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故事·红色篇:滚滚红尘!——设计史太浓
深圳/艺术工作者/161天前/5325浏览
版权
色彩的故事·红色篇:滚滚红尘!——设计史太浓
最近我们刚刚完成一个以红色为主调的品牌设计,作为设计师,尤其品牌设计师,跟红蓝两色可以说最常打交道。
有时候是不同深浅的红,有时候是不同深浅的蓝,有时候则是两者的组合。
常见蓝色是因为如今太多科技类型企业,或者品牌属性跟科技相关,除此之外,蓝色跟商务、智慧都可以关联,所以不同深浅的蓝色其适用性都很强。
2024年时候我们曾经承接一个“色彩设计”项目,因为一个家居服企业希望为品牌重新定义颜色,包括主色与辅助色。
为此我们研究了一些色彩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是世界500强品牌中,蓝色主调的logo居然占比高达54.4%。
一些学者据此推断蓝色是人类最喜爱的色彩,而提案时候客户则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现象是因为近50年来科技互联网企业的长足发展所形成的。
当时我也认同客户的论调,但后来随着更多色彩研究的拓展,我发现蓝色确实自古以来都享有尊贵地位,都很受大众喜爱,而且都能代表当时的“高科技”。
所以蓝色到底是否人类最喜爱的色彩,我们留待蓝色篇再来深究。
红色常见于品牌主色调的原因则多数来自功能属性,因为红色是可见光中波长最长(620-750纳米)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穿透性。
这个功能注定它时常要处于色彩矩阵中的C位,比如警示标志、指示灯、旗帜、重要标语等应用都必须采用红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些知名策划公司也热爱红色,比如君智跟华与华,除了自己的vi本身红色,其成功案例也有近50%比例是红色主调(一些原本红色,一些被他们设计为红色)。
除了功能性之外,红色在人类整个文化演进中也类似蓝色带上象征性,比如象征金融,政府文化(中国),婚庆等等。
但红色的色彩包容性更强,不像蓝绿一类颜色容易有联想惯性,因此不少餐饮、文旅、食品饮料、机械加工、服饰、科技等行业都能采用红色作主调。
所以刚才提及的世界500强品牌中,红色logo的占比也高达39.8%,换言之,除了红蓝两色之外,其它不同色彩的logo占比合计只有5.8%。
因此假设我客户的说法更合理(近50年科技互联网企业发展快),
极可能红色才是真正的品牌色王者。
知名的红色品牌有可口可乐、肯德基、华为、佳能、百威啤酒、京东、天猫、王老吉、今日头条、安踏、优衣库等等。
一、象征与历史
跟任何颜色一般,红色的意象也有正负两面,在色彩知识当中这只是个常识,但是否有朋友认真思考过到底为什么?
我看过很多不同观点,
其中最认可的是人类思维天然就倾向于通过二元对立来理解世界,比如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快乐与悲伤。
没有其一便不存在其二,中国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就揭示了这种原理,只有正负的交感互动才能产生世界运转的动能,色彩是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感知载体之一。
其次,则是来自色彩的历史语境变迁跟印象叠加,诸如黑色在中世纪因为黑死病(死者皮肤暗黑)象征了邪恶跟恐怖,而到了20世纪则因为香奈儿的小黑裙而象征了时尚与奢侈。
又比如白色在工业革命后因为象征纯净无菌被医院大幅采用,最后反而附加了冰冷、疏离甚至恐惧等负面意象。
同样,又因为现代建筑跟现代设计对白色的大幅采用,让其又附加了简洁、现代、高端等正面意象。
如此这般,任何颜色都带有两极分化的情况就好理解了。
而且颜色放在品牌应用中还会产生一种现象,就是颜色的基本象征似乎被剥离了,
比如谁可以明确解释红色(可口可乐)更能代表可乐,还是蓝色(百事可乐)更能代表可乐呢?
