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上海/艺术工作者/112天前/2862浏览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纽约节
第十一,听你妈妈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履历上,常常把我妈妈当作一个角色,我拿了很多奖,我妈妈还是不开心,最后,她才露出一丝的笑容。就是因为这个。
听妈妈的话,怎么会知道好?并不是拿大奖,而是因为在你所在的地方,街头巷尾,有人告诉你:你做的广告很棒!
你们记得我说过一个卖菜饭的小贩吗?他看到我就说,你当年那个广告,真的很厉害,三菱独一无二,还念得出来,二十多年前的东西了。
第十二,我们很会说说唱唱,但挂在心头的,永远是预算。客户的问题,为什么不被接受?
你要记得,我现在一直在强调,你们的作品,一定要够聪明。跟你打赌,我猜,你们至少50%,做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客户这么傻吗?看到这么好的东西,不做吗?可能有这么笨的客户,但不多。会不会是,我经常说的,这句话很难听——“会不会是因为你现在还不够好呢?”
你们每一个人,我相信绝对有可能比我厉害,干得比我出色,但是很多东西你没有做,或者你没有再做,或者你没有坚持地做。会不会有这个可能?以我的感觉,你们很多都卡在现在的位置上,甚至某个程度,已接受了“卡位”,你接受你被卡住了。我讲了又讲的很多故事,或者我的想法,我怎么去做的,就是希望你们能够,从那边把自己给拉出来。
你真的觉得一个点子很好,你可不可以尝试一下,把那个点子了解清楚,尝试把它做出来?能否像苏老师那么讲述?你们要去尝试,不要把它当课本。国外有个Portfolio Master Class,改变你作品的课程。
抱歉,你做的东西并不是最好。有时候妈妈说,“你怎么不这样去处理它?”,为什么没有这样去做?你知道如果妈妈这么说的话,你的问题大了。
因为妈妈可能就是你的消费者。我有几个广告,是妈妈小时候告诉我的。这是属于“妈妈觉得好”的广告,你的创意是妈妈的。改天有公益,就“妈妈好公益”,找个赞助商,我可以共享,一定拿奖。
那天我看到遥控器,我拍了一个,用胶布粘起来的遥控器,字母已经不见了,你们应该看过这个东西,不过现在你们应该都丢掉了,可以买新的。这是一系列的平面广告,让你们回家的,意思是说,爸爸不在了,你去他家整理东西,看到这样的遥控器,你会不会想,你爸爸坐在这里,有多少时间花在电视机上?遥控器都烂到这个程度了,有胶布、有橡皮筋,因为裂开了。我仍然喜欢平面,它的效果,比现在拍一大堆回家看老爸老妈效果好。平面是让你去想,爸爸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用着这个遥控器努力地换频道。有一系列画面,都是这样的:窗口的一张藤椅,藤椅的底座烂了,但爸爸用绳子把它绑起来,还放了一个枕头,你就能想到爸爸整天坐在窗口,看着窗外;窗台上有很多杯子的印,爸爸泡了一杯茶,坐在那边看,窗外的人来人往。
你觉得这个平面,会不会更让人家想起回家?而不是一堆人,从各处争先恐后回家?我真的觉得,那个东西没有用的。你TM现在做的东西,是说“你多辛苦也要回家”;我想的,是他不在了,儿子回家整理。能想出一两个,一系列的平面广告,有机会做一下,我来当指导。我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因为我还在不停地练习。
你们只是在接到脚本或者简报的时候,才开始启动你的创意,对不对?I have never stopped(我从未停止)。我到街市里,看人家买菜,奶奶带着孙子,我就会想出一些东西来。我最近去买荔枝,我看过那个小贩,给带不够钱的奶奶,一包水果,不收她钱。我要支持这样的行为。
但有一次我去买咸蛋,想把零钱用掉,零钱差一毛,咸蛋一块钱一个,你知道那个小伙子怎么跟我说?“你有钱后再来买”,从那天开始,就不再光顾那家店铺。我也遇到另外一个店,“这个请你!”,同样都是卖这个的,我已经买了十几块东西了,你不送我就算了,就差一毛钱新币,而且最主要的是,不会说话,“你有钱后再来买”。这是我对市场的调研,这些我都记在心里。看到爸爸带女儿,妈妈带孩子,奶奶带孩子,太多的脚本就在那边,不用修改。
冰心,你们应该都知道吧,有人问她,老师,为什么你老写母爱?她说“母爱每个人家里都有,别人没写而已”。这句话入脑到现在。创意到处都有,别人没有用而已。我的创意全部属于日常生活,但是因为到处都有,变成一个很实在的东西,你会觉得好像亲眼看到这些东西。
学习有很多种,不一定要看这些书。你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每个人都要有,每个人要不一样。“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那你想怎么样?”
