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 UX 互联网行业术语整理(上篇)
沈阳/产品设计师/203天前/20浏览
版权
UI UX 互联网行业术语整理(上篇)
我刚去互联网行业实习的时候,心里特别期待,觉得终于能接触真正的项目了。结果第一次参加组会,我就懵了。会上,前辈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可他们说的好多词,我压根儿听不懂。一会儿说 “埋点” 统计数据,一会儿又提到 “用户路径” 分析,还有什么 “AB 测试” 。我坐在那儿,就像听天书一样,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看着其他人交流得那么顺畅,我心里特别着急,又不好意思一直打断问。
会后,我越想越觉得不能这样下去。这些行业术语肯定是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是听不懂,以后还怎么跟大家一起工作?于是,我就下定决心,把这些术语都整理出来,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把整理的成果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到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小伙伴,让大家在实习的时候,不再为听不懂术语发愁。
词汇概览(上篇)
一、产品行业术语
23个常用术语:护城河/壁垒/门槛,千人千面,权重,导流,推送,LBS,M站,web(PC)端,小程序IM,SNS,OTA,OTO,B2B,B2C,C2C,SAAS,CRM,ERP,SCRM,新零售,自营和平台,经销和代销
二、数据分析术语
21个常用术语:曝光,PV和UV,日活 DAU,月活MAU,留存率,跳出率,数据反馈,埋点,下载量,激活量,漏斗模型,高频和低频,用户路径,任务路径,PEST,4P,逻辑树,用户使用行为,5W2H,分布分析,RFM模型
曝光
三、技术研发术语
41 个常用术语:RD,IOS,安卓,前端和后端,前台和后台,服务器端,H5,PHP,java,Python,html,Net,数据库,开源,接口,字段,GitHub,写死,爬虫,脚本,域名,服务器,虚拟空间,进程,Cookie,URL,适配,API,SDK,系统,同步处理,异部处理,拉取,丢包,并发量,宕机,mq,联调,状态机,时序图,逻辑删除和物理删除
四、项目管理术语
15 个常见术语:项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表,排期,颗粒度,里程碑,Deadline,Delay,Cover,迭代,预警,看板管理,评审,优先级,敏捷开发/MVP,release notes,
下篇链接:
一、产品行业术语
- 护城河 / 壁垒 / 门槛:这是企业保护自己、阻挡竞争对手的 “防线”。比如拥有独家技术、大量忠实用户或者特殊资源,这些优势让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就像城堡的护城河一样,保护着企业的市场地位。
- 千人千面:互联网平台根据每个用户的喜好、行为习惯等,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比如你在电商平台经常看运动装备,平台就会给你多推荐运动产品,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一样,就像为你量身定制的一样。
- 权重:用来衡量某个因素有多重要。在平台算法中,不同因素(如用户浏览时长、购买次数等)的权重不同,权重越高,对最终结果(如推荐内容、搜索排名)的影响就越大。
- 导流:引导用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比如在短视频平台放公众号的链接,把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引导到公众号,增加公众号的流量。
- 推送:主动给用户发送消息,像新闻资讯、优惠活动通知等。打开手机,经常能看到各种 App 的推送消息,提醒你关注某些内容。
- LBS(Location -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提供服务。外卖 App 能根据你的位置推荐附近的餐厅,地图导航 App 知道你在哪,给你规划路线,这都用到了 LBS 技术。
- M 站:就是手机端的网站,专门为手机浏览设计,适配手机屏幕,方便用户在手机上访问。
- web(PC)端:指电脑网页版的平台或应用,在电脑浏览器上打开的网页,像一些办公系统、论坛等都有 PC 端。
- 小程序:不用下载安装,在微信、支付宝等软件里就能直接用的轻量级应用,用完就走,不占太多手机空间,比如点餐小程序、打车小程序。
- 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工具,像微信、QQ,能让人们实时聊天,随时沟通想法,非常方便。
-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像微博、抖音,大家可以在上面分享生活、交流互动,建立社交关系。
- OTA(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游平台,能在线预订机票、酒店、旅游套餐等,帮你轻松规划旅行。
