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设计智慧 | 远麦刘斌 vs 设计史太浓

Recommanded by editor
深圳/艺术工作者/2年前/2440浏览
《易经》中的设计智慧 | 远麦刘斌 vs 设计史太浓Recommanded by editor

定位,就是守分~

如无特殊,整理完手上书稿后,我将会投入到《中华设计史》的写作计划中。

中华民族地道的设计思想最早源于《易经》,本次我们先简单聊聊《易经》中的设计智慧。

《易经》最早时候其实叫《变经》,因为它首先研究变化之道,但担心后世望文生义只懂求变因而更名《易经》。

“易”同时兼顾了“变易”与“不易”的道理,也就是“变”跟”不变“,生活法则不能变,生活方式可以变,比如人必需穿衣服,不管御寒还是遮羞,这是法则,但穿西装还是中山装可以选择跟变化,这是方式。

“经”原本是指古时候织布纵向的丝线,横向丝线叫“纬”,组合为“经纬”,随后引申为“纲纪”,所以“经”就是法则的意思,因此“易经”二字的组合意思就是“关于变与不变的法则”。

再简单点概括就是“应变之道”,这个“应变”叫“持经达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通,让事情达到合理的平衡,这也是学习《易经》的终极目标。

如果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辩证跟统一的关系,单纯从定义这点看,就跟设计密切相关。

首先“设计”的根本含义不止于视觉,广义而言包含了规划、谋划、计划等意思,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战略规划”,有时候会说”战略设计”,其实指代了同样行为,我们常说邓小平爷爷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便是这个道理。

本文中探讨的“设计”主要以广义范围为主。

设计的目的往往是不能变的,但设计方式方法可以千变万化,设计本身就具备典型的“持经达变”特征。

接下来我们再从其它角度深入看看。

象·数·理

相传《易经》的起源跟“河图”及“洛书”相关。

(河图与洛书的图案)

“河图”有“龙马负图”的故事,传说上古时期黄河之中忽然跃出一匹既像龙又像马的神兽,身上印着神秘图像,看上去是一堆相连的黑白点,但彼此之间暗藏规律。

(龙马负图)

比如白点为奇数,分别是1、3、5、7、9,黑点为偶数,分别是2、4、6、8、10。

通过图片发现,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的黑白点组合中,只要用多的部分减去少的部分都等于5,这里头是有数学模型的。

(河图详解)

而“洛书”则有“神龟载书”的故事,传说也在上古时期,黄河支流洛河(古时候称为“洛水”)忽然出现一个背上刻有神秘符号的大龟,这些符号被称为“洛书”。

(神龟载书)

洛书中同样包含数学规律,白点仍然是奇数,黑点为偶数,合计9个数字,5在中央,其余数字分布8个方位,跟河图相减不一样,洛书的数字是只要对角相加就一定等于10。

如果感觉文字不好理解,就请大家依着图自行计算一遍就明白了。

(河图洛书各自的数学关系)

相传伏羲氏从河图洛书中悟出了阴阳(黑白点)、五行方位等道理(可参考《河图歌》与《洛书歌》),受其启发画出八卦。

至于伏羲氏到底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一群人的代表我们不得而知。

卦的基本元素叫爻,爻的基本意思是“交错”,一横称为阳爻,象征动,一横断开称为阴爻,象征静。

一个卦由三个爻阴阳交错组成,所以阴阳互动成为《易经》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阴阳两种原动力相互交感形成的,好比电脑问世后,0跟1的无穷变化,组成浩瀚无边的电子网络世界,以当前概念来说就是“元宇宙”。

阴阳互动交感带来无穷无尽的变化如同艺术设计中的核心创作法则“对比”。

大小、深浅、长短、厚薄、刚柔、方圆、高低、曲直、上下、宽窄、粗细、纵横、疏密...

无论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及设计创作都无法背离“对比”这个基石,而对比就是阴阳。

但我们的阐述重点还不在此处,我们需要先纠结一个问题,就是“河图”与“洛书”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千古疑问并没有答案,但有解释,这个解释叫“天垂像”。

“天垂像”是指大自然给人展示的一些征象,比如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会浑浊,动物乱跑,甚至产生地声或者地光现象,俗称“天降异象”。

易·系辞上》上有言:“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大自然往往喜欢通过“天降异象”提醒一些有智慧的人帮助大家洞察自然规律,继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重点来了,此时回顾一下八卦形成过程,首先是天垂像出现河图洛书,然后浮现数学模型,继而洞察深刻道理,最后诞生出八卦符号系统。

此处所展示的是“象-数-理”的连锁作用与过程,象代表现象,数代表数据,理就是道理(原理)。

第二个重点也来了,八卦符号形成后,代表宇宙间最常见的八种自然现象,随后通过周文王两两相重的演绎后变成六十四卦,象征人生的64种不同人事变化,同时产生了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对比)

(完整64卦图)

卦的象征都具有非常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比如乾卦象征了天、君主、父亲、头部、马等,坤卦象征了地、大臣、母亲、腹部、牛等。

因此第三个重点也来了,设计其根本逻辑其实也是“象-数-理”的推演过程。

以品牌设计为例,品牌的建立往往先源于一种现象洞察,往大的说也许是国际时势与国家政策,往小的说也许是日常生活的感知,从中获得商业灵感。

以这两年比较火的“城市营地”为例,其诞生与发展的合理性是多方面的。

(城市营地-图片来自互联网)

其一是这种经营模式在过去疫情管控中受影响较少,可以满足大家疫情期间强烈的社交需求,得以存活甚至大幅拓展。

其二是营地满足了城市人群喜欢亲近自然的倾向性,尽管这个自然环境是搭建组装而成。

其三是营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对比建立商铺,在营地获得摊位的成本更低,甚至一些营地邀请商家免费加盟。