男女朋友吵架,第一句话就是说“你想怎么样?”;两帮黑社会在谈判,也是这句话“那你想怎么样?”,或者“你到底想怎么样?”;父母苦口婆心地问“孩子,你想怎么样?”,想一想,你想怎么样?
任何问题,我会反问一句“那你想怎么样?”,你们说的问题,我都想用这句来回答你。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Fuck it?Not a better way?I’m going to fucking better. I will fuck all of them back.我的是I will fuck all of you back.
屌我?我还屌你!
好的坏的东西你都要懂,你要知道。对市场也要管,店家生意最好是哪一天?星期三,因为赌场星期三分红,所以他就有钱花。所以你要卖东西,尤其是汽车的广告,很有效。这个简报上没有的。
第十三,鼓励你的广告公司去参赛,真正的广告奖。
这很重要,有点像吸鸦片,会上瘾。我不是指国内的大部分奖,什么杂志,十二生肖快被用完了。
无论信或不信,这仍然是创意人的一个货币。
拿奖最多,表示这个人不错,有好有坏,是好的,也是坏的。很多人会盲目去追逐,国内就有一些广告人,就专门在追这个东西,行为艺术这种广告形式,我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脱了衣服,把阴毛剃掉,搞不好会赢奖,我认为那些人多多少少已经中毒。而且最主要,那些东西也不怎么好。我真的不明白,但我只能告诉你,外国的奖开始在做生意,你们这样的最受欢迎。
我从来不看你的履历。
这是实在的,我从来不看你的履历,所以别浪费时间,告诉我你是学校的大队长。我看,得过什么奖,金奖我不看,还有你的作品。我请过很多人,他做了一个草图,或者是写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文案,这些人我请后,我记得有一个是最年轻的美术指导,另外一个是最佳新锐文案,都在我手下冒出来。从那边我看到idea,看到他们的可能。我要看的是,以后你们能成为什么,以后能做什么,不是现在。你现在做的东西,很少会令我欣喜。
应该鼓励你的员工。
这是我的另外一个想法,要有经费,我跟你的队伍,找个题目去参赛。一举两得,能改造你的作品,而且是否有可能会赢奖,这是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你不知道,这些全球创意老大,会找个时间在一起,想了东西一起把它做出来,一个星期就够了。全球来的,可能我的idea跟伦敦的一样,伦敦的比较好,我要放弃我的。参赛都有游戏规则,现在不知道,还做不做这种事情。
你常常希望会赢;但是赢后,听好,把它忘了。
你的公司、你的团队,不应该只像上一个得奖作品这么好。
你要像下一个得奖作品,那么好。
我的作品,像我20年前我做的,那丢人了。让明年有更好的作品会得奖,是参赛主要的催化剂。
很多人不屑一顾,但只要他赢到一个奖,很重要的奖,你就会开始上瘾。
常常有人问,是要做得奖的作品,还是有效用的作品?其实不是选择,一般来说,好的得奖作品,都会很有效地去帮到客户,无论在品牌上,还是销量上。
这是相辅相成,不是选择的问题。不是得奖和卖货的对立。国内当然有一些例子,但是得奖的作品,尤其在国际得奖的作品,对于市场销售,都是有一定的作为。
记得,你不会去买一个产品,你一点也不记得它的广告,或者广告说的那句话。
太多的广告,是完全没有记忆度的。
尤其现在在网络上的,看过嘻嘻哈哈笑一下,你永远记不住。甚至你记得那个笑话,但你不会记得那个产品,那有多糟糕啊!
