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设计 | 如何挖掘产品需求 | 利益相关者涟漪&SWOT
持续输出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探讨
设计原则和模型有很多,但在实际项目中到底应该怎么应用,以及什么阶段什么场景适合用什么理论,这是我自2022年正式担任UX设计师后,重点在探究的方向。历时一年半左右,也参与了几个大项目的研发,终究下定决定想梳理一下自己获得的感悟。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在实际项目中的总结和思考,场景主要基于研发与业务对接时、研发团队内部。
---------------
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第一步要确认的是如何准确的定位用户群体。
即这个项目对接的核心角色是谁?
我们知道一个B端需求会涉及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利益相关者。
越靠近核心角色,代表重要程度越高,这就意味着,我们做这个需求的时候要根据重要程度排优先级,才能符合需求。
如何找到利益相关者?——发散
-项目的背景是什么?
-项目的真实使用者都有哪些?
-他们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每个角色之间的业务流程是什么?
-不同角色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和协同工作的?
-什么角色对项目可以起决定性作用?
…
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优先级排序 ——收敛
当列举完所有利益相关者后,我们需要根据对项目目标影响最大的关系对其进行排序,可以根据以下方法梳理:
-基本的组织架构
-整体的业务流程
-角色权限
…
(有时候不一定是决策者为核心,具体需求具体分析)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得到
1、更具体的项目目标;
2、更精准的关键用户定位;
3、更清晰的业务逻辑。
---------------
定位好目标用户后,我们要开始进行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内部资源
着手开发前需确认自身的优势&劣势
-研发小组内部可以在需求交接过程中就开始参与并根据需求提出当前已有的技术支持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优势(S):是指当前已有的资源,或可以理解为自身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能力。
例如:-研发:周期短、成本低、交付强等;
-质量:适用广(非定制化)、安全可控、可落地等;
…
劣势(W):是指当前欠缺的部分,或可以理解为自身较于其他同类产品不够好的部分。
例如:-研发:开发成本高、周期长、交付存在风险等;
-质量:复用率低
…
外部环境
寻找机会点和失败点(需求的合理性)——发散/收敛
-聚集所有利益相关者,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对项目的期待点。
-最后收集所有的意见,进行归类和提炼。研发小组需要根据这些提炼出的关键点提出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情况。
(一个项目是否成功,重点看这个项目是否为大家所期待的,是否可以提高协同效率,是否可优化工作流程…)
机会(O):即可能成功的因素。
例如:功能完善、体验感超优、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视觉盛宴…
威胁(T):即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
例如:功能没有特色、供应链不完善、数据量过大导致性能不佳、运营成本过高、供应链不完善…
如果是做内部项目,需求是由业务方交接给研发团队的时候,个人认为UX设计师有以上的分析已经可以支撑工作了。
但如果是从0-1开发一个项目又需要怎样的分析过程呢?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