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C干货|三大原则建立用户交易心智

首页推荐
北京/设计爱好者/1年前/5066浏览
XDC干货|三大原则建立用户交易心智首页推荐

XDC干货系列第二篇来啦~




背景概述

社区型产品拓展交易业务的挑战

雪球一直以来被大多数用户定位为「投资者交流社区」,这一定位在用户心中先入为主、深入人心,即便雪球支持了沪深、港股、美股、公私募基金、投顾、个人养老金、基金通等多个品类的交易,依然很难瓦解用户认为雪球只是社区的思想钢印。面对社区转向财富管理平台的公司战略转型,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导购场以及内容、搜索等泛场景,让用户感知到平台交易感,进而建立起用户交易心智。

什么是交易感?

交易心智建立的前提,是先让用户能够明显感知到在雪球是可以交易的。所谓「交易感」源自于用户从认知到行为整个过程中,交易信息、交易元素持续的触达。设计上既可以通过视觉方法将交易信息、交易元素的形式感扩大化,感知更明显,也可以通过交互行为引导来让用户感知交易。

有交易感的信息和元素

1. 涨跌红绿色:颜色是最感性、最能够直接刺激用户感知交易的视觉元素,表示涨跌趋势或交易结果,能够让用户快速理解市场情况和标的价格。随处可见的涨跌红绿色,可以让用户感受到市场的波动。

2. 数据图表:收益曲线、K线图,以及饼图、柱状图、条形图等等是都常见的数据图形图表,能够有效的给用户呈现市场趋势、价格波动、数据统计,从而帮助用户更便捷的掌握信息,更准确的做决策。

3. 数据字段:包括股票基金代码、涨跌幅、年化收益、最大回撤等等,能够帮助用户获知资产回报、风险等信息。

带有交易感的信息和元素如果配合诸如闪烁、呼吸、翻转、位移等动效,能够更加强调于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价格变动和市场交易现状,营造的交易感更加强烈。

强化交易感的交互指引

1. 行动指引:在标的货卡上明确标识出「加自选」按钮且固定位置和设计样式,引导用户与标的建立连接;在标的详情页,通过固定位置颜色醒目的「立即购买/定投/交易」行动按钮引导用户流畅快速的进入交易环节。

2. 实时提醒:实时提醒可以帮助用户关注市场动态和重要事件,以及提醒他们及时执行交易。例如,可以设置价格或交易量的阈值,当市场价格或交易量触及这些阈值,或交易已执行完成,会自动发送提醒通知。

3. 相关推荐:根据内容相关性、用户的偏好、交易历史等,向他们推荐相关的交易产品。这些推荐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感兴趣的资产或标的。


设计原则

如何塑造金融产品的交易心智?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是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提出的——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的信息,结合自身认知和行动综合加工后,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建立交易心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给用户打上思想钢印。在雪球建立用户的交易心智,需要持续向用户传递带有交易感的信息和元素,并在用户的行为中自然地引入交易动作,以达到持续的影响和塑造。


我们提炼出以下三点原则:

关联性原则

人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会将逻辑上相关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看到标的名称就会联想代码、价格、涨跌,看到数字就会联想到走势、统计。「关联性」就是以符合用户对交易信息预期的方式,自然地将交易信息、元素呈现出来,让用户感受到「所见正如心中所想」。

例如,在内容场景,文章中提及的标的被自动识别出来,用户如果被内容所吸引,就可以去快速访问标的了。

一致性原则

在设计中确保标的容器、交易信息的视觉表达方式一致,与标的建立联接的交互方式一致,可以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不同页面有相同的感知,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感知标的的存在,并且容易形成记忆。

例如,不同场景中如果需要展示标的,就以固定范式的标的容器来承载,以统一的设计表达方式来展示交易信息。

持续性原则

在用户使用雪球app的全链路中,尽可能找到用户与标的的触点,包括不同场景和所处的不同状态,增加交易信息的透传途径,不断加深用户对雪球app「有标的」、「可交易」的认知,最终将「在雪球交易」植入脑海中,建立起交易心智。

例如,在内容消费场景、货架导购到场景、搜索场景等等,将固定范式的标的持续的展示;在页面空白状态持续的推荐标的;在新用户来到雪球后第一次获取信息就能感受到标的。


设计实践

根据关联性原则,将内容与交易紧密联接

围绕内容,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相关标的,有效的将内容与交易衔接在一起。通过自动识别标的设计,有效的为用户提供了快捷访问路径,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的同时增加标的访问转化率,有可能产生更多交易转化。


根据一致性原则,构建设计表达统一的标的容器

在选择标的时,哪些信息是用户最关心的,如果将这些信息组织在一起,会不会提高选择效率?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快速做了测试:实验组是标的收益信息+用户评论,对照组是运营感较强的推荐卡片。数据上看实验组 card 渗透率是对照组的 2.7 倍,最终带来的点击购买操作是 3.2 倍。实验带给我们一些新的灵感,标的容器的形态似乎更清晰了。


接下来我们系统梳理了基金的吸引力决策因子,涵盖主动型、指数型、债券型等各类基金。最终将决策因子信息总结为3种表达形态:标签、数据图形、字段,产出了第一版标的容器。



然而,当我们满怀期待的把标的容器灌进导购场,转化效率却并不如预期,衰减特别严重。分析下来有两个原因:

1. 导购场景中,标的容器中相同位置字段信息不一样,用户浏览无法形成规律。

2. 信息过于密集,增加了理解成本,加重了认知负荷。


经过以上的环节,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认知和经验:

1. 不同场景下用户消费数据内容的习惯不同,效率也不同。

2. 浏览行为会依照某种规律进行,创造规律能有助于效率提高。

于是我们又对标的容器做了调整,将第一个字段固定位为收益类字段,精简了展示信息。从数据上看,在加自选和渗透持平的前提下,曝光衰减得到了缓解。至此,标的容器的范式基本固定下来。并且根据不同场景的特点,规范了大小容器应用的场景范围。



根据持续性原则,在全链路中寻找触点进行交易感透传

上文提到,在实验探索和数据验证后,我们沉淀出一套能够稳定承载基金品类的标的容器,如果没有图形化的数据信息,容器可以直接用字段来填充。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套完整的,能够兼容包括股票、投顾等各个品类的标的容器了。


标的在各个场景的分发示例:


此外,持续的交易感透传会覆盖各个链路和场景,让用户全方位的感受平台交易。



结语


文章概述了雪球从一个社区型产品向交易型产品面临的挑战,并展示了设计师视角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实践方法。我们首先思考所谓「交易感」,一种感受的生成,来自于交易信息元素的刺激和对交易动作的引导,进而探讨「交易心智」的建立可以遵循的三点原则,即「关联性」、「一致性」和「持续性」,以及依据这些原则在具体的场景中如何将设计落地。用户心智的建立和重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设计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会发现,依然有很多触点可以挖掘,更多的设计表达可以尝试,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是设计师赋能业务发展的价值体现。


内容指导 | @Zway @默默

内容写作|@小黑

排版编辑&优化 | @丸子






46
举报
|
142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评论你的想法~
表情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你可能喜欢
相关收藏夹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设计不設計
作品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ui
576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作品收藏夹
理论芝士
理论芝士
理论芝士
理论芝士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