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行为分析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用户行为分析,认识用户满足用户最直接要求为设计中心
一、用户行为分析概念
用户行为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针对网站而言,就是用户在进入网站后所有的操作。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就是在获得网站王文量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产品目标及策略相结合,从中发现目前网站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网站,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依据。
二、用户行为分析内容
1、常见的用户分析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跳出率、回访率、新用户、回访次数、回访相隔天数;
(2)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分析二者之间的浏览习惯;
(3)用户所使用的搜索引擎、关键词、关联关键词和站内关键词;
(4)用户选择什么样的入口形式(广告或者网站入口链接)更有效;
(5)用户访问网站流程,用来分析页面结构和网页覆盖数据;
(6)用户在页面上的网页热点图分部数据和网页覆盖图数据;
(7)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访问量情况等;
(8)用户对于网站的设计及字体配色的喜好程度等。
通过研究发现,80%的用户仅仅使用了软件20%的功能,而那些没用的功能不仅浪费开发时间,也使软件更加难以使用。一个成功的软件应该是简练精干的,可以单独职能化的化解决的单个问题,要以满足用户最直接要求为 i设计中心。
三、用户行为分析的作用
1、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可以还原用户使用的真实过程。
比如:一个xxx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由于什么样的行为)在时间点做了xxx事情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2、详细、清楚的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真实的使用路径、进而找出产品使用、渠道推广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用户、页面、业务过程中的转化率。
3、用户行为分析可以用于拉新、转化、促活、留存、商业化
(1)拉新:渠道分析、SEM分析、用户质量分析、
(2)转化:新增用户注册转化过程、产品使用过程转化(搜索、推荐等)、push推送调起过程、站外拉起过程
(3)促活:用户停留时长、用户行为分布、
(4)留存:用户留存分析
(5)商业化:根据用户历史行为展示广告
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从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感受出发,围绕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而不是让用户去适应产品,无论产品的使用流程、产品的信息架构、人机交互方式等,都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预期的交互方式、视觉感受等方面。
总之:就是在做设计时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我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才能感觉最好”,而不是站在开发者的角度上来看。
衡量一个好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纬度衡量,当产品特定用户在特定使用环境下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
有效性(effectiveness)、
效率(efficiency)
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
还包括对特定用户而言,产品的易学程度、对用户的吸引程度、用户在体验产品前后时的整体心理感受等。
五、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原因
一个产品的来源可能有很多种情况,用户需求、企业利益、市场需求,或可能是技术发展所驱动。一个好的产品,首先是用户需求和企业利益(或市场需求)的结合,其次则是低开发成本的,而这两者都可能引发对技术发展的需求。
(1)越是在产品的早期设计阶段,能充分的了解目标用户群的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就能越大程度降低产品的后期维护甚至回炉返工的成本。“如果在产品中给用户传达“我们很关注他们”这样的感受,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就会上升”,同时能更大程度的容忍产品的缺陷,这种感受决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某个外包装或者某些界面载体,而是贯穿产品的整体设计理念,这需要我们从早期的设计中就要以用户为中心。
(2)基于用户需求的设计,往往能对设计“未来产品”很有帮助,“好的体验应该来自用户需求,同时超越用户需求”。这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于系列产品的整体规划。
(3) 随着用户有着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可以选择,用户会更注重他们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学习成本和情绪感受。
(4)时间成本,简而言之就是用户操作某个产品时需要花费的时间,没有一个用户会愿意将他们的时间花费在一个对自己而言仅为实现功能的产品上,如果我们的产品无法传达任何积极的情绪感受,让用户快速的完成他们所需要的功能,这是最基本的用户价值。
(5)学习成本。有数据表明,如果新手用户第一次使用所花费在学习和摸索的时间和精力上很多,甚至第一次使用没有成功,他们放弃这个产品的几率是很高的,即使有时这意味着他们同时需要放弃这个产品背后的物质利益,用户也毫不在乎。
(6)情绪感受。比如,有的产品因为给用户带来极为美妙的情绪感受,从而让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产品,用户对情绪感受的关注高于一切。但是在金融产品中,用户对产品的安全性感受要求很高,此时这个产品可能需要增加用户操作的步骤和时间,来给用户带来“该产品很安全很谨慎”的感受,这时减少用户的操作时间,让用户快速的完成操作,反而会让用户感觉不可靠。