而且,能赢奖,永远是不容易的。
报奖是有技巧的,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选择。有些坏的题目,但得奖的机会可能会高一点。这个就好像赛马、买马一样。
现在比赛太多了,国外已经比以前多一倍。但在当年,这是20多年前的采访,D&AD、CANNES、ONESHOW、CLIO、AWARDS(澳洲的),只要你能够赢金奖,别的奖项都不能够算。当然,一些国内的奖,我不把它列入其中,抱歉。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
Collect
第十四,找到最恰当的媒体,做你的媒介。
有时候你的聪明,是找一个很少人用的媒体,把它做得很厉害。可能是我们当时叫Below the line。“现在人家都在抖音,我也去搞”。我不是说不能搞,那些东西太多了,有时候我一看短视频,就删掉,就不看了。现在我在微博上,很少说话,我觉得微博已经没有用了。有谁还在微博?微博上我觉得可以看的东西,没有了;十几年前,微博上很多东西,我可以学习、可以看;现在,卖东西、电脑游戏,当然,明星的衣着什么还有。我真正想看的,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时常常会刊登一些画、一些字什么的。这些,我觉得,是能够练习的地方。现在大半是没有思想的东西,还有的,就是我说的,吃吃喝喝买包包。
我的东西虽然很多,你看我写的东西,生活小点、小品。我的生活,我的品味,我对东西的一些看法。我相信我的东西,多多少少,值得去看。所以说得不好听,我不屑在那边,跟别人共享这些东西,我就退出。
苏老微博:苏秋萍的傲慢与偏见
苏老微博:苏秋萍的傲慢与偏见
Collect
现在还常常有学生说,喜欢看我的东西,怎么不写了?我觉得不管用。分享我的生活,并不是说我有多厉害,但多多少少是一种真正的分享,更希望起着一种教育的作用。我是这样走过来,我是怎么想的,但很多这些社交平台,真的(苏老皱眉)。
当然很多女生很厉害,做团购、买卖,都很赚钱。介绍哪里有吃,哪里有喝,哪里有玩,在屏幕上吃东西给别人看。我说糟糕了,这个世界怎么了?有人去看,你怎么吃东西吗?你自己吃饭,对面放一个镜子不就行了?我觉得这种心态,反映出现在很多的新生代,他们没有自信,没有自己的东西,他们想学别人。
我有一次跟一个名牌,就不说具体什么牌子,名牌无论古驰、浪凡、圣罗兰,它们的产品有两种:一个是MD服装、包包满是logo;另外一个很微妙,可能连logo也没有,或者logo很小。那些满是logo的,说是给没有钱的人去买的,满足他们的虚荣心;那些没有logo或者logo很小的,是给真正的有钱人。当然,这些都是跟熟人才讲的,我想想,好像也对。
这个牌子,可能因为它的质地很好,它的车线、它的车工,或者它的布料、它的设计。大衣我一定穿EMPORIO 阿玛尼或者GIORGIO阿玛尼,AX阿玛尼我不穿,除非是T恤。它的材质,它的大衣,一定比BOSS长了一点点,所以你如果有一定的高度,穿阿玛尼的西装最好看。产品之间的区别,你要去懂。
Guess,现在没有了对不对?它当年怎么成名?花了一大堆的钱,当天美国所有报章上,都看到它的广告,就红了,但它的东西不怎么样。过了几年,没办法。包括美国的名牌GAP,Banana Republic,这些反而我喜欢,但设计不怎么样,但我喜欢Banana Republic的名字,香蕉共和国,我觉得很屌诶,我喜欢它的Copy。
国内现在还有吗?GAP现在也没有了,当年这些牌子都很出名的,产品都有品牌的精神。现在我觉得,做得最好的,是优衣库,它的营销很聪明。现在我的T恤大半都是优衣库,它跟基思哈林、安迪沃霍尔合作,谁都好,一些畅销的动画,产一批T恤。新加坡19块9,中国应该也差不多,价钱是一定的。有些棉的长裤,29块多。现在天气热,它女装很好,所以我跟店员说,我可以试一下?店员说可以啊,你买最大的,很舒服。开始还担心,别人看得出是女装,还好,没有。
那天我在看这个,你们有没有看?这个很好看(苏老师拿出一本护生画集)。你找一个人,对他说“我在读这个,你有没有读呢?你也要读哦!”,就能介绍产品,鼓励人家去买;以前只是介绍就可以了。以前美女傻傻的,站在那里,你说“我喜欢你”,就可以了;现在你甚至要住进美女的脑里,为什么要选你?为什么要用这个牌子?对她们生活的影响?你还要教她们怎么去用,有什么好处……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
Collect
以前,我让你相信我的产品,你就会买,之后就是比价格;现在,从相信,进化到了“爱”,你要让人家爱你的品牌。李维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它没有先进的设计,屁股有个M字的牌子叫什么?Evisu,我买了一条,好像油漆工的,它有点概念,回到工人的工作服。有几个牌子是这样,Carhartt,是工人的工服,也有包包,我也喜欢;李维斯,另外一个很有态度的,是Diesel,因为Diesel是我的客户,以后我找出来给你们看,是Diesel的内部训练。以前还有Wrangler,现在都没有了,及澳洲的品牌Encore。现在的品牌太多了,但有几个,我觉得还不错。
找对的媒介,媒介也是一个代用词,不一定是媒介本身,你推销产品的方式,就是媒介。你登门、敲门,这是媒介。
你的电视广告做得好,你的平面、包装设计做得好,你的户外广告做得好,不如选对的、能让你发挥的媒介,选很少有人会在这里一鸣惊人的媒介,去应用那个媒介!
