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商业化自己的设计师不是好的产品经理

Recommanded by editor
广州/UX设计师/5年前/3903浏览
不能商业化自己的设计师不是好的产品经理Recommanded by editor
锦_Jin

设计师跨行做产品经理的个人经历及经验汇总,文章主要介绍个人发展经历及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

个人经历


2012年之前,产品经理职业从业人员并不像现在那么多,交互设计师更少,这时期个人工作方式主要领导口述任务需求,直接传达给设计师,由设计师出UI设计稿,直接评审设计稿。不管是业务需求、产品逻辑、技术实现等问题都通过设计稿进行沟通。如果对业务理解不充分或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设计稿可能会经历n多次修改才能定稿的问题。


13年,在乔布斯的影响下,“用户体验”这个词是每个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口头禅,于是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进入了视野。要追求好的产品体验,并得到各部门认同的产品设计过程不容易,还要通过设计稿表达,显然效率会很慢。于是在一个新项目中,向上级提出在设计前通过原型表现产品的业务需求、功能设计、交互逻辑及内容编排等,确定后再做页面设计的工作方式。


之后便开始进入交互设计中,刚开始是用Balsamiq Mockups这款原型工具做产品原型,这款工具在表达产品的概念设计是挺好用的。后来需要表现产品更深层的逻辑关系,开始使用Axure作为原型设计工具。通过边做边学地摸索中前行,不断完善交互设计能力,慢慢喜爱上交互设计。然后通过交互设计,涉足深入学习做产品,如产品规划,理解用户需求、功能设计、产品迭代、推进项目及团队之间沟通协作等问题。做产品并不简单也不容易,虽然兼做产品工作5年,但还没信心说自己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只有信心说对于功能型产品经理而言,有够足能力做出符合需求和交互体验好的产品。



对于技术的经历


刚入行互联网时,没经验,做设计会天马行空的去想,完了之后会兴高采烈地拿着设计好的稿去评审,结果可能会是以下情况。


技术:“这实现不了。”


我内心读白是“wc,这么辛苦才完成,实现不了那我不是白做了?不行,要反抗一下。”


我:“为什么实现不了?”


技术:“因为......”


???对技术所描述的原因产生一堆问号,内心读白是“wc,说得这么专业不知道从哪点反抗啊,看来他真的不行。嗯~~~还能再反抗。”


我:“老板~技术说这设计不能实现,你觉得这设计好看吗?”


老板:“这设计看起来挺好的~但是的确不好实现,因为......”


我内心读白是“wc,老板也懂技术,又说了一堆我不懂的东西,再反抗下去就显得像个sb,不行~我不能暴露!”

于是灰溜溜地屁颠屁颠地拿回去修改。


我:“改好了,你觉得这样可以实现吗?”


技术:“实现不了,因为......”


???行~我再改!


“实现不了。”技术都有点不忍心的说到,“你可以看些案例或者有想法先和我沟通一下。”


那时候内心读白是“唉,难受啊!马飞~我是不是不合适做这行呢?”


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学习了前端技术的知识,也发现如果不了解技术,是可以通过沟通和积累经验来解决。现在做出来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实现,沟通起来像德芙一样丝滑,如下情况。


技术:“这种背景渐变实现不了。”


我:“试试用background:linear-gradient属性和多渐变堆叠,色值我给你~”


技术:“wc,用这种特殊字体做标题怎么实现啊,就算引用这种字体用户电脑没装这种字体也显示不出来啊。

我:“将这种字体和网页一起打包上传,不用装字体就可以显示,字体包删减没用到的字体就不会因为字体包太大影响加载速度。”


技术:“这种点击旋转切换的交互效果不会做...”


我:“我给个案例你看应该就会做了。”


技术:“为什么我写了字体渐变,效果没出来,是不是没有这种效果的?”


我:“我看看你代码...没看到你写渐变颜色啊,是不是写错位置了?”


技术:“......”


每次在做设计的时候,我都会想清楚大概用什么方法实现,这样能保证能够实现,而且对技术的提问也能接得上。当你不了解技术时,平时可以多看多收集一些好的案例,说不定那天会用上。还有在做一些没把握能实现的东西时,还是需要先和技术沟通,再怎么了解其实都没技术那么了解,毕竟不是像他们把头扎进去做那么熟练。想了解前端技术可以去看一下我之前的两篇文章“100%极致实现”和“避免与前端撕X”。


技术懂得越多,对产品设计肯定是有帮助的,就像我非常了解设计一样,如果我来接手一个产品的工作,在设计阶段真的无比顺畅舒服。但是做产品是不是一定要懂技术呢?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一定,有帮助是肯定的。如果一点都不懂技术,一方面要从工作对接中积累经验,一方面要靠搞关系的能力。如果总是以个人想象,不管技术的感受,关系又搞不好,那真的凉了。


