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UED总监印隽:通过设计赋能你所在的行业

北京/UI设计师/5年前/759浏览
广联达UED总监印隽:通过设计赋能你所在的行业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优秀的跨界设计人才为你所在的公司、所在的行业赋能。

本期嘉宾:

印 隽

GLODON 广联达

用户体验设计中心总监

用户体验管理委员会负责人



「 UCDCHINA上海」 发起人; IxDC 国际用户体验设计峰会主讲人、主持人;


UXPA User Friendly 国际用户体验大会主讲人,Top100 Summit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主讲人,苏宁、携程用户体验大会主讲人,ECHO回音分享会主讲人,Regional Scrum Gathering China主讲人,MSUP MPD客座教练;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委员会专家委员。



14年从业经验,擅长复杂系统的逻辑构建和设计建模。先后就职于CBSi、PPTV、分众传媒等企业,任职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团队Leader,打造过千万级流量的产品。


跨界经历丰富,对用户体验体系的搭建和设计管理有深厚的累积和认知。



引言

整个社会环境的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各行业的产业升级,各领域对设计的诉求和期望也迅速提升。


在制造经济时代,设计是单纯的形式美学;

在后物质主义时代,设计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所谓的设计驱动,只是一个伪命题。

真正能站在业务核心地带的,必然是价值驱动。


在这个大背景下,设计师只有主动突破固有的狭义边界,跨界融合,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赋能于商业。



 一.从普通设计师到项目 Leader 

印叔十分幽默且谦虚,他说自己出身平(diao)凡(si)。


从业十多年,谈不上成功,只是踩了很多坑,也填了很多坑,累积了一些经验,可以拿出来分享下。

这十多年,他建过个人主页,做过游戏攻略站和社区,做过资讯类垂直网媒,做过视频播放器,做过O2O和广告渠道,也算是经历过了天朝互联网的野蛮生长期。


目前服务于一家6000人规模的上市集团,是中国建筑领域最大的科技产业型企业,他们的产品主要是面向数字化建造和智慧施工等领域的产业级应用。









印叔的经历分享

在聊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印叔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2005年,

他入职CBSi,负责 PCHOME 的网页设计,

刚开始只是一名撸 BANNER 和专题的普通设(mei)计(gong),之后逐步开始负责一些频道级产品的设计。


在2006年,

他读了一本书——《 WEB Rebuild 》,

意识到前端的价值,主动学习并掌握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写了份提案交给 CTO,

提案中明确提到了,DIV+CSS 在技术层面的重构价值,以及对开发流程的效率影响,并估算了剥离后的 CSS 放在 STATIC 服务器上可以为整站节约的带宽流量,

成功推进了 PCHOME 整站的前端重构,并建立了公司第一支前端团队。


2007~2009 年间,

作为一名设计师,

他又逐步推进了 RSS 订阅、Google analytics 部署、SEO等专项在公司的落地。


当年在推进这些事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有价值,有必要去学习,然后推进。


★ 多年后重新反思职业路径的时候,才意识到:

对当下环境的洞察和判断力,以及落地实施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才是能让职业路径螺旋上升的核心能力,

同时也为拓宽边界、培养复合型能力奠定了基础。



设计师的上限

“先需要正确认知设计,正确理解设计的边界,才能谈设计师的发展上限。”印叔如是说道。


如果设计团队只是狭义上局限在视觉、界面、交互,那么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


在印叔的团队,

产品短信网关的更替、统计系统的部署、流量获取的策略、SEM投放的策略,等等,只要设计师愿意做,也是能做到的事。

印叔也乐于让设计师去尝试并落地,真正在全链路的角度去提供产品的整体设计解决方案。


团队内,

也需要建立起明确的设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标准,以及评审通道,

让每一位设计师,不论是刚踏入行业的应届生,还是从业已久的资深专家,都能明确看到自己在这个企业的上升空间和对应的利益,以及达到这个等级所对应的严格标准。




(广联达设计任职标准缩略图)

注:资料涉密,故不能公开清晰版本

 

