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洞察业务?
这位设计师,我看你骨骼清奇。这本《与业务battle之必胜指南》就赠予你了。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我们最先面对的可能不是用户,而是“业务方”。设计师和业务方既是协同作战的战友,有时也是针锋相对、各自主张的“辩手”。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产品研发与运营的系统中,两者利益方的利益不一致,有时候甚至是冲突的。那么站在设计师的角度,为了更好地践行用户体验,必须了解业务,甚至洞察业务的问题。强化设计对于业务的价值、建立业务方对于设计师的信任。
那么要做到以上两点,我们需要做什么?
设计在公司等组织的存在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成立专门的设计部门,支持各条产品线;第二种是将设计作为产品团队的一部分。但不管哪种情况,当设计师受命支持某个业务时,在不了解业务的情况下,设计师很容易、也很自然地被业务方当成“资源”。而要避免这种情况,设计师必须主动了解业务。
01
了解业务所处行业
了解业务,第一步是了解业务的所处行业,各位可以回想一下刚入职,或者接到新的产品线的时候,是不是leader都会让你先写一份对于业务的研究报告,强化你对业务的认知。这种做法其实是正确的,但关键就在于,怎么做研究报告,能够最快时间,对业务有全面且较为深刻的理解;让业务方建立对设计师的初步认同。
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一共分为五步。

1. 确定研究框架
通常来讲,对于行业的研究框架一般包含:
定义、整体发展状况、竞争格局、宏观以及微观环境、产业链、商业模式、投融资等。具体信息可以查看以下图片。

当然,这只是较为通用的行业调研,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研究报告的目标选择几个核心内容即可。
2.针对性搜索信息
确定好研究的框架之后,就需要针对框架内每个问题进行检索。具体的检索方式主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首先是检索渠道的“由浅入深”。与学术研究不同,这里并不推荐大家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业务,直接去专业的政府网站、投行报告或者知网等检索,而是首先去知乎,微信公众号等了解相对浅显的内容,留意频繁被提起的话题,一些行业内特有关键词等,培养对于行业的“感觉”。以这种感觉为指导,再深入去专业机构检索信息,能够在检索过程中更有目的性,也更有自己的思考。
然后是检索内容的“由浅入深”。在进行具体检索的过程中,针对每一个研究内容,首先可以检索一些普遍的关键词,比如行业名称,通用性的指标(市场规模,商业模式等)。然后通过检索到的信息,得出更多,更加具体的关键词(通常10~20个),再进一步进行检索,这样所得到的内容便会更加深入,更加具体。
另外,需要设定“停止规则”。我们在进行调研检索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不自信的状态,“我真的完全了解了吗?”、“我漏掉了什么吗?”,这会极大降低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为大家提供一种方法。在针对每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时候,只查看前10页的内容;如果当每个核心问题有2~3篇看似非常相关的资料覆盖时,则停止对该问题继续检索。另外,如果检索所有提出的关键词后,依然很难回答某个研究问题,那么不用纠结,先行跳过,等待时间充裕再进行研究。
3.梳理信息
信息收集完毕后,需要进行梳理。
首先需要进行命名。信息的载体可能是文章,视频甚至音频。在这个阶段,不需要对信息载体进行摘取或者分析,只标注日期,来源渠道以及所属的研究问题。因为在归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需要重新检索,所以,保存完整信息是很重要的。另外,需要统一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命名,方便查找。
然后需要进行分类。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事实类、概念类、关系类以及规则类。事实类是阐述事实或者状况,比如该公司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多少融资;概念类则是行业定义或者术语的解释;关系类则是阐述行业内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比如政府制定了什么政策影响了企业的业务方向;规则类则是行业内的普适规则或者共同遵守的“潜规则”,比如行业内的商业模式等。
这个阶段需要对信息进行摘取。可以按照同一信息类别同一区域的方式,将摘取的信息片段整理到一份文档中,并标记信息来源(包括信息出处以及数据来源等)。
最后梳理框架。这个过程是最后一步,将分类得到的信息,调整顺序,对应到最初提到的研究框架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某些信息其实是应该属于最初定义的研究框架更深一层的内容,则可以在这个阶段,及时细化。
4.建立联系
信息梳理完毕后,需要建立信息内部、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因为孤立的信息只能称之为“碎片”,只有将“碎片”建立为拼图,才能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前面我们已经将信息分为四类,其中,关系类与规则类本身就是一种联系,而事实类与概念类信息则需要进行多维度思考的转化,将其与其他信息建立联系。
首先是进行信息简化。这适用于所有类别的信息,将信息语句做结构拆解,只保留主谓宾、定状补。方便对信息进行理解。
然后是进行信息归类。对于商业而言,大多数行为的本质为,“一群人”将特定的“产品/服务”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卖给了“另一群人”。而对于事实类以及概念类的信息,我们可以参照上述文字,确定该信息是属于“产品/服务”、“方式”、“一群人”或是“另一群人”。
最后是进行建立关联。当我们将信息进行归类之后,就可以按照上段文字“本质”的描述,如果有缺失或者不明确的部分,则可以寻找其他信息与其建立联系。比如某个简化后的事实类信息为:2020年10月,K12在线教育月活用户达2.02亿。那么我们可以知道“2.02亿月活用户”是“另一群人”、“K12在线教育”是一种服务,在这里还缺少“一群人”以及“方式”,所以我们还需要明确:谁驱动了K12在线教育;用了什么方式开展了这个服务;又是什么方式达到这么多月活等信息。
建立信息关联的方式还有很多。除了“本质”之外,还包括推理、类比、对比等,这里只提供一种方式作为说明。
这里需要注意,所有得到的信息都围绕着最初设定的框架内容,整个流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完善这个框架的过程(最开始的框架可能只有第一层级,经过信息检索分析后 ,可能就会有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等等)最终通过这个过程,来建立自己系统化的认知。
5.输出报告
报告是一种输出研究结论或者观点见解的工具,好的呈现方式,对于信息的传达非常重要。
在研究结论方面,可以借鉴分析模型(如SWOT分析模型、商业画布等)来输出,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足够清晰。

而在观点见解方面,则可以结合研究结论,输出自己对于行业趋势的判断,尝试思考产品未来的发展策略。站在业务角度思考问题,与业务方进行沟通。
02
了解业务相关角色
03
了解业务典型竞品
对于业务的洞察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篇幅受限,脑容量有限,在下篇推文中,再分享对于业务角色以及业务竞品的系统性分析过程。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麻烦点赞,关注。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的话,也欢迎评论。
如果想看到更多文章,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