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设计师笔下的“竞品分析”
刚做完竞品分析,用来记录一下我的感受,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导留言(2016-1-6)
一聊到“竞品分析”大家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这是产品经理(PD)在做的事情,但实际上并非完全这样。不同岗位,不同角度写出来的竞品分析内容侧重点也不一样,就像产品经理笔下的竞品分析相对而言更加侧重产品的功能、技术的分析, 交互设计师的竞品分析更注重对页面逻辑、架构的探究,而视觉设计师的竞品分析则更重视对界面设计及用户体验的考察。这样一来,通过收集不同岗位人员对同样几类产品的竞品分析,就可以对产品有更深刻的全局认识。
此前,接到任务需要写一份“云产品的竞品分析”,当时大脑飞速运转大概思考了一下(文章大概也就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竞品分析的主题、需要分析的对象;然后,搭建分析框架{ 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最后,得出结论——竞争分析{我们的优势,劣势分别是什么})只要在这个框架内填入对应内容即可,想来应该也比较简单应该可以搞定的。
分析框架明确,表述更加有说服力
竞品分析, 顾名思义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竞品分析的内容可以由两方面构成:客观和主观。客观是需要圈定一些考察的角度,得出真实情况,用事实说话。主观则是更贴近用户的角度,可以根据事实(或者个人感官),列举出竞品或者自己产品的优势和不足。而主观的分析需要我们对产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的分析结论才更有力量。
对于第一次写竞品分析的菜鸟还是需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咨询产品经理来确定分析报告的具体框架,这点觉悟还是有的。可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关于云产品的相关资料错综复杂,就云产品这个概念的描述已衍生了很多词语,如:云计算、互联网+、计算机集群、布拉布拉一堆,这些词语虽是常常听别人对话中谈及,但真要表述其具体含义,还是不行。这时思路陷入了混乱,心里也有点着急,如果对自己所调研的产品都没有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写出的竞品分析也没有说服力。所以在动笔之前,加深对产品的了解,捋清楚分析框架内的内容更为重要。
戳中要害,扬长避短
对UI设计师而言,对产品的了解固然没有产品经理他们那么深入。因此,分析报告头部从客观的角度,通过一些官方的数据来作为论据,引出本文所需要分析的云产品,这样不仅具有说服力,也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点明分析对象后,从设计的角度对其展开探究。这一模块也是我们分析报告的重点,不仅需要对产品所涉及的设计领域(web、app页面、品牌设计……)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还要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去体验这些平台的交互、用户体验,也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得到最真实、最全面、最有用、最有说服力的结论,当然这也是我们做竞品分析最终目的。
避免专业术语,便于用户阅读
对于有些设计师而言,可能习惯用一些专业术语去阐述自己的一些论点、论据(也又或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逼格,更好的装……你懂得~);但是这样做之前,要考虑到我们做的竞品分析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而是通过分析竞争产品的优劣,找到自己产品的不足,将这份分析报告作为向领导,向同事阐述自己产品不足,需要改进、提升的依据;所以,在竞品分析中尽量用白话文的形式去表述有关设计类的观点,这样也会避免大家在专业术语上理解的误区。
总结
从视觉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多去尝试写竞品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很难去静下心去对别人的设计评头论足,顶多是觉得这个设计还不错,或者是这个设计实在是无法直视,都是从视觉感官去评论,但这其中确切的缘由从来没有仔细去分析探究,所以通过写竞品分析也是一个让我们深入了解别人设计的机会。同样,我们在分析别人设计优劣的同时,也会潜意识的记住这些点,将好的设计理念融入自己今后的设计中,对不好的设计也会注意避免。
综上所述,设计师也可以写竞品分析,只是分析重点和角度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