需要通过反复研究和验证之后才能一一确定下来。(研究驾驶员实际驾驶需求和必要功能以及软件控制的边界等等方面)
围绕驾驶员的显示屏
我们期待下一代驾驶舱新增或改善哪些功能呢?AI 人工智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无缝链接🔗、以人为本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空间🌈?”
我们一起看看车企如何解决场景更换时,信息的“无缝连接”?
电动汽车 🚗 “LUCID Air” 针对无缝链链接进行调试,大屏位于方向盘前方,垂直显示屏位于控制台区域。梅赛德斯奔驰 “EQS HyperScreen” 也是配备了多个屏幕,并构建了一套 “MBUX” 系统,可以通过语音唤起系统。日本索尼本田移动株式会社合资一款新能源汽车 🚗 “AFEELA”,才用了一体化设计,将屏幕横向延伸整个空间。
LUCID Air
AFEELA
我发现,这两种多屏组合设计的方案是目前智能汽车驾驶舱作为通用做法。很显热以驾驶员为中心,通过软件控制车辆的功能,这种设计方案也被称之为:SDV(软件定义汽车),通过增加可以基于 OTA 更新部件的数量,实践类似于智能手机的演变,终极实现无人驾驶汽车。
移动科技巨头趋势
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是主流的操作系统;在汽车行业,沃尔沃的“Polestar 2"搭载谷歌研发的“Android Automotive(Car OS)”。传统汽车操作系统主要是 Linux 或专属的操作系统,然而,将移动和车载操作系统融合势在必行。沃尔沃发布最新电动 SUV 车型“EX90”搭载了“Android”操作系统。
Polestar 2
谷歌提供了 Android Automotive(汽车操作系统)和 Android Auto (智能手机应用)。车主可以打开智能手机📱启动 Android Auto 镜像到汽车显示屏上使用。由于,移动和车载系统的应用会出现重复,为了提供给用户更便利、更熟悉的界面,也给车企带来一些挑战,需要他们在用户体验、品牌认同和技术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Android Auto
案例:A new design for Android Auto
Android Auto 更新分屏设计,扩展助手和增强消息传递
苹果同样也推出类似应用“CarPlay”,将在2022年,适配所有车型。
CarPlay
案例:De volgende generatie Apple Carplay (2023 - iOS 16)
在 iOS 16,Apple CarPlay 就能够适配车里的多个屏幕。用户可以使用 CarPlay 来控制汽车的物理功能,比如直接控制收音机和空凋。此外,CarPlay 能够同步显示汽车仪表盘上的速度、温度和油量,还可以切换仪表盘风格。
德国 HERE Technolgoies 和 ABI Research 发布 2022 年白皮书,传统车企的导航系统已经过时,纷纷将转向镜像设计方案。通过改进软件设计,以便在旧车型上使用新系统。然而,2023 年 4 月,GM 通用汽车宣布逐步淘汰 CarPlay,Tesla 和 Rivian 宣布禁止 CarPlay,并加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fotainment systems)。
Infotainment systems 信息娱乐系统信息娱乐(Information + Entertainment 的合成词)'Infotainment' 是“信息”(Information)和“娱乐”(Entertainment)两个词的合成,通常指的是将信息内容结合娱乐元素呈现给用户。信息娱乐概念在现代科技和媒体领域广泛应用,通过结合信息传递和娱乐元素,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愉悦的体验。
从以驾驶员为中心到以乘客为中心
我们梳理不同用户的视角。创建 6 象限:顶部是豪华,底部是极简,右侧是驾驶员导向,左侧是乘客导向。
典型示例:
雪铁龙(Cirtoen)【Ami】只有一个最小尺寸的仪表盘 🖥️,用户可以把手机放置在前面。
Ami
丰田(TOYOTA)【C+pod】是一款紧凑型汽车🚗,也只配备了最小尺寸的屏幕,但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镜像功能。
C+pod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无人驾驶时代,传统的驾驶舱不复存在。丰田(TOYOTA)【e-Palette】是没有驾驶舱的,只配备了车辆和周边状态监视器,只有紧急停止和开关门的物理按钮🔘。
e-Palette
