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上)
上海/艺术工作者/115天前/3578浏览
版权
致敬:来自华文广告教父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上)
他
他在进入广告圈的时候,并不在收发室,而是在调度部(Traffic Department)。很快他发现,做调度员很糟糕,整天要和时间赛跑,就赶紧转到美工部。后来发现文案好像能早点回家,于是就成为了一名文案。
过了一点时间,他发现自己上手了,就自己开了公司,开了一家小店,结果当然是失败了。他知道还要再学,竟然回到离职的那家公司。奇怪的是,那家公司又要了他。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中文撰稿。当时没有人做,他就坚持当翻译员。1990年的新加坡广告创意奖,他拿下了所有中文类别的奖项。在国际赛上,他的中文作品也是首次在海外获奖。在下一年,他又来一次,但这次是代表五家或者六家广告公司拿奖。
他那时候就成了当红辣子鸡,收到了香港和台湾的很多邀请。在命理师的劝告下,他加入香港的电通扬雅,他的团队又在本地和国际赢奖。1992年,他回到新加坡,加入了DMB&B。他走走停停,很奇怪,又成为了1993年获奖最多的中文创意总监,但他的妈妈还是对他的成就不满意。
过了一年,他与客户经理David Fong(以前是DMB&B的亚太总监)和文案Rita Haque(亚太的创意总监),共同创立了三人行。这家本土公司,当年就拿了12个奖项。接着一年,他们成了新加坡三大广告公司之一。直到这时,他的妈妈嘴角才露出一点微笑。
他们在三年半内,比稿不败,没有输过一次。那时候吸引了五个买家,结果卖给TBWA。卖给TBWA后,经过一段时间,他觉得够了,因为卖了就不是他的了,失去了那种干劲。派来的老外,未必让他心服口服,于是就在1998年离开了。
在夏威夷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带着满身的古铜色,回来了,略带无法得到冲浪冠军的遗憾。
跟几个好朋友,林俊明、孙大伟和莫康孙,这四个人也被称为四大教父,创办了龙玺奖。龙玺,是唯一一个为外国广告圈和广告杂志所公认的华文奖项。
在他的玩具收藏中,又添了几个咸蛋超人、哥斯拉和一个很大的丁丁火箭后,他又开始寻找他的第二春。他创立了本土堂,一家中文本土创意公司,专注于中文的创作和内容。他的客户,包括新加坡的报业控股、新加坡电视台,也为他们赢得了很多的中文创意奖,包括最佳美术指导及文案奖。他的头又被猎了,跟几家大的广告公司,前前后后谈了一年。他终于拿下了上海盛世长城CEO和CCO的职位。
人家告诉他,当CEO要穿西装,结果他就等香港阿玛尼在终极促销的时候,买了两套阿玛尼西装。但是西装穿不到一年,他觉得像只猴子,又恢复了他原来的搭配:T恤和牛仔裤。
在2005年,他卸下了CEO的职位,但是保留了两套阿玛尼西装;还在全球创意圈,找到一席之地,成为了盛世长城大中华和东北亚区的首席创意官。然后他就整天,在国际和本土奖项的评审里游走,包括两次戛纳的平面和户外项目。
他常被邀请在国内的大学讲课,也包括国外的一些名校。除了在亚洲游走,他也在极富盛名的迈阿密广告学院,成为首位华人讲师。也是TED舞台上唯一一个被邀请讲了三次的人。
2008年,他下岗了。但在这之前,他为中国在全球艾菲奖,拿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金奖。除纽约广告节之外,他也得到了几个创意成就奖,并被提名新加坡在华商业成就奖。
2011年,他被新加坡的档案局叫回去,将他的一生记录在新加坡的国家档案局里。根据一家中国杂志《现代广告》的全球调查,他排名第三,排在奥格威和伯恩巴克之后。他开创了ONESHOW在中国的青年创意营,也是纽约广告节的中国顾问,更建议了在戛纳开设中国专区。除了在很多学校授课,他也是南京大学广告学系的名誉系主任,也被任命为上海推动创新与创意的专家委员会成员。
他的妈妈终于在天上,笑了。他接下来的梦想是开创一家国际中文广告学院,写一本自传,展览自己收藏的画作,再搜集多一点的玩具,还有饲养泰国的斗鱼。
他,就是苏秋萍,国际著名广告专家,华文广告圈无法忽视的名字,叱咤创意圈四十余载,曾任盛世长城国际广告东北亚及大中华区首席创意总监,多次担任戛纳广告节评审,迈阿密广告学院亚太地区广告及文化常任讲师,ONE SHOW资深创意顾问。
这次带来分享的,是他对广告的看法,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第一次刊登中国人或者华人的访谈,配上他近些年的感想,用苏老的话说,“情况好像跟现在一样,没有改变”。
《来自苏秋萍的二十一个观点》
