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浏览作品集时那些老生常谈的设计原则频频出现,有些运用是恰如其分,也有的好像实在过于简单,就算让不了解这些原则的人凭直觉也能做出差不多的判断,反而没有出现的必要。
那么我们如何挑选适合方案的设计原则支撑自己的观点?又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哪些设计原则优先运用?
用户留存取决于认知、视觉、行动这三方面相互配合,在设计中应该优先考虑
认知
和
视觉
这两项更高维度的问题。
在产品本身上,信息架构是否清晰、常用功能是否得到足够的曝光都远比一个按钮放左边还是右边更值得探讨。其次,不管是站在领导还是用户角度,当然优先关注是否满足业务需求,使用顺不顺手的问题可以先往后放一放。
反观那些作用不大,或者“没什么可说”的设计原则往往是关注在了难度最低的行动负荷上。
我们在做设计时,经常会讲到要保持一致。 一致性的好处: 从外部来说,可以极大的提升产品的易用性,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品牌形象的传达。 从内部来说,将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功能进行复用,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手费茨定律指的是:使用指点设备到达一个目标的时间,与当前设备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距离(D)和目标大小(S)有关。用数学公式表达为:时间 T = a + b log2(D/S+1)。
手指移动的距离越短,操作就越容易;当前操作目标越大,操作越容易。
容错性是产品对错误操作的承载性能,即一个产品操作时出现错误的概率和错误出现后得到解决的概率和效率,它的存在能保证系统在故障存在的情况下不失效。产品容错性设计能使产品与人的交流或人与人借助产品的交流更加流畅。
当页面中需要有不同选项时,要尽可能的少而简单,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引导用户在明确的选项之间进行选择,以便快速将他们送到某个地方。
在交互设计中,要强化当前任务状态,一方面引导用户继续完整任务流程,另一方面,利用用户自身驱动力。
在设计中,信息、导航、模块等内容,需要控制在7±2范围内,如果内容过多超过这个限制,可以通过拆分、对比等方式区分开,便于用户的记忆,以降低理解成本和视觉防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可以用简单可被理解的元素进行设计,就不要增加过多的视觉负担。
定律不是万能的。不过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不止一种时,也许选择一个合适的定律能够支撑你的选择,方案阐述时也能够彰显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