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派设计风格:随时会起飞的建筑?| 设计史太浓

Recommand
深圳/艺术工作者/1年前/505浏览
高科技派设计风格:随时会起飞的建筑?| 设计史太浓Recommand

机械美学的最佳体现

2019年时候,在“史太浓游法国”的活动中我们曾经规划其中一站到“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Centre Pompidou),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而取消,如今想来非常遗憾。

这所位于塞纳河右岸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其实是个综合体)有着另类的建筑风格,远看像个烂尾楼,近看像个宇宙飞船,这种设计形式就是本次要谈的:高科技派(High Tech)。

在《世界现代设计史》系列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后现代主义”风格,这是个延绵至今仍然存在的风格大矩阵,高科技派也被一些研究者归纳到其中。

而这样的设计风格一般活跃于产品设计及建筑设计领域。

高科技派的诞生

根据考证,高科技派这个名词最初出现在1978年一本名为《高科技—家用工业风格资料集》(High Tech:The Industrial Style and Source Book For the Home)的书中。

作者解释这个名词在设计语境中代表了两种含义,其一是有工业技术特征,这类特征时常能带给人高科技的感受,其二则是指高的品味。

这种风格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法国出现了一位以金属工人身份自学成才的建筑师,他首先突出的将工业制造技术用于搞建筑,此人名为让·普鲁维(Jean Prouve)。

普鲁维1901年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就是名画家,还跟我们过去聊新艺术风格时候谈到的琉璃之神埃米尔·加莱 (Emile Gallé)是好朋友,朋友圈颇为强大。

十多岁时候普鲁维受家庭影响开始学习艺术,也许出自兴趣或是其它原因,踏入社会后他首先做了一名铁匠的学徒,随后又到过巴黎一个金属坊继续学艺。

23岁后他开始独立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主要做金属灯具及家具设计,因为手艺精湛而且学艺术出身,偶尔会受建筑师朋友的邀请为建筑设计大门、护栏、楼梯扶手或者纯粹的装饰。

这些建筑因为普鲁维的金属技术介入,就显示出高科技派的风格特征,其中合作过的建筑师分别有让·布尔贡( Jean Bourgon)、皮埃尔·勒布尔桥(Pierre Le Bourgeois)等人。

1940年之后他跟女建筑师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 )合作居多,一起设计建筑或者家具,这些作品在当时都显得别具一格,比如房子里的横梁或者支柱被钢管取代,或者整个建筑框架都是金属等。

除了让·普鲁维,法国另一位名为皮埃尔·夏洛(Pierre Chareau)的建筑师也同在1930年代前后设计过类似风格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叫“维尔之家”(Maison de Verre)。

“维尔之家”在法文中就是“玻璃屋”的意思,是个位于巴黎的住宅,其中设计合作者还有荷兰建筑师伯纳德·比沃特(Bernard Bijvoet)及金属工匠路易斯·达尔贝(Louis Dalbet) 。

其中达尔贝几乎是皮埃尔·夏洛的终生合作者,可见高科技派几乎跟金属工艺是密切绑定的。

这间玻璃屋的主要材料就是钢材跟玻璃,其中外墙几乎全部由做了磨砂工艺,带有圆形花纹的玻璃块组合而成,除此之外,室内还包含橡胶地砖、裸露钢梁、重型工业灯具等“工业元素”。

因为这些特征的关系,也有些研究者将高科技派跟德国包豪斯学生1925年设计出的全球第一个钢管家具“瓦西里椅子”(由马塞尔·布劳耶设计)联系起来,放到如今,也算是蹭流量之举。

假设要继续追溯,1914年意大利产生的“未来主义”风格(详见《设计风格启示录》系列)就开始有过关于高科技美的观念表达,此处就不展开了,大家自行回顾我们过去的文章。

风格崛起

虽然1930年代就存在高科技派的雏形,但真正让这种风格扬眉吐气却要来到1970年代。

话说二战之后,由德国包豪斯现代主义升级而来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雄霸全球市场多年,这个话题我们在多个系列都谈过,基于这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才会产生,市场因此很快进入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

其中高科技派所以能成型,跟1960年代末美国宇航员的登月也有些关系,因为这个事件标志着人类的技术革命又进一步,宇宙都开始探索,实在显示了科技的高超。

既然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基于工业革命而产生,在高科技时代自然也需要在建筑上有所表现,当气氛都烘托这里了,自然就有英雄人物开始登场。

