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设计法则(四)
用户体验设计通用法则之:导引手册、逐级展开、倒金字塔发法则、形式跟从功能;
一、导引手册Advance Organizer
一种利用已知的信息来帮助人们理解新信息的教学技巧。
导引手册是指在给世新信息之前,先向人们提供一些简路的信息模块,以口头、书面或图片的形式呈现,从而使人更易于学习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导引手册不同于〝总览”和〝概还”,它的信息形式比剩下的信息更加抽象,在提供细节之前,会先给出一个大方向。由于这项技巧需要一个特定的切入点,所以通常会以线性(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呈现,不适用于非线性式学习或者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的学习(自由模式模拟等)。
“导引手册”分为说明型和比较型两种。至于要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信息对接收者来说是新知识还是已知的知识。如果对于新知识一无所知,那么“说明型导引手册”就比较适用。比如,要教一群对叉车毫不了解的人去操控叉车,那在教学之前就需要准备说明型导引手册,简要地向他们描述叉车及其功能。
比较型导引手册则对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对象较为适用。例如,要教有经验的叉车司机来操作新款叉车时,就可以使用比较型导引|手册,让他们去对比新旧叉车的特点和操控方法。
这项技巧的有效性很难证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确有着可衡量的效果。如果在教学时以线性的顺序呈现信息,先从入门介绍开始,然后,就可以使用导引手册法则。如果是在学习新知识,就应使用说明型导引手册;如果是在已知知识中进一步升华,则可以使用比较型导引手册。
二、逐级展开 Progressive Disclosure
一种处理复杂信息的策略:只有在需要显示信息,或是使用者要求的情况下,才会显示信息。
把信息分为很多层,但只显示必要或相关信息层的手段,就叫作逐级展开。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显示过多的信息。电脑界面、教学信息,以及实体空间设计中常用到这种方法。
逐级展开使得呈现效果变得简洁、整齐,也帮助人们驾驭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不至于感到疑惑、沮丧或不知所措。例如,软件界面中不常用的控制选项常会被隐藏在对话框里,在按下”更多信息”按钮后,这些对话框才会出现。用不到这些控制选项的人是看不到这些信息的,但是那些进阶使用者则可以随时使用这些选项。对于这两种人而言,设计方案都被简化了,具体的简化方法是以预设方式来显示最常用的控制选项,而且只有在使用者有要求的情况下,才会显示更多的控制选项。
逐级展开技巧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把信息呈现给不感兴趣或还没有准备好的人时,就会成为一种干扰。对学习者而言,当需要时信息才逐步出现,其中的内容才会比较容易接受和消化,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也会更强。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减少错误率且避免时间浪费,也能避免情绪沮丧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逐级展开也被用于处理复杂的情况,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现代主题公园入口处,就运用到了逐级展开法则。长长的队伍不仅让排队的人很不耐烦,队伍外新来的游客也会打消排队的念头。主题公园的设计师以渐进的方式将队伍分为几段(有时用娱乐手段来转移注意力)。如此一来,不管是在排队,还是想加入队伍的游客,都不会看到整条长长的队伍。
可考虑利用逐级展开手法来降低信息的复杂性,对于新手来说,更需要采取这种方式。应把不常用的控制选项或信息隐藏起来,但通过某种简单操作,就可以让这些信息睡手可得。比如,按下〝更多信息”的按钮之后,它们就会出现。逐级展开的方法,对引导人们处理复杂的程序很有效。如果设计中需要,应该考虑运用逐級展开法则。
三、倒金字塔法则Inverted Pyramid
一种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呈现信息的方式。
倒金字塔法则是呈现信息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信息最先呈现,然后再星现附加的详细信息,重要性依次递减,最后出现的最不重要。一股而言,在金字塔的最底都是最不重要的信息,顶端的则是最重要的信息。
在传统的科学文献中,会先描达研究的历史背景(即金宇塔顶),之后再写到论点和证据,最后才是结论(金字塔底)。颠倒过来的话,就成了倒金字塔法则结构,在金字塔顶阐述最重要的信息,底端描述最不重要的信
息。百年来,倒金字塔法则一直是新闻写作的标杆,且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设计、技术文献以及网络出版上。
倒金字塔法则包括导语(重要信息)和主体(详细内容)。导语就是简洁的摘要,它包括“何事"、“何地”、“何时"、“何人”、“为何”以及“如何"等内容。后续的段落及信息模块则是主体内容,会详细地说明事件,而且内容的重要性随出现的顺序递减。只提供导语的情况在网络文章中越来越常见,文章主体只会应要求才出现(例如设置链接“欲获得更多信息,请点击…”
相比于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倒金字塔法则所能提供的好处更多:它能迅速传达重点信息;为文章设定背景,以解释随后的内容;最先出现的信息模块更容易被记住;信息的搜索及浏览更有效率;方便编辑信息。
但是倒金字搭法则也有局限性,它确实能以简洁、密集的方式呈现信息、但期无法灵活地制造悬疑,也不能创造令人惊奇的结局,因此这种文章往往让人觉得乏味无趣。
当信息的效率十分重要时,设计时就需要用倒金字塔法则来。先呈现简要概括信息的导语,然后描述简短的信息模块;如果信息的趣味性很重要,井需要体现它时,就得利用多煤体、有趣的版面没计、互动的设计方式,来弥补信息的趣味性,吸到观众参与互动。如果无法使用倒金字塔方式(例如撰写标准的科学报告),就可以做出适当的妥协,把主要的结论放在文章的开头,以强调最重要的信息。
四、形式跟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设计的美感来自功能的纯粹性。
“形式跟从功能”法则的诠释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诠释,另一种是规范性诠释。”描述性诠释”指的是美感纯粹来自功能,其他多余的装饰都不存在。。规范性诠释”指的是相比于美感而言,更注重功能。
20世纪初,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师采用了这个法则,在这之后,各个领域的设计师也纷纷效仿。
描述性诠释(美感来自纯粹的功能),原本以大自然的“形式跟从功能”理念为基甜。但这是不对的,如果说自然界真服从了什么的话,那它服从的就是〝功能跟从形式”这个理念。进化遵循的是自然选择,不会把生物的主观〝意图”传给下一代。基因上碱基的排列情况确实会遗传,但每个机体仍需要去弄清楚该如何利用其遗传特征。尽管如此,设计出的功能仍不像是美观那么主观。于是,衡量功能的标准会成为比其他方法更为客观的判断方式。这样一来,耐用而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那些设计,在大众眼中往往就是简单而无趣的设计方案了。
规范性诠释(设计应注重功能,美感是次要考虑)可能是描述性诠释的衍生物。以“形式跟从功能”作为设计规范,或者将这种理念作为指导方针的话,就会出问题。因为这一理念会让设计师将注意力放到错误的问题上。重点问题不是“形式的哪个方面该被省路掉,或者哪个方面该被某一功能所替代”,而应该是“设计方案的哪些方面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些评判成动的标准不是对形交或动能的盲从,而应是能推动设计规格和决策发展的。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在取舍设计时,最不能酒牲的就是成功率。有些情况下要牺牲设计上的美感,而其他情况下,设计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取舍的影响。至于决定性因素呢?这就取决于最符合设计需求的实际情况是什么了。
没计者可以把“形式服从功能”的这种描述性诠释当作美感方面的指南,但不要把规范性诠释当作设计中心须要遵守的规则。在做出设计方面的决策时,要从取得成功的标准出发,关注设计中相对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关注形式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