像之前比较火的一件事,一个产品经理需要程序员跟据用户手机壳颜色自动变App主题颜色,很多人都嘲笑这产品经理,很同情这程序员的难,包括我也是,现在想起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但是仔细去想,这需求真的不能实现吗?于是我抛开是否是真伪需求、实用价值等等问题,只从实现方法和技术实现方式去想,我想到一种可能行的方法。


从需求上看,App主题跟据手机壳自动变颜色,如果只依靠技术码字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手机壳在背面和侧边,虽然手机可以换主题,但是手机没眼睛,想换都换不了啊。如果那一天能将变色龙的基因植入手机,让手机像变色龙一样跟据环境变,那肯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是现在做不到。这样只能从需求上妥协一点,去掉“自动”,只要变颜色就行了,那就未必不能实现了。如用户可以将手机壳拍张照片,上传到App,App通过照片取得1到3种照片中的颜色,然后用户选择要变更的1种颜色,app变更用户选的主题色值代码,这可能是一种容易实现的方式。虽然对于用户来说体验不是很好,没“自动”变那么酷,但是起码可以大概满足产品经理的需求,也调和到技术可以接受的地步,这也不至于互相干架。


对于产品来说,上有老板下有技术,左右为男,夹在中间也不好受。老板说这个需求必需实现,技术说实现不了,产品肯定是优先思考老板提的这需求怎么实现,如果真实现不了,看能不能在需求上妥协,毕竟实现是要依靠技术的。互相抬杠只会影响项目推进和影响工作氛围,对于需要互相合作的关系肯定是有害无利的,长期积怨说不定那一天就干起架来了。搞好关系,技术还是会容忍很奇葩的需求,就算你不懂技术,可能还会摸着你大腿和你协商或解释其中存在的问题。就算再懂也没技术懂,所以不懂技术也没关系,只要能好好沟通还是能挽救。


可能有人会问,“不懂技术你怎么评估需求实现难度和时间进度呢?”那不是有技术在吗,他不会评估难度和时间给产品吗?难道产品码字比技术还牛逼?如果不信任技术为什么要招技术,产品上就行了。以我做设计的角度再说说这问题,设计更主观,只要有眼晴都能对设计说上两句主观的看法,如叫我做个App标志。


产品:“帮忙做个App标志,给你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吧,很简单的就像一个小图标,以你的能力一小时都不用啦,给你一个上午的时间有点侮辱你了,做得好看点哈~”


我一般人比较佛系,听到这种情况内心都会笑出声,不过还是能忍住。


我:“eng......只要求好看的话是挺简单的!”


半小时后......


我:“我做好了!”


产品:“wc,怎么这么像苹果的标志,只是把苹果的缺口换成人脸,你打发叫花子呢?”


我:“你不是要求好看吗?苹果的标志世界闻名又好看,我还提前这么多完成,工作效率这么高,怎么就打发你了~”

当然这是我意淫的,关系不是很恶劣的话,都不会出现以上情况。如果产品给我评估紧迫的时间,我会和他好好解释做标志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在不能抄袭的基础上,需要考虑标志传达的思想、要想创意、做概念草图、规范设计和怎么搭配等,还可能做出来不一定符合你的要求等不可控因素,一个上午能做好是很难的。如果产品给我评估一年的时间,那当然很高兴能给我这么长时间做。说回正经的,就算我做了这么久设计,让我评估一个准确的时间进度,我也不一定能评估得出来,只能给个大概的范围2天到1个月以上。2天是我估计最快的时间,灵感很快就来了,加上同时符合要求,不需要修改,这种情况就很快完成。如果怎么做都不满意,做1个月以上的情况是有可能的,因为做决策的人不会去深究原因,就算理解原因,看着不喜欢就可以跟据主观想法去否定,“怎么看,总感觉怪怪的。”如果不想出现1个月以上才完成这种情况,想越快完成越好,这就需要互相多沟通,尽可能让设计理解各方的想法,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做,这样才能高效完成各方都满意的标志设计。之前我做一个标志,老板没给我评估时间,完成大概花了两个星期,期间我下班睡觉吃饭都在想方案,出了10多稿,开始老板只给了标志需要传达的理念,做出来总觉得不是想要的,我就尝试引导他参与其中,慢慢沟通多了,也给我提拱了他的一些概念方案,就越清楚他想要什么,很快就定了方案。后来老板也开始信任我了,只要我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就会尊重我的设计,这让我工作更有动力,都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好事情,有一段时间比996还狠都感觉值了。


所以并不是不给我评估时间我就会偷懒不做事,只要沟通协调好,都互相信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很重要。技术也一样,产品想要评估难度和时间进度让技术评估,如果时间不允许,在需求上或技术上妥协一些,有时间再仔细完善也是可行的。现在就算我能写页面我也不敢说我熟悉技术,因为没有把头扎进去做,只有设计我才真的熟悉。当然不熟悉可能会被技术忽悠,这也需要依靠个人的职业素养,如果存心想忽悠就算懂也未必能看得出来。尽量多积累协作经验,有空就搞上关系,保持谦虚的态度,几乎不会被忽悠,毕竟有时候可以强人锁男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

问题解惑


为什么会跨行做产品?