只有在个别媒介做得好,你才能说,我的广告做得不错。
当年我做美国的eBay,那是我的错误,看不起淘宝,真的很抱歉,因为它没有办法做到付钱,信用卡那时候还未普及。我一直想,eBay怎么会输给本地的淘宝?我给eBay做的电视广告,在澳洲拍的,花了几百万,我在每个广告后面穿插了5秒的广告,说“这个产品在eBay上也有”。无论前面是什么产品广告,我们都有卖。后来审批不通过,不准我做这样的广告。
你应该重新审视市场,哪种媒介,或者哪种方式,能够最给力?
当然对公司来说,不会喜欢你的创意部门,专攻一个媒体;但是你要鼓励他们,在最合适的媒体,去追求更卓越的作品。找一些地方,用从来没有人看过、做过的方法,去挑战。
就是我常常说的,创造自己的媒体,也就是“自媒体”。现在网络上的自媒体很聪明,其实他们是自媒体的一种。只要那个网红红,他的东西就能卖,同样的道理。其实现在的东西,并没有创新的,在二三十年前,已经把它列出来了。
当你能在这个媒体上,做出一个卓越的广告或宣传,再去挑战另一个。
在你们现在这个时候,在普遍的媒体环境下,很难一条龙贯穿。每个媒介,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受众。
第十五,一定要让你的团队成员,精简地作业。
现在你看TikTok/抖音,很多片子都弄得很长,有鸟用?很啰嗦,你会发现他们尽量把东西拉长,以为有了时间,我就可以讲得更多,但讲的东西有没有用?有没有相关性?正如上次我说的,有没有加分?可能没有?那就没用!
精简,把重要的东西写出来,就好像我说的,用减法。但这也不是你们的习惯。把不对、不是、不相干的东西去掉。剩下来的东西,就应该是对的。别讲废话,现在可不是在你发表论文的时候。
有点像just do it,do what?到现在还可以用这句标语,因为它没清楚地说to do what?Better life?Help others?To be strong?都可以,你们要很聪明地去学这个。当年我说的三菱“Mitsubishi it is”,这句话可解释成“三菱就对了”、“这就是三菱”,都可以,但两句话的区分很大的。把“It is”放在后面,空间反而更大了。外文灵活性很好,但我觉得我们中文也有,很聪明地说一句话。抖音上的一些笑话,不错的。
Polo我也用这个“r u Polo?”,一直来是倒过来的,你是这样的人,有这样的前途,有这样的远见,你就应该驾这样的车子;但我先把Polo的态度,讲了出来,让车子第一次有这样的个性。车子是主角,然后我问“r u Polo?”,第一波是“r u Polo?”,第二波是“I am Polo”;最后“We are the Polo Generation”,我们是Polo一代人,这跟当时年轻人的心态符合。我写出这三句话,准备做三年。不过很幸运,一年多就达到目的了,不用再有后面的几波。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
Collect
我举的例子是这样,有时候你们自己把产品的市场给限制了,变成就是这样。如果我不这么看的话,或者这不符合我的生活态度,就与我无关。但我说的这些,会引起“为什么?”。以前的早期电影,心里的话,是说出来的,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过这样的电影,用第三者的口吻讲述。早期的电影,是哑巴的,没有声音的,现场有个人在台下讲解。
我看京剧,京剧有英文的翻译,在下面。同样的道理,电影也一样,没有声音的,黑白,那个人就在旁边解释。我只看过一两次,后来就没有了,那个声音很吸引人。你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我记得有个付费的广播《丽的呼声》(Rediffusion Singapore 1949-2012),几点是武侠小说,几点是鬼故事,大家就一起围在收音机旁边,吃东西听,过后就睡觉了。声音、语音,还有电台的广告,可以玩的。尤其对你的客户,因为有时候你已经误会了你的客户。我不是说客户一定对,你去听他讲什么,有时候你去听他讲的一个字,都可以用的。
第十六,这个广告世界里,有很多自以为是的,其实大家都不知道。
有时候是客户,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我们其实不是很清楚,到底我们在讲什么。这很难承认,但我绝对相信。有时候我也在胡说八道,大家都在胡说八道。但如果有一定根据,你的胡说八道就管用。
对于广告公司来说,我们没有花钱去创造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你还是要尊敬客户。
这个产品不成功,受害者是他们,远远超过我们,他们麻烦大了。做调研,可能花了几年时间,做出一个产品,卖不出去,会不会死人?其实对广告公司来说,我们还好。
这是英语的说法:如果这个产品没在市场上达到一定的成就,我们不会把衣服都烧掉。
