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雕塑浮雕作品No2:新疆和田县主题雕塑
秦皇岛/艺术工作者/30天前/8浏览
版权
李老师雕塑浮雕作品No2:新疆和田县主题雕塑
原创心路历程
当我第一次接到为新疆和田县设计雕塑的任务时,面对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内心既激动又忐忑。该如何用一座雕塑,讲述和田的故事?
初遇和田玉——寻找灵魂的起点
在工作室反复翻阅资料时,桌上那枚温润的和田玉籽料给了我最初的灵感。我忽然想到:为何不直接用玉璧的圆形作为主体框架?这个饱满的弧线既能象征玉石的温润,又能暗合"圆满"的东方美学。画草图时,我特意让轮廓如被流水冲刷过的玉石般自然——这是大地赋予和田的礼物,也应该是雕塑的根基。
丝路魂与班超梦——在红绸上复活历史
但仅有玉石远远不够。某个深夜查阅丝路地图时,一支红色记号笔在纸上划出的轨迹让我豁然开朗——对!用红色丝带缠绕玉璧,既是丝路的隐喻,又能打破圆形构图的静止感。更妙的是,丝带的曲面恰好能雕刻图案。当读到班超带领马队经和田收复西域的记载时,我激动得拍案而起:就让商队沿着丝带蜿蜒前行吧!浮雕上骆驼仰脖的姿态,我修改了七稿,总要让人听见沙海里的驼铃才罢休。
飞天与雪山——让天地对话
然而历史需要轻盈的翅膀。在敦煌壁画里飞天的裙裾中,我找到了"灵动"的答案。让飞天衣带与祥云缠绕上升,既连接玉璧与丝带,又暗合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而背景的雪山剪影,则取自一位和田朋友发来的昆仑山照片——那棱角分明的雪线,与飞天的柔美形成了绝妙的张力。
胡杨林的启示——最后一块拼图
真正让设计圆满的,是去和田考察的黄昏。当我站在枯死的胡杨林前,看着新枝从裂缝中生长时,突然理解了"生生不息"的含义。回程飞机上,我推翻了原本华丽的基座设计——改用胡杨林浮雕作基础。那些扭曲的枝干不仅是地域符号,更是这片土地顽强生命力的见证。
最终的融合
当我把玉璧的圆融、丝带的流动、飞天的轻盈、雪山的庄严、胡杨的坚韧全部整合进效果图时,电脑屏幕上的雕塑仿佛自己活了过来。我特意让班超马队的行进方向与飞天飘带形成闭环,让历史与信仰在时空中对话。
放下画笔那一刻,窗外正泛起晨光。这座雕塑不再是我个人的作品,而是昆仑山的风、玉龙喀什河的水、丝路驼铃、胡杨种子共同生长的结果。如果将来有人站在雕塑前,能同时触摸到和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便是对我这场创作之旅最好的回应。
创作过程视频展示
每一次设计,都是李老师和客户的思想碰撞,都是李老师多年艺术认知的集中输出,认真对待每一次设计,是李老师的内心原则,用心期待下一次碰撞和升华!
1
Report
声明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1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收藏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