【Zoox】自动驾驶汽车位于象限的左下位置,也没有驾驶舱。乘客面对面坐着,在沙发边配备了一块触摸屏。
Zoox
未来,我相信我们可以想象更高级的功能,但是,将这些功能都做成物理按钮🔘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并非所有用户都会去使用。同时,在无人驾驶时代,汽车的使用也不在是驾驶员,而是乘坐汽车的乘客(乘客们)。因此,汽车的车载系统 HMI 设计将转变为“以乘客为中心”设计。
03 生产流程引入用户体验
为了推进流程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生产流程。各大车厂经过百年沉淀和升级,生产功能部件都按照流程全自动无人制造,并实现稳定的交付。与此同时,进入产线前进行原型制造和验证也成为标准流程必备环节之一。换言之,车厂不断优化规划、设计和开发等流程,在规划阶段引入概念设计、原型开发和用户验证等环节。在验证中,原型产品能够从实际用户获得真正有用的反馈,并进行进一步调整。这个环节联合跨职能多个团队协作,以确保概念设计和评估标准达成共识。
引入一些系列前置环节,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从之前先决定要做什么之后就进行设计生产,增加先思考和规划产品将如何被用户使用之后,再开展下一步。换言之,现在车厂开始重视用户体验,首先理解用户使用场景,考虑哪些功能是必要的。这就是用户体验(UX)设计。
在研发中优先考虑功能缺陷
纵观各车企的研发侧重点,场景可能考虑得还不够充分。
iVisionDee
宝马(BMW)【iVisionDee】是一种与HUD(平视显示器)配合使用的水平显示器,在挡风玻璃上显示各种信息,很显然可能会干扰驾驶。事实上,如果进行调研,让受试者使用该系统,就有可能会得到诸如“我看不到”或“我无法看清”之类的反馈,这会让用户难以专注驾驶。这恰恰就是需要优先考虑功能性。
EasyRide
日产的自动驾驶实验车【EasyRide】在后座安装了超大显示器,但由于链接乘客的智能手机的方案有缺陷,导致显示的信息是片面的。
如今,后座上的显示器在出租车中很常见,如果没有正确链接到乘客想要了解或需要的信息,那么这些屏幕也就只不过是传统广告而已。10 年前,出租车通常等乘客上车后询问目的地,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信息提前共享,乘客上车后,询问验证码。
特殊的登陆体验
智能手机时代,我们无法远离手机📱,当我们上火车或飞机时,用户真的想去看一个特殊的显示器吗?
思考我们再不开车的时候,乘坐火车或飞机,会做什么?我就会看我的智能手机。定期观看的公众号资讯,阅读工作信息和短视频等等。
最近,我发现车企开始将重心转向娱乐领域:宝马旗下的【holoride】 推出一款使用 MR (混合现实)眼镜的游戏, VR 世界结合现实世界的重力、惯性、速度等进行开发。此外,LG 在 CES 上展示 【LG OMNIPOD】,并提出一个概念,整个内饰都是 LED 屏幕,允许乘客在自动驾驶时进行健身活动。Mini 【ACEMAN】与整个车内空间相连的,在显示屏、灯光照明和材质方面表现出色。
holoride
04 新的移动服务和空间设计
思考一个问题,使用汽车与火车或飞机座位前的屏幕有什么区别?虽然都可以通过车载大屏提供用户专属内容信息,然而,个人智能手机作为用户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而言,车载大屏可以通过链接智能手机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就像镜像应用一样。换言之,车载大屏所覆盖的用户使用场景和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我们将汽车🚗 定义为一个私人空间,思考设计该空间中用户可能进行的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打开脑洞🕳️,兰州拉面店的单人隔断、瑞幸咖啡店的包间,还是电竞酒店的住宿,未来的 HMI 设计都需要针对特定用途进行空间设计。
2023年4月《道路交通法》修订,允许“特定条件下的完全自动驾驶”,相当于 4 级自动驾驶,并将部署新的出行服务。我们可以预期,MaaS 将提高便利性,而新的空间设计将显着改变出行体验。随着涉及用户的流程变得更加普遍,汽车行业将迈向可持续且便捷的未来。未来可期!
1
Report
声明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1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收藏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