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的需求筛选方法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8597浏览
产品设计中的需求筛选方法Recommanded by editor

说说在需求整理和筛选阶段,所能用到的一些需求筛选方法

之前草草整理了一篇关于产品设计流程的文章,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流程当中,需求的整理和筛选是相对比较消耗时间和伤脑筋的,所以,我决定把这个环节单独拿出来再简单说一说。

我参加工作的前两年多,一直在创业公司工作,所做的产品大多也都是在初创期和孵化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师很容易参与到产品设计当中去,在需求整理阶段设计师也会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很难得的。

但拿我本人举例,在那个阶段的时候,我自身并不具备完善的方法论,对产品、需求、流程等等也一片模糊缺乏理解,所以在参与到其中的时候,总会有些无力感,讲出的话,作出的抉择,往往也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说说在需求整理和筛选阶段,所能用到的一些需求筛选方法。

 

一、KANO模型

KANO模型最先提出来,是用在企业服务和提高企业产品满意度上的,相关的来历大家一百度就知道。包括下面要提到的一些筛选方法,一般最初都是用在社会调查等方面的评估筛选方法,但在互联网时代又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

在KANO中,我们可以吧需求或者说创意点依次分成5个属性,他们分别是: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必备属性、无差异属性和反向属性。

 

1. 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创意点。如果没有这个创意点,用户可能也感知不到,但是如果做了这个点,那么用户就会感到惊喜和满意(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常用的一些APP有哪些属于这一类,我觉得像QQ等tab bar上icon的交互小动效就属于这一范畴,趣味十足)

2. 期望属性:这个属性是让一个产品变得易用甚至好用的关键属性。做了这个功能,用户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反之则会降低。

3. 必备属性:可以说是产品的核心需求,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做了,用户会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没有,用户满意度则会大幅下降,这也失去了这个产品存在的意义。

4. 无差异属性:做和不做对用户的影响不大,感知力不强,用户也不会太在意。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点,这样的需求其实并不是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有着绿叶衬托花朵的艰巨任务,用户可能感知不到,但是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设计者可能会赋予它们一定的含义在其中。

5. 反向属性:顾名思义,做了还不如不做。

 

对于需求,最关键的是做出取舍,在这样的分类之下,我们很容易做出理性的选择,把核心的需求前置,把非核心的需求后置。

 

二、消极选择

消极选择听名字很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是实际上是极其常用的筛选方法,它在面对有限的需求抉择时,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消极选择简单来说就是:当创意点A和创意点B都能够用来解决同一个痛点或问题,那么我们选择A和B当中实现成本最低或者说“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其实有点像我们学生时代所学的的控制变量(哈哈)

关于消极选择,我想多说一说。我理解的消极选择的本质是通过控制变量,把“性价比”低的创意点快速地排除掉,这其实在设计流程当中,也恰恰遵循着“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打个比方,有时候我们在面对新增的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增加一个功能来解决它,比如说加一个弹窗、加一个按钮、加一个浮标等等,但当我们把解决方案真正列出到纸面上,就会发现,在解决同一问题的前提下,优化一下现有的产品逻辑和用户使用路径,往往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

 

三、NUF评估筛选

NUF评估筛选又可以叫NUF评估法。

NUF分别代表着:N-New新颖;U-Useful可行;F-Feasible实用;

新颖是指当前要评估的创意点,与竞品或相似功能产品相比,新颖程度有多少;实用是指当前要评估的创意点,在实现成本上有多大,这里可能包含着时间长短、技术难易、资源调动、人员分配等等维度;

可行是指当前要评估的创意点,是否能很好的解决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三个维度,对创意点进行打分,在根据分值进行筛选。

 

四、HMW需求分析法

其实HMW分析法,算得上是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方法论,最初也不是针对产品设计而产生的。

 

所谓HMW分析法,就是how might we?的缩写,即,我们可以怎样?

严格来说,在产品设计流程中,HMW分析法一般应用在创意发散阶段,就是在前期一系列的用户调研之后,我们会得到很多东西,包括了痛点、用户的期望等等,在进行梳理时,为了挖掘用户需求中本质上和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将这些用户的“想法”,转化为一句话,即,POV(point of view),在POV的基础上将它转化为HMW(how might we)的一个观点,也就是一个具体问题的描述,从而分析出我们能够做的创意点。

 

光看文字,可能显得比较抽象又难以理解,我做了一张示意,具体到场景,其实就不难理解。

 

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在金字塔中分为了五个层次,从下到上也就是从基础到高等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这个理论是很宏观且庞大的,乍一看其实并不完全适用于一个单个产品中的需求层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化用到需求的分析和筛选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将这五个层次,一一对应地化用为:功能型-可靠型-易用型-熟练型-创造型

1.功能型: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是可用的。

2.可靠型:能给用户持续一致的体验,包括视觉上的美观和交互上的合理。

3.易用型:让产品和功能更加易于使用,视觉上的清晰,交互上的流畅。

4.熟练型:帮助用户解决核心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解决更多问题。

5.创造型:给予用户惊喜和更高价值。

 

这么来看,和KANO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最后

方法论会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但是如何真正的应用到工作中,是比较令人头疼的,这需要充分地理解这些方法,像上述提到的这些,在不同情况下,就有着不同的应用,比如:在很多创意点摆在面前时,我们要怎么使用这些方法,快速地筛选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我的建议是,利用消极选择(其实还有类似100美元测试法、投票法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这种应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再应用NUF评估筛选进行精细化评估。

 

方法论是死的,但是作为设计师可以灵活的应用。

祝设计同仁们前程似锦,身体健康。


62
Report
|
12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8月的“话”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UI
1532
00学习资料
00学习资料
00学习资料
00学习资料
作品收藏夹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教学
教学
教学
教学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