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端视频剪辑产品的交互流程分析
文章通过对市场上比较热门和有产品特色的三款视频剪辑产品PR/Davinci/FCPX进行剪辑流程交互分析,明确三款产品的产品调性
为了方便UU们对以下内容的理解,这里先对这三款产品进行一个基本的介绍:
PR:凭借其丰富的插件库和特效,以及较大的自由编辑空间,满足了几乎所有的视频剪辑要求和创意空间,并且与adobe旗下的其他图形创意类产品,特效创作产品有很好的兼容性,所以一直是剪辑工具中的龙头产品。

Davinci:将剪辑场景细分为资源管理,粗剪,精剪,特效,调色,调音及导出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有单独的面板去独立的调节,一站式解决视频相关的所有需求。并且有其配套的硬件设备,在交互体验上更流畅。

FCPX:专为Apple芯片进行的性能优化,让剪辑流程很丝滑没有卡断和闪退,剪辑体验很好。同时也有第三方插件库支持,基本满足各种视频剪辑要求。

有了产品的基本了解,就开始我的分析啦(图比较多,酌情观看哈~):
一:视频剪辑的基本剪辑流程梳理
这里根据我自己的剪辑流程进行梳理,作为下面分析的主要流程:

二:流程上的交互对比分析
2.1: 创建项目
因为涉及到剪辑过程中的预览以及素材排布问题,所以在创建项目或者开始剪辑前是必须要设置好视频的分辨率比例的,三个产品的不同处理方式见下图:

在创建项目的弹窗里,只有FCPX可以进行项目参数的设置,虽然在折叠菜单里,但是在流程上是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就像ps进行创作前需要设置好画板参数一样。PR的操作流程是需要在创建项目后再手动新建序列并设置相关参数,相较于FCPX来说学习成本较高。


而在同样使用默认设置后(即PR不新建序列,FCPX不进行设置),将素材拖入轨道时PR会自动创建相应分辨率的序列(规范的流程是先自行创建序列),FCPX在素材与默认设置不符的情况下则会进行弹窗提示让用户选择,在这里可以看出PR重点在专业,FCPX则注重易学性。
2.2:导入素材

在用户需要解说课件,游戏操作等时会需要进行屏幕的录制,在自媒体视频制作时会需要提供热门的小素材。而这些场景下,用户对视频剪辑产品的专业性需求不高,更关注的时易用快捷。FCPX基于与苹果设备的兼容性以及其操作方式的易用性,加入录制的功能可以让产品满足更多的使用场景,由此可以看出Fcpx不只针对专业用户,还包含小白用户。而PR,Davinci专注于专业高质量剪辑,所针对的用户人群不包含以上所提到的场景,所以并没有加入这两个功能的需求。
2.3:拖入轨道
在拖入轨道前,三款产品都可以在素材预览区进行预剪,在视频数量过多时,可以让项目文件保持简洁,也让剪辑更加高效。如提前去除拍摄视频前后多余的部分,截取视频文件的一个片段拖入轨道。
2.4:排布素材
在排布素材时,个人整理出来最常见的操作行为包括覆盖,插入,换位。当进行素材预排的时候需要频繁的移动素材所以提供多种覆盖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剪辑效率和体验。因为达芬奇有相应的专业键盘的研发,所以可以通过按键的方式去控制素材移动的方式。当然专业硬件设备的研发需要条件,可以考虑通过快捷键来控制素材的覆盖,插入,换位等。
2.5:转场效果
在制作转场效果时,常见的是使用预设转场(效果)或者预设转场叠加,并进行适当的参数调节,当预设转场不能满足需求或者学习成本高时,也会用到自定义关键帧。
关于预设转场,pr的预设转场库及第三方转场库是十分可观的,这也是他始终作为剪辑区龙头产品的原因之一,但也衍生出一个学习成本过高的问题。而达芬奇和FCPX不比预设转场的数量,而是在易学性上下功夫,两者的预设转场以预览图的形式呈现,并且拖动鼠标可以进行效果预览,这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同时FCPX的部分转场效果参数可以在预览区实时调节,让剪辑过程更加直观。


关于自定义关键帧,调节的自由度上来说FCPX不如PR和Dvinci(后两者可以进行速率的调节),而后两者在关键帧调节位置的布置是有差异的:
PR为单独的关键帧编辑窗口,因为pr视频的最终呈现符合图层的设定,而且移动素材时不能插入进视频中间,为了便于素材移动通常会创建很多个轨道,而且pr的关键帧可以进行自定义曲线变化,编辑时会占据大量空间和时间,所以将关键帧的操作放于另外的窗口有利于保持轨道编辑处的简单直观。
Davinci的关键帧编辑需要在视频轨道上展开,一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在素材移动上Davinci有自己的一套快捷方式,不需要创建大量的视频轨道,二也让关键帧的调节更加直观。

2.6:调节音频
在确定剪辑长度时,音乐的长度通常是不吻合的,需要调节音频末尾以匹配视频长度。在这样的情境下,个人会借助音波的形状区判断音乐的走势。而在音波的显示上,有两种不同的显示形式,如下图所示,Dvinci在剪辑的选项卡下,左右声道镜像表现,这种方式将声道合并为一个,音波走势相比pr更加直观。但其与pr的设计区别在于达芬奇有单独的调左右声道的选项卡,所以在剪辑区域只是粗略的调节,不需要将左右声道单独表现。而pr需要在剪辑区直观明确的展现左右两个声道。另外在轨道上快捷调整音量时,pr的波形不会随之变化,而Dvinci会随之纵向放大缩小,虽然更加直观,但当用户需要观察波形的时候是并不友好的。


2.7:预览导出

2.8:其他
除去基本步骤上的交互分析,这里还想提一下两个剪辑过程中的交互体验:
一:轨道上是否显示帧图像的处理:显示帧图像会让视频内容更加直观,而不显示帧图像则让可利用的区间大大增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个人觉得像FCPX一样将选择权交给用户是最佳的选择。

二:剪辑过程中的预览:在剪辑的过程中需要频繁的查看剪辑的视频效果,尤其是视频转场部分,这时候就需要精准定位到想要预览的区域快速预览,在其他的剪辑产品上是需要摁下鼠标拖动指针或进度条,与视频播放产品的交互方式一样。这样的交互中规中矩,但FCPX的交互方式却让我眼前一亮,在FCPX上只需要拖动鼠标(不用摁下)就可以快速预览,简化了交互形式的同时也让用户感受到剪辑的流畅感,当然这是需要性能支持。
三:总结
在通过对三款产品的剪辑流程交互进行分析后,明确了三款产品的产品调性,为之后的进一步竞品分析做铺垫:这三款产品中,在提高剪辑专业度上可以多参考PR和Davinci,而单纯就剪辑专业性来说,PR要高于Davinci。在提高产品体验及易学性上可以多参考FCPX。
以上就是对三款产品的初步产品调性分析啦,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