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解决设计市场的供需匹配问题吗?| 远麦刘斌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深圳/艺术工作者/123天前/5440浏览
AI能解决设计市场的供需匹配问题吗?| 远麦刘斌Homepage recommendation
AI能解决设计市场的供需匹配问题吗?| 远麦刘斌
Collect
7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名为《5年后设计公司的成熟模式》,谈到未来设计公司跟客户不需要见面,同事可以不在一起办公,如今我不清楚别人,但远麦基本上如此。
7年前发布于站酷的文章
7年前发布于站酷的文章
Collect
 我们有一位客户合作超过5年,只在第3年的时候才见上一面,其余任何沟通交接都在线上完成。
 
同样情况的客户占据我们全部客户63%的比例,相信以后这个比例还会有所提升,但去到一个临界点会平稳下来,因为总有人是不见面不放心的。
 
这几天在听播客《保持偏见》里的张一鸣传,谈到“今日头条”得以干翻全部门户站的制胜法宝,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根源逻辑。
 
小宇宙播客节目《保持偏见》
小宇宙播客节目《保持偏见》
Collect
现在大部分内容平台都使用了个性化推荐机制,但时光倒流回到2012年,这绝对是颠覆性创新。
 
它重构了互联网的流量规则,极大优化了点对点的营销效果,提升了大多数人获取内容信息的体验,也让广告投放可以进入一个所谓“品效合一”的时代。
 
这种技术其实就是面向大众初代人工智能的使用。
 
然而,硬币都有两面,这个技术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信息茧房的形成,刷手机成瘾,资讯泛滥,流量分散等等。
 
刷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世纪难题,连久未露面的王朔最近也在短视频里称自己每天也刷近10小时短视频。
 
地铁里人人都在刷手机—AI生成
地铁里人人都在刷手机—AI生成
Collect
 我曾经反复克制自己少开手机,少看短视频,跟我当年反复戒烟一模一样,区别是我戒烟已经成功了,但短视频似乎还戒不了。
 
 
一、AI技术赋能市场对接有巨大空间
 
 
3个月前我曾经撰文《DeepSeek竟然让我获客了?》,里面提及到设计公司(或者自由设计师)的最大痛点:就是自身的业务模型跟市场客户经常错配。
 
3个月前写的文章
3个月前写的文章
Collect
 近半年来,我在某设计平台开始收到大量咨询(有赖于平台在大力发展这方面服务),一周内可能有几个,但几乎全部都没有成交,归根到底,还是资源错配的问题。
 
比如普遍是预算不符合,跟细分专业不符合,一些是地区不符合(比如做展会设计希望能在当地)等等。
 
这方面问题会带来几点不好影响,其一是浪费彼此的对接沟通时间,有些复杂项目可能要沟通大半天甚至更久,比如今天下午的一个商城开发项目咨询。
 
其二是让一些甲方不得不运用广撒网方式进行咨询,同一个需求给N个设计师留言,造成彼此的使用体验都在降低。
 
其三是会让甲乙双方都逐渐对平台失去耐心跟信心。
 
2010年优酷网发展迅猛的时候,一位优酷高层就曾经提出尖锐问题:优酷上肯定有注册用户最喜欢看的100个视频,但他可能无法快速找到,甚至永远找不到(来自播客《保持偏见》的讲述)。
 
11年前的优酷界面
11年前的优酷界面
Collect
 
而我也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最适合他的服务,但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快速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
 
目前有赖于张一鸣的创新,内容匹配的问题算是通过一系列精准算法获得解决,但市场交易这类问题基于AI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以后我们想找某个设计服务,也可以用提示词方式跟某个AI应用描述,应用就可以帮忙我们进行精准的匹配。
 
举个例子,一位做服装生意的客户需要品牌设计,他就可以用提示词描述为:服装行业,经营快时尚类服装,需要为新品牌做vis设计,要求设计师在深圳,预算5万,设计师需要有相关行业案例,请推荐3位设计师,最好女性。
 
然后ai应用在短短1一分种内给其推荐了3位匹配度最高的设计师,有效优化了满足需求的效率。(类似有人通过DeepSeek找到了我做包装设计)
 
客户通过DeepSeek找到我
客户通过DeepSeek找到我
Collect
 至于这样的应用如何盈利,可能会在几个方面,其一是服务(设计)平台本身开发出这样的插件,大幅提升服务成交量,从而赚取更多交易佣金。
 
其二是提供AI模型接口,跟平台进行生态共建合作,类似如今大部分有深度思考能力的AI应用都接入了DeepSeek一样。
 
其三则是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收取服务费。
 
其四则是面向个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吸引流量并培养用户习惯,进行广告推送服务,并且可以形成数据储备,出售数据等等。
 