第一,这个行业最玄的一点就是,没有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大家都在尝试,但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真的打破广告发明的方程式,来保证它的成功率。
当年很多策略的改变,尽量做到尽善尽美。通过实际案例、大数据、成功案例与分析,常常把自己给累坏了。很多人直白地根据简报,没有去挑战它。
我一直鼓励大家,一定要挑战简报。很多人以为看最新的简报就能帮到你,简报只是给你些背景的了解,它没有办法帮你做。在里面找到什么发光发亮的东西,那是你,不是简报。
这些我当年认为都是感性,到现在也是一样。自发的东西、梦想的东西、感性的东西、让你兴奋的东西,往往是更有效指引,去做对的东西,远远超越一本厚厚的、市场调研的书籍或分析。
这个专业,是不能像看一本书这样去学的。
所以我很怕别人问我看过几本广告书,我看的书很少,但是我有机会认识一个人,我通过观察在人的身上学习。书都买得到,网上都有,你就把那个书读好,就懂了吗?抱歉,你不懂。
你一定要去体验,亲身体验。最主要,你需要犯错。
在犯错上学到的东西,一直让我学习到最多。而且,我敢说,我从来没有犯过第二次。
那时候我们的信仰是创意,创意大过广告(Idea is bigger than ad)。那时候客户也相信,idea的重要性。我甚至不用“Creativity”,好像很屌,就用“Idea”。一个想法,就这么简单。革命,可能也是一个想法;革命,我觉得跟创意很接近。只是革命比较要命,要抛头颅洒热血。我现在有时想想,做广告也很要命的。
Idea并不是坐在创意部门的人所专有的。你要去影响你的合作同事,所以当年我领导的时候,第一个要征服的,是我的客户部。
你们要有这种好奇的态度,无论收藏玩具,我不是什么文人,却收藏了很多拓片,怎么会想到收藏这些东西?字帖和杨柳青的东西。我要找最好、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我的剪纸,是少数民族的剪纸,不是一张纸剪出来,是很多张纸剪出来,各有各的颜色,然后剪贴。做Layout,Cut and Paste,你们现在用电脑,就忘记了。我有时候看到你们的作品,很明显是电脑操作员做出来的,没有灵魂。剪纸的话不同,Cut and Paste,你手工去做,一定不一样。你们用电脑,我一看就知道,犯的错误太多了。你们让电脑帮你做一些,它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第二,堆积一些idea。
现在没有策略,所以你才想不出idea?我手上一堆idea,我放在idea库里,需要时就把它找出来。你们是在有简报、有工作后才来Brain Storming,平时为什么不想想?我现在攒的idea,足够我在广告人生,再走一回,很潇洒地再走一回。
你觉得我的idea这么快就想出来?我早想好了,看到一件东西,在一个雨天,吃到好吃的东西,听到好听的音乐,我想出一个段子,因为我看到故事了。过后如何把这个故事,剪接成一个跟产品相关的,不难。但是那个脚本我先有了。
你们找几个朋友,有时候聚一下,不同公司没关系,就谈一下各自的一些想法。不要用“创作”这么伟大,就“想法”。你们一定要有个环境,想点子,但为什么你要接到工作时候才想?这不是你的工作生活吗?你平时会遇到很多东西的,所以你们要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才能遇到不同的东西,才会想出不一样的东西。
有时候我最屌的创意,并不是我的创意部门想出来的,是我的客户部,或者管理层。
当然现在我抱歉,你们现在的管理层、你们的客户部,跟我那时候,不应该相提并论,抱歉!你们日常合作的团队,你要把它当成一个公司,自己的小公司。这种创意的精神,应该是大家共享的。有时候是客户想出来一句话,常常让客户部参与我们的Brain Storming。你们有没有Blue Room?我们一定要有,你进去像坐牢一样,你想过的每个东西,都贴在墙上。过后我就会进来,看他们想的过程,都贴在墙上,或玻璃门上。而且最主要,你自己也能看,自己思维的路是怎么走的。不然的话,想了个新的,忘了旧的。一直不停在想,可能是错的东西。忽然发现,“这个好像忽略了,这个好像可以想一想”、“这几个一直都在往同一个方向走”。全部贴在上面,过后那间房间没有一块干净的玻璃。最后我就撕下这个这个,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一定要这样,不要以为随便坐在那边、挤在一起就能想得出来,环境能够给你很大的帮助。大家碰一碰,思路不一样,坐在那边,有时候你需要把这些东西逼出来。你要看到自己整个思维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么做,我提议,你们这样做。
