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高迪风格与意大利自由风格【设计史太浓】
新艺术风格中的两个极端~
上回我们谈过了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与德国的情况。
本期来聊一聊新艺术在南欧的面貌。
南欧的新艺术运动主要以两个国家为代表,分别是最极端的西班牙与最保守的意大利。
这两个南欧国家恰好都将新艺术往两个极端去发展。
西班牙以巴塞罗那地区为代表,这里将新艺术的曲线及有机形态发挥到极致,代表人物是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i Cornet)。
而意大利以都灵地区为主,新艺术在这里被称作“自由风格”,也有别称“花样风格”。
在这里新艺术向一个更为保守方向走去,,意思是新艺术在此处显得并不够“新”,缺乏足够先锋性。
对意大利本身的历史风韵抱得很紧,所以没有产生其它地区那样声名远播的设计师,更像一场自嗨活动。
我们先聊西班牙。
疯子高迪
巴塞罗那属于西班牙第二大城市。
这座城市富有欧洲艺术气质,诸多现代艺术巨匠都跟巴塞罗那有深厚渊源。
比方巴勃罗·毕加索(Pable Picasso)、胡安·米罗(Joan Miro)及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等都曾在这里呆过。
巴塞罗那城历史悠久,跟意大利的罗马城差不多年纪,长达两千多年。
虽然19世纪时候已经现代化程度很高,但历史中保留的很多古老建筑都能比肩现代建筑,艺术馆与博物馆特别多,对艺术的包容性非常强。
正是这样一个城市诞生了高迪。
高迪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没有之一。
而且整个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中对其艺术成就的评价非常高。
他一生中为巴塞罗那留下了18座经典建筑,居然有17座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而7座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有人说他是设计界的神,也有人说他就是个疯子,到底是为什么呢?
高迪出身卑微,1852年诞生于一个贫苦的铜匠家庭,从小体质很差,终生都被慢性肺炎折磨。
但他好学且爱钻研,17岁时候开始学习建筑,当时在学校还不算最优秀的那一撮学生,但基本功非常扎实,属于埋头苦干却又很多奇异想法的类型。
在当学生的末期,他已经不按老师那一套来探索建筑,喜欢独自钻研,被学校视为一个异类。
而且他非常不重视穿着,一件衣服穿很久才换,经常衣衫褴褛,“疯子”这个诨号在当时就开始形成。
年轻时候的高迪热衷广泛阅读,对历史中的各种设计风格有深刻认识。
其中法国一名叫维奥列特-勒-杜克(Eugene Emmanuel Viollet-le-Duc)的作家对他影响深远。
杜克的作品主要讲述11-13世纪的法国建筑,为此他后来还专门拜访过杜克本人。
高迪离开学校的第一个项目并不成功,属于一个工人集体住宅。
失败原因是最后没有完全建成,仅仅做完一个大厅及一个房间,让他感觉沮丧。
当时高迪26岁,还在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及路线。
高迪与新艺术
高迪本身其实对风格无感。
他很多作品都是将了解的风格进行揉合后的表达。
所以他的作品风格也划分几个阶段,中后期的诸多作品体现了哥特主义与新艺术的结合。
而有一些作品则是新艺术有机形态的极端化表现。
他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1881年始建,至今都没完成的“圣家族大教堂”。
因为建设过程中高迪不幸碰上车祸,因为救治不及时而去世。
当时圣家族大教堂就已经在他手中建了43年,除了他没有人可以定岗,因此才迫不得已烂尾至今,但西班牙政府表示一定会继续建设。
就圣家族大教堂而言,本身是哥特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体。
远看像个伫立的大雕塑,又像一个拔地而起的巨型生物,近看时候则对那些装饰细节感到震撼无比,进到内部则像进入了一个有机体。
所以这是个高度个人表现的作品,新艺术风格更像其中一种营养,被高迪吸收而运用其中。
高迪最具新艺术风格的作品是1905年左右设计的米拉公寓(Casa Mila)。
这个公寓的设计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极端化,极端到引起当时巴塞罗那市民的愤怒。