至于设计师是否有机会转岗成为产品、运营,或其他岗位,

在印叔看来,这样的发展分支是必然存在的,但这应该是一个浑然天成顺水推舟的过程。

如果只是因为觉得做设计受压迫,转产品工资高之类的想法,是不会有出路的。


而设计管理者本身,则是这个团队的灵魂。

Leader的眼界和意识,直接决定了这个团队的天花板高度。


“我从业很久,所以能做设计管理”,

“我在这个公司是元老设计,所以能做设计管理”,

“我专业很强,所以能做设计管理”,

如果抱有诸如此类想法,注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管理。


先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心态,必须有决心背下所有的黑锅和责任。

先付出代价和牺牲,才能渴求回报。





二.设计师先修己身,才能为企业赋能 

所谓赋能于商业,赋能于产业,其最根本目标其实就是提升设计的核心价值。


那么大前提就是设计师是否真正理解了商业?


理解了自己所在企业的行业和产业?


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足够优秀,某种程度上,未必需要聊设计层面的话题,而是聊他所在企业的业务。


如果他能把整个业务体系、商业模型和市场环境等等讲得非常透彻,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再落地到设计产出上,那么他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这也是近两年“全链路设计”的概念盛行的原因之一。


设计师必须放下对设计的狭义上的理解,走出自己的安逸圈,主动去深入业务,才能突破职业瓶颈。


★ 那么什么是“全链路设计”呢?

“全链路设计”不是“全栈设计”,单纯追求技能上的完整,并不是“全链路”的核心理念。“关注线上到线下全角色全触点的完整闭环,理解商业链路中相邻节点间所有关系及互动。”这才是切入全链路的核心路径。





影响职业生涯的决定因素

很多设计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

明明自己的设计能力很不错,但是为什么在公司依旧没有话语权呢?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马里奥·普佐 《教父》


对自身、对专业、对企业、对行业、对环境、对趋势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是影响设计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决定性因素。拘泥于视觉表现、拘泥于工具、拘泥于眼下的收入、拘泥于环境的不公,都会给自己套上枷锁,向着错误的方向走偏。


技能也好,工具也好,取决于个人学习能力。即使学习能力普普通通,也可以将勤补拙来追赶。但是意识和思维一旦错了方向,一切努力很有可能就会白费。


设计师的自我成长

求存,还是求变,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有一种居安而思危的意识,时刻让自己保持在一种“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学习状态。


印叔这几年每年会在毕业季,去看一下清华美院等的毕业设计展,感受一下来自年轻一代的冲击,保持对新生力量的了解和对后浪的敬畏,以此作为一种自省和自驱。








(以上作品选自2018年清华美院的毕业设计展)


我们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能让生活的苟且磨灭了自己对设计的热情,

设计师应该有更多的交流,眼界决定高度。


其次,是对趋势的预判,和前置的准备。

十多年前,熟练掌握 PS 能做 WEBSITE 的就是大神。

如今呢?

当年那批设计师现在应该都35岁上下了,但行业里能看到多少35岁的设计师还在活跃?

都升总监了吗?还是在随波逐流的过程中被行业淘汰了?

每次时代和行业变迁,必然会有一大批掉队者。


同样,如今大家对各移动设备和平台的设计规范和界面原则等等,应该了如指掌,

同时,大家也知道,AI、VR、IOT等等会是未来的大趋势, 

但是,又有多少设计师,现在能讲清楚,在面向一个AI或VR项目的时候:设计师应如何介入?应如何准备底层框架和设计规范?


思危的同时而求变,厚积而薄发,才能做到

在流水婉转处能耐住寂寞,在惊涛骇浪时能跃于其上”。



三.团队需要高效的协作机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商业模型中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利润和成本。


而团队的效率,则是与成本直接挂钩。

有效提高团队的执行效率,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这也是设计团队应该关注的核心价值点之一。


而需要提升效率,

则必须根据各团队的实际情况对工作流程、方法论、工具分别优化,才能达出成效。


★比如:

- 面向研发交付的设计文档和方案,是否足够完整,是否包含信息架构图?