但高科技派的奠基人并没有出现在当时科技领先的美国,反而是在英国,而且还有两位,分别是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及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两位大咖曾经还是好哥们及合作伙伴,接下来将通过他们的故事与代表作品进一步了解高科技派的设计特征。

但在此之前,可以先为高科技派的风格特点做个基本说明,这样的特点早在1930年代诸位风格先驱的作品中就可见一斑。

这些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1、讲究现代工业材料和加工技术的运用,而且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升级变化。

2、对工业技术的工艺有夸张处理,达到符号化的倾向,比如粗糙的钢材裸露在高级住宅中。

3、将设计类机械化,主张结构暴露的机械美学原则。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理查德·罗杰斯

有阅读障碍的大师

罗杰斯1933年出生在意大利,父亲是意大利犹太人,母亲则是英国人,所以他是个混血儿。

因为各种原因,5岁时候他们举家迁居到英国,罗杰斯从小读书成绩就非常糟糕,据闻要到11岁时候才能识字,而且总是记不住课文,因此阅读背诵的一类作业让他痛不欲生。

直到很久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患有阅读障碍症,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疾病在英语国家的儿童中多发,比例高达10%-30%,程度有深浅,在中国的比例则低很多,大致3%-5%。

这是种大脑综合处理视觉跟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拼写障碍,大部分人的症状就是容易认错字及阅读很慢,比方会跳行或者漏字,需要用手指按着每一个字进行阅读,我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朋友,不过并不严重。

但医学上认为这跟智力低下引起的阅读障碍完全不同,相反有些患者还智商极高,相信罗杰斯就在此列,因为虽然艰难,他却先后考上了伦敦建筑协会学院及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非常不容易。

而且就在耶鲁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诺曼·福斯特,毕业后两人分别短暂在不同建筑公司任职,大致1963年时候,开始一起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名为Team 4。

Team 4听上去就有F4的奥妙,原来是合计有4位合伙人,两男两女,最后还发展成为两对夫妻,此处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英国的格拉斯哥四人组。(详见过去文章)。

后来因为经营理念上的不合,两对夫妻分道扬镳,罗杰斯跟妻子简·布鲁姆韦尔(née Brumwell)再联合其他人在1967年成立了设计事务所。

过程中他们曾经设计出“拉链屋”(Zip Up Enclosures )这样的有趣建筑,这是一种适合工厂建造的房屋,使用廉价的隔热板快速组装完成,主打成本低,速度快。

但真正让罗杰斯成大名的是前面谈及过,从1969年启动到1977年竣工的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

当时这个项目以设计竞赛的形式来确定设计师,评委中有著名的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等,可见分量十足。

罗杰斯当时的设计合作伙伴还有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埃诺(Renzo Piano),此人也是高科技派的重要人物,两人的合作方案最终在681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蓬皮杜的主要设计特色首先是将建筑的结构系统、机械系统、流通管道系统等全部暴露在外,而且涂上鲜亮颜色,比如绿色用于流通管道,蓝色用于冷热供应管道,黄色用于电力管道等。

整个建筑几乎都采用金属架组成,金属管构架让内部形成48米宽完全没有支撑的自由空间,创造出巨大的室内应用面积,可用于艺术展览及表演活动。

最惹人注目的则是以巨大玻璃管道包裹着的外悬电梯,让其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气息,所以有人形容其如同一架暂时停留地球的宇宙飞船,假设某天忽然消失也不要惊讶。

罗杰斯的激进设计一下子将高科技派的风格形式推向极端,将视觉注意力瞬间引爆。

建筑刚落成的时候也引发了法国公众的巨大争议,如同当年的埃菲尔铁塔,最后经过时间洗礼则成为了巴黎的新标志性建筑。

同时,蓬皮杜属于高科技派风格最重要的代表性建筑,几乎没有之一。

罗杰斯后来还陆续设计出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大楼”(Lloyd's Building)及“千年穹顶”(the Millennium Dome)等高科技派风格的建筑,此处不一一展开了。

接下来谈一下诺曼·福斯特。

男爵设计师

福斯特1935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斯托克波特(Stockport),比罗杰斯要年轻两岁。

他的早年成长岁月颇为坎坷,首先家庭比较贫困,父亲是名油漆工,母亲在面包店工作,虽然日子艰难,但父母都非常乐观上进,这些特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福斯特