红色代表热情跟蓝色代表科技在此不太重要,重要是看见红色想起可口可乐,看到蓝色想起百事可乐。
可口可乐使用红白配色是出自所谓热情的考虑吗?其实是因为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一直在秘鲁采购原料古柯叶跟可卡因,红白相间的组合色来自秘鲁国旗。
在品牌营运中,能调制出独特色彩并且持续进行营销投入,这个品牌色就会成为品牌分身,效果比logo更佳,
后面我们谈知名红色时候会有一些例子。
此前,我们还是先看看红色的一些基本意象。
首先红色能代表权力跟尊贵、喜庆与吉祥、热情与生命力等正面意象。
一些研究表明,人类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能染出红色布料,比如古埃及人会用染成赤铁红色的麻布包裹木乃伊。
而在古罗马时期,一些特殊的红色染料仅限于将军使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代祭师也通常会有红色头饰,国王或者宗教领袖也时常热爱红色服装。
1999年时候有过一次研究,原来全球有74%国家的国旗都含有红色,可见红色在人类族群中都隐喻了权力跟尊贵。
也许还是出自视觉冲击的原因,在大部分国家民族的文化中,红色也代表喜庆与吉祥,尤其是东方民族,而这种根源就是来自中国。
在中国春晚红色必然是主调,而春节期间我们还要贴红色挥春,烧红色鞭炮,包红包,探望亲人时候礼物也必须要红色包装,如此种种,所以红色代表着幸运与喜悦。
热情与生命力则来自血液颜色是红色的缘故,所以红色有时候还是激情跟革命的代名词。
至于负面而言,红色则象征了血腥与暴力、危险与警示、欲望与罪恶等。
这些都是颜色特征的一体两面,血腥暴力同样源于血液颜色呈现红色,危险与警示则源于红色的波长属性,足够显眼。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著名的红色,说不准手上项目刚好就可以用上。
二、知名的红
知名的红色数量不少,比如法拉利红(Rosso corsa)、朱砂红(Vermilion)、胭脂虫红(Cochineal)、猩红(Scarlet)、勃艮第红(Burgundy Red)、赤铁红(Hematite)、龙血红(Dragon’s blood)等等。
当然,这是站在国际一点的视野看,如果去到具体不同的国家民族,常用红色的层次将会更加丰富细腻。
比如中国地区会有枣红、杏红、蕉红、绛红、鹤顶红等等,假设去到日本,又会是另一个体系。
1、法拉利红
法拉利红是指法拉利跑车中的红色,无论男女,不知道法拉利跑车的朋友应该很少,这种红并非法拉利品牌原创,却因为这个品牌才广为人知。
这种红色有多种别称,如果用英文Rosso corsa直译其实叫“跑车红”,另外又名“意大利红”,原因后面再表。
法拉利红的标准色值是#E60012,如果看CMYK模式(C0/M100/Y100/0)会发现,这种红是100%的品红+100%的黄色混合而成,青色及黑色含量都为0,是非常纯粹的大红色。
那法拉利红是如何来的呢?