当年萨奇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如果广告成功,广告公司会很快地宣称自己多有创意、多厉害;但是我们很少很少,或者很慢地会去承认错误。
是不是真的?当年新加坡航空的一个班机,在暴雨中的台北机场,撞到一辆工程车起火燃烧,全机的人死掉。新航第二天就出来,召开记者招待会。他们说“这是我的飞机,他们是我的成员,他们全部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负全责”。当场就赔偿,赔偿金的一倍。那天其实还在调查中,后来调查结果是什么?是大雨中,施工队把一个混凝土搅拌器车,忘在跑道上,所以错误不在新航。之后怎么样呢?新航的营业额增加了50%。如果你坐新航,你很放心,万一出事的话,家人得到全保的一倍。很多公司都会尽量地打擦边球,但绝对没有人,在调查进行中,就去承担所有的责任。
对一个广告公司来说,无论事情好坏,它都必须好好地利用,保护所服务的品牌。
“虽然客户99%真的可能是废话,但还有1%可能管用。”
可能可以好好利用这1%,把整个事情给搞大。
“当我们发言的时候,是因为有了一个idea;这之前,我们好好去听,好好去了解。”
你发言的时候,就是在我们提案的时候;提案前,你好好地听。你们还是要听,有些东西还是要把它挖出来,它的意思,可能不像表面说的这样。
我跟你们说过“会飞的汽车”,这个车很管用,有很强的两公升动力,能够带你去上班,送太太去买菜,送孩子去上学。它动力很强大,有多强大?0到100多少秒,这个招术做到烂了。那天其中一个创意说到“MD,你会飞啊?”,于是就想出了这个。但是每个两公升的引擎,都能飞一部滑翔机,就是这样。所以你听的时候,真的要去接受,去听出一个所以然,客户不会说出来,他不是写文案的。而且你一旦抓到客户的重点,客户很难会否定。
第十七,现在我很讨厌有些创意人,以为我可以随便穿着,谁告诉你创意人可以随便穿?当年我们提案时候,至少要搭一件上衣,配上牛仔裤。真的别忽略了这个装扮。有些故意穿破烂,或者穿短裤,是很没有礼貌的。对你的客户,对你自己,对你的提案,都不好。
我不是要你穿名牌,穿剪裁得体的,尤其有调性的。我们那个朝代,身上只有上衣,下面就穿牛仔裤,里面你甚至可以穿T恤。但是整体来说,又不失庄重。很少有人会穿整套的西装,除非是很隆重的宴会。上衣搭配起来,又有你们创意部要的所谓潇洒,在国外,创意部都是盛装,因为这样能体现你对客户的尊重。对产品的尊重,对公司的尊重,尤其是对自己的尊重。
文案会写,美术会画,这些已经不在话下,这是你本分要做的东西。但为什么要穿制服?穿军服?有一定的原因。它有它的代表性,代表对他做的东西的尊重。
以前公司,我们会调换角色,客户部跟创意部,调换角色。
周末回来,交换对方的工作。你会发现,了解双方的问题,能更好地去组队,去做出更有创意的东西。
你们现在的问题,是公司内部的东西。这种练习,可以让同事们去玩、去游戏;这样的做法,会让你的客户很兴奋。
你一本正经地提案,客户部讲一些市场的东西,TMD客户知道啊,大部分还是客户给你的。已经闷了一半时间,终于轮到你提创意了,其实之前的东西,没有给这个提案加分的。不要管,这东西会不会让你公司老板开心?但是,这会不会让你的客户,兴奋起来?或者我们常常说的,“看到没看到的东西”。我相信,客户说过“不要老是给我看同样的东西”,给他们点新鲜的!但有些人就误会,随便穿,随便讲,这就是很好的创意?完全不是这件事情。
苏老师接受esquire杂志专访
苏老师接受esquire杂志专访
Collect
第十八,细节不能决定好或不好;却能让一个好广告,更好。
要靠idea,而不是细节的包装。我下岗后,一些本土公司请我过去当评审,蛮好赚的,但后来我觉得不好,在出卖自己之前的广告生涯。你真的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创意,这些相关的点点滴滴细节,就能帮到你;否则的话,只能让idea变得更技穷、更难看。
做一个好的广告,配音是细节,你知道我在大陆选配音员,用的是台湾人吗?当时大陆好的配音员,永远那几个人,永远是字正腔圆地在说普通话。但是差不多,每个广告都是他的声音。我偏不用熟悉的声音,找些台湾人来录音。台湾人说的国语,跟你们有点不一样,但也不能说他念错。别人听的时候,这个声音就会比较不一样。
有时候我觉得创意人,太不用功了,执行的时候,理所当然。别人用,你也用。没有在执行的每个步骤,配音、字体、排版……都用心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有时候,我觉得“不一样”这三个字很管用,因为你们都在做一样的东西。
在每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想一下,我怎么能把这个东西做得更好?而且每次都要想。写文案的,“我现在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不要用第一人称”,每次都要挑战这些东西。
