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igma中,学习如何做交互设计

Recommand
南京/设计爱好者/3年前/738浏览
从Figma中,学习如何做交互设计Recommand

Figma作为设计领域中的热门工具软件,其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有何设计技巧值得借鉴?

一、引言

近一年来,Figma 可谓是体验设计领域中最热门的工具。刚好最近开始频繁地在 Axure 9.0和 Figma 中切换使用,深刻地感受到了设计细节带来的体验差异化。今天就通过一些细节亮点,总结下工具软件的体验设计的几个原则。

事先声明,本文不是对比软件工具孰优孰劣,仅仅是为了探讨设计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的内容包括:

  1. 效率设计——提高用户行为效率;

  2. 简洁化设计——降低信息噪点;

  3. 可视化设计——减少用户思考成本。


二、效率设计

工具软件首要的任务就是追求效率,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


1、模板化设置

1)组件化设计

Figma 拥有强大的组件功能,类似于 Axure 中的母板,但是更加灵活。既有父子继承关系,实现了修改父组件后,子组件可以同步修改。但是子组件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内容可编辑,保证了灵活可用。而 Axure 母版则是强制性的,一旦修改了父组件的内容,子组件必然修改。


2)样式模板化

在Figma中,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色彩、描边和阴影样式库,在设计中随时调用,一劳永逸,减少了频繁调整样式的操作成本。

2. 选择代替输入

预置选项可以有效地提高用户效率。例如字号设置时,Axure 并没有预置选择项,用户需要手动输入修改。在 Figma 中则预置了常用字号,用户下拉选择即可。

另外 Axure 默认字体是13号,而 Figma 是14号字体,更加贴合设计师的主流使用字号,减少了用户的修改次数。


3. 批量修改

批量修改是我们最常用的提高效率的设计手段。Figma 和 Axure 都有padding设置功能。不过 Figma 可以一键操作,用户输入一次就可以修改四个边距,调整效率更高。而 Axure 想要设置四边等距,则要逐个修改,操作上相对繁琐。

undefined


三、简洁化设计

在工具软件中,对象的属性栏应该是用户的高频操作区域。

整体布局上,Figma 和 Axure 基本一致,都是包含了3个模块。可以设置对象的各种属性、交互效果设计等。而基础属性模块更是用户操作的重中之重。

不过 Figma 属性栏通过信息分级展示、内容精简、有序布局等设计方法,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1. 分级展示,隐藏不必要的内容

创建元素时,Figma 属性栏默认只显示位置尺寸信息、图层透明度和填色等基础信息,描边、投影、导出等设置项只显示标题,内容全部隐藏不展示,保证了操作信息的所见即所得。当用户增加设置项时,系统都会给出默认设置,用户根据需要只要修改内容即可。

另外 Figma 还采用了交互操作,减少页面的信息量。例如可下拉的选项默认不展示下拉按钮,而是在鼠标悬停时展示,从而让原本信息繁杂的页面变得更加清爽。

而 Axure 则将内容信息平铺展示,无论用户是否需要操作,都会显示设置项的内容。这样的而布局设计确实可以减少用户一次点击操作,但是低频操作的设置项反而增加了页面信息量,成为了页面的信息噪点。


2. 适配用户习惯,减少页面信息量

用户为了提高自行为效率,不会对所有页面元素命名,其实用户的命名频率并不高。所以 Figma 在元素属性设置中,没有修改元素名称的选项,而是放在了图层列表中修改。而 Axure 元素属性中,命名作为首要内容放置在了最顶端。


3. 统一的对齐方式,让信息更加有序

两者在信息布局和对齐上也有所差异。Figma 采用的是上下布局的方式,上方是功能标题,下方是设置内容。信息层级更加明显,也更加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同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而 Axure 以左右布局为主,左侧是标题信息,右侧是内容项。我个人理解这样的布局方式是为了压缩高度方向的尺寸,尽可能地保证设置项一屏完整展示出来,避免出现滚动条,增加用户操作成本。但是这种布局方式却造成了内容展示的混乱。

另外不同长度的底边型输入框,也增加了内容的繁杂的和错乱感觉,造成了页面信息的无序感。


四、可视化设计

在设计工具中,可视化设计更多地用在位置相关功能,辅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信息,从而降低用户的思考成本。所以两者在设置选项中都增加了可视化的形式。

例如上文提到的Padding设置,Fimga 采用的是可视化的形式,用户直接对号填写就可以了,用户的思考成本更低,甚至可以说是0成本。Axure 中的圆角设置、边线可见性设置也都采用了可视化的形式。并且可视化还具备操作功能,方便用户操作。


五、写在最后

当然 Figma 中的设计细节不止这些,不过很多设计并不是 Figma 的全新创新,而是在 Axure 和 Sketch 基础上优化而来的。所以有价值的设计并不一定是为了翻天覆地的推倒重来时,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符合自己产品定位和特色的设计方案。

今天的分享就到了这里了,下期再见~

#作者信息#

子牧先生。公众号:子牧UXD(HelloDesig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产品体验设计师。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擅长体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论、交互设计研究。


2
阅读原文
|
Report
|
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作品收藏夹
交互
交互
交互
交互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