- OT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购买服务或商品,线下享受。比如团购电影票,线上付款,线下到电影院观影。
- B2B(Business - to - Business):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像企业采购原材料、合作开发项目等,阿里巴巴就是典型的 B2B 平台。
- B2C(Business - to - Consumer):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服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卖东西给消费者,就是 B2C 模式。
- C2C(Consumer - to - Consumer):消费者之间相互交易,闲鱼就是让个人可以在上面买卖闲置物品的 C2C 平台。
- SAAS(Software - as - a - Service):软件即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用户不用自己安装软件,在线就能用,按使用情况付费,比如一些在线办公软件。
-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用这个系统管理和客户的关系,记录客户信息,跟进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整合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让企业运营更高效。
- SCRM(Soci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借助社交平台和客户互动,了解客户需求,提升客户关系。
- 新零售:融合线上线下的零售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购物体验,盒马鲜生就是新零售的代表。
- 自营和平台:自营是企业自己采购、销售商品;平台则是为其他商家提供交易场所,自己不参与商品销售。京东既有自营商品,也有第三方商家入驻,是两种模式结合。
- 经销和代销:经销是商家从供应商那买断商品,再销售赚差价;代销是商家帮供应商卖商品,按销售业绩拿佣金,不用承担商品库存风险。
二、数据分析术语
- 曝光:简单说就是被看到。在互联网产品中,如果 App 的页面、广告曝光量低,知道的人就少,知名度也低。
- PV(Page View)和 UV(Unique Visitor):PV 是页面浏览量,记录有多少人次看过页面;UV 是独立访客数,统计有多少不同的人看过页面。比如一个人一天看了 3 次 App 首页,PV 是 3,UV 是 1。
- 日活(DAU,Daily Active User):当天打开 App 的用户数量。微信这种常用 App 日活很高,可能超 10 亿;京东这类购物 App,不是每个人每天都用,日活量相对低些。
- 月活(MAU,Monthly Active User):一个月内打开 App 的用户数量,反映 App 在一个月内的活跃用户规模。
- 留存率:用户下载使用 App 后,随着时间推移,还继续使用的比例。比如第一天 100 人下载使用 App,第二天 50 人用,次日留存率就是 50%。留存率越高,用户对 App 的粘性越强,但不同类型 App 的留存率标准不同,社交类 App 留存率越高越好,电商类则相对低些。
- 跳出率:用户进入网站或 App 首页后,只看一个页面就离开的比例。100 人打开 App 首页,60 人看完就走,跳出率就是 60%。跳出率越低,说明首页越吸引人。
- 数据反馈:互联网产品收集用户在 App 或网站上的行为数据,分析出用户喜好和行为习惯,再根据这些调整页面或功能,这就是数据反馈,能让产品变得更好用。
- 埋点:为收集数据,在 App 或网站特定位置设置统计代码。用户点击按钮,埋点代码就记录下来并发送给后台,方便统计用户行为。
- 下载量:用户从官方网站、应用商店等渠道下载 App 的次数,能反映 App 的受欢迎程度。
- 激活量:用户下载安装 App 后,首次打开进入首页的数量。只有激活了,用户才真正开始使用 App,比下载量更能体现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
- 漏斗模型:用来统计某个功能或业务流程的转化率。比如 100 人打开 App,50 人点击注册模块,20 人注册成功,从打开到注册成功就是一个漏斗模型。漏斗越 “宽”,说明产品设计越好,用户使用越流畅,转化率越高。
- 高频和低频:高频指用户使用 App 或某个功能的频率高,像微信每天都会多次使用;低频则相反,唯品会、京东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高频和低频不是绝对的,也因商品或功能而异,比如买房虽然低频,但市场规模大。
- 用户路径:追踪用户在 App 内从开始到结束的行为轨迹,分析用户路径能了解用户行为分布和使用深度,帮助优化产品设计。
- 任务路径:完成特定任务的步骤,比如签到任务,路径可能是 “进入首页 - 点击签到模块 - 签到领金币” ,优化任务路径能提高用户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 PEST:一种行业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环境,帮助企业了解外部环境变化。
- 4P:分析公司经营情况的理论,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通过调整这四个要素,制定营销策略。