商业模式方面我并非专家,但深信这样的应用深具前景,因为解决了商业市场上的一大问题。
 
 
二、大小设计公司都应该有生存空间
 
 
从经营设计公司多年的经历看,我认为大小设计公司都应该有生存空间才对,因为客户本身的构成就非常多元化。
 
比如并非每一位客户都需要高大上的设计,并非每一位客户都预算充足,也并非每一位客户都要依靠设计来支撑业务。
 
很多客户确实只需要一位专业相关人士为他完成一件普通事情,跟找人通厕所,搞卫生,捏个脚差不多,比如餐馆做个菜单,小店搞个门头。
 
不知道怎么设计好菜单的老板-AI生成
不知道怎么设计好菜单的老板-AI生成
Collect
 反过来看,假设一个小型设计公司,他们只定位做500一个,讲究短平快的logo设计服务,一个月如果能接到100个,那么也会活得不错.
 
如此一来,这两个群体可以高效成功配对的话,彼此都可以愉快的解决自身问题。
 
这类合作最重要的意义是让较为“弱势”的服务商与需求者都可以做成生意,
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流动性。
 
而这样的事情很适合通过AI技术进行解决。
 
 
三、设计服务平台如何解决信任机制?
 
 
其实关于专业技能服务平台早在10多年前就存在,最典型的是威客模式,这类平台让人突破了地域限制去提供服务或者寻找服务商,盘活了很多社会的“剩余生产力”。
 
但这类模式最大的痛点是如何解决信任机制?(下面以设计行业为例)
 
甲方会担心设计师收费了不工作怎么办,或者工作交付成果强差人意怎么办,而乙方也同样会担心完成后客户不确认怎么办,甚至担心平台偏袒客户或者扣押酬金等等。
 
彼此担心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希望降低自身风险,
于是总是预算很低的客户才热衷到威客找服务,比如100元做个logo,那么就算被骗也无伤大雅。
 
而优质设计师则很少加盟威客平台,平台普遍存活一些以流水线模式经营的设计公司,养几位毕业生进行低端输出。
 
流水线作业的设计公司—AI生成
流水线作业的设计公司—AI生成
Collect
 我甚至还听说过一些公司会跟设计院校合作,教师将威客上的项目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最后客户选中则是公司跟教师进行利润分成。
 
又或者是吸引一些初级从业者或者设计在读生入驻,彼此是用魔法对付魔法。
 
但我相信供需这两个群体都是巨大存量的,互联网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线上对接模式已经非常成熟。
 
所以当潜在的中高端服务市场被激活,平台从几十元到几千元的客单价跨进几千到几万元客单价梯度时,才算是真正迈入了“威客”时代。
 
至于如何能完善解决前面谈到的信任机制不是我这里三言两语可以提供答案的,但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乙方,我可以分享几点想法。
 
首先我认为进行这类平台合作最难的其实是“破冰”,就是怎么进行第一次合作。
 
尤其是希望交易单价往上走的情况下,怎么让客户愿意给平台先支付几万元,以及怎么让资深设计师愿意先动手,再收款。
 
我的几点建议如下(一部分建议其实大部分平台都有了):
 
1、三方合同:
无论甲乙双方,入驻平台后,进行合作前,都要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三方区块链电子合同,这样起码在道德与心理层面先形成约束效力。
 
2、分阶段保障:
跟线下合作一样,客户可以按比例支付酬金到平台托管,如最低50%,甚至个别项目要求全额支付。
 
而平台也应该给设计师安排预付,比例可以适当降低,如20%或者30%(扣除平台手续费后),因为设计师收不到预付款就输出是这类合作的最大痛点,钱不到位,干活绝对拉跨。
 
收不到款就要工作的设计师状态—AI生成
收不到款就要工作的设计师状态—AI生成
Collect
 
3、保险外挂:
可以跟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定制个性化保险赔付方案,降低平台自身资金风险,如客户不支付尾款或者设计师收款后不工作,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与索赔。
 
4、构建双向信用体系:
是合作信用越好评级越高,评级越高权限越大,比如优先匹配双方,甲方享受合作折扣(平台补贴),乙方则享受更高比例预付款等,因为有赖这部分群体的存在,平台才走走向良性循环。
 
5、其它:
如平台仲裁与风险管控、行业细分与优质认证、社区运营与用户监督等等。
 
以上建议的执行细节自然会很多,但简述如此。
 
 
四、AI应用将成为新型媒介(媒介决定内容)
 
