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 《水浒传》片尾设计
太原/艺术工作者/11天前/4浏览
版权
央视 《水浒传》片尾设计
收拢全剧 定格英雄——水浒传片尾
杨德光
央视 1998 版《水浒传》的片尾设计,是被公认为中国电视剧史上最成功的“结尾视觉”之一。
其核心由“一幅长卷 + 一首歌曲”构成,用最简洁的手法,把梁山好汉的群像、主题情绪与观众记忆一次性“钉”在了一起。
具体可拆成四个维度来阐述:
一、概念定位——“收拢全剧、定格英雄”
1. 叙事功能:在 43 集大开大合的剧情之后,用一个静止的长卷把所有人物“请”回画面,完成一次情感回收。
2. 角色补完:剧集里人物众多,观众未必记全;片尾以“英雄谱”方式再认一遍,既补缺又加深印象。
3. 价值输出:把“替天行道”的悲剧豪情沉淀为视觉符号,让“水浒气”在观众心里继续发酵。
二、视觉展示——戴敦邦人物造型的屏幕再现
1. 形式:采用国画手卷自右至左徐徐展开,模拟古人赏画的时空流动感。
2. 造型:戴敦邦老师以“七分传统、三分夸张”的笔法,把宋代院体工笔与民间年画神韵合为一体——林冲的枪、李逵的斧、张顺的浪里白条,皆见性格。
3. 动作:镜头平移,人物顺序按石碣碑名次,形成“静止画面里的叙事节奏”。
三、音乐与节奏——《好汉歌》的并置效应
1. 歌曲节拍与画卷移动的 “卡点”几乎同步,形成视听对位。
2. 刘欢高亢的歌声与唢呐、鼓点的重金属感,把视觉上的“静”托举成情绪上的“动”,完成悲壮与豪情的双释放。
3. 副歌“风风火火闯九州”响起时,镜头恰好扫过核心天罡星,制造“声画高潮”。
央视《水浒传》片尾用
“一幅国画长卷 + 一首《好汉歌》”
完成了一次跨媒介叙事:
国画提供了文化根性,电视剧提供了大众传播,音乐提供了情感阀门。
三者在 270 秒里高度咬合,既收束了 43 集故事,又把水浒英雄的集体形象刻进了观众记忆。
央视《水浒传》片头片尾设计:杨德光
0
Report
声明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推荐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收藏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