话说1907年9月时候,国际汽车联合会(FIA前身)搞了个有意思的比赛,就是挑战从北京开车到巴黎。
这种挑战在当时而言简直天荒夜谈,如今交通如此发达,我们用高德地图测量北京天安门开车到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距离都足足10289公里。
何况在100多年前,距离奔驰发明汽车才不过21年,根据记录,当时两地的距离达到1万9千多公里,接近如今两倍。
但难度本身便是趣味来源,因此最后果真有5队人马报名参加,其中3队来自法国,一队来自荷兰,一队来自意大利。
主角当然就是这位意大利老哥,他是名意大利贵族,特征是名字非常长,我们简称他为贝佳斯王子就好。
贝佳斯王子坚持使用本国汽车参赛,选择的是成立于1904年品牌名为“意塔拉”(Itala)的一台车,看起来十分笨重,但动力强劲,当时这台车的外漆就是非常炫目的大红色。
故事讲到这里几乎没有悬念,最后就是这位贝佳斯王子开着他这台大红色意塔拉车取得了拉力比赛的冠军。
于是为了纪念这个荣誉,这种大红色就成为了意大利国家赛车队的颜色。
1911年时候,意大利知名汽车品牌阿尔法·罗密欧的24HP赛车就以此红色涂装去征战了Targa Florio大赛,让此红色再次声名鹊起,最后被称为“意大利红”。
而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早年就是效力于阿尔法·罗密欧的车手,后来他独立创办法拉利品牌时就延续了这一个光荣的用色传统。
法拉利红后来分化成了多种不同的红色,其中有三种最为经典。
首先最传统正宗的Rosso Corsa(跑车红)主要用于量产车,其次有更鲜艳的Rosso Scuderia(车队红),主要用于限量版车型。
最后则是色调更深,接近酒红色的Rosso Fiorano(菲奥拉诺红),多数用于高端的定制车型。
虽然单纯的颜色无法收到专利保护,但因为法拉利长期将相关红色作为品牌的核心视觉元素,久而久之,其它车品牌反而会可以绕开这类颜色,避免被人视为模仿与抄袭。
这就呼应了前面我们谈到的品牌色问题。
2、胭脂虫红
2012年的时候,因为遭到素食主义者的抗议,星巴克取消了一种用于草莓星冰乐和棒棒糖蛋糕的红色使用色素,名为胭脂虫红。
胭脂虫红的一般色值是#CF002D,CMYK为0/100/75/15。
说来有趣,食用这种色素跟吃荤差不多,因为它真的采用虫子制作,这种虫子被称作胭脂虫。
如今这种虫子最多的地方是南美洲跟墨西哥,它们长得非常小,体积跟针头差不多,用显微镜看像颗瓜子,喜欢聚集在仙人掌一类植物的向阳面,看上去却是灰白一团。
但果你以为只是灰尘去用手捏,手指很快就会被虫子的尸体染成明亮的绯红色(类似血液)。
从一些记载来看,公元前200年前胭脂虫就被南美洲人用于制作染料,而且很多不同的文明中都对它有所记载。
制作胭脂虫染料需要大量虫子,因为14万只晒干的胭脂虫只能制作出约1000克的原料,颇为珍贵。
而且过去没有化工技术,所以任何天然色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胭脂虫也不例外。
一份来自16世纪初的清单记录了当时阿兹特克(美洲古文明)藩属国的贡品内容,当时的百姓每年居然要上交四十袋的胭脂虫干。
而在西班牙16世纪的殖民潮中,印加帝国(美洲古文明)除了被疯狂掠夺黄金白银之外,胭脂虫也收到青睐。
根据记录,仅是1587年的一年时间,就有大约72吨胭脂虫从印加运到西班牙,西班牙人再将其出口到世界各地,而且卖得特别贵。
这种原料会用到布染、食品、女性化妆品甚至医药行业中。
比如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就曾经因为身体抱恙吃过胭脂虫混合食醋的药剂,药效好不好没记录,记录里只说他呕吐了一地。
如今胭脂虫的色料还会存在于化妆品跟食品行业,最典型的是香肠跟M&MS朱古力、还有樱桃味可乐等等。
胭脂虫红的色彩饱和度高,给人醇厚的感觉,容易激发人的食欲,用于口红一类产品也显得高档,如果名字改改,其实是种很讨人喜欢的红色。
最后补充一下:中国人的胭脂跟胭脂虫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古代胭脂的核心制作原料是红蓝花(Carthamus tinctorius)。
3、勃艮第红
常喝葡萄酒的朋友会清楚,勃艮第(Burgundy)是个知名的法国葡萄酒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
而“勃艮第红”就是一种勃艮第葡萄酒常见的深红色调,介于枣红色与紫红色之间,常用色值是#800020,CMYK值为0/100/75/50。
勃艮第地区包含101个AOC法定葡萄酒产区,而AOC属于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级别,
所以江湖上就有“勃艮第无低等级酒”的说法。