你的脑袋没有一个STOP,直到还有几个好idea剩下来,就好像收集邮票都会放在一个鞋盒里,在里面去找。
Idea是从idea之中,生出来的。可能从3个很烂的idea,生出1个很好的idea。请记住,idea是在idea中成长的。
不要想,我到现在手头上一大叠的纸,想到什么,马上写下来,不管它有多粗糙,或者多笨。
别小看那些傻傻的、笨笨的idea,你不知道有多少idea是傻傻笨笨的,写下来。不要依赖你的头脑。过后这一叠纸,只要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就可以了。我知道你们现在用电脑,手写一下会死啊?过后通过这叠东西,就可以找到,有些东西是否真的管用?是否有更好的东西,从那边长出来。
因为如果你不写下来,就弄掉,这个idea会在你脑袋里跑来跑去,可能会影响你下一个idea的成长。你写下来,就好像跟这个idea了断了。好像签协议书一样,把idea写下来,你就可以想新的idea。不然旧的idea,会躲在你脑袋里的一个地方,影响你怎么思考下一个。
当你满眼都是电脑,电脑变成过于重要的一环。
电脑对我来说,是打字机。你们应该没看过打字机,以前广告部门就有秘书,把你的文案打出来,在古董店可能看得到。那时候电脑开始了,很多人觉得这是神器。
我仍然一堆的铅笔,我铅笔有不同的厚度、浓度,跟一堆白纸。这页idea写完了,拿掉,再写另外一页。到现在还是这样。
你们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思考的纪律跟过程。都在脑袋里,你脑袋这么厉害吗?都在脑袋里面想,里面的idea在互相竞争或者对抗,你的脑袋处理不了。但你写在纸上,过后摆出来看的时候,很明显你就能看得出来,整个的过程。
And then another one, and then another, and another.
创作的路就是这样,一张一张写下idea的纸。过后,一本纸,我能够用完。那时候我们有个训练,老板说,明天给我30个ideas,我们真的给30个ideas。他说,This is shit,give me another 30 by end of the day(在今天结束的时候再想30个idea)。你们一天写5个就喊苦?我一天写30个!30个一开始把我们吓坏,但后来慢慢,I can do it,Give it to me(我能搞定,拿来吧你),而且里面有好的idea,以后可以用的,你自己收起来。我们那个年代,也不是轻松扮演广告之神,我只是可惜没有这样的人,去训练你们。我真的希望,有像我,或者比我更好的师父,去训练你们。其实你们入行后,你们更需要一个老匠人,你想每次工作,都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在那边指导或指引你的话,会少犯很多错误,而且可能开启很多不同的想法。
好的idea不一定是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但是,你有了这堆纸,好的总会慢慢浮现在最上面。
你会经过挑选,这个不行,挑选了一半,筛掉一半,又筛掉一半,最后你会发现,那个idea还留在那边。虽然你会觉得浪费时间,但一定会帮你筛选到idea,过滤的时候,帮上很大的忙。
第三,我们只有一个客户,并不是你公司的老板,也不是你们公司的客户,而是客户的客户,就是消费者。
永远记得,你们的出发点一定要从那边开始,而不是去顾及你的老板,或者你公司的老板。
If your agency‘s great work truly connects with the person buying the product or service,No one else matters,如果你真正能做到、影响到消费者,能够买或者用你的服务,其他人都没有关系。
无论是你老板,甚至客户。
记得,我们的消费者,跟我们不一样。
一些创意人常常会给自己做广告,跟自己对话,以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跟你一样。
所以不要为了你,或者跟你相似的人做广告。
也不是为了那些国际奖的评审,甚至,不是为了你的客户。
你的作品,应该能够让人家记得,有所行动。如果你能洞悉、触动到这些消费者,每间公司都会找你的。
这个对我影响很大,我就是一直来,走这条路。我的作品,不是常常拿奖,但是我敢说,80%的作品都管用,90%太过分。比如汽车类,他们都知道我在服务别的汽车品牌,但还是找我,所以我才能同时间做6个车子的广告,而且客户都知道。所以你现在能抓到的,唯一能抗争的东西,就是做对的东西。你的广告要证明,MD我一出来,销量增加,成为全上海或者全中国,销量第一的产品。到时你想想,客户不笨的;你的笨老板,可能也不笨的。你要知道,这个广告或者这个策略出去的时候,真的有帮到消费者,改进他们的生活,或者精神层面的提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You Create the Moment of Truth,这才是真理。