报纸媒体直接以“蠕虫”,“黄蜂巢”等形容词来攻击它。
我觉得这个公寓特别像外星生物来到地球,然后趴在地上休息的感觉。
整个建筑有点像一块在融化的冰淇淋,从外到内包括家具都采用有机主义,模仿动植物形态。
全部构造基本不存在直线与平面,而“自然界不存在直线”这句话正是高迪说的。
新艺术思潮对于机械的排斥,工业化的挑战、还有形式的先锋探索,几乎全部在高迪的米拉公寓设计中体现。
属于新艺术风格运用的一个颠峰之作。
1984年这所公寓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公众开放,假设疫情过去,大家一定要找机会去看看。
意大利“自由风格”
19世纪末发生在意大利地区的新艺术思潮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意大利另一个“文艺复兴”。
纵观历史,意大利一直是欧洲大陆最重要的文明国家,因为中世纪之前意大利地区孕育了兴盛的罗马帝国。
其版图一度环绕整个地中海沿岸,除了武力强健还有文治方面的强大。
14世纪标志着近代文明重大更新的文艺复兴在此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意大利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创生基点。
所以强调曲线与自然韵味的“自由风格”某程度而言并不算受到法国新艺术的影响才出现,更像是受到自身艺术文化遗产的推动而诞生。
“自由风格”运动主要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展开。
这些地区更容易受到临近的欧洲诸国新艺术思潮波及,得以与自身理念相互结合,其中主要城市叫都灵,。
1902年时候都灵举办了一场国际现代装饰艺术博览会。
当时任何现代设计思潮都离不开博览会这种载体,只有这种汇聚世界各国精英与先锋作品的活动才能让各自的艺术设计推向世界。
这一场博览会在意大利而言是规模空前的,因为宣传及公关方面工作到位,将当时所有装饰艺术及设计大师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但客观而言,19世纪意大利的艺术行业发展对比法国、英国及德国一类国家还相对滞后。
当博览会宣布启动时,美国一些艺术评论家甚至冷笑,认为意大利不具备形成自己独特新艺术的基础能力。
意大利不在乎外界怎么说,就算分析是对的,也表明意大利更加需要举办一场大规模世界艺术活动,一方面向外部领先国家学习,一方面向外推广自身,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
这次博览会表现最突出领域是家具设计与制作,代表人物叫维托里奥·瓦拉布莱加(Vittorio Valabrega)。
他提交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两种工艺方式的有效结合,比方房屋立面的装饰采用手工艺,而内部桌椅则借助机械化方式制作。
他的作品获得评论界最多关注,并且多数是肯定性评价。
另一名突出的设计师叫贾科莫·考麦梯(Giacomo Cometti),他的思路更多来自英国工艺美术思韵。
强调手工制作,区别在于喜欢避免多余装饰,有现代简约的倾向。
虽然两人的具体风格形式有所差异,但都善于结合曲线进行表现,而且没有墨守成规,由此形成“自由风格“的称谓。
这个博览会虽然拓展了意大利名声,但只肯定了其探索精神,批评反而比较尖锐。
其一是外界认为意大利的设计作品像一盘散沙,缺乏统一风格。
其二是意大利的设计师们喜欢在局部过分雕琢而忽略审美的整体性。
不管如何,意大利的“自由风格”还是形成了局部地区力量。
除了家具方面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汽车设计,意大利汽车几乎是奢侈汽车的代名词,而都灵就是意大利的汽车工业城,也是欧洲最大的汽车产地。
我们那熟悉的知名跑车品牌都来自意大利,比方玛莎拉蒂、法拉利及阿尔法罗密欧等。
如果大家对汽车有一定关注会发现,意大利汽车普遍重视曲线与流畅性表现,而且名贵跑车大部分采用手工形式打造。
这些就有新艺术思潮影响的遗风,比方玛莎拉蒂的设计形态某程度有来自对鲨鱼的模仿,也属于新艺术思潮中的自然主义手法。
不管如何,过程总比结果重要,意大利的“自由风格”没有产生更大拓展,并且没有出现声名远播的大师,但对其随后进行更多现代主义设计探索产生了积极意义。
本期聊到这里,谢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完整图文版本请到主页加入知识星球:设计史太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