葡萄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地区,而勃艮第的葡萄种植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
到了14世纪, 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引入了能精准表达风土的黑皮诺(Pinot Noir)葡萄,这一决策让勃艮第红酒开始以细腻、优雅和复杂著称,由此走上了巅峰。
副产品之一就是成就了经典的“勃艮第红”,这种颜色在15世纪的勃艮第公国成为贵族服饰的象征,是皇室专属,能传递出权威与优雅。
勃艮第红有深邃,内敛的质感,所以也被各大奢侈品牌钟爱,比如香奈儿、迪奥、路易威登跟古驰都会频繁使用于自己的产品当中。
知名的勃艮第红应用案例当属2017年时候三星推出的Galaxy S8手机,S8合计有6种颜色,其中勃艮第红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色彩。
应用于科技产品中的勃艮第红展现出成熟、低调、稳重、干练的感觉,被视为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女性用户也成为这款产品的消费主力军(当然也有男性买来送给女性)。
营销专家杰克特劳特(《定位》丛书作者)谈过一个知名的“7秒定律”。
就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只需要7秒钟就可以确定是否感兴趣,这短暂关键的7秒钟内,色彩作用就占到67%,成为决定人们对商品好恶的重要因素。
三星的Galaxy S8手机则被认为采用了这个7秒定律,不管是否牵强附会,但怎么选择一个合适颜色应用于产品,真的能决定“生死”。
三、艺术领域中的红
在艺术创作领域也有不少的知名红色作品。
远古一些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庞贝古城神秘别墅里的湿壁画(Mysteries Fresco),这幅画的背景铺满了昂贵甚至奢侈的朱砂红。
此画又名“狄奥尼索斯秘仪图”,因为它描绘了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参与的一种从希腊传入罗马的神秘宗教仪式全过程。
不少研究者认为如此铺张的红色应用主要来自财富炫耀,但我们又无法否认这大面积红色包裹的画面内容和谐舒服。
选择色彩有时候或许不存在对错,而在于有没有将色彩关系协调成功。
这幅画让我联想到20世纪初野兽派(详见笔者《艺术风格启示录》)创始人马蒂斯的一幅红色画作,名字就叫《红色的工作室》(The Red Studio)。
马蒂斯的工作室实际上当然是白色的,但他却用强烈的红色包裹整个室内空间,用颜色建构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所以他曾经说:“颜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尽可能服务于表达。”
言下之意是用什么颜色应该基于阐释,而不是描述,允许颜色关系超越观察事实,用色选择可以优先匹配情感。
所以画中的红色背景更多在象征马蒂斯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或者是一种能量。
但假设基于马蒂斯自己的观点,艺术创作中的用色并不需要逻辑上的理由。
野兽派本身也以大胆用色著称,这幅画完全可以是一场关于色彩创造力的视觉试验,我们看到画作中的红色如同像一片海洋,里面的物品漂浮其中,形成节奏感强烈的视觉冲击。
谈到强调情感表达一定少不了表现主义风格(详见笔者《艺术风格启示录》)的创作。
表现主义当中最著名的作品来自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名为《呐喊》,这是一组画作系列,合计有4个版本。
除了一个版本是黑白之外,另外三个版本都使用了极为强烈的血红色描绘天空。
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不但血红,还似乎在不停翻滚,某个时期我曾经一直做同一个梦,梦中就出现不停翻滚的血色天空,实在有着难以描述的恐怖。
毫无疑问,了解蒙克坎坷一生的朋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的天空会血红一片,他经历了太多死亡与挫折,只有浓烈粘稠的红色才能表达他内心世界的惶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属于当代的波普艺术(详见笔者《艺术风格启示录》)。
1963年美国爆发了针对“是否应该存在极刑”的论战,最后的论战结果是将监狱电椅废除,安迪沃霍尔据此创作了一幅名为《红色的灾难》(Red Disaster)的作品。
波普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特征手法就是重复,安迪将纽约州新新监狱的一张电椅照片重复了12次再组合为一张图,并以类似Photoshop的渐变映射做成了红黑双色。