一个超越的广告,要别具匠心地把它塑造起来,包括每一个环节,而不是理所当然,把每个东西都结合在一起。每个环节,包括配音等,都要不一样。
这样整体才会有提高,诶?我怎么没看过这种东西?容易吸引人去看,让人家更有记忆度。
不然的话,你用很笨的手法,去包装一个很笨的创意;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好创意,每个环节都不一样,你的创意就会发光发亮。
这也是我最讨厌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构想、去执行”、“如果有更多时间的话,我们会做得更好”、“选的这个制片,我也不是太喜欢”……意思是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我就会做得更好。
这是在比稿提案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做的事情。你先承认这个东西,做得不是很好,然后再找出借口,去保护自己,“如果我有时间,我就会做得更好”。这是最糟糕、最笨、最难听的笨话。但是,我告诉你,我真的看到很多广告公司提案,有意无意就说出来,我会跟客户说,Even you guys give me hardly any time to do it,but we did it!虽然你们给我不足够的时间,我告诉你,我做到了!下次这样说,会不会更好?
“因为时间的限制,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完善”,我真的最讨厌一上来就拿出一堆借口。或是“音乐这些还不是调得很好”……你会有意无意地给自己找台阶下。
一定要对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而不是在找借口。
这就是为什么创意总监常常会把logo弄得小一点,完全违背客户部和客户的指示。
但也不一定,我就有很多广告,我就用它的商标,比如“三菱独一无二”,两个字就是品牌名“三菱”,除了“独”跟“无”,两个字是我写的。有时候你也可以利用这种机会,把商标搞大。但是常常我会很伤心地看到,那些不大不小的商标,完全没有顾及到整个画面的美感,就好像随便丢在上面。
那时候光是商标摆放,我们要做几个方案,去看,哪个最适合。
或者文案想“不行”,虽然初稿已经配音了,要是配音不行,你会不会重新来?还是想“算了,反正已经配音了”。其实你的责任是,如果真的还没达到你的理想,没有真正宣传到这些意义,你应该再重新录一遍,哪怕是公司自己要花钱。
或者美术想,在执行或者画面上,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修饰,甚至把画面改了。你的作品,无论是画面还是剪辑上,都是要做到100%,或者200%更好,这是我们的责任。不要为了任何的原因,委曲求全,无论客户也好公司也好,你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我跟你们说过,当年我们作品后面都有个贴纸,每个经手的人,都要签名,就是这个意思。
我常常会让我的团队,把执行做得最简单,或把这个执行的预算,降低去思考。
本来客户说,我可以做200万的东西,但我只用100万的预算去把这个概念做好,剩下多余的钱,放在执行上。执行一个更好的作品,真的需要更多的精力,有些可能更花钱,花在剪辑或者配音上。有时候令人痛心的,是一个好的创意,没有好好把它执行好,没有找出机会,把这个idea完美地呈现出来。我说过,It‘s showtime,如果你有好的创意,你真的需要一个好的舞台。舞台的执行加分,是不可或缺的。
Zig when other zag(别人向左你向右)。市场很多人往这边看的话,你是否应该走另外一个方向?别跟着市场或者所谓的流行走。有时候广告是一种流行,你常常会发现,很多人会流行做同一种执行,Zig/Zag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反而在这个时候,你是否要把方向给反一反?现在你们的状况,你们似乎只有一个方向,因为太多的因素,客户也好市场也好你老板也好,你是否要把方向给反一反?你们只剩下一个因素,而且你们也习惯地走。就好像“回家”,回家的路,都是同一条路,你会不会考虑,走远一点的路?看看那边的风景,或者会听到海浪的声音?不是所有秘笈都必须天龙八部、如来神掌,不一定要打出“万佛朝宗”,总有一些改变方式、看法,你才能想出更有创意的东西。不然的话,你会过于注重类别的创意,去迎合自己的思维定式。
如果一则广告,总是大大的画面,然后写上几个字,你是否应该想想“我能否写两千个字?”,然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画面。这两个都是对的。有时候你要留意,你是否过于符合流行的制作方式?当你发现最近的公关广告,都是一个不能再了不起的图片,高山大海这些,那你现在应该去想一想,是否应该找个人娓娓道来?
