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UI怎么做交互作品集
设计师做作品集的感受,就好像明明带了几年眼镜,医院通知你又要重新测视力了,那个难受劲啊。
先说答案,我也不知道。观众要问了,你不知道你来写这篇文章干什么。
肯定不是只有我不爱做作品集。喜欢做东西,做做做,不喜欢整理归纳,要讲述自己为啥这么做,有什么依据,有什么成果,头就大了起来。有句话说的好:如果可以不工作,那这个人为什么要工作?换言之,如果不是为了找工作,那设计师为什么要做作品集?
就在这个时候,我逛豆瓣时看到有人说,自己在做作品集的时候,会觉得“梳理整理”的乐趣远少于“创造”的乐趣,除了梳理整理上心流后也会很爽,但是很多时候会败给开头难的拖延,可以给自己一个新动力,就是把幕后的故事,创作的心得分享出去,一方面也许可以惠及他人,另一方面是启发交流,知识的整理归纳本身就是学习消化精进的一种手段。她说她很喜欢看创作者的各种整理反思。
我一想,我也很喜欢看,除了看到别人做的成果很精美之外,有时候听听项目背后的小故事小波折,会让我觉得,大神也是一步步地完成自己的项目,一步步精进的。
所以启发了我想把我卡在做作品集半途中的一些心理历程写下来,分享给大家,估计也没啥学习价值,如果你也有做作品集的痛点,就当过程中的一个遥遥相望的伙伴,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图一乐儿吧。
我是做UI出身,我之前做的作品集都是UI作品集,我喜欢把作品完整地堆上去,虽然之前就遇到说,要更有完整性,体现结构,但当时UI项目视觉效果和做了多平台端也很重要。也靠自己的作品找到工作了。直到上一个工作,我在公司内部机缘巧合转岗到了交互。然后就开始了两年半的交互和UI都做的工作。这个也可以叫用户体验设计师,或者产品设计师。
我现在要找新工作了,就发现,哎,交互咋做作品集啊?就我的交互经历和那些纯交互设计师还不太一样,像我这样的应该也有很多,就是UI兼任了交互的工作。如果我还是继续当纯UI,那作品集里我会垒加视效最强的新项目,和一些抽出来做的视觉组件,但我回不去了。总之我现在要做一个交互作品集,下份工作我的目标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第一步,交互作品集需要的结构性概述要更强,下一步,我还是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我就想,世界上最厉害的公司们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他们都怎么做的。这个时候,我发现了谷歌出了一个教程,他家出了一个谷歌UX设计证书,有配套课程,我不考证,但我想看看谷歌的UX设计师们都在做什么。
在B站上找到了中翻教程(有条件的支持正版),如果你要搜的话,就搜“Google设计课UX设计基础入门”,别看名字是基础入门,基本内容已经涵盖了从零基础到工作两三年的所有内容了,给你彻头彻尾地从源头把过程内容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谷歌,不亏是你。
刷了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不是说内容我不知道,毕竟当了多年的UX/UI设计师了,是我才发现,原来厂里流传的好多新概念,源头都是从那边过来的。毕竟交互兴起也没多少年,移动互联网更是因为乔布斯零几年出苹果智能手机后才嗨的。那些跟你拽最新组合词汇让你听不懂的人,别得意,都是从外面学回来的,大家都是小弟。
比方说给你讲做设计要有感觉,就是“make sense”; 改版要抓痛点,就是“pain point”. 连你的设计如果陷入瓶颈这样的单词都有“bottle neck”。再比如给你讲了一句拗口的话:“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需要预测用户障碍和潜在的设计失误”,感觉都是很厉害的词,其实呢,就是:“Predicting user roadblocks and potential design mishaps is what good UX design is all about.”,直翻过来拗口,看原文就是定语从句:xx是xx。
学着学着,我就开始很生气!为啥我们吭哧吭哧地摸爬滚打过来的,系统学习源头的话,就是人家一句话论述完的事。你可能觉得从没听说过的一句话、一个解决方案,就来自人家的基础教科书或基础教程里。比如老听说可用性、可用性测试、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刚听到的时候:这又是什么厉害东西。其实就是“usability”,use+ability —— 用的能力。
再比如,专业app里有大量专业人员使用的语言,如何让用户能听的懂,又清晰准确又简单友好,国内很多公司要么就是产品经理写写,要么是设计师稍微润色润色。除非客户投诉或者是文本非常不通,才花力气去专门修改,这个设计师专门花力气写也算不到绩效里去。但国外一些大公司是有UX writer这一职位的,他们可能就是帮按钮写文案,或者把弹窗里的提示写的更友好易懂。不是说咱要也跟着整这个岗位,就你起码可以知道,有些工作不是完全没价值的,所有你认为有些价值的、但公司没认可的事,很可能只是缺乏一个基础信息而已。
那这么说来,作品集的起源,其实也是西方那边从建筑师兴起的吧,而且叙述也是议论文,金字塔结构,先列出来成果和总结,再论述事物是什么,起源于什么,重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发展是什么。每一段先讲重点,然后再议论,附上自己的想法。
基于这些,作品集的文字论述部分大方向我知道怎么写了。有一个思路的转变:从作品集应该要有背景、目标、成果、验证(这是被灌输的),到我要向公司展示我能做什么设计,好像就自然地需要这些结构,它们是来帮助我叙述清楚明了的。
谷歌说,ux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风水,毕竟是布局。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新奇有趣。UX这个词“user experience”是Don Norman发明的这个词组,光听“Don Norman”你可能不太熟,但《设计心理学》这套书你肯定知道吧,这简直是界面设计师人手一本,但也有很多人没看完的书。唐诺曼老爷子年轻的时候老是在讲述设计的定义和意义,但近些年的他的ted主体是“让人快乐的好设计”。他的新人生就是去了解什麼是美,什麼是漂亮和情感。
前几年很火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现在在国外论坛上大家开始讨论说这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是走偏了,国内也有大厂人开始反思是不是太注重设计的论述能力,拿出的设计方案却不够好。
在我看来,视觉也是一种知觉,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逻辑和定义去规范设计,最后还会归为最直接的感官,你觉得好用吗?解决你的痛点了吗?用的快乐吗?就像杨过见到的独孤求败的四把剑,行走江湖的人生不同的时刻,用的剑和感悟都不一样。
最后分享一段我深受触动的话:
我第一次肯定地知道,视觉应当独立于思想之外,用眼睛去思考可能更加直接有力。同时我开始感到简洁的形式所具有的超乎寻常的美。那使我相信找到一种内在形式很重要,而直接描绘内心的形状则是一条捷径,这种形状和情绪的重合已经堪可造就经典一般的完美。
-- 尹朝阳
哈哈,为啥论到最后,还是没有掩盖住我对视觉的喜爱。我曾经无数次想从UI转视觉,但命运让我走向了交互。是交互选择了我,还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我前两天为了不做作品集,走到我这边大郊区方圆几里的一个面包店,我想如果命运让我当面包师,那这个店是不是正好在招人。果然,人家说满员了。谢谢,我又溜达回来了。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好像也没得出什么答案,希望给你一点快乐。
PS.如果真能搞出来,那这篇就算(一),就还有(二);如果卡住了或者懒得写了,那就这一篇拉倒。哈哈哈哈。










































![AIGC助力电商视觉×头盔系列AI生成 [动态化探索实践]](https://img.zcool.cn/community/68e8da720067cv09d9quve1777.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520,h_390,limit_1/auto-orient,1/sharpen,100/quality,q_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