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车评委对谈|德国知名杂志艺术总监比尔特·斯坦贝克:我眼中的好插画,是怎样的?
上海/插画师/99天前/43浏览
版权
金风车评委对谈|德国知名杂志艺术总监比尔特·斯坦贝克:我眼中的好插画,是怎样的?
2025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圆满收官!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六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的2,435位插画师投稿,递交2,828组参赛作品(其中图书出版类2,189组,商业应用类639组),总计15,209幅插画——同比增长9.7%,再创历史新高。
本届大赛特别邀请《南德意志报杂志》艺术总监比尔特·斯坦贝克(Birthe Steinbeck)担任商业应用类评委。作为德语区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物之一,《南德意志报杂志》长期以来以高水准的视觉表达和深度报道著称,而比尔特·斯坦贝克正是其视觉语言背后的核心力量。
比尔特·斯坦贝克带领团队,以极高的标准打磨每一期刊物:视觉不只是包装,而是与报道同等重要的叙事力量。她始终坚持“内容驱动”的设计原则,无论是封面、摄影、插画还是跨媒体叙事,视觉都要服务于杂志的思想与文化底蕴。
本届大赛联合首席创意合作平台
“站酷”
,共同发起对比尔特·斯坦贝克的独家专访。在本期对话中,比尔特·斯坦贝克分享了她对插画视觉表达的理解,以及对初学者创作的真诚建议。她还深入探讨了在视觉创作中,如何在坚持诚实表达的同时,保有锐利的洞察与表达力。
插画的艺术性和商业性
比尔特·斯坦贝克将《南德意志报杂志》打造为一个融合深度报道与大胆视觉创新的平台,以独特的设计语言强化新闻表达。很多时候插画是能够突破摄影的局限,用创新的形式捕捉到那些真实影像无法表达的故事。
站酷:请向中国受众介绍一下《南德意志报杂志》?如何使杂志拥有独特的视觉辨识度,并在杂志运营过程中,持续保持其视觉语言的一致性?
比尔特·斯坦贝克:
《南德意志报杂志》(简称 SZ-Magazin)是德国领先日报《南德意志报》的每周副刊,每周五出版。该杂志是德语区最著名的杂志之一,内容涵盖文化、社会、政治、科学、时尚、设计和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以出人意料、富有情感的方式呈现,有时甚至会带来全新的视角。德国一些最知名的记者要么目前在《南德意志报》工作,要么曾在此度过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它可与《纽约时报》杂志或《世界报》杂志相媲美。今年五月,该杂志刚刚庆祝了其35岁生日,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生日快乐!
《南德意志报杂志》尤其以其高质量的报道、散文、访谈和摄影系列而闻名。它非常注重视觉设计,将深度新闻报道与大胆而独特的设计相结合。其主题涵盖社会问题、文化现象和个人故事。政治和社会的热点话题常常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常常带有幽默或发人深省的基调。
杂志专注于采用真实视角的高品质摄影,这些摄影作品常常以大幅双页跨页的形式呈现。它们不仅仅是对文字内容的简单配图,更是对故事叙述的重要补充。此外,每一期杂志都注重插画的呈现,其风格独特且富有艺术创新性。
《南德意志报杂志》的封面图片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融合了摄影、插画和平面设计。既注重纪实性,也追求艺术性。我们在设计中强调惊喜感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每年,杂志会专门推出一期由一位当代艺术家全权创作的特刊。这期特刊被称为“46号特辑”。过往参与的艺术家包括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杰夫·昆斯(Jeff Koons)、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和西格马·波尔克(Sigmar Polke)。近年来,则由大卫·施里格利(David Shrigley)、索菲·卡尔(Sophie Calle)、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埃尔文·沃姆(Erwin Wurm)和米兰达·朱莉(Miranda July)创作。这些特刊不仅作为艺术作品备受追捧,还可以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或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中看到它们。
在众多延伸产品中,真正脱颖而出的是《格调生活杂志》。自2013年起,每年出版两次,以高品质的设计、独特的专题以及对时尚、设计、艺术和手工艺的专注为特色。