有一次做香港的地产广告,那个大楼还没建好。找来了设计师本人,打了很屌的灯光,他坐在那边讲述,设计这幢大楼的概念。怎么去处理光线?怎么去处理空间?光线与空间又代表什么?或者让你的思维更能够扩大?改变一下,那个广告很成功,大楼还没建好,房子都租出去卖出去了。有时候,反其道而行,讲的效果可能更好些。或者以平面的方式、抽象的方式去做。英文有句话“把猫干掉不只有一种方式”,多想一下。每个人都会想,拍个高大上的建筑;还是找个清洁工?因为它太漂亮了,让她觉得,当清洁工,也是大楼的一份子,更觉得有责任,把每块地方每片玻璃,擦得光亮如新。你们把思维完全调过来,我不是说一定要这么做。
有一次评审,遇到了我敬仰的日本设计师,他告诉我,他设计每个建筑物的时候,只是想让人类能够留意到背景,留意到高山、河流,留意到环境,他要让人的灵魂,能够在大楼的空间中游走。我觉得这些有时候更棒。
当年我在美国受训的时候,我的导师是一个牧师。他第二天跟我说,你说得很好,我建议你以后提案就用“说”。从那天开始,我始终在“说”。包括现在我跟你们谈,我没有在教育,我在“说”。我在分享,把脑子里想到的,把一些记忆,说出来。有时候我同时要翻译,说得不大顺。但意思会慢慢讲回来,因为这是我的想法。
你的心里一定要有个图片,有你的世界,有你的思考,你的梦境,意识形态都在里面。能看到你要讲的话,当年你想要的那幅图。
有时候开会或头脑风暴,我就希望他们多讲。我发现一个问题,你们不大会讲,有时候一个很好的概念、很好的idea,你讲不出来。讲话的机会,我希望你们多多地利用,怎么跟对方交流,无论是你的团队、你的领导或你的客户,去让他看到你要做的东西。不是听到,是看到、感觉到。
第十九,千禧年的时候,我开始就觉得公司很糟糕了,都是电脑制图,视野越来越小,看得不是很远,广告开始变得像在骗小孩子一样。
孩子跟老人家,这两种消费群,是我们常常没有顾及到的。孩子也许麦当劳会做,你们想想,年纪大的人,经过这么多的人生经验,他们是很有看法的。大家也知道,说服这些人是最难的;但是如果能说服他们,你是不是很厉害?
有时候我们太小看一些产品,常常有球鞋、啤酒的广告,你认为会有很多表现的空间,但不一定的;有时候不为人知的小商店、小产品,其实得奖的机会,可能更大,因为它的空间就更大。
以前我们有主要分销商(Key Dealers)广告,当时我的客户是松下这种最大的日本品牌,它有很多分销商。分销商的广告,一个礼拜多得要命。所以我们几个人就比赛,看谁写得最快和最好。你要找一个东西激发你,不然那是很笨的,就介绍“这周洗衣机多少钱,又送两年洗衣粉”之类的东西,但是我们永远不放弃的,当成一种练习,甚至拿过奖。因为没有人会在那边做分销商的生意,一堆冰箱洗衣机等白家电。但是能不能够,甚至超市的广告(广告人最讨厌超市的广告,从猪肉,到猪心猪肝……鱼类、蔬菜等),如果能做得很好,会不会也是个机会?
我一直想,如果包装一个超市,我一定用一些水彩画,或者大师画的国画,来取代日常的物料,整个变成很高雅的地方。卖鱼的地方,我用八大山人的鱼,整个调性会不会不一样?
日本的超市,我认为做得很好;美国只是大。我最近常去Don Don Donki超市(日本知名连锁折扣店,标志为企鹅),我总是没有办法空手出来。蔬菜虽然比别人贵点,但很新鲜,葱很大棵,豆腐很好,它的价格牌,都是用手写的,很有活力。我一个人,就买两个饭团。其实中国我们应该做饭团,日本人的饭团,掺一些鲑鱼啊什么的,吃两个就饱了。我最喜欢的就是豆腐皮,里面包着饭。弄几个小菜,茄子、秋葵,就这样搭配,改变了不少我对吃的想法。
因为它的广告一直不好看,所以一定没有人去关注,那也一定不会得奖。有时候反过来,万一这个东西,给客户赚了钱。一个地方,真正能赚钱的东西,只有30%到35%,尤其是超市,其他东西是因为要摆设而摆设。那些东西不受关注,反正自己卖得很好;但如果你能卖多一倍,因为它已经是营业额的35%,你变成40%,MD你功德无量。
你一定要对整个操作、整个行业、整个市场、销售能力、消费者习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办法去改变他们。
第二十,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要把这个产品绑起来,让它吐真言。你看这个产品,是喝还是用?谁真正知道它的秘密?