这种颜色处理赋予了图像一种疏离感,而且为了加强这种疏离,安迪还增加了一个平涂的纯红色画板,将作品创造成双联画。
双联画就是两张画的组合,这种艺术形态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常见于祭坛画,主要方便叙事或者对比,因此也会有三联画。
安迪很喜欢以这种形式进行创作,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对比,比如《红色的灾难》的双联组合混合了两种严肃的艺术方向,分别是写实图像与极简抽象。
这幅画的双联形式按安迪意思并没有固定,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任意组合,比如上下左右,分开或者连接都没问题。
至于红色的运用,我认为是排除法,因为没有任何色彩能比红色更适合隐喻行刑与死亡了。
四、设计领域中的红
关于红色的经典设计,我想到的大部分是椅子。
从时间顺序来看,著名的红色椅子首先是1917年荷兰建筑师赫里特·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设计的红蓝椅。
这个椅子是风格派的代表性作品,也被后世称作“世界上第一件现代家具”,
但这个椅子并没有量产,更像是一个概念性产品,据说坐在上面特别不舒服。
然后是1957年,由丹麦建筑师阿纳·雅各布森(Arne Emil Jacobsen)设计的“蛋椅”,这是他设计哥本哈根“皇家酒店”的时候为前台区域专门设计的椅子。
这个椅子让人不知道该用“张”还是“个”做量词更适合,它的外形圆润,侧面看来就如同半个蛋壳,正面看则像花朵,无论谁坐在里面都可以被双翼包裹,创造出一处私人空间。
红色的蛋椅在皇家酒店的大堂里就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又像点缀空间的雕塑装置。
再接下来是1959年,同样是丹麦的设计师维奈·潘顿(Verner Panton)设计的“潘顿椅”,这是世界上第一把一体塑料椅,采用悬臂式设计,造型像蛇,但轮廓却可以完美贴合座椅中的人体曲线。
“潘顿椅”的诞生标志了家具设计的重大转折,它采用了鲜艳红色作为色调,因为似乎只有红色才能衬托出它的江湖地位。
除了椅子,还有一个著名的红色产品设计来自孟菲斯风格(详见笔者《设计风格启示录》)的创始人艾托尔.索扎斯(Ettore Sottsass)。
在创立孟菲斯“集团”之前,索扎斯曾经服务于意大利著名的奥利维蒂打字机公司(Olivetti)。
20世纪60年代时候意大利市面上的大部分打字机看起来都乏味无趣,于是服务于奥利维蒂设计部已经10年的索扎斯决定要针对这个问题放个大招。
于是在1969年时候,著名的“瓦兰丁”(Vintage)打字机就诞生了,它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叫“情人节打字机”,至于原因暂时考证不到。
这款打字机放弃了传统的金属机身转而采用模塑塑料,机身设计更加简洁,而且还在后方增加了提手,优化了操作体验,还配备一个精巧的旅行收纳箱,是功能主义设计的代表作。
其实这个款产品在颜色计划上有四种,分别是白色、蓝色、绿色跟红色,但红色却最受欢迎,甚至到后面大家都压根不清楚还有其它颜色。
这些明亮配色颠覆了大家对传统打印机的认知,制造出强大的视觉冲突,给消费者提供了充分的新鲜感,而且成功将打印机跟时尚进行了关联,由此获得巨大成功。
这个产品跟前面勃艮第红应用于三星S8手机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结案陈词
色彩的故事每章写下来都差不多一个月,慢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并非每天可以写,其二是资料需要搜集,观点需要思考。
典型例子是对一幅艺术作品为什么用红色的思考可能今天跟明天都不同,或者一时之间想不清楚,根据我的经验,这类问题在很多参考书是找不到的,或者他们习惯胡说一通。
文章篇幅大家可能感觉很长,但其实我已经努力克制,如果放开写,也许每一篇都会更长。
毫无疑问,快慢长短不能等同文章质量,但慢一些长一些,内容也许能更完整细腻一些。
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Ps:部分图片引用自互联网!
82
52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82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52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商品

艺术风格启示录 -轻松趣学24种艺术风格
外链商品
¥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