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就够!学会用框架思维写设计作品集,助力职场晋升
如何写出让面试官垂涎三尺的作品集?如何解决作品集同质化问题?如何让作品集呈现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这一篇带你逐一攻破拆解
万字长文,建议花费5分钟阅读,解决职场焦虑,拥有职场松弛感!
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公司纷纷裁员,用人单位招人难、求职者面试难等成为常态讨论问题,个人的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能力都至关重要。
对于设计师来说,专业能力强是基础,但评价一个设计师好坏,最重要的东西必然是他的 —— 作品水平,比学历、背景、经验都重要。于是,就需要一个 “载体”来展现我们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完善自己的作品集。
作品集制作难点
制作出一份优秀出众的作品集是每位设计师都渴望获得的,先了解市面上作品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严重,UI/UX 作品集从内容到样式排版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其中,不仅仅是因为抄袭成风,还因为普遍性的 UI 设计师平面基础差,设计、艺术素养孱弱。
2、作品集首先是一份输出视觉感受文件,然后才是里面的思路、文字、想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能提供非常个性、拍手称赞的方案,那么你的作品集就避免不了和别人同质化的结局,不能脱颖而出。所以最好能给面试官很高的印象分,才能和别的作品集拉开距离,即提供更有格调,更高级的视觉展示输出。才能争取让面试官深入了解,展示我们综合能力的机会。
3、应用素材、配图的技巧和审美息息相关,只能依靠自己积累才能提升,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花时间浏览站酷、 Behance等各类作品推荐展示进行积累,或者一有空闲时间就到当地的图书馆,免费获取设计、摄影、建筑画册,并整理汇总成自己的在线知识库,并做快速检索,这些积累会非常有效的提升平面展示和设计排版的眼界,并为后续的制作提供有效的借鉴思路。
若没有整体规划,单纯零碎插入作品,只会让作品集像一个项目汇总,没有凸显个人优势;不懂得如何运营作品,还没梳理清楚就开始上手做,导致整个结构贯穿不起来,是非常不可取的。
很多设计师都陷入一个思维误区,以为好的作品集是先从一个酷炫的封面开始,结果就先花去50%的时间。
各种天上飘的追波风格堆砌,用视觉的华丽掩盖内核的平庸, 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全程只拆解视觉方法论,几乎不提业务和用户,心想反正设计师又不是产品经理,用项目数、页面数虚张声势,天真以为只要我出招足够多,面试官就看不出我的质量问题。
还有的作品集流水账、模式套路化严重,万金油模版,或像产品介绍说明书一样,单纯的堆砌界面,没有迭代逻辑可言,都是非常错误🙅的。
对专业有自我要求的设计师,都会在私下做一些小练习。但是通常练习一般都是临摹或者按照自己想法来的,没有具体的商业问题落地,所以不太能体现设计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想放的话,尽可能要去贴近工作场景中来表现,比如手绘表现,可以制作成开屏或者运营活动图来去做;icon练习可以去做自己产品icon的迭代,只有贴合业务去做设计改版,才能在面试讲述环节得心应手。
作品集制作思路
了解上述作品集问题后,我们要攻破关键因素才能在众多作品集中脱颖而出,比如在作品集展示不同的设计实力 ,基本项目比重是6/3/1原则。6成主项目改版流程,这部分主要展示入职以来接手最核心的项目改版,展示你对需求前期目标拆解能力、优质的设计产出、设计细节的感知、以及设计改版验证。
3成系统性设计展示,比如设计组件化、设计规范、以及设计落地经验、和辅助产出效率的方法总结。1成在作品上体现创新思路,有自己的设计想法。