可能是它的名字?可能是包装的色彩?也可能是后面的警告提示。
研究下它的原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我做过一个广告,它是维他命,它很强,不可以吃太多。我就用“一天只能吃一粒”,很简单。后面也说明了,这些营养已经足够,有些已经超越了国际标准。这是保健药,结果卖得很好。
有时候并不是简报让你洞察这个产品,而是产品本身。
你看产品背后的每个字、每个颜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你们不可以忽略的东西,有时候比简报还更管用。
第二十一,你们要能够生活(Live a life),因为这是一个很不健康的生意或环境,远远超出寻常,常常会消耗我们。虽然我们能创造很好的广告去触动消费者,但我们一定要与生活有所接触。
很多广告人,以为我只要坐在创意的玻璃塔里就可以了,有些人过于生活在广告的意识形态里,忘了其实我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们会脱节,为自己做广告。
广告是你的全部,每天以做广告自居,你会误以为广告就是生活,但你要记得,只有生活才是广告。你要能够生活,才能做出跟生活相关的广告。所以才有很多广告,你看起来假假的。一个饮料广告,就能让年轻人在路边跳街舞,Come on?你什么时候看到人家喝了可乐在跳街舞?但太多广告就是这样嘛!跟生活其实没有关系的。你生活在广告中,而不是生活在生活里,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此我以前讲过一堂课,叫“Live a life”,去好好生活。
苏老的车贴:live laugh love
苏老的车贴:live laugh love
Collect
如果你好好生活,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好像爸爸总是说“改天你有了孩子才知道”,谁的爸妈没有说过这句话?小时候我们都叛逆,不听父母亲的话,差不多每个父母都会说这句话;但当你真的有了孩子之后,你才突然间看到、体会到父母把你拉扯大的苦心。
这些都不是创新,只是现在生活越来越AI化,没有去体会生活的东西。我现在这段时间,无业游民,其实我体会到的东西很多,一款食物、一碗面、一块萝卜糕,为什么同样一块钱,有的萝卜糕很好,有的不好?有些会厚一点,有些会薄一点,你会想这些东西,平时哪会想?咬两口就吞掉了,对不对?有些煎得刚刚好,有些煎硬了,有些软软的,咬一口满嘴都是。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实例。你越去体会这些东西,越有感受,当你听客户简报的时候,你就特别会找到那些小东西。我们忽略的总是小东西。
包括对真正生活的体会,国内的大家很开心,漂亮女生就做健身运动,做深蹲可以有翘臀,哪里有好吃的,都是这些表面的东西,你们明白吗?我很少看到有意义的事,比如为乡村学校去做点事。
我仍然在很努力地看书本,我还很努力地在讲课。我怕你们不知道,你们其实可以做得比我更好。我做的东西,可能真的比你们更努力,做得更多。我懂得更多,是因为我做得更多。所以我让你们多做,只有多做才能做得更好。熟能生巧,这些你们都读过,我又在套用一些老人的话。谁不知道“熟能生巧”?但你们还不够熟。
你们要有生活,要会去生活。我们做的东西只是工作,不多不少,我们跟小贩、清洁工、出租车司机,没两样,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当然生活能够好一点。但做创意有个好处: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用到一些创意。我们是用脑子的,不是劳工,我们到工地是活不了的,对不对?
好了同学们,下课!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
Collect
(以上内容,苏老师讲述于
2023年7月16日《十二门徒》创意课程
。《十二门徒》是苏秋萍老师为培训创意中坚力量开设的课程,召集12位门徒,讲授12堂课,现已结课。其授课实录文字有望在年底出版。)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下)
Collect
留存及延续华文广告的历史和传奇
- 发起人 -
吴金君(纽约国际广告节 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胡菡菡(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记  录 -
吴维鸿
- 排  版 -
吴品锜
如未授权,请勿转载!
17
阅读原文
|
Report
|
14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设计分享
设计分享
设计分享
设计分享
作品收藏夹
精华
精华
精华
精华
作品收藏夹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