《南德意志报杂志》的数字内容非常丰富,它将故事叙述扩展到互动和多媒体领域。这些作品通常包含照片、动画、视频和互动图表等元素,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此外,还有多个特定主题的新闻通讯可供订阅。同时,杂志也推出了各种播客和音频内容供用户选择。杂志社在在线商店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用户可以在购买各种与杂志相关的产品。合作插画师们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商品,比如瓷器、纺织品和印刷品等。
《南德意志报杂志》的团队规模不大,大约有40人。团队成员、编辑以及合作者之间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所有的工作都组织得井井有条,以确保每周都能顺利出版杂志。
在这个社交媒体令人疲惫、信息过载的时代,有许多理由去关注《南德意志报杂志》,并投身于它的创作与设计之中。我的工作职责是提出愿景、进行调研、四处采风、拓展人脉。这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以新闻从业者的视角去开发创意,这始终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站酷:在杂志的艺术设计实践中,插画作为表达工具扮演怎样的角色?分享一个或多个优秀案例。
比尔特·斯坦贝克:
插画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多重角色。它能够将抽象、复杂或细致入微的概念进行视觉化呈现,帮助读者理解内容。插画还可以反映文章的基调——无论是严肃的、活泼的、讽刺的还是批判的,从而影响读者对内容的解读。个性化、手绘或风格化的视觉效果让故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很多时候,在《南德意志报杂志》中,插画能够突破摄影的局限。当真实影像无法捕捉到故事的精髓或根本不存在时,插画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表达工具。
因此,故事的起点可以是视觉概念,也可以是作者撰写的文字。接着,我们会尝试将这个想法转化为图像,并为该主题找到最契合的艺术家。在视觉层面,这种契合体现在氛围、基调、风格,以及艺术家所感兴趣并擅长表现的概念上。最终,艺术家会创作出一件原创艺术作品,它不仅能阐明文章主旨,还能作为一件独立且强有力的艺术作品存在。
站酷:此次担任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商业应用类评委,您认为优秀的插画作品应具备哪些关键特质?
比尔特·斯坦贝克: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建立了一个由来自各领域的优秀艺术家组成的才华横溢的团队。我认为,用单幅插画或图像来阐释作者的文字并不是插画应有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插画师也应该获得像摄影师那样的广阔空间,他们也应该赋予作品更深远的意义。插画应该更为宏大,这不仅仅是指尺寸上的“大”。插画师们应该有更广阔的思维,不应仅仅被动等待委托。他们应该开辟自己的创作领域。插画师可以成为社会评论家、批评家,也可以是发明者、独立思考者。
在插画领域,我寻找的是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它能将简洁性与深刻的评论以及创新的视觉叙事方法融为一体。我对插画、纯艺术和概念性评论之间模糊的界限也颇感兴趣。一幅优秀的插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吸引人,真正让插画脱颖而出的是它激发观众思考或情感的能力。伟大的插画能够超越其媒介本身的限制。
设计理念与经验分享
视觉表达应兼具创意与责任,插画不只是服务,更是表达与思考。创作应源于现实观察与多元文化影响,技术可以是工具,但创意始终来自人脑。在AI快速发展的当下,保持独立判断和个人表达尤为关键。
站酷:您是否有关注中国的插画与设计生态,有没有特别欣赏的创作者或风格趋势?
比尔特·斯坦贝克:
与各种不同风格的插画师合作至关重要,我与众多国际艺术家有过合作。中国插画师,尤其是那些受到东西方美学双重影响的插画师,为当前的插画和设计生态系统带来了独特的声音。
我关注了孙白、王若晗、毛天骅、蒲睿、李佳悦、岑骏和王颖琦等插画师的作品。
我最近在纽约参加艺术指导俱乐部(Art Directors Club)旗下的创意俱乐部(One Club for Creativity)出版物设计评选时,看到一个非常出色的设计项目,那就是李让设计的《中国童谣翻翻乐》。它是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首中国传统童谣的精美设计合集。这个系列在工艺和儿童文学的创新方法上都堪称卓越。当代中国的书籍设计不仅优秀,而且日益达到世界级水平。它因其大胆的创新和高质量的制作而逐渐获得认可。看到它们无论在美学还是概念上都在突破书籍的边界,这确实令人感到很有意思。
我期待在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的评审过程中结识许多新的合作者和创作者,看到许多精彩的新作品,并在之后进一步拓展这些联系。
站酷:当前年轻人是插画作品的重要受众。您认为什么样的插画或设计艺术作品,更容易打动年轻人?如何做出这样的好作品?
