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上)
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值得深入研究与运用
尼尔森(Jakob Nielsen)简介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毕业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技术大学的人机交互博士,他拥有79项美国专利,专利主要涉及让互联网更容易使用的方法。尼尔森在2000年6月,入选了斯堪的纳维亚互动媒体名人堂,2006年4月,并被纳入美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学院,被赋予人机交互实践的终身成就奖。他还被纽约时报称为“Web 易用性大师”,被 Internet Magazine 称为 “易用之王”。
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他与小编之前分享的《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其中的部分内容有相似的观点,文章内容较长,分两期发布。
一、状态可见原则
用户在网页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页面响应时间小于用户能忍受的等待时间。
系统应该让用户时刻清楚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是快速的让用户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状态、对过去发生、当前目标、以及对未来去向有所了解,一般的方法是在合适的时间给用户适当的反馈,防止用户使用出现错误。
很多APP页面的刷新功能是使用的下拉刷新的交互方式,当用户下拉页面时,页面状态栏跟内容区中间会出现 “类似刷新标示性” 提示,当我松开页面中间会出现 “类似刷新中” 的动态提示,加载完毕之后,如果有新的内容页面会相应的展示出来;这一系列提示就是我们所说的状态可见原则

二、环境贴切原则
网页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年龄、学历、文化、时代背景),而不要使用第二世界的语言。《iPhone人机交互指南》里提到的隐喻与拟物化是很好的实践。此外,还应该使用易懂和约定俗成的表达。
软件系统应该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文字、语句,或者其他用户熟悉的概念,而非系统语言。软件中的信息应该尽量贴近真实世界,让信息更自然,逻辑上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
老牌果粉们应该都了解,在 iOS 7 之前苹果一直采用的是拟物化设计,力求让 iOS 系统的 UI 界面能够接近现实。曾经也诞生过不少经典的拟物化设计,这些 UI 设计看起来栩栩如生,完美还原了我们现实世界所见到的同类物件,这就是环境贴切原则:

现在我们手机中的计算器软件设计界面,基本上跟我们现实中使用的计算器的样式差不多,下图左是我们现实中是使用的计算器,左侧是苹果X自带计算器软件的界面,真的是很相似,这样设计能让用户很快上手,易于操作,因为现实生活中用户已经很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了,这就是环境贴切原则:

三、撤销重做原则
为了避免用户的误用和误击,网页应提供撤销和重做功能。
用户常常会误触到某些功能,我们应该让用户可以方便的退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紧急出口”按钮做的明显一点,而且不要在退出时弹出额外的对话框。很多用户发送一条消息、总会有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这个叫做临界效应;所以最好支持撤销/重做功能。
微信聊天中的撤回功能:两个人在微信中聊天的时候,我发了一条消息或者表情,突然觉得不合适,我可以在长按这条消息或者表情,在出现的选择框中选择撤回,然后重新编辑发送,来避免一时没想好而错发消息可能给对方或者自己造成困扰,这就是用户可控原则,具体看下图:

四、一致性原则
1.结构一致性
保持一种类似的结构,新的结构变化会让用户思考,规则的排列顺序能减轻用户的思考负担。
2.色彩一致性
产品所使用的主要色调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换一个页面颜色就不同。
3.操作一致性
能让产品更新换代时仍然让用户保持对原产品的认知,减小用户的学习成本。
5.文字一致性
产品中呈现给用户阅读的文字大小、样式、颜色、布局等都应该是一致的。

五、防错原则
通过网页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
比一个优秀错误提醒弹窗更好的设计方式,是在这个错误发生之前就避免它。可以帮助用户排除一些容易出错的情况,或在用户提交之前给他一个确认的选项。在此,特别要注意在用户操作具有毁灭性效果的功能时要有提示,防止用户犯不可挽回的错误。
当用户在登录时,在没有填写完手机号码和密码前,底部的登录按钮是在原有颜色基础上加入灰色给用户造成不可点击样式。只有两项都填写完整底部的登录按钮才会变为可点击状态。这就是为了防止用户犯更多错误,也是防错原则的一种体现。

以上就是这一期我们分享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的前五条,下期我们继续分享剩下的五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