第四,幽默和好笑是两回事,做出幽默的广告,比较难。这些幽默、好玩的广告,常常会很有效,让人有很深的记忆度,甚至影响,但,也可能是最难的做,或者最难写的广告。
可笑或者好玩的脚本,可能用在一个很死板的广告上,一点也不好笑。
有之间的反差,有时候就负负得正。我常常看到国内的广告,无论在文案还是画面上,都是以为能互补双方,这是再错不过的广告。也不应该再去解释在图像上做不到,或者在文案上写不出,或者写不够的东西,不是这样去修复一个作品。
如果你自己觉得好笑,笑到肚子痛的广告,很有可能会出错。出错的地方太多了。可能是选错演员了,演员不对;指导美术、摄影的角度方向不对;片子的时长不对。
你要记得,要抓紧幽默的点子,不要在太多地方,去塑造这些。
围绕一个幽默点子;别的东西,不需要幽默,这样才有更好的反差。
举个例子:这个广告你们可能没见过,当年萨奇在新西兰做的广告,就是‘Pickup’”
Pickup中国叫什么?皮卡,外国叫“Pickup”,现在很多人把他们改装,很多用柴油的。丰田要做个比稿,说“我们很有力”。整个都很好笑,比如牛掉到水坑里,要把牛拉起来,但拉的时候,牛一声惨叫,你知道发生什么?把牛的头拉断。所以用澳洲土话中“MD”的意思——“Bugger!”。所以那整个广告,就是“Bugger!”,拉什么东西,因为力道太强,都把东西给拉倒,它就用一个字“Bugger!”,本来要把车子拉起来,却把整个引擎拉了出来。它的重点就在那个字“Bugger!”。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Progress: NaN%
Playback Rate
1.00x
讲笑话,只要有一点;多几点,就不好笑。所以抓紧时机,很重要。讲笑话,不一定要都好笑,只是能抓到它的重点,在对的时间,用一次就够了。不要把太多的笑料,放在一起。国内就很多,广告找几个演员,找到十个八个出名的演员,会很好?不一定的;那些演员会很好,大家也会记得那些演员,但对你的产品,那就未必了。
故事的幽默感,要很稳重,很奇怪吧?你要很稳重地去利用、去控制、去呈现这个幽默感。不是嘻嘻哈哈地去,这不是幽默,只是搞笑,或是愚蠢。
第五,系列的广告,常常会让人感到厌倦。有时候一个好的广告,是很难在所有媒体上引起效果。有时候,你只要选择一个对的媒体。
选对的媒体很重要,是不是平面?是不是影视?是不是网上抖音这些东西?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创意,能延展到所有,都会引起注意?有时候跟媒体本身不配合。抖音很明显,大家有什么就丢到那边去,这不是媒体的问题,是你创意的问题,适不适合用在抖音上面。你要利用这个媒体,让它更能火起来。而不是“现在流行抖音嘛,我们做个很搞笑的东西,在抖音发布“,不一定的。因为很多其他媒体,没被利用,反而你用那个媒体的话,会不会更好?甚至你如果够屌的话,创造一个自己的媒体。
比如看美食节目,这个跟生活有关,有时候我也想吃,我也自己看一看。最近米其林分布在新加坡的两星、三星或者一星的餐厅,有时候我想,我要吃碗云吞面,我不知道哪里好吃,我需要几个老外来评审吗?其他我就不说了,但是一些小吃,一碗云吞面,一定要米其林给你放一颗星,你才敢吃?我觉得这完全就在侮辱人的智慧。人也很奇怪,很乐意被这样侮辱,跟着人家的尾巴走。
当你找到对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广告、平面广告或者是广播广告,有时候把一个很好的影视广告,换成一个平面广告,那就是跨媒体,而你却以为人家会记得。
有些意念只能在视觉上做得很好,但有些反而是文字上,做到视觉做不到的地步;专注在一种,不要点到为止。我常常一个人吃饭,有个地方煎蛋很好,因为它的锅很大。我就问过他,每煎一次蛋,他把油换掉,所以以前我就打包,给我一个煎蛋和一碗米饭,他煎蛋煎得很脆,我回家做不到这样,就问店老板,老板就告诉我,因为他知道我做不到。“你的锅要很大,油要很多,蛋才能煎好”。有时候我们在路边也能看到煎蛋,时间久了就不好,为什么?他们的油没有换,媒体也一个道理。
第六,当客户见识过很有效的好广告的话,他会变。
记住这一点,客户如果真的看到一个很屌、见血的广告,他会改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动物。这也是你们跟客户,在争取(不是斗争)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一点。你要做出一个,客户都无法否认的广告。我说过的例子,好像“会飞的汽车”。MD客户怎么会说不要?客户心里都知道!我也常常挑战客户:如果你不采取这个策略,你的敌对方,采取这个策略,会怎么办?