本文按照以下思路结构进行讲解,按照OKR拆分法,先介绍项目背景以及北极星目标,分解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的关键结果是什么,再围绕核心要素进行页面改版,每一个改版按照先从业务需要出发,整理归纳汇总,再细分的原则,让页面设计有理有据,改版结果用数据说话,展示出设计改版带来的成果,体现设计师的业务逻辑分析能力,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是全栈能力综合型设计师:
1.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产品需求
2.讲解目标用户的对应认识和总结
3.分析当前产品已有的问题,提升的机会点
4.给出要如何改版的相关想法、构思
5.展示输出的新的流程和原型
6.项目对应的色彩和其它细节规范展示
7.对最终设计的页面进行细节的说明
8.展示改版后相关数据指标的提升,肯定设计成果
可以参考以下思路进行分析拆解:
需求分析:考察的是你对设计需求推导的能力,可以结合工作坊的的形式去展示。
用户调研:定义用户和痛点到底是什么,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调研工具(用户画像、调研问卷、焦点小组、用户访谈等)。如果展示在作品集中,在面试时一定会问用户调研的细节(如何投放、如何回收、投放形式),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下。
任务流程(选放):任务分解之后改动顺序。
设计展示:界面的改动点,改动思考点,提供的方案和结果(结合当时的情景去讲解)。
结果反馈:方案改版后的结果验证。
我们在选择代表作品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作品不在多,而在于精,展示3-5个作品为最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第5个以后很可能没被看见,所以就算要放超过5个作品,应该把重点放在前3-5个,用充分时间准备,以表现最佳。
2、把你认为能展示的核心能力的作品优先放置,后面才补充能展示其他综合能力的作品。
3、作品的深度会比数量重要,让面试官相信你的专业能力。
作品集内容规划要以市场导向为基准,提高面试官搜索率为目标,什么样的作品集能获得他们的青睐。换句话说,我们要表现出什么样的能力,能满足招聘市场的需要。
首先了解招聘市场现状,将招聘市场划分成两个部分,低级市场和高级市场。这不是指设计师水平的高低,而是招聘企业本身水平高低,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成:
以业务北极星指标拆解设计目标,推导严密,不重不漏。作品集中还要呈现业务逻辑能力,才是符合招聘需要的作品集,而不是盲目跟从市面上高喊 UI 设计师要掌握的插画、3D、动画软件,若盲目去学这些东西然后硬往作品里塞,导致整份作品集看起来支离破碎。
多花时间去招聘网站整理目标行业、企业的招聘需求,和内部的设计师进行沟通,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提升对招聘要求的认识,便于下一步的内容制定,总结来说,设计师应具备以下3种能力:
作品集需求调研
要搞清楚产品项目特性以及解决什么问题和痛点
产品不在多而在精,让面试官从一个作品中就能发现你的长处,以及你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作品集中出现所有类型,必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有目的性的挑选符合招聘需求的内容来放。其中,最核心的作品必然是完整的 UI 项目,包括 APP、WEB、B端等。
建议最少不少于3个,最多不超过5个,展示太多的项目会导致作品集看起来过度臃肿,即使过去做再多的项目,也只要挑选出其中最值得展示的即可。
在作品集前面一定要先完善介绍公司产品,目的是让面试官全面了解业务背景,也防止面试官验真,如果我们能展示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给面试官第一印象加分,增加作品集的可信度,让面试官能更有耐心的听我们去讲述充分准备好的作品集,后续面试自然就顺利很多。