感兴趣:喜欢思考产品的交互逻辑,热衷追求好的用户体验。虽然有时候会被技术吊锤,但是会感觉越锤越勇,这就是真爱吧。

危机感:在找工作时,发现想找到满意的设计工作越来越难,于是尝试找产品相关的工作,感觉可走的路更宽了。

掌控产品设计:在15年时,经历了一次最难忘的设计经历,在一个新项目中,项目经理在没有产品经理的情况下,需要我直接出视觉稿,因为需要给老板评审,让老板看原型会不好看。经历讨论问题-确定结论-出稿-推倒结论-老板评审-再推倒等不段反复的过程,终于得到项目经理认同,到了开发阶段,在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再次推倒走回反复修改的过程,最后直接坐在我旁边,指点让我调元素排版和颜色等事情,那时真的被磨到很没耐心,还好我脾气好,其他人估计就要翻桌子了。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有能力掌控产品的设计,就不会出现产品和设计之间的理解差异问题,于是更坚定的向产品渗透。PS:做产品不只是服务于设计,设计只是产品对接的一部分。

最终目的:想做一款属于自己的产品,并且符合用户需求和有发展潜力的产品。


为什么有时间兼顾产品的工作?

经历过的公司,设计工作有时候并不饱和,如果不是两个项目以上或多需求交错设计时,会由于项目上线或没新需求原因,设计工作会停滞,要么自己寻找设计问题修改要么提升设计能力要么摸鱼,有机会我会选择主动申请去协作产品的事情。但职位是设计师时,就需要优先处理设计问题再去做产品的事情,因为设计是本职工作。我能跨越去做产品都是由于没有产品经理或产品经理工作繁忙,而且设计已经停滞的情况下,才会主动申请帮忙做产品的工作。在不影响设计质量的前提下,研究怎么提升设计的工作效率,也有更多时间涉足产品。


跨行做产品会使设计能力下降吗?

不会。只要不完全脱离设计,不会对设计有影响。要保持做有创意的设计,紧跟设计趋势,在工作中实践,自然设计能力会不断提升。


这样做有市场吗?

有。这是差异化问题,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想做一款微信一样的社交工具,没有任何差异化,你觉得有一丝丝机会与微信竞争吗?工作我觉得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差异化,谁都可能被取代,更何况做设计的人不少。在分工明确的公司,可能不会需要同时兼顾产品和设计的,但没有产品或交互思维,如果产品出错,设计也会跟着出错,所以就算产品不是我做的,我会在做设计时,思考产品问题,这避免不少反复修改的问题,这也是其中的价值。在商业竞争市场里,企业都是不断保持自己实力,同时拓展更多业务进行扩张,永远只想着自己的三分两亩地,某天就会被别人所吞并。现在做设计的人越来越多,阿里用AI在设计行业也插了一脚,细思极恐(狗头保命),不努力真的慢慢就没市场了。


这样做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1):从产品到设计很连贯,在熟悉业务和需求的情况下做设计几乎不会出错或修改,也不会出现互相扯皮的问题;

优点(2):当公司需要时可以临时受命,更灵活调配人力资源,对公司来说难道不香吗?在其他产品经理工作繁忙时,可以协助他们,难道还不香吗?

优点(3):对于个人,觉得能力越大,发展空间越宽广,也能避免过于空闲被裁的风险这是真实存在的机会和风险。

缺点(1):同时兼顾产品和设计,时间周期会变长,在复杂和周期比较短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可取;

缺点(2):掩盖设计能力,会被误会。


以上是个人经历和观点,不一定合适所有人,可能有向顶尖的设计方向走,也有向游戏行业方向走的,也有向前端方向走的。不管怎么样,差异化很重要,跟据自身情况,保持独立思考,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很重要。



产品经验


以下是我个人做产品时,输出需求文档及产品原型的文档框架整理汇总,想形成个人的产品模版,及展示产品的能力,如有缺漏希望指正。

MRD(市场需求文档)

逻辑:通过竞品(不一定有竞品)及其发展过程、现状、数据、趋势、存在问题等描述市场及分析其中可发展机遇(市场说明);再收集目标用户的特征,结合用户场景说明用户需求,并分析总结用户目标及使用动机(用户说明);根据以上的信息,准确描述要做的产品需求及核心目标,并整合业务模式及功能,设计产品示意图。通过以上路线,能让被传达者理解想做什么,要怎么做这一个过程。