你们的对象,还没卖出这个策略的时候,你要让客户看到,这会是市场上最屌的一个传播,会帮客户卖出最多的产品。
你们的作品,我相信你还没做到那个地步,就好像我说过大众,每次三个脚本,结果他的批准列表里,满满是我的东西。要三个,我一二三都很屌,让他一二三都要,而不是第一,我要推的;第二,衬底吧;第三,就随便弄一个给他。你们有时是否,就这样在做这三个脚本?那你真的要想想看,谁错?
这点是我证实过,我的东西,没办法让他们说“不可以”。在他们还没给我简报时,我提案,完全没有想过,改变那个方式。客户有时会说,“你们怎么整天给我一样的东西?”,其实广告公司就是这样。我们不停地给他们,差不多,不相上下的东西。所以我们对客户出现这样的状况,要负点责任。给他们最好的。
好的广告会上瘾,客户会越来越想要这种,有创意性、有挑战性的广告。如果他真的喜欢,或者爱上这个策略,那预算、影片的长短、市场的分析,其实都不再重要。
我从来没有先讲预算,我一定会先卖出创意,不是脚本,过后,这些都变成理所当然的东西。但你们常常因为电脑这些,很容易把脚本给客户看,希望客户凭着脚本,会看创意,这又是谁的错?你以为客户是你的创意总监吗?反而我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在讲述、演绎我的概念,My Rationale,看到脚本的时候,他们的头脑、神经已经有点中毒了,很容易就会接受,而且那个脚本应该是对的。
一个能创造有效广告的广告公司本身,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动物。
现在的问题,一般的广告公司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比起当年我说的,每间公司,就像战国一样,割据一方,各有自己的大将。
一个不够好的公司,或者不好的公司,只会在工作上更努力,花更长的时间,在做同样的东西,但是他们不会突然间变成,一家能做出伟大创意的公司。它需要化身成一只完全不一样的野兽。
这是我三四十年前说的,对你们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挑战。如果你们经常,花更长的时间,加更多的班,去做同一个水准的东西,你们不会突然间,摇身一变。广告公司一定要有本身的文化,尤其在创意部。我记得当时,所有公司的文化,都是以创意为主。每年我们都要开会,定一个方针,传达给大家。现在可能不一样。我不知道,你们的公司是否还有,办公室都有海报,萨奇说,“我们把客户带到悬崖边,我们把客户推下去,他飞了起来”,后来我带回来,还淋雨了,我一直挂在墙上。
把你的部门,当作是你自己的公司。我现在提这点,让大家明白,我们要做什么。不要一股脑儿就加班、改稿。我们一定要做出,能过自己那关的东西。以前有,每个作品后面有一张纸,每个动过手的人,从创意总监、到客户服务部、到完稿,都在那边签名。我签名,这个作品我准许它出街。现在应该没有了,对不对?因为我当时做Traffic,我负责贴那张纸,包括Traffic,我也要签名。你看,那时候对一个作品,是多么地尊重。
这是我的铁头盔,生锈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样去保养一下。以前这个放在我办公室,我很欣赏三百壮士(大陆译:《斯巴达300勇士》),最后一战时说“Tonight we dine in hell”(今晚我们在地狱用晚餐),中饭吃饱,今晚我们都会在地狱吃晚餐。我永远记得这句话,后来我就去买了他的钢盔,摆在我的桌子上。做完一个项目,我都会和员工,好好吃一顿。这是很基本的。不一定是大酒楼,新旺也可以。
那时候,我看到我的员工,他们都很开心,你们似乎做得不开心。如果我是领导,这是让我很担心的问题。我公司里,是有声音的,甚至有点像大学,大学的声音很多。中午,大家打包回来,在我给他们定的一个花园里面吃饭,讨论,开玩笑。早点也一样,阿姨有时候要打车去远的地方买早点。不要总是坐在工作台上吃饭,That‘s work place,英文叫“Work Station”,是你工作的地方。
第七,你的创意,应该好像硫酸这样,侵蚀这个媒体。