- 逻辑树:把复杂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分层罗列,就像大树的树枝,方便找到问题关键和解决方案。
- 用户使用行为:用户从知道产品,到熟悉、试用,再到持续使用,最后形成忠诚的过程。了解这个过程,能针对不同阶段的用户制定运营策略。
- 5W2H:分析问题的方法,即 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who(谁)、when(何时)、where(何地)、how(怎么做)、how much(多少),全面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 分布分析:按照特定指标(如购买金额、购买次数)对用户进行分类统计,了解用户分布情况,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
- RFM 模型:用于分析用户客群,R 代表最近一次消费时间,F 代表消费频率,M 代表消费金额。通过这三个维度细分用户,制定个性化营销方案。
三、技术研发术语
-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的意思,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就是做 RD 工作的。
- i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用于苹果手机、平板等设备。在 iOS 平台开发软件,要用特定的编程语言和工具。
- 安卓:谷歌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很多手机厂商(如小米、华为)都用。安卓和 iOS 在开发上有差异。
- 前端和后端:前端是用户能看到和操作的 App 界面部分,像按钮、页面布局;后端负责处理数据存储、业务逻辑等看不见的工作,前后端协同让 App 正常运行。
- 前台和后台:前台是用户使用的 App 界面;后台是运营人员管理数据、配置功能的地方,商品展示的信息就在后台维护。
- 服务器端:存放数据、运行程序、保障系统安全的部分,就像产品的 “数据仓库” 和 “运行中枢”,和后端概念有重合。
- H5:即 HTML5,是一种网页技术。在 App 开发中,有些功能用 H5 开发,能同时适配安卓和 iOS,降低开发成本,像活动页面、轻量级应用常用 H5 技术。
- PHP: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 HTML 文档的脚本语言,常用于网站开发,很多小型网站用它开发后端功能。
- Java: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能开发多种应用,如桌面应用、Web 应用等,在企业级开发中应用广泛。
- Python:语法简洁,功能强大,适合写脚本,也能开发大型项目,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应用越来越多。
-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用来创建网页,网页中的各种元素都是通过 html 标签展示的。
- .net:Microsoft XML Web services 平台,提供创建和集成 Web 服务的工具,让不同应用程序能通过互联网通讯和共享数据。
- 数据库:互联网公司存储用户信息、商品数据的系统,像一个庞大的 “数据银行”。微信把用户的各种信息都存放在数据库里,由后端研发工程师设计和管理。
- 开源:开发者把自己的代码公开,让大家都能使用和修改,避免重复开发,促进技术发展。很多 App 的功能模块都有开源代码。
- 接口:技术人员之间约定的技术对接规则,不同系统通过接口交互数据。比如登录时调用第三方账号(如微信、QQ)的接口,实现快捷登录。
- 字段:可以理解为 Excel 表格里的一列,比如记录用户信息时,姓名、年龄、性别就是不同的字段,多个字段组成一条用户记录。
- GitHub:程序员存放代码、交流学习的技术社区,大家可以在上面分享代码、下载代码,还能协作开发项目。
- 写死:技术人员把一些参数或配置固定下来。比如设置用户名长度限制,如果写死,可能导致一些特殊情况(如长用户名)无法使用,所以一般不建议写死。
- 爬虫:按照设定规则自动抓取网站信息的程序,像网络机器人。比如抓取电商网站的商品信息,保存到表格里。
- 脚本:最小的可运行程序单元,能完成特定任务,常用于自动化操作。
- 服务器:存储数据和运行程序的设备,App 的各种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上,用户打开 App 看到的信息都是从服务器获取的。
- 虚拟空间: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单元,服务器承载虚拟空间,为用户提供存储服务。
- 进程:软件运行的状态。手机上关闭 App 后台,就是结束进程。
- Cookie:记录用户访问网站或 App 的历史信息,比如浏览记录、登录状态等,和缓存类似。
-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就是网页链接地址。研发说要 URL,就是要网页链接或 API 调用地址。
- 适配:根据不同软件或硬件进行技术和功能调整,确保产品能正常运行。比如 App 要适配不同手机机型和浏览器。