六、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需要考虑
1、了解用户需要什么
很多网站往往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增加功能,增加的功能必然需要再界面中用视觉呈现出来,这就会使网页内容越来越多,很多的功能掺杂在一起,如果不经过过滤,必然会违背原来阅读的初衷,所以每一个功能的增加都要慎重。
用户对于互联网功能需求也和对软件的功能要求一样。既喜欢简单的,也喜欢复杂的。而且用户的体验需求也会随时随地的发生变化。这里的复杂不是指很难用、流程超级复杂、容易出错的用户体验,而是指丰富的功能。
首先如何让用户体验更简单呢?当然将复杂的功能去除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无法去除某个复杂的功能,那就应该将其隐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不常用的功能要比经常使用的功能占据更多的空间。
真正好的用户体验其实是给用户所需的任何功能,为用户设计一款“复杂”的产品,并将这款产品从表现上简化,让基础功能操作简化,给扩展功能保留使用入口即可。这个设计思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Microsoft Office和Adobe系列产品。
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短期内用户会因为某种强烈的需求要一个产品。随着市场和行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评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肯德基刚进入中国市场,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奢侈的象征,小朋友以吃一次肯德基为荣。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人们对于肯德基的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热量过高,不利于健康。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对一个产品评价的变迁的过程。
用户的期望值会因为因素而发生变化,有的来自外部的环境,有的来自产品自身,有的来自用户成长。这些影响期望值的因素都会相辅相成的影响。有的时候不是我们的体验或者产品变了,而是用户发生了变化,所以用户体验的设计,除了要考虑产品本身以外,还要考虑用户所需要的。
2、遵循用户的习惯
用户通常会根据个人喜好做事,这就是习惯。习惯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根本的是什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任何产品都可以分两种:遵循现有用户习惯的产品和颠覆用户习惯的产品。
在设计网站时可以在技术上创新,在业务模式上改变,也要在以下几点上遵循用户的习惯。
(1)用户的生活背景及文化背景
生活和文化背景是必须要遵循的习惯。想去颠覆或是磨灭一个群体甚至是民族的习惯,基本上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例如使用红色表现喜庆,白色表现悲伤,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种传统习惯。如果想去改变这个习惯,使用其他颜色肯定起不到好效果。比如:可口可乐官网就是用红色做的主色调,而红色也与“可口可乐”品牌主色调相统一,点缀少量黄色,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更容易使中国人接受。
(2)用户的生理状况与需求状况
在设计网站页面时,还要考虑到网站用户群体的基础属性,例如年龄层、身体承受力等。可以将页面中的文字和图片做放大处理,使老年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内容。比如一些老年网站,会采用大号字体,强对比色便于阅读,而且在设计的时候也不会使用过多的色彩,虽然整体视觉可能显得简陋不够丰富,但是充分的考虑了老年人人群的特点。
(3)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人在评定事情好坏的时候,通常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用户体验设计时,必须满足用户这种需求。使每个用户可以体会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这样用户就会成为最忠实的客户。例如很多人沉迷于网游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以自我为中心,而在网游的世界里却可以完全实现。
3、颠覆用户的习惯
在设计网站时,设计师通常会根据网站内容把网站划分为不同的区块,然后在分别进行美化。设计师在思维定势中 自我感觉良好,一旦突破了思维定势就会有新的收获。作为用户体验的设计师来说,有下面两个方面可以颠覆。
(1)改变一些有独特性的页面设计
在设计网站时,有很多页面都具有独特性,例如注册页、登录页和搜索页。这些页面用户只会访问一次或者几次,而且这些网页本身也是在网站发展的同时逐步完善的。所以,在用户体验的设计中,这些习惯就可以颠覆的。设计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对这些页面进行设计、优化和修改,而不会影响用户的习惯。
(2)发展中的知识和技术
在网站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前的潮流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来表现网站,这样才能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页面中流畅恶化便捷的交互应用,可以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尊重用户秀感可以快速让用户接受网站,同时也会由于尊重了用户的习惯而减少产品对用户的刺激,会使得用户很难成为网站的忠实用户。另一方面,如果不尊重用户习惯,用户可能很难马上接受。所以在用户体验设计时,要根据网站具体情况自我权衡。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网站核心用户体验不变的基础上,增加新功能、设计风格逐步变化、进行网站整体融合。
总结: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可以让产品更加详细、清楚地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从而找出网站、app、推广渠道等,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提升我们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