业务从零开始时,往往不会直接进入产品开发,而是基于初版的解决方案去验证市场,拿下标杆客户。基于标杆客户的信任背书,将解决方案售卖给更多客户,触达和签约客户数量增加后,业务侧可收集更多的反馈,对行业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形成正向循环,此时可提炼通用的业务诉求,沉淀标准化的产品和能力,最终不断完善和打磨产品。
在作品集上呈现出自己对产品解决问题以及痛点分析,是能很好体现业务逻辑分析能力的环节,证明设计师能从产品整体目标出发,了解产品/功能所受众的用户和使用目标,从而得出用户使用产品的阶段性流程。
我们要有迭代思路,对设计而言助力解决方案的售卖、标准化产品的打造是设计赋能创新性业务的核心切入点。因此,设计侧经过系统的思考和规划,才能推动产品视觉升级、规范库建设等设计实践内容来助力业务的发展。
体现设计师的分析能力,从实际业务出发驱动改版
设计侧运用问卷调研、访谈、设计洞察等,梳理业务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聚焦在5个方面:下面以用户体验地图为例展开讲解:
设计师要基于业务分析与用户体验地图,根据用户心声进行业务改版和迭代,体现设计师的调研能力与沟通能力,因为设计缺乏同理心,容易闭门造车,强调项目的真实性
设计师也要和运营人员搞好的关系,问他们拿需求周报,或让他们提供一些用户反馈,能帮我们同时,他们汇报也有素材,达到双赢目的。
甚至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做设计,分析用户画像,真正执行共情思考,比如你的业务面向群体是蓝领用户,则做设计时候要考虑无障碍场景,此时在作品集中展现你的能力,就能和别的面试者拉开差距,做差异化设计。以家政客户端设计为例:
设计目标
讲解完产品诞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者痛点后,需要规范确定设计目标是什么:
经过设计调研、业务方反馈及设计内部研讨(ux&ui&创意视觉共创),明确当前主要三个核心目标:
探索视觉风格:形成符合业务特性的视觉风格,以指引后续一系列的品牌设计。
品牌形象与认知:明确产品定位,树立高端的品牌形象,从视觉表现层面引导获得客户的认同。
客户触达与转化:强化营销渠道和宣传推广能力,助力业务触达客户,促进商机转化。
在具体规划层面,选取【产品侧】和【营销推广侧】作为核心切入方向,不同角色的设计师分工协作,制定详细的设计任务并推动业务侧一起完成。项目人员组织管理,排期拆分,时间目标,如何去做,可放在设计目标下方,我们要根据OKR策略拆解,O其实是进一步的目标拆分(建议2-4个)。目标一般有这几个方向:
在分析目标时候也可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改版依据,知识储备反哺设计迭代,让面试官了解业务驱动下的设计目标,以及对设计改版的清晰认知和定位,下面介绍最常用的设计目标制定方法:
1、过程法定目标
要基于用户访谈和核心流程梳理业务诉求,聚焦业务全流程梳理,在作品集上呈现每个节点的设计机会点,寻找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同时构建一致性体验。下图为过程法定目标例子:
过程法分析页面,体现设计师对业务节点的分析思考能力,紧扣业务闭环
2、要素分类法定目标
要素分类法要根据业务逻辑分类,以及MECE法则,穷举设计目标带来的好处以及改善的业务点。做到不重不漏。这种产品,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的吸引并维持目标用户,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吸引商业组织。所以整个业务的驱动力主要应该在用户运营和商务拓展上,重点甚至并不在线上。核心关键点应该是:
1、设计产品来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制定并维护规则,让买家-卖家和其他stake holders之间的生态平衡
3、通过数据分析增加需求匹配的精确度
为什么要用MECE原则拆解?
