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低保真确定好大致想法后,制作高保真的时候,会觉得设计工具制作出来的内容是不鲜活的。
虽然它能通过连线配置一些交互动作,让你误以为你和设计之间有了互动。但这总是和实际的浏览器中操作的效果,或者说用代码创作出来的效果,隔着不少距离。
这种感觉在接手一个图表响应式的设计任务时更加强烈。在我接手之前,另一个设计师试图通过定义屏幕断点,来枚举不同情况下的图形形态。寄希望找到一个视觉上最佳的图表效果。
我面对着两百多张画板,满满要溢出屏幕,里面放着宽窄不一的柱子,大小各异的圆环,陷入了思考:难道设计师只能通过这种在一张画布上,不断地定格一个个状态来创造吗?设计应该是流动的,设计过程应该是有实时反馈的。
对于响应式设计来说,有太多的“工件”。你手头有草图、线框图、模型和原型。而对于每一项,你至少需要三种变体:“桌面”、“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不管它们是什么意思)。正如文章所说,
每次设计迭代
你可能需要处理多达 60 个“工件” 。
而
设计工程师
了解媒介的限制,因此从草图到线框再到高保真模型,他们只需制作一两个工件,同时在脑海中保留这些设计元素如何在不同尺寸下弯曲、流动和变化的画面。他们可以想象它是如何工作的,所以他们不必在每次迭代中都清楚地表达出来。没有必要为设计下游的任何人明确设计和记录所有可能的状态,因为
他们就是设计的下游
。
他能够弥合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的鸿沟,会说两种语言。能够和设计师制作出精良的界面,创造性地解决业务问题,并知道技术实现的边界在哪;也能够和前端工程师一块,让那个精良的页面实际落地,使得用户能够不打折扣地感受到设计师最初的想法。
“当你选择去雇佣这样的设计工程师时,你大概率会找到两方面都平庸的人”
但我觉得在AI时代下,这种两条腿走路的人会变得更多,这种构建方式变得门槛更低。
Cursor的设计师Ryo Lu前段时间开发了一个
浏览器OS,能够在上面尝试之前MAC OS主题风格的电脑系统,并真的开发了一些如音乐播放器、聊天室、小游戏等应用在上面。试玩的时候真的很难相信这样一个体量不算小的应用是一个设计师开发出来的,更让我震惊的是,他说整个过程他没有使用过Figma这种设计工具,完全靠Cursor来完成。
当然设计工具本身也在努力做出改变。Figma前段时间推出了Figma Make这种可以把设计稿转成代码的工具尝试。
未来真的来了。我们应该探索下如何使用AI工具来辅助UI/UX设计,以及新的工作流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