-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软件系统不同部分之间衔接的约定,和接口类似。调用第三方 API,能获取数据或实现特定功能。
-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集成了一些代码和工具,方便开发者使用。比如接入第三方统计工具、人脸识别功能,会用到 SDK。
- 系统:解决特定问题的软件模块,像商品系统、订单系统、支付系统,各自负责不同的业务功能。
- 同步处理:操作和修改后,实时保持一致。比如创建订单时,订单系统同步调用库存系统占用库存,库存不足则订单创建失败。
- 异步处理:操作发生后,后续环节再处理。比如订单发货单下发仓库系统,仓库人员处理完发货后,再通知订单系统发货结果。
- 拉取:从服务器获取数据。在 App 里下拉刷新,就是拉取数据,获取最新内容。
- 丢包:数据传输过程中,部分数据丢失。网络不好时,可能出现丢包,影响数据完整性。
- 并发量:同一时间访问的用户数量。微博热点事件时,同时搜索、刷新的人数就是并发量。
- 宕机:因为访问人数过多等原因,系统崩溃,页面无法访问。网站或 App 访问不了,可能就是宕机了。
- mq:不同系统之间通信的方式,和接口功能类似,用于传递消息。
- 联调:前端和后端研发在提交测试前,对接口进行调试,确保接口能正常调用,比如登录页面的接口联调。
- 状态机:用于管理单据状态的流转,比如订单从下单、支付、发货到完成的状态变化。
- 时序图:描述系统中各个模块执行顺序和时间关系的图表,帮助理解系统运行流程。
- 逻辑删除和物理删除:逻辑删除只是标记数据为删除状态,数据还在数据库里;物理删除则是直接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无法恢复。
四、项目管理术语
- 项目管理工具:用于管理项目的时间、范围、质量的工具,常见的有 tapd、禅道、钉钉、飞书、JIRA 等。适合团队的工具才是好工具。
- 项目管理表:可以用 Excel 制作,详细记录项目的各个阶段,如产品需求评审时间、UI 稿完成时间等,方便管理项目进度。
- 排期: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安排,要制定排期表,明确每个阶段人员的任务,确保项目有序进行。
- 颗粒度:在项目管理中,对功能或版本迭代中的功能拆分的细致程度,拆分越细,颗粒度越小。
- 里程碑:项目在特定时间点要达到的目标,比如项目一个月内第一周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一个里程碑。
- Deadline:项目截止日期,通常指上线时间,要按时完成项目,避免延期。
- Delay:项目延期。如果一个月的项目做不完,延期 10 天,这就是 Delay。
- Cover:表示能否胜任某项任务或应对项目延期等情况,比如项目延期 10 天,问能否 Cover,就是问能否按时完成。
- 迭代:用新版本替换老版本,不断优化产品。App 经常更新版本,就是迭代过程。
- 预警:提前通知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如发邮件、消息提醒,让团队提前做好准备。
- 看板管理:用报表看板等形式展示项目信息,像流量看板能直观呈现流量数据,方便团队了解项目情况。
- 评审:产品从需求到上线要进行产品需求评审(产品经理讲解需求文档)和测试用例评审(测试人员讲解测试用例),大家提出意见,完善项目方案。
- 优先级:对项目中的功能或任务按重要程度排序,如 P0、P1、P2,数字越小越重要,优先安排重要任务。
- 敏捷开发 /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先开发一个简单版本或小程序,验证想法是否可行,再逐步完善。比如先做一个只有核心功能的产品,收集用户反馈后改进。
- release notes:发版说明,产品经理通过邮件等方式告知大家发版更改的内容,让相关人员了解新版本的变化。
我刚去互联网行业实习的时候,心里特别期待,觉得终于能接触真正的项目了。结果第一次参加组会,我就懵了。会上,前辈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可他们说的好多词,我压根儿听不懂。一会儿说“埋点”统计数据,一会儿又提到“用户路径”分析,还有什么“AB测试” 。我坐在那儿,就像听天书一样,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看着其他人交流得那么顺畅,我心里特别着急,又不好意思一直打断问。 会后,我越想越觉得不能这样下去。
这些行业术语肯定是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是听不懂,以后还怎么跟大家一起工作?于是,我就下定决心,把这些术语都整理出来,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把整理的成果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到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小伙伴,让大家在实习的时候,不再为听不懂术语发愁。
0
Report
声明
1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推荐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1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