1、实用落地
做完一级目标拆解后,二级目标可以继续下钻套娃,就是这么无敌的拆解模型。职场中,大到公司战略目标,小到个人OKR,内核都绕不开这几种目标拆解模型,落地程度极高。
2、科学专业
同一维度,不重不漏。它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3、去同质化
业务不同,即便使用同一种目标拆解法,撰写出来的大纲也有差异。
4、价值导向
常常由于在项目协作中缺乏参与感,没有话语权,很难把设计价值显性化地阐述清楚。这套“业务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法,就是在以终为始,证明咱们设计师的价值。下图是要素分类法定目标例子:
要素分类法分析页面体现设计师对业务节点的穷举逻辑缜密的能力
3、公式法定目标
公式法定目标是推动业务进展,从公式计算角度出发,找到设计目标因子公式,扩大影响力,下图是公式法定目标的例子:
附上公式法分析页面体现设计师对业务关键因子拆解能力,设计赋能
分析完设计目标后,要围绕着设计目标进行设计改版,讲出改版的依据并且用数据验证改版成果,让作品集更有含金量和说服力,下面就具体展开讲讲设计改版拆解方向,分析公司产品后总结出设计模版,在面试中讲解作品集就能做到不重不漏,得心应手。
设计改版拆解
信息分级(阅读高效)
1、层级简化
信息层级影响阅读动线,高效阅读需要将信息分层,简化分类,根据业务背景和用户故事将信息分组归纳。将高频功能外置,低频功能折叠收起,提高屏效。层级简化设计改版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讲解,作品集上说明:
2、阅读秩序
根据亲密性原则做好引导,让阅读更高效,根据视觉动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习惯对齐排版,自动成组,阅读秩序改版拆解可参考下图:
3、栅格规整
确定了页面的基本尺寸后,规范内部的页面距离和内容分布、格线系统。在确定了格线系统后,再分别将内容对齐到格线中去。在我们使用的 1280*800 的页面尺寸中,常用12、24 两种格线数量,栅格规整可参考下图分析,在作品集中呈现:
4、视觉层级
表格的视觉降噪,可视化图表、地图的降噪设计,颜色对比加大,特别是做无障碍设计时,在强光或者满足视弱人群使用场景下,更是需要克制的设计,少即是多,降低干扰,z轴空间拆分,权重越高,层级越重,但字号层级少,借助色彩,以少叙多,作品集中可呈现视觉层级的改版分析,如下图:
5、可视化的运用
在业务改版驱动下,一些数据模块需要增加可视化应用,选择合适的数据图表能让产品表现更直观,让数据说话,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做有效的图表。我归纳了三个特征:
1、传达正确、必要的数据信息
2、易于理解,信息量足但不过分
3、在展示清晰的前提下尽可能美观、有效,更具对比度和记忆度
作品集上可参考下图可视化改版进行分析:
路径简化(操作提效)
1、合适的导航路径
导航分为顶部导航,侧边导航,全局导航,一二级导航里内容太琐碎的收进入,利用高折叠度来做收纳,架构层级深、触发率低,高频重点功能拿出来,更扁平。优化交互路径,让业务流程更便捷。
2、优化交互组件
随着功能叠加,业务发展,产品架构的冗余,不能满足当前功能规划,需要寻找更轻量的交互,跳转方式向下兼容,利用好气泡卡片组件和hover态交互,提升折叠度。
3、路径去重
抽屉去除遮罩,左列表右详情布局,关键信息前置。
4、自定义组件录入
选择合适的组件,如键盘、调研问卷预警条件设置、批量选择商品等自定义业务组件,体现设计师的主动性。
新增/录入/删除前的防错弹窗,自动获取、自动识别,复杂表单给示例,所见即所得。
5、制定组件规范文件
设计开发效率受到阻塞,影响了业务的高效运转,代码冗余,组件库不标准,页面越来越多,越耗时,产品越完善,开发难度越高基于对业务的分析产出模式/组件。
通过设计一致性走查,对页面效果不满意,提出整改要求,设计师将需求转化为设计稿时离不开对业务本身的分析,不同的业务场景下设计师应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在卡片组件设计时,组件上面的字段数量及名称定义为可灵活配置的,不用场景下只需要显示不同的字段就可以实现组件通用性的应用,设计模式/组件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产品迭代而不断更新,设计系统中需包含对模式/组件的构建与使用机制,保证模式/组件可以持续迭代和维护。
6、过程对比稿
讲设计故事,讲看板和详情页面时候可以多讲背景以及改版时候遇到的对接问题等,在争论的过程中反而激发了体验更好的创意想法,作为设计师,并不局限于完成任务,而是负责任的参与讨论,从而优化出更好的方案,也可以讲解在设计讨论中发现开发实现成本和性能问题,选了妥协的替代方案,体现出作品集陈述的真实性,故事性讲述会让面试官觉得更幽默,共事起来更有趣。