 
我对于AI时代的基本处理方式是“不掉队原则”。
 
比如刚开始有AI绘画的时候,先不管好不好,参与再说,当有不少AI应用出现,先不管好不好,下载了用用再说,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队伍当中,一直有手感。
 
当你一直在队伍中,才可能与时俱进,跟我当年面对自媒体时代一样。
 
我认为AI应用首先会发展为人的一个超级助理,如果你经常使用,就会越来越认可这个观点。
 
每当你有什么问题需要了解或者需要协助时,就当AI工具是一位真实助理,跟她沟通(就是正常跟人说话的方式),让她帮忙,当问题连AI都解决不了时,我们再想其它办法。
 
这就是所谓的:AI能做的让AI做,AI做不了的人来做。
 
AI就是人类的虚拟助理—AI生成
AI就是人类的虚拟助理—AI生成
Collect
 过去假设我要找一下福田区教育局的电话,我可能要自己先百度出一堆结果,找到接近的,然后判断真伪,但现在只需要打开豆包,跟和助理说话一样,她就能快速准确完成这个工作。
 
因为AI技术(特别引入深度思考后)让她懂得跟人一样先找,再比对,最后复核检查来确认无误。
 
而有时候我有一些困惑,会直接跟豆包打电话聊天,并且先使用提示词让她扮演特定的人,比如一位资深的服装专家之类。
 
这种使用方式受我同事启发,因为我们希望发展更多海外项目,所以他时常会让豆包扮演外国客户用英语向他咨询,以此锻炼自己的专业类口语。
 
诸如此类,我说了那么多想表达的重点是,以后当客户想找设计类服务时,也慢慢会演变为同样场景,就是打开AI应用,把她视为真实助理,让AI给自己找到合适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公司。
 
而AI也逐渐会变成一个新型媒介,大家会研究怎么方便ai抓取自身的内容,因为AI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内容信息的新型容器。
 
比如我咨询某些内容时,豆包除了解答,还会推荐一个关联度最高的抖音短视频过来,那么我看完内容后极可能会关注此人,或者跟博主建立联系。
 
AI应用也是内容的新容器
AI应用也是内容的新容器
Collect
 我身边已经有这样具有先见之明的朋友,他经营自己的吉他品牌,半年前就已经在研究如何方便AI应用抓取到自己的品牌信息。
 
已有心得之一是官网内容最容易被抓取,做这项研究的原因是,他认为极可能有大量客户会向AI应用这样发问:请给我提供3个适合初学者的吉他品牌,价格在300到500之间。
 
所以做好这件事,他的品牌就可能从ai应用里获取到精准的流量,从而实现购买转化。
 
过去我们常说“媒介就是信息”(来自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那是因为媒介决定了内容的形式,而内容形式又反过来左右内容。
 
跟做设计一样,用于ui(界面)的设计就必须按ui的规范走。
 
比如没有网文之前,文字主要出现在报刊跟书籍,所以一般段落内容就会较长,那是为了节省纸张跟版面位置,当然也有一些是风格问题,比如贾平凹,就不爱分段。
 
而自有网文之后,尤其进入公众号时代,为了适应媒介去提升阅读体验,大家写作的段落越来越短,甚至一句话就一段,小说也写得跟散文诗一般。
 
当然过去也有人因为个别原因会这样写,比如古龙,因为当时出版社是按行来计算稿费,所以他为了多拿稿酬,作品就经常一行一个字,也为一个段落,是个狠人。
 
报纸版面
报纸版面
Collect
 我写网文也很早形成类似习惯,所以后来整理文章出版书籍时,出版社编辑比较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如同法医在车祸现场收拾残肢,然后拼接成一条全尸这样来处理我的文字。
 
这就是媒介决定内容的例子,如同现在大家为什么都要拍视频一样,因为主流媒介不再是图文,搞传播都要拍视频,以后就也得去考虑怎么拍更容易被ai抓取了。
 
我相信关于ai技术赋能市场匹配这件事以后一定会有人去做,也一定会做成的。
 
留下此文为证。
52
阅读原文
|
Report
|
40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小猫咪插画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ZAOV|各[苹]本事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LANHE工作总结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王的朋友 & KING FRIENDS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有用教学
有用教学
有用教学
有用教学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UI相关优秀文章
UI相关优秀文章
UI相关优秀文章
UI相关优秀文章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作品收藏夹
优秀的作品集
优秀的作品集
优秀的作品集
优秀的作品集
作品收藏夹
lends
lends
lends
lends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
《设计师破局之道-30堂启示课》设计师的生存之道
外链商品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