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互动功能如何设计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UX设计师/5年前/2903浏览
评论互动功能如何设计Recommanded by editor

社区产品中,评论作为最基础的功能,扮演着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众多社区产品吸引用户的利器之一。

概述:

社区产品中,评论作为最基础的功能,扮演着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众多社区产品吸引用户的利器之一。在一些产品中,评论甚至比原内容会更加有趣,“内容决定平台的下限,评论决定平台的上限”,今天,我将以交互的角度去思考评论功能设计的要点。


下面的内容,我会通过CSDN的PC端博客详情页的评论区为例,具体分析用户发表评论的动机、他们想看什么内容,以及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细节问题,期望能够给看到文章的你有一些启发。




01

做设计前的思考



1.确定设计目标

用户需求/痛点分析,提炼用户体验设计目标及设计策略

做需求优先级排序 


2.确定页面框架结构与信息层级

现有框架结构与信息层级梳理


3.交互方案摸索及详细交互细节设计

设计多种有效解决方案,以用户视角分析易用性

发散思维,创新交互形式及流程细节



好的,我们在做完一些初步的设计思考后,开始正式进入设计执行阶段:


第一步:

体验评测发现当前版本问题及优化点

当前版本的体验及功能梳理:从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三个方面考虑,现有版本存在的问题,发散思考创新点和优化点...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交互设计师,或者你对产品定位、商业目标等很了解,加入这些内容去思考会更完善。



通过对现有版本详情页体验发现如下问题

发现问题记录:1、2、3、4、5...


第二步:

梳理用户评论互动场景及发表评论的动机




那么问题来了,用户到底想看到什么样的评论呢?

概括来说,用户对于评论的诉求无非是以下三类:时效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时效性:我要看最新的评论;

逻辑性:我要看懂评论;

趣味性:我要看最好玩/有用的评论。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开动脑筋对症下药:思考一下,提升用户发表评论,参与互动因素。

发散思考激发用户参与因素



第三步:

通过上述用户需求分析,挖掘到的痛点和机会点如下:



结合痛点和机会点,明确优化方向



通过KANO模型对需求分类:评论互动的需求类型/优先级



第四步:

确定设计优化策略:整体评论/互动优化策略






02


用设计解题,落地方案



根据设计策略优化博文详情评论区及整体页面

根据前面设计前的思考及分析工作,我们最后得出了很多具象的设计创新点及整体设计策略:

1.强化评论功能的位置呈现——强化呈现

2.内容精心筛选后再给用户——内容分类

3.酒香也怕巷子深,精彩评论要外放——信息外放

4.创新交互细节符合人性化体验——体验人性

5.其他交互细节优化



1.强化评论功能的位置呈现

根据「菲兹定律」可知:目标越大,指向越快,时间越短;同样地,目标越近,指向越快,时间越短。



优化后


优化前


2.内容精心筛选后再给用户

评论少不好,但是多而杂的评论也并不是用户想要的,热门/精选/神评,可以勾起用户的兴趣,引发用户参与其中。



3.酒香也怕巷子深,精彩讨论要外放

对于用户间的讨论、楼层回复是评论区的最精彩内容,正是因为这些互动内容才会更吸引用户游览,不要把回复内容收缩起来。



4.1.创新交互细节符合人性化体验

顶部导航,在用户向上滚动查看页面时,显示文章及作者简要信息(文章标题、用户头像/昵称、关注、赞赏)便于用户操作。

同样基于「菲兹定律」原理,有限的屏幕中,页面的四个角落及边缘最便于用户定位,查找固定且常用功能。



4.2.保证用户操作状态及时可见

用户点赞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标颜色变化及数字增长,可以在页面顶部设置Tip提示,这样用户更直观,点赞操作也更有仪式感。

现有生产点赞状态不明显,用户容易反复点赞,因为用户没有得到回应,不知道是否点赞成功。



5.其他交互细节优化

01.功能操作符合用户心理认知:用户想要回复博友评论内容,点击评论内容出现「举报」「回复」功能,点击回复应该在评论内容下直接出现输入框,而不是跳转回固定的回复区域,这样的回复操作才更符合用户心智模型。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依次加载展开内容,到最后评论结尾处,提示用户:没有更多评论,同时,重复展示「写评论」功能,再次激发用户参与互动。



02.补充热门评论,同时增加评论助手:引导话术可配,点击进入今日最热议的文章排行榜,查看更多精品内容及评论。全部评论中,点赞最多的设置精彩评论,在热门评论中展示并显示特殊标签。




03.赞赏功能无论对于平台还是作者都是重要的,平台可以抽成盈利、文章博主可以得到来自实际金钱的鼓励,这种鼓励的激励性远远大于用户评论内容好评,所以要提升「赞赏」功能的位置权重。


04.根据「交互设计4原则」及用户的使用频次,隐藏次要的收藏文章及举报文章功能,强化主要高频操作功能。


05.根据「尼尔森十大原则」中的状态可见/防错原则,用户未录入时,发表评论按钮置灰显示,输入文字后,按钮可点击。

增加表情功能,丰富用户情绪表达,纯文字的情绪理解不尽相同,但是表情符号对于整体用户的认知是一致的,便于用户传递情感。




06.评论区为空,空态展示,指引性文案,引导用户做首发评论,点击文字链接,焦点直接获取到评论输入框的录入状态,方便用户直接发表评论内容。



以上我对「评论」功能做的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设计,如果你有什么不同的建议或者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喜欢就点个👍吧!

23
阅读原文
|
Report
|
4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UI
1532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UX
UX
UX
UX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ui文章
ui文章
ui文章
ui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