选定范围后,大纲作为整个作品集的骨架,不仅决定了你的业务的理解深度,也决定了你的叙事逻辑——即页面出场方式,它主导了面试官的听感:是全程环环相扣的专业汇报,还是又臭又长的流水账。
对于拿offer占到60%权重的部分,作品集的行文结构是最容易被求职者忽略的一步。大家应该花最多的时间来撰写大纲。作品集大纲最好从业务北极星指标出发,因式分解设计目标,逐级深入,不重不漏(MECE原则)。接下来讲解作品集框架设计。
作品集框架设计
建议尺寸
首先是对于画布创建上的问题,作品集的展示类似 PPT,会拆分成不同的页面,并使用相对统一的规格(内边距、页眉、页脚等细节)。
页面一般以横向长方形的比例为主,可以使用 3:2、4:3、16:10、16:9 等常见的比例,或者可以应用标准的屏幕分辨率尺寸。
设计原型图制作
要展示哪些作品确定好了,并不是规划就到此为止。作品集除了作品外,还会包含其它通用型的页面,同样是需要我们做好计划的。按部就班的体现接到需求到设计落地的整个思考过程,再级别高一点的同学想体现你的产品思维,可以展示前期的需求分析或者目标拆解,交互的同学展示微文案的修改,都是很加分的模块,业务上的最优解+视觉品质感,品质往往源于规范细节,建议先列出设计原型图初稿。
上面的案例作为示例比较精简,高级 UX 设计师的作品集往往只多不少。所以页面越多,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就要越仔细一点,以免后续的执行中刹不住车越做页面越多越乱。
虽然页面的类型多,但展示的设计上排版和制作 PPT 或画册依旧是很相似的,如果我们所有页面采取统一的长宽比,局限性会体现在出现长页面的情况下。比如首页、精选这种高度特别长的界面,完全无法容纳。所以,我会建议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增加该页面的高度,即使变更比例也不要紧。
每套项目应用的可以和作品集整体的视觉保持统一,也可以根据项目独立制定。当然,如果要让每个项目的排版视觉产生差异,那我只建议在色彩上下功夫,而不要在排版和字体上做文章。
我们需要像制作 UI 项目视觉规范一样来去制定作品集中的这些要素,并在整套作品集页面中保持统一。因为整套作品集会包含的页面数量是非常多的,不做好规划,会做着做着发现作品集一点都不整体,像是缝合几本册子硬拼到一起去。
同时,在 UI 类项目展示上,样机是不可或缺的,无论通过场景 Mockup 渲染主题氛围,还是使用普通边框容纳界面画布,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展示内容的专业性。
页面包装设计
包装也要有规范与品牌基因,项目案例前面有提过,我们重点要放的是你认为最能代表你水准,或者符合投递公司喜好的类型,也要有规范和品牌基因,只需要放3-5个就够了。但每个项目要展示什么,才是这里要重点谈论的东西。
对于 UX 的项目来说,优秀的界面视觉作品是必备的,如果你选出的项目质量不行,那么一定要花点时间翻新一遍设计和样式,保证输出内容的优质性。
作品集尽量以标准页面制作,也就是以 PPT 形式展示,在一些特定的模块中使用长图,这样效率也会比网页型的更高。而项目展示的页面数量同样是不少的,我们借助前面的规划,还要进一步梳理具体包含哪些展示页面,比如:
作品集页面包装准则规范如下:
下面给大家汇总了不同类型作品集页面风格和调性:
左右构图,着重显示方案的对比模块信息,文字或图表进一步阐释说明,更直观呈现。
项目调研一般内容较多,一般平铺式布局为主,当图片较多,并且颜色样式较为丰富时候,背景应纯色单调即可,若想着重突出图片主角,背景则纹理模糊暗压处理。
作品集界面阶段前的思维导图、原型图等分析罗列对比,凸显设计师的业务分析能力,以及产品交互思维。
不同模块表达不同主题,形色质构质等丰富模块表现力,统一调性。
详细的调研分析汇报,多以数据分析表格等为主,内容层级多,使用景深布局,可较多横向纵向空间放置内容。
视觉语言符号以国风插画为主,莫兰迪色系为主调,淡雅山水画为背景,整体清晰干净,主元素突出,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比如以我自己b端金融行业app进行分析:
从平台的视角出发,业务需要有一个统一生动的虚拟“钱老板”形象,来代表平台的精神;
从触达的角度,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让开通第三方支付客户易于接受的虚拟形象,不能假大空洞、或者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进而导致支付商户对平台的不信任和隔阂;
再考虑到传达的渠道,我们此前从未对出现在虚拟媒介中的“钱老板”形象做过定义和标准,对各方没有打出统一的品牌心智,也不利于在各端展示之间保持一致性。
目标与价值:
推出虚拟老板形象1.0,有效帮助平台在日常运营中传递信息,推广文化,传达平台协助老板赚好钱、管好钱精神,有效帮助平台在日常运营中传递信息,推广平台第三方聚合支付带给商户便捷的文化。
塑造老板广泛接受的亲民形象,增进对入驻聚合支付商户感知,提升群体对平台的好感度和认知度。
促进传播触点多端一致性,提升商户对理财盈利产品的认知成本。
