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聘设计总监闫界: B 端产品如何平衡雇佣关系

北京/UI设计师/4年前/336浏览
猎聘设计总监闫界: B 端产品如何平衡雇佣关系

本期【蓝湖大咖访谈】,拥有多年设计经验的闫界老师为我们分享。

本期大咖:闫界

猎聘设计总监

拥有多年设计经验和团队管理经验,曾就职于搜狗、腾讯、滴滴。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使用到各种企业级应用(即 B 端产品)来满足协作需求,但有些产品用起来得心应手、效率倍增,有些却体验极差,令人无力吐槽。


B 端产品的核心功能大多是围绕着“效率”来进行的,但影响 B 端产品体验的却不仅是效率。在效率之外,还有其他影响 B 端产品设计的关键点。


本期【蓝湖大咖访谈】,拥有多年设计经验的闫界老师以极具前瞻性的观点,结合自身多年设计经验,为我们分析了效率当道的 B 端产品如何平衡雇佣关系。


并为大家解答了以下问题:

👉 B 端产品设计的发展阶段。

👉 B 端设计如何解决企业的协作问题?

👉 B 端设计如何平衡用户需求?

👉 如何定义成功的 B 端产品?



B 端产品设计的发展历程

📌 B 端产品设计发展阶段


To B 产品设计要追溯到 1993 年创立的 Salesforce,它是一家非同寻常的公司,颠覆了软件的定义,创造了 Saas、Paas。


现代的 To B 产品设计几乎都是从 Salesforce 的设计体系里演变出来的,如果以 SF 作为分水岭,那么之前的 To B 服务过于标准化,也就是系统怎么做,客户就要怎么遵循。在资源稀缺的时代,客户低姿态、厂商高姿态是常⻅现象。在这之后,SF 保证了标准化运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系统的灵活度。


所以概括这两个时期,其一是完成雇主任务的阶段,其二是更好地完成雇主任务的阶段。


我觉得当前的 To B 产品设计还处于第二个阶段。未来的话, To B 产品也许应该为了改变雇佣独立关系而努力。



📌 B 端产品设计现状


我们会发现一个好产品大概要经过 4 个环节:

  • 需求验证属实被需要

  • 大面积市场推广

  • 建立品牌心智

  • 返工做得好看好用


我们现在用到的耳熟能详的产品基本上都处在第 4 步这个环节上。


从这四个步骤中不难发现,进入 2010 年后的所有 To C 产品都是先“能用”再“好用”。


那么掉过头来看 To B 产品,2015 年是 To B 爆发的元年,经过 5 年的发展,现在也一样在走 To C 的老路,刚进入到“好用”这个环节,还没有完全摆脱“能用”的标签。



B 端设计如何解决企业协作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效率”在语境下的含义,这个词并不是 To B 产品的专属,To C 产品也有效率,但因为所有节点都是同一个操作者,所以这个“效率”指的是个人效能高低。


To B 的效率显然在团队协作流转流程中,所以 keyword 是“流程”,再聚焦到协作上,流程的即时性和通畅度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 首先说即时性的问题,在当下的产品中,流程的扭转效率通过无数的提醒机制被极大的提高了。


👉 比如:

钉钉通过“ding”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效能。

✅ 在通畅度上,从自身出发来讲,作为设计师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产研流程中的工种壁垒了。

👉 产品-设计-研发总是互相不理解和埋怨,看看“产品/设计还原走查”这个环节大家就应该能体会到。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跟生产力相关的隐性问题被大幅度忽略了:心情。


👉 比如:

在你被无限次提醒的同时,事情被解决了但抗拒的种子被埋下了,这就是机制上的弊端了。

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峰终定律”,被广泛应用在经济研究、企业管理领域里,用在 To B 产品的用户(员工)身上也同样奏效。

👉 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书的设计理念/原则里就有一条是“愉悦”。



B 端设计如何平衡用户需求


不同于 C 端, To B 产品是企业要求员工统一使用的。为了方便信息集中管控,企业员工被迫通过一次学习,逐渐转为不用动脑子的肌肉记忆。


B 端员工只想要“干完活”,C 端用户的“图新鲜”是发自内心的去找乐子。所以当被强迫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高效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伪命题。


通过审视的目光去看当下的设计原则:

👉 以“企业级协作平台”为例:经历了起始期的“沟通刚需”和发展期的“功能堆叠”后,未来应该多考虑“员工与组织”/“员工与企业”的大命题,希望是以“桥梁”的姿态出现,以帮助双方更好的完成工作为目标去设计。




如何定义成功的 B 端产品


我们认知中成功产品一定是受到市场追捧的产品, To B 产品也不例外,卖的好口碑好就是一款成功的产品,这是广义的理解。如果说聚焦在产品设计的层面上定义一款成功的 To B 产品,我通常看这么几个层面:



✅ 第一,框架灵活。

好的 B 端产品框架必须要像乐高一样,具备大量的零件,你用到哪个就取哪个,不用的就收纳起来,不会打扰用户的操作。


✅ 第二,视角开阔。

过往的协作经常会出现黑盒,观察不到事件进展的产品也不行,要保持视野始终处于最高级。


✅ 第三,服务体验优越。

服务体验一定要好,这是超越用户体验的存在,有点抽象。


👉 我举个例子说明:


一个很小的事,当我在做工具选型的时候,从专业层面选择了蓝湖。但理论上来说专业评定的人和采购决策的人并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专业评定的⻆色要说服采购者,让公司来买单,这个时候我发现蓝湖贴心地给专业的人准备了汇报材料,从各个⻆度论述平台优势,省了自己的口舌之劳。


从这点细节上能看得出做产品的“服务设计”贯彻的很彻底,在雇佣的博弈之间很好的平衡了两者,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关系的改善。


当然,任何一款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为了产品“延⻓寿命”,还需要产品设计师们持续不断的朝着“优化”、“简化”和“美化”的方向迭代才行。


换句话说,产品设计的功能和沉淀的资产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不断的提供优质的功能和服务才能⻓盛不衰。



提高设计协作效率的 B 端产品:蓝湖


我是个老蓝湖用户,没记错的话应该是 2018 年第一次接触直到现在。同比市面上的产研协作工具来说,蓝湖让我印象最深的有 3 个点。



✅ 第一个是“创作专注”。

移动互联网时代设计的趋势就是信息提效。蓝湖很好的衔接了设计上下游,简化了设计工具与人的协同难度。让设计师可以专注于设计创作的工作上,使设计师和企业都能从中获得更充足的设计资源、更优秀的设计作品、更高效的设计协作。


✅ 其次是“性能稳定”。

相比其他竞品,蓝湖的性能真是强悍的令人佩服,特别是在设计师这个对体验极挑剔的人群,基础品质还可以保持如此的流畅感。可以瞬间缩放/移动 3000 张设计图依然流畅的极速画布页,已经成了团队的依赖。


✅ 还有就是“资产管控”。

之前有通过“蓝湖设计规范云”管理设计资产和团队产出的一致性,无形中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细碎但重要的事情。

最后想要肯定蓝湖在推动国内产品设计前进的道路上作出的贡献。谢谢你们的付出。


本期【蓝湖大咖访谈】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问闫界老师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们下期再见~

6
Report
|
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详情页第二九天
详情页第二九天
详情页第二九天
详情页第二九天
作品收藏夹
B端产品学习
B端产品学习
B端产品学习
B端产品学习
作品收藏夹
学习文章
学习文章
学习文章
学习文章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