比尔特·斯坦贝克:
作为一名艺术总监、教育工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一直在关注插画,并留意哪些作品能够引起共鸣。在我和我的孩子们最喜欢的插画作品中,包括阿克塞尔·舍夫勒(Axel Scheffler)、朱迪丝·克尔(Judith Kerr)、汤米·温格尔(Tomi Ungerer)、阿里·米特古茨(Ali Mitgutsch)、让·朱利安(Jean Jullien)、奥利弗·杰弗斯(Oliver Jeffers)、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或李欧·李奥尼(Leo Leonni)的作品。这些插画师中的大多数也是他们儿童书籍的作者,他们以充满奇思妙想、机智幽默或富有想象力的叙事,以及独特、富有表现力且极具亲和力的插画风格而闻名。此外,他们的作品从不试图说教。在每一个德国家庭的儿童书架上,你都能看到《咕噜牛》(“The Gruffalo”)、《田鼠阿佛》(“Frederick”)、《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老虎来喝下午茶》(“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我们在这里》(“Here We Are”)、《三个强盗》(“The Three Robbers”),以及阿里·米特古驰的任何一本找寻类图书(“Wimmelbuch”)。
总体而言,我观察到,为了有效地吸引年轻受众,采用视觉上大胆的设计风格似乎至关重要。同时,融入具有社会意识或环保主题的内容,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让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站酷:您在多所大学任教,在您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既有专业性又有商业化能力的插画师或设计师、艺术家?
比尔特·斯坦贝克:
尽管已经过去了数年,我依然铭记并遵循着我在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State Academy of Fine Arts Stuttgart)所学到的教诲。这所学院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例如克里斯托弗·尼曼(Christoph Niemann)、莫妮卡·艾歇尔(Monika Aichele)和斯特凡·迪茨(Stefan Diez)。
学院倡导一种全面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方法,它融合了创造性探索和跨学科协作。这种方法鼓励创新思维和多元视角的融合。学生可以使用三十多个配备传统和数字工具的工作坊,通过实践将他们的想法变为现实。所有这些对于艺术家发展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解放都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学院强调插画师、设计师或艺术家作为作品的“作者”的概念。这标志着一种转变:从将创作仅仅视为一种服务,到将其视为一种个人表达和智力贡献的形式。
“在没有学业负担的时候,去做一些与你专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去旅行,看看这个世界。”这是我的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从你周围的世界中汲取灵感,尝试去理解、观察和审视,保持好奇心,关注时事,多阅读并参与讨论。在我看来,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当代的艺术史知识,都能丰富你的视野、激发灵感,并让你对自己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多参观博物馆、艺术节和画廊。
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该接触创业的概念,将其作为一种支持他们艺术的方式,而不是“出卖”艺术的途径。这种视角赋予他们掌控自己艺术叙事的权力,使他们能够在商业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发展。此外,他们还应尝试与在职插画师和行业专业人士合作,这些人可以为他们提供指导、反馈以及对插画或设计领域当前需求的真知灼见。
站酷:在科技变革迅速的今天,随着AI技术的发展,插画创作似乎进入“平权时代”。您认为AI的普及将为插画创作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
比尔特·斯坦贝克:
毫无疑问,科技已经改变了整个行业。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和重塑创意领域,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所有的出版社和企业都必须重新思考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报刊亭不再像过去那样摆满了杂志和报纸。各大品牌在商业战略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并辅以富有创意的策略——而且越来越多地选择内部团队来完成。在未来的创意工作中,平衡创新与责任将至关重要。
插画师可以选择是否借助人工智能,并与这项技术互动。然而,最重要的仍然是拥有创意。创意始终是这个领域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技术出现,这一点都不会改变。驱动我们为棘手的问题找到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是我们大脑中的那台“计算机”。
我对人工智能辅助图像生成器的发展持放松态度,并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工具。这些工具在不断改进,最终可能会产生有趣的概念作品,但问题在于,一件作品究竟是由人类还是机器创作的,这真的重要吗?然而,真正困扰我的是,人工智能是基于一些杰出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训练的,而这些艺术家并没有给予同意。当然,我也认识到,互联网上图像的广泛传播提升了人们的视觉素养,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
由于虚假新闻的泛滥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南德意志报》以及《南德意志报杂志》严格禁止使用任何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或视觉内容。这是我们坚定的信条。出版社目前正在尝试弄清楚如何将作品标注为“由人类创作”。
4
Report
声明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4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收藏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