解读好老板群体:
小微商户占90%,是绝对的男性主导
平均年龄40岁,35~55岁占50%
学历不高,60%的商户老板为初高中毕业
新手居多,超过50%的新接入第三方聚合支付
对这些心理做出整理,可以看到“钱老板”ip形象共享着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内核。
草图、精细打磨、拓展场景落地规范制定:
很多人认为最终结果展示完毕,功能改版就结束了。但是在公司的正常流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对项目进行整理复盘,从而得出对团队有价值的规范性文档或者方法论。
标准工作流程即是如此,在制作作品集时同样如此。设计是设计师的基础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如何能为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公司更看重的能力。
其实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我已经在文章通篇都在做规范化输出和总结了,现在带大家再回顾一遍:
1.如何确定改版的优先度?
通过“波士顿矩阵”来分析需求层级,对功能改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2.如何对一个功能点进行快速的迭代与改版?
通过观察竞品App的功能相关内容,倒推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提高产品转化率的优化点。这样无疑是最高效便捷的方式。
3.在做用户调研时,新手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只能跟用户提及产品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利用更专业的知识和对产品的熟知去和用户理论,更不能轻易让用户提出解决方案。
用户体验有时会和产品目标冲突,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商业诉求。
用户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产品的真正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用户的话语中去提炼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再从目的去出发寻找达到目的的最简单的方式。
4.在做改版迭代时,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覆盖全面、情感补充,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功能点的优化方向,这三个思考点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
三个角度是在改版过程中都需要考虑的,往往很多人只考虑到“解决问题”就戛然而止,全然不考虑通过“覆盖全面”去优化用户体验,通过“情感补充”去提高用户积极性,是不可取的。并没有按照顺序去思考与解决问题,直接通过高度的情感补充去解决用户体验不好的问题,最终导致事倍功半。
这是在方法论层面的规范和复盘,不过能够理解方法论如何复盘的话,自然就能顺藤摸瓜明白如何在作品集中体现“设计规范的制定与设计样式的复用”。
制定了规范后,页面的美化包装也至关重要,作为作品集的门面呈现,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样机风格:
设计改版结果
用数据说话,在作品集上呈现设计改版价值升华是服务产业化,降本增效,服务标准化可视化,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面试官更好了解设计改版结果,判断设计师的个人价值、工作价值等,对面试印象非常加分。
作品集面试投递
线上作品集(而非投递版)架构与每页面重点尽可能在2-3页面范围,能在30秒内了解你的网站结构为佳,5-10分钟内就要让面试官阅读到作品集的重点,从作品集制定到面试过程时间分配,如下图介绍:
不建议做长图,因为没有节点意识,一屏幕一个内容,则节奏清晰明确,制作工具有:keynote/sketch/figma/xd/ps等,在这里我推荐使用keynote来做作品集,修改容易,可以建立页面母版,类似sketch工具里的组件化思维,可供批量修改,转场动画精致,可以在给面试官展示作品时候秀一波动画制作动力,可发挥性大,最后导出成pdf格式投递即可。
1、投递格式
现在是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所以尽可能的用最通用的格式去投递,招聘者多端阅读性要考虑进去,比如在投递简历的时候没有注意用户体验,面试官还会相信你在工作当中重视用户体验吗?