硫酸很厉害吧,侵蚀!把媒体侵蚀掉。
我们怎么去接受,或者吸收,把媒体划为一体,你自己要做出很大的改变。
好的创意要像病毒一样,通过各种方式,呼吸、吃的东西,进入我们体内。
你们本身要变成,一个有创意的东西,或者动物。
你的idea,甚至好到不用让媒体部门去买媒体。
以前媒体部是在公司里面,媒体部根本不用担心,找一个怎么样的位置,因为媒体会给你一个位置。
当年有几个很好的例子,那个创意被新闻所报道,外国叫“6点钟新闻”。
好像当年维珍航空,在第五大道,突然间有一个飞机的仓库,里面就有空姐和乘客交流、喝东西。六点的电视新闻,就报道了。这就是所谓,你的创意是否侵蚀,甚至超越媒体,还有新闻去报道。那你想,这个媒体的价值,有多少?你的创意有多强?有没有挑战到整个市场?
第八,不要演,不要故意搞些腔调、搞笑料,因为这些永远会让你的作品,令人讨厌。
有些人把消费者当作傻瓜,如果笑料真的不好笑,是很可悲的。那你的作品,也会变成一个笑话。
第九,你一定有一个你自己感觉很棒,但不管什么理由,不被通过的idea,你把它留在抽屉的最深处,找机会把这些东西干出来,实现它!
每个创意都有一个觉得是MD戛纳的金奖,但它常常是在抽屉里面,而且在抽屉的最下层。可能要经年累月,但是尽量把他们找出来,让他们能够重见天日,能够出现在公众的眼前。如果它们仍然留在抽屉的最底层,也就没办法去赢奖、没办法去影响消费者。只有在把它实现、执行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好,或者,抱歉,到底有多烂。万一你真的没办法去执行这些东西,你应该鼓励你的员工,把这些东西留起来,因为这样能帮助他们。
如果你真的把这些东西留下来,自己开一家公司去执行;如果留下真的很好的广告,这会大大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的创意人。不要把它们留在那边烂掉,拿出来看。可以执行吗?或者从那边你能想出另一个创意。我常常在Recycle,废物重用,翻新这些东西,而且有时候翻新得,比原来的概念更好。有些你心里知道,真的很喜欢,留下来,有机会把它做出来,或者把它进一步地修改。
第十,把那些得奖的书都丢掉。
有些人也太依靠得奖书,这些书会给你一些Reference(参考),知道别人怎么做。
如果你去学里面的东西,它会把你过于固定下来,只有一套。我不能这么说,但看过后,我很少再重看得奖稿,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得奖的广告,已经得奖了,你很难在同样的途径上,做得更好。
中国有太多抄袭人家的广告,但是最糟糕的,就是你抄袭得很不好,我的作品就给人抄袭;但人家已经做到这个地步,某个角度讲,如果你能超越它,那可以!Can you?
能够赢得明年的作品,应该不会出现在去年的得奖目录里面。
是新的!
别掉进得奖书的陷阱里面。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做过了,你明年要做的东西,应该跟这个不一样。虽然创意原则上一样,但不要太被这个方式、这个过程,去影响你。
(以上内容,苏老师讲述于
2023年7月16日《十二门徒》创意课程
。《十二门徒》是苏秋萍老师为培训创意中坚力量开设的课程,召集12位门徒,讲授12堂课,现已结课。其授课实录文字有望在年底出版。)
留存及延续华文广告的历史和传奇
- 发起人 -
吴金君(纽约国际广告节 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胡菡菡(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记 录 -
吴维鸿
- 排 版 -
吴品锜
如未授权,请勿转载!
30
34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30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34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