文档结构

封面(标志或名称、创建时间、公司名)

市场说明

  -市场现状(找竞品、定位、用户、数据、业务模式、运营策略、盈利模式、产品特点)

  -趋势(研究发展过程、方向及趋势)

  -市场现状分析(通过数据、功能、用户需求等对比分析,发现其中问题)

  -结论(在竞品中总结还能做什么)


用户说明

  -目标用户特征(属性)

  -目标用户需求(需求特点,如需要产品及属性、优质服务等)

  -用户场景(用户需求假设性案例)

  -用户场景分板(跟据用户场景,梳理其中涉及的平台流程及平台特点)

  -用户动机(总结用户目标及影响使用的因素,如匹配度、质量、优势特色等)


产品说明

  -产品概要(产品简介、需求概述等)

  -核心目标(做这产品的目的)

  -业务模式(产品业务结构及流程)

  -运营模式(运营方法、发展路线)

  -产品示意图(主要的设计图)

  -其他事项(需其他部门提拱的帮助及资源)


PRD(产品需求文档)

文档结构

封面:(标志或产品名称、创建时间、公司名)


目录


产品综述

  -版本信息(版本号、内容、时间、编辑人、审批人)

  -项目参与人(需求发起人、审批人、产品负责人、设计负责人、开发负责人、测试负责人)

  -产品概述(简介、定位、目标)

  -参考资料(MRD、原型)

  -术语(术语及说明)

  -时间规划(什么时段什么人需完成什么任务)


产品业务需求及功能

  -业务流程(用户、客户端、后台、中台、第三方平台等交互方式)


  -产品功能结构图


  -产品信息结构图


  -功能列表(客户端、功能名称、描述、优先级)


  -ER图(辅助数据库设计)


  -功能流程(使用某个功能的整体流程)


  -用例图(以角色出发使用功能及反馈结果的过程,需分清角色,如内容作者、普通查看者或特殊VIP)


全局说明

  -权限获取(微信个人信息权限或设备权根)

  -产品权限(登录、未登录、未注册的权限、不同设备互斥)

  -刷新(刷新数量、手动或自动刷新、刷新失败或无数据)

  -加载(内容位置预加载、打开时加载、加载数量、加载失败或无数据、滚动预加载)

  -缓存(缓存对象、数量、缓存客户端或服务端、自动或手动清理缓存)

  -消息推送(推送对象、通知推送或消息推送、用户点击推送正常或失败跳转位置)

  -删除(彻底删除或表面删除)

  -异常(无网络、超时、慢、网络4g和wifi切换)

  -基础弹窗提示或toast提示

  -手势说明


产品页面交互

  -嵌入原型设计文件(页面多时不建议放原型页面,因为篇幅过长,让相关人直接查看原型文件即可)


非功能需求

  -数据收集(埋点需求及维度)

  -接品需求

  -运行及兼容平台

  -其他部门支持


产品原型

  -更新记录(更新时间、版本、内容、模块、负责人)

  -功能结构图、信息结构图、功能列表、功能流程、用例图(没有PRD时,可以再此增加)

  -全局说明(没有PRD时,可以再此增加)  

  -页面原型设计

1、规划页面显示内容、层级、排列关系等;

2、从上至下把页面中的内容进行说明、如展示方式、显示规则、状态、交互逻辑、手势、动效、UI设计要求等;

3、附带字段表,说明字段的数据来源、说明和限制等;


注意事项:

1、没设计基础的不建议使用多种颜色设计原型,直接用黑白灰制作原型,需要重点突出显示的内容可搭配红色使用,这样不会影响UI设计发挥;


2、建议一个功能流程用一张原型页面从开始到结束串连成一条流程线,有助于查看者更直观查看每个页之间的关联,逻辑更清晰且不会遗漏页面,如以下购物车功能,到完成支付的流程向下串成一张流程线,与此条线有关联的页面在右侧展示;


3、不要用文字描述交互逻辑,因为文字较难理解或造成理解错误,尽量使用流程图,能更直观且更易理解其交互逻辑;


4、原型文档最好使用线上共享的方式向其他项目成员共享,不用每次更新都把文档发送一次。我一般使用蓝湖,需求文档、产品原型和UI设计图都可以一起共享,只要刷新就可以查看更新内容,很方便。


以上是本人汇总的产品经验,如有可改善的建议,欢迎评论指教!最后附带一份本人1个月内完成的产品原型链接:https://lanhuapp.com/url/4yzwF

85
Report
|
144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UI
1532
UI学习干货
UI学习干货
UI学习干货
UI学习干货
作品收藏夹
平台
平台
平台
平台
作品收藏夹
读
读
读
读
作品收藏夹
24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