- 传统的树形结构的信息架构图是开发愿意看到的么?

- 设计师是否了解ER图、用例图、领域模型?是否了解IA,可以做到表结构字段级的程度?

- 交付的流程图,是否只是传统的逻辑判断?

- 传统流程图是否能表现中断、并行、循环、强序、弱序、同步、异步等复杂信息流?





- 设计师是否了解时序?





- 设计方案中,是否完整考虑了流程的所有分支和异常场景,并穷举出所对应的前置场景和触发条件?


这里所谈的效率,绝不只是设计团队内部的工作效率,

设计团队必须明确自己在整个产品研发链路中的位置,从全局考虑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尽早的介入需求阶段,了解产品的整体全貌,给出足够完整的设计解决方案,才是提升效率和设计质量的大前提。


在工具层面,

如果上游团队还在用 Axure 做原型,界面设计师还需要用 PS 重绘一遍,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低效的典型。


尽快搭建起基于 Sketch 的工作流,

设计稿存放在蓝湖,图标存放在 iconfont,基于 wiki 来管理需求,

建立起与上下游岗位高效协作的闭环,才是团队协作的正能量。



四.物联网驱动跨界设计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是不可逆的,各种前沿技术互相之间存在指数级的推进作用,万物互联是一个必然趋势。


物联网,即是互联网延伸到物理世界的物品和事物上,通过 RFID、NFC、GPS、红外,以及各种 Sensor,把线下的物理世界和线上的数字世界相连接,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管理、服务。





物联网在产品落地应用的场景上,

小则家庭的智能家居,大则建筑的智能运维、城市的智能交通,

未来存在无限的可能。


在这个大趋势下,设计的跨界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服务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空间设计等等,更多跨领域跨专业的设计需要融入进来,

设计不再只是面向界面的视觉和交互。


大多从业者所熟悉的,还是消费类的 TO C 民用类产品,对企业级应用的理解,大多也局限在OA、ERP、CRM、WMS、财务等面向中后台和商户的产品。


但实际上 TO B 的范畴远不止于此,面向医疗、能源、建筑、制造业等等,有更多深度应用,我们称其为产业互联网。


这类领域,普通人接触的不多,但却是在水面的冰山之下,支撑着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根基。


而印叔所在的领域 —— 建筑业(不是指房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支撑了整个中国近 1/4 的国民生产总值,但却是仅次于农业的,信息化最落后的行业之一。


印叔所在企业和团队的使命,便是通过各类高科技手段,改造并推进这个行业的变革。


基于这个大前提,物联网、AI、VR,建筑在这个领域,就有很多有意思的场景可以去切入了:




结合火警传感器数据,搭建智慧消防物联网,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和管理火警点,大大提高火警处置效率。




通过传感器和可视化模型,可以监控单晶硅炉生产设备,查询并分析各设备的能耗和差异,从而达到优化生产工艺,节能减排。


通过智能地磅,结合图形识别(识别钢筋横截面)技术,实现施工现场的钢筋自动统计,打通物资进场、库存跟踪、资源投入预测等整体数据。


通过摄像头的人脸识别,结合智能安全帽,有效判断施工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在其权限范围内的区域活动,极大降低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

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人流、能耗、光照、行为习惯等数据,作为机器学习的样本输入给AI,可实现人工智能进行室内的空间设计。





VR、3D打印、机器人,也都能与这个建筑行业的大量场景和业务结合,诞生更多的高科技解决方案。


结语

当代设计师需要突破自己的圈子,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这个时代,要有更多的思考,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


这个时代需要更多优秀的跨界设计人才为你所在的公司、所在的行业赋能。


用蓝湖,不加班~

蓝湖网址:LanhuApp.com

蓝湖,高效的产品设计协作平台~



5
Report
|
10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LANHE工作总结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Logo Design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UX
UX
UX
UX
作品收藏夹
广联达
广联达
广联达
广联达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学习文章
学习文章
学习文章
学习文章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