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教育家杨秀和: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世界文明进程光辉写照

北京/室内设计师/1年前/36浏览
著名书法教育家杨秀和: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世界文明进程光辉写照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庄姓历代名人66名,占总名人数的0.15%,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二十四位。

杨秀和,字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先生同时还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艺术顾问。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

杨秀和先生1955年生于北京,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对杨秀和先生创作的一套四尺整张主题为“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书法作品进行义捐拍卖,最终以17.8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书法作品通过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杨秀和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皆出自曾被启功先生评为“昆吾切玉,铁面向人”的近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门下。

杨秀和先生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研究历代名家名作,习遍二王、欧、颜、柳、赵诸家精品,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很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先生书画作品入编《中华英才》、《采风中国》、《中国周刊》、《北京当代书画》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曾出版《中国艺魂》、《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等多部书籍。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评价说:“杨秀和的书法和绘画都不错,年龄也有优势,适合当老师,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个职业很热爱。”

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评价说:“1974年正值批林批孔,北京各大高校到处都是大字报,当时已成右派的我来到北京大学进行所谓的‘自我批评与再教育’,校园墙上张贴的一张大字报吸引了我,内容早已模糊,但字体古朴凝重、笔画遒劲有力,至今难忘。后来才知道是一名不到二十岁名为杨秀和的学生所写,让我颇为震惊,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曾评价说:“学棣晓阳能以钟繇、汉隶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之流脉,别开蹊径自成一家,难得难得。”

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曾评价说:“畅春斋主杨秀和笔力苍劲,深得秦汉之韵,唐宋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有古拙且不失愉悦之感。”

当代隶书大家刘炳森先生曾评价说:“杨秀和的师傅刘汉春先生是我的师兄,我师兄学生众多,却只收了他这一个入室弟子,师兄极少称赞学生,但曾当着我的面夸奖过他多次,每次都是同样一句话‘秀和的字写的还行’。”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说:“杨秀和先生之人百年难遇,杨秀和先生之字千金难求……”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孩子一出生,父亲就走开,只剩下母亲。因此古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但进入父族社会后,就大部分跟父亲的姓,还有跟母亲的。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愚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氏是指氏族,是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种族。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庄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二十位,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台湾。当今庄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总人口大约有162万。

得姓始祖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旅、吕),春秋时楚国国君。出自颛顼帝高阳氏,陆终之子季连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楚庄王熊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即位后,伸张王权,平定权臣若敖氏家族的叛乱。重用贤臣孙叔敖改革内政,使楚国迅速强大,北伐陆浑之戎,陈兵周郊,问鼎中原。在邲(今河南荥阳)大败晋军,迫使郑、宋等国归附,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熊侣死后谥号为“庄”,带有严肃、敬重之意。其后代有以其先祖谥号为氏者,称庄氏,并尊楚庄王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庄、壮古时通用,表示强大之义,像春天的草地茂盛之状,呈阳性之刚气,引申有庄严、庄重,严肃、恭敬等义。

古时多被用作人名和谥字,所以古庄人是以庄的强盛和通达之意为氏族的原始崇拜,进而成为氏族的名称和族徽,最终成为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庄姓主要有三个来源:芈姓、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芈姓,出自颛顼之后。春秋时楚王熊旅死后谥庄,史称楚庄王,其支庶子孙以谥为氏,江汉之间庄姓多为其后。庄周是战国时楚国大儒,后人称为庄子,因为大哲学家庄子出自这支庄氏,从战国至秦汉,庄子的学说与老子学说一样有名,故这支庄氏一支独放,其他的庄姓默默无闻而湮没于芈姓庄氏之中,后世无从稽考。

这支庄姓是组成当今庄姓的主要力量。芈姓庄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

第二支源自子姓,出自成汤之后。春秋时宋庄公,名冯,其后裔以其谥为氏。子姓庄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

第三支出自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后。春秋时鲁庄公之后,名同,其后裔以其谥为氏,青、兖之间庄姓多为其后。姬姓庄氏有26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外族基因流人庄姓的事件非常少。

汉明帝刘庄时,因避讳,天下庄姓改为严姓,庄姓血液反而流向了外族,直到魏晋时期才有部分严姓归宗复姓庄。清朝以后,其他民族如满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中出现了庄姓。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庄姓主要活动在山东、湖北,湖南,曾一度到陕西南部,东南触安徽,北达河南南端。

战国末期,庄姓始涉四川,经贵州入云南,北驻河南腹地。秦汉以后,庄姓很快散播到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南北朝时庄姓迁入甘肃。唐朝两次南迁大浪潮中,庄姓经江西大量进人福建,宋时庄姓已经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庄姓由福建、广东进入台湾地区。宋朝时期,庄姓不足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

庄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庄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河南,这三省庄姓大约古庄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等省。全国形成了以东南沿海,河南为中心的两个庄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庄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

宋元明600年,庄姓人口增长速度大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福建仍为庄姓第一大省,约占庄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浙江、江苏,这四省庄姓大约占庄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广西、安徽、山东、河北、湖南等地。

宋元明期间,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庄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庄姓人口有162万,为全国第一百二十位姓氏,大约古全国人口的0.12%。

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庄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从宋至今1000余年中,庄姓人口增加率呈八形。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江苏,四省大约集中了庄姓总人口的59.1%;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两省集中了庄姓总人口的13.1%。

广东为庄姓第一大省,约占庄姓总人口的19.3%。全国形成了南起广东,沿海岸向北延伸直至山东的分布状。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庄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东海、会稽。庄姓的堂号有南华、武强等。

“南华”堂号出自战国时庄周。庄周出生于蒙,即今河南商丘东北,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与老子一起成为道家之祖,后人称为庄子。因著有《南华经》,后代以此为堂号。

2、宗祠楹联

滇池坐镇;定山隐居。

经著南华;吟歌东越。

献诗博词林誉;鼓盆留蒙吏歌。

福令溥百年之利;翰林标四直之名。

3、族规家训

庄氏家训以近代晚清庄受祺《遗训》最为人称道。

庄受祺,清道光年间进士,少承家学,凡经史考证、骈散文辞、兵农名法之学以及方书佛典无不博览。根据所处时代局势动荡,结合做官治家等经验,庄受祺要求诸子“切须看得明白,不可丝毫含混,当差谨慎之处,必须始终如一”。

他提出了“富贵科名皆非我自志,但求作善人亦有于事之才方为美耳”;“读书究竟以留心经济为是,凡是必求中道正心,切勿一偏”;“作官切忌懒惰”,“刻刻以民事为念,而出于至诚”;“能勤则万善皆举,好逸则万善则废”;“取友之道,道义为上,学业次之,征逐为下"等一系列训诫思想。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庄姓族谱177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庄姓历代名人66名,占总名人数的0.15%,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二十四位。

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并列排在第九十九位;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8%,排在第九十三位;庄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3%,并列排在第八十三位。

最负盛名的庄姓历史人物:春秋齐大夫庄贾;战国哲学家庄周,入滇为王的楚将庄跻;清朝经学家庄存与,福建巡抚庄有恭。

聂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二十一位,在西、湖南、湖北、河南分布较多。当今聂娃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总人口大约有159万

得姓始祖姜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周初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因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受封于齐。据《姓氏急就篇注》记载,西周时齐国传至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姜伋(吕伋)时,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今山东茌平),为齐国附庸国,史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遂称聂氏,并遥尊姜尚为得姓始祖。

0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一梦大唐·长恨歌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国潮&国风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IP形象设计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