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诗意中的竹境
蕴藏在诗意中的竹境
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坚韧挺拔、虚心有节的性格象征和人格理想。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韧劲、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
BAMBOO
竹子常青高洁,比喻为人正直,心地纯净,表里如一,从内到外自始至终保持崇高的气节和刚正的品质。竹子有一个一个的竹节,也比喻君子善于检讨和自省,常对自身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总结,不断修身养性、改进自身。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竹,经冬不凋、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落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作者:唐代 张九龄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年轻;春天(春山)竹子的潇洒挺拔、清丽俊逸,体现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又象征谦虚。
《题墨竹·风味既淡泊》
作者:元代 杨载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品格虚心能自持,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意在凌云、强抗风雪、偃而犹起,比喻高风亮节;生而有节、高尚不俗,被人们视为气节的象征。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作者:唐代 张九龄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竹,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宁折不屈的特性历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代表着高风亮节的品质。
《咏竹》
作者:宋代 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竹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同大自然各种考验相抗的勇敢,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它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西江月·咏竹》
作者:当代 左水河
翠叶拂云戏笑,亮节穿木直腰。
凌霜傲雪玉身姣,日日清新俊俏。
且伴寒松吟啸,何须闹市争娇。
清泉起韵伴笛箫,尽是虚心雅调。
翠竹直腰挺立于深山,不惧风霜雪雨、四季清新俊俏、拂云戏笑的美乐形象,表达了其虚心雅趣:宁伴寒松吟啸,不恋闹市争娇,乐于与群泉共欢娱的志趣。
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能人巧匠工于竹者也众多,他们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了人格化、艺术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