福斯特从小学习成绩一般,不到20岁就到社会工作,做过多种不同职业,包括办公室文员,复印机公司销售,期间服过空军兵役,退役后机缘巧合间到了一所建筑公司当合同经理助理。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柯布西耶的著作《走向新建筑》,才发现自己由此爱上了建筑设计。

为此福斯特发奋学习,早期在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Manchest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半工半读,期间又分别做过冰淇淋推销员、松饼师傅,甚至是保镖。

经过持续努力,1961年时候26岁的福斯特获得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奖学金,在此攻读建筑硕士,并且认识了罗杰斯

其实以世俗标准衡量,福斯特后来也许比罗杰斯更成功一些,比如他早在1999年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罗杰斯则到2007年才获此奖项,而且同在1999年福斯特被英女王册封为终身贵族,2017年时候更是晋升到了男爵

福斯特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主要有中国香港的汇丰银行总部大楼(HSBC Main Building)、被称作“小黄瓜”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Swiss Re Building)、以及苹果公司总部等等。

这些作品之前,福斯特其实就有一个建筑引发业界关注,就是为一保险公司设计的“威利斯大厦”,这也是福斯特跟罗杰斯拆伙后,成立另一个事务所承接的第一个项目。

这个建筑的最大特色就是外墙所覆盖的深烟色玻璃板,让其整体充满着神秘科技质感,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属于高科技派的里程碑式作品,而且时间也比蓬皮杜早。

但对比罗杰斯那形式极端的蓬皮杜,威利斯大厦没有达到石破天惊的传播效果。

所以1981年起建到1985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总部大楼(属于第4次重建)才属于福斯特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这个项目当时也要通过竞赛来敲定设计师,据闻分别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香港本土等地7个事务所进行竞争,最后由福斯特事务所胜出。

汇丰银行总部大楼是一栋合计46层的摩天大楼,占地5000平米,高180米,远看就看一个火箭发射塔。

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察,以上列举的大部分高科技派建筑从外观看起来都像随时会起飞的机械。

汇丰总部大楼最突出的设计形式还是结构外露,粗大高耸的钢柱直接展露在大楼立面,与钢桁架纵横组合,如同大楼发达的肌腱,而且整体线条构成向上的视觉动态,确实像蓄势待发的飞行器。

这种设计形式当然非常花钱,单纯钢材用了30000公吨,铝材4500公吨,耗资10亿美元,属于当时全球最贵的建筑物。

大楼还有几个特色设计,比如楼内空间尽量开通,楼顶有个40米高的中庭,顶端放了一组巨大镜子,通过凹凸将阳光反射到中庭的公共广场,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光,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于这个大楼其实还有很多传说及花边新闻,但不在本次的探讨范围,大家自行八卦了。

福斯特至今建在,今年已经88岁,听说还活跃于设计的一线现场,可见设计师长寿真的不是吹,尤其建筑领域特别突出。

一点猜想

此处有个问题不少朋友也许想问,就是为什么高科技派风格会在福斯特他们手上诞生?

首先在他们的成长年代属于机械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汽车还是飞机日渐先进,各种各样的新式电器也陆续走进大众生活,科技机械以一种炫酷意象伴随他们,如同互联网伴随00的后成长一般。

比如当时的流线型风格运动就产生了不少未来感十足的汽车,其中以我们过去《设计大师启示录》聊过的哈利·厄尔(HarleyEarl)为设计师代表,这些影响都留在集体记忆中。

而福斯特从小非常喜欢汽车,长大一些后又爱上飞机,据其回忆,小时候攒着手上为数不多的零钱就是为了买一本《大胆阿单,未来飞行员》(Dan Dare: Pilot of the Future)漫画。

当他长大后有机会参与空军服役内心自然非常兴奋,名成利就后福斯特又收藏了一台产于1950年的保时捷356,将其视为最爱,据他自己表述,他像太空船一样的居所设计灵感就来自这台保时捷。

所以福斯特将自己对机械科技的热爱彻底投射到建筑工作中,如此这般成就了优秀的高科技派风格,罗杰斯相信也有类似影响,尤其是他与福斯特共处的时光里,一定深刻探讨过这些命题。

关于高科技派的分享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完整图文版本:t.zsxq.com/0ewRLtpKa

3
阅读原文
|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Segway E3 Pro|Own Your City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创
文创
文创
文创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