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设计师拿到任务就立即开始去做了,其实不然,我们需要从数据角度、用户角度、原型角度等去了解业务相关的情况,做到设计有血有肉,而不只是好看的皮囊。
如今,大部分设计师不会因为刚设置好OKR,就急忙打开Figma软件投入设计工作。我们的潜意识会让我们一上班就立即打开一个设计文件,就感觉我们正在推进设计工作。
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些温馨提示,也是一些实用设计方法。在你使用一个设计工具之前你应该做些什么?
“减速”是为了更好地“加速”
:探索用户认知和反馈、绘制机会地图、开展头脑风暴和研讨、使用AI工具提高我们的思维。
少一点修饰性设计,多一些目的性设计。
尤其当我重新设计东西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做一件事情:打开Mixpanel。
注:Mixpanel是一家美国公司,提供用户行为分析和产品分析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行为,优化产品和提高用户满意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团队(在产品经理和开发的帮助下)已经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可以跟踪一切——譬如谁点击了什么按钮、谁离开了当前页面、客户群体有什么样的交互行为。这就意味着我很少每天重新整理这些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已经表明用户有什么困难,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忽视这些问题呢?
提示:问一下你的产品经理和开发朋友,是否可以在你开展设计之前提供一个数据后台(仪表盘)给你?
我们还维护了一个共享的用户访谈认知面板(你可以使用Notion/FigJam等你喜欢的软件),每次我们进行用户访谈,团队都会增加一些关键的引述和观察到的问题到面板里。
当我开始设计的时候,我都会和产品经理再次打开这个面板。这个面板有助于将设计中的挑战和实际用户的声音进行了再次整合连接,同时,我也会用它来准备设计研讨,这样我们就不会远离用户痛点。
如果问题很大,我们可以尝试和产品经理、工程师们一起建立一个“机会解决方案树(OST)”的对话。通过对话来分解:
接着我们可以尝试应用“假设映射”方法,使用压力测试去验证哪些想法是有风险的或者不确定的,有时,我们甚至也会使用可行性/可取性/可能性矩阵模型来寻找一个真实的方向。
提示:这个将会阻止我们创造闪光点但是毫无意义的内容。
当前步骤下,我仍然还没有打开设计工具——Figma
取而代之的是,我喜欢和产品经理、工程师和一些相关人员举行“原型研讨会”,(如果没有举办研讨会,我会独自完成原型并分享给他们)。接下来,是时候给大家展示我最喜欢的获得“结构化反馈”的4个技巧:
这个结构化反馈框架会使用户不惧怕回答、更具有趣味性。同时,他也避免了含糊的评论——我不喜欢这样。
有些时候,我想让思考变得更加快一些。使用ChatGPT真的可以帮我在思考卡顿时消除障碍。以下是我借助AI人工智能的用例:
(2)为一个没有数据的仪表盘写下5条可能出现的空状态提示信息;
(3)你能根据以下数据并使用他们的工作头衔、主要目标来创建3个相关的角色吗?
只有当我明确了问题、机会、粗略的想法和限制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才会打开Figma软件。因为到了现在,我可以让我的设计效率变得更快,为什么?
因为我的大脑不再模糊,我很清晰地知道我设计的东西是什么?我为什么去做这样的设计?同时,借助与设计系统,我可以很快的实现从原型到界面,避免设计稿被推翻后的重新设计。
设计工具非常的有用,但是并不是一个伟大设计的开始。如果你下次打开一个Figma文件只是为了做这个设计任务的时候,请暂停一下。
从数据开始,从用户认知开始,从用户反馈的便利贴和真实的声音开始。然后你会发现,Figma将变成一个提炼创意和想法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凭空发现创意和想法的地方。
3、运用“机会解决方案树”、“假设映射”、“可行性/可取性/可能性矩阵”等设计方法和模型进行协作
https://medium.com/design-bootcamp/before-the-first-frame-designing-smarter-without-figma-at-first-393efd8095c1
你好,我是阿琦Aqi,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多年,目前是一名自由设计师,坐落在江苏南京,喜欢研究和探索业内的设计案例和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