作品集的命名最好是“张三-2021作品集-156XXXX1234”,方便面试官一眼识别你和你的联系方式。作品集的格式最好也是keynote导出的pdf,压缩在10M以内最好。
2、压缩工具
我们一般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的PDF格式,不选择 keynote 或者 ppt 的原因是因为字体可能会丢失,投递之前是需要压缩大小,一般有线上压缩离线压缩,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个我常用的压缩工具。
PDF Squeezer这个软件的好处就是压缩的质量高,体积小。可以自定义质量,可以压出指定大小的PDF。I love PDF完全免费、易于使用、丰富的PDF处理工具,包括:合并、拆分、压缩、转换、旋转和解锁PDF文件,以及给PDF文件添加水印的工具等。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smallpdf完全免费、易于使用、丰富的PDF处理工具,包括:合并、拆分、压缩、转换、旋转和解锁PDF文件,以及给PDF文件添加水印的工具等。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
作品集分为投递版和现场面试版本,投递版30-35页面pdf版本,现场面试版40-50页面。不仅要有美观的视觉包装,更要有生动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争取更好的面试机会和谈资成本:
设计师能力总结
精细化也是对于设计师的一个态度问题。毛躁的设计师做的设计就倾向于粗糙,稳一点的设计师对于作品就会照顾得到精细化。在设计走查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存在问题,哪些需要更好的迭代和修改,也是考验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方法及思维,在整个作品集中除了作品视觉以外,更多要看的就是设计思维,设计流程和设计推导,这样才能体现出两个维度。你在设计的时候是动脑了,这个作品是你做的,往往有一部分设计师做设计觉得最终做出效果图就行了,但通常不是这样的,设计师是需要思维灵活,具有天马行空创新创意的。所以做设计师的时候应该有一些推导呈现在作品集中,也是很多公司在看的。不止看视觉还要看设计师是不是有思维的设计师,思维是内核,设计作品的呈现,流程,方法给予的作品意义。
比如做一个IP形象,如何定义,设计策略是什么,设计目标是什么,设计价值是什么,设计流程和设计推导是哪些等等这些就是设计师需要以文字或者图片进行阐述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设计师。
设计师的总结能力是从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另一个就是从自我出发进行总结。往往这个环节很直接,分析,归纳,沉淀,总结。总结是对于自己的一个自我判断。具有条理清晰,透彻,具体,深入,明确,逻辑性强一系列特点。很好的总结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师平时要多积累专业的词汇和理论,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体现内涵,不要生僻,体现其专业度,优秀的句式,表述更简洁,知识点讲透,不要浮于表面,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库,体现对设计的理解深度,更具说服力。
学会思考,抽象思维
做作品集时候要体现自己能力,学会思考,要有建模思维,根据业务逻辑,深入思考需要放置的页面;讲述时候抽象出底层逻辑与规律,根据okr模型进行讲述,降低沟通成本。
专注作品打磨,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做作品集时候不要贪图快而去“抄袭”,以业务为导向,根据北极星目标做的作品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找到优势,才能在短时间面试中体现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设计得好看。
高技巧沟通,勇敢争论
在现场面试过程中学会与面试官”周旋“,要对自己作品有信心,基于业务逻辑用1个月打磨的作品集在短期面试中有绝对的优势,哪怕面试官问出刁钻问题,只要从业务角度出发,设计方案总有理论支撑,若实在不回回答,就谦虚交流形式,问面试官的做法与观点,大胆进行讨论,此时哪怕题目不会,但让面试官看到你缜密的思考能力,也是加分的。
通过上述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愿每位同学都能输出优质的作品集并面试成功,找到心仪的工作,掌握职场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