其四营地组建的主体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业态,达到一定引流目的。

这里头就存在不同角度的数据调研分析,“象”的背后必然有“数”的存在,“数”的背后必然有“理”的存在。

有了现象分析跟数据支持,就会形成品牌经营思路,最后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常见的品牌使命或者品牌口号,不管口号、使命还是价值观,其根本都是品牌所以在经营的核心原理。

这个过程不管放在特劳特的“定位”、王志纲的“找魂”、叶茂中的“冲突”还是华与华的“文化母体”理论中都可以成立。

比如我们公司所在的园区去年也开始设置营地,名为“彼岸”,打出口号“诗不在远方,近在彼岸”,从口号本身解读不难识别其核心定位就是先满足园区人员的聚会需求,再通过网红打卡等途径向外辐射。

(公司园区里的营地)

于是这个“理”最后又通过“数”而成“象”,就是品牌最后使用什么符号作为图腾,用什么视觉风格来表达图腾,用什么宣传手段来建立品牌形象等等。

设计就是如此这般从一个“象”的洞察去到另一个“象”的诞生。

如果感觉以上解读牵强附会,不妨再深入一步,因为《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有个卦其实跟设计直接相关。

贲卦与设计

《易经》分上经与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上经主要讲述自然社会与历史发展关系(天道循环),下经讲述人生起伏的循环关系(人道轮回)。

至于为何上下经不均分其原理较复杂,需要引入“正卦”“综卦”等术语,这里先不作解释,以后有机会再撰文阐述。

上经第二十二卦叫“贲卦”,此卦象征文饰,具有修饰、装饰、装扮、包装等意思。

(贲卦)

理解易经的卦象需要发散性的思维,进行合理想象,不然六十四卦就无法概括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这种思维也决定了中国艺术是往写意路径发展的。

如果留心观察,中国人说话通常不会绝对,针对具体事物看法,往往喜欢以“很难讲”来回应,问其好不好,既不会说好,也不会说不好,批评人的时候也是如此,其实都跟易经思维密切相关。

贲卦所以象征装饰是因为其下离上艮的结构,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了山,就是山下有火的现象。

八卦要从下往上画,却要从上往下读,所以一般称作“山火贲”。

我们到一些高级酒店吃饭会看到园林假山,假山下往往喜欢打一个射灯,作用就是让大家看到假山,这就属于一种修饰,又比如一些公司前台,喜欢安装一个射灯照亮logo亦是如此。

(形象的理解贲卦)

在此我们进行合理想象,一个公司生产出非常好吃的月饼,但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并购买,于是找来策划大师,先给月饼做命名,提炼品牌使命与口号,再找到设计大师为月饼设计logo及吸引人的包装,最后找到广告公司进行宣传推出市场。

以上都是“山下有火”的装饰现象,离卦竖起来摆就像“火”字,火可以延申为光,光则可延申为策划设计,这就是理解易经卦象的一合理想象示例。

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以三个爻为组合,周文王将其两两组合后的重卦因此具有六个爻,六爻代表了人事变化的六个阶段。

(六爻代表了人事变化的六个阶段)

现代人谈《易经》一般默认包含《易传》,《易传》一共7个部分,合计十篇,因此称作“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其作用用于解释《易经》。

(易经与易传的内容)

因此卦除了卦辞爻辞之外,还有大象(卦的形态事理)小象(爻的形态事理)等补充内容。

在此如果按次序一一解释“贲卦”相关这方面的原文也许会让内容变得过于学术及干涩,所以在此主要总结“贲卦”给我们在设计方面带来的三点重要启发。

贲卦的三点启示

其一是安泰,往往就会进行装饰。

贲卦可理解为源自“泰卦”演变,大凡是三阳三阴结构的卦都可以跟“泰卦”或者“否卦”联系分析。

“泰”象征了安定通泰,意思是大凡装饰首先源自富足,此时的“贲”属于锦上添花,可向外传递成功形象,其次则可助力主体发展事业的第二曲线。

过去我在《平面设计史》系列民国篇里谈过一些中国品牌logo就是以易经卦象为灵感设计的,比如现在的“丰巢”,其logo就是一个泰卦。

(泰卦与丰巢的logo)

一些企业在一定阶段后会进行品牌升级,谋求事业再上台阶,能承接这方面生意的乙方也需要有过硬实力,所谓强强联合,比如之前原研哉为小米进行的品牌升级,都属于锦上添花。

如果我们从“否卦”的角度再来看,“贲”则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十翼中的《序卦传》说:“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所以否代表不通畅,象征阻碍,延申为不顺利等。

(否卦)

每当品牌发展出现阻碍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装饰”,比如远麦团队2018年时候承接一个规模已过亿的外贸机械品牌,其阻碍源自贸易战,需要通过全面品牌升级提升软实力。

(远麦的服务案例)

因此“贲”很多时候也是让事物得以“否极泰来”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二是:好的设计都需要适得其分。

这个“分”首先可以理解为定位,《易经》其实对于定位有很多精彩阐述,认为合理且成功的定位本质是“守分”。

比如卖包子的应该专注于研究包子,如何提升包子质量,如何让包子看上去更美味,如何让包子好吃又不贵,这都叫守分。

如果某天包子店突然增加了水果摊,事情就变得不伦不类,根据我们接触过不同客户的经验来看,很多品牌都误以为增加营业范围就可以更多获客,或者认为自身业务流失源于服务范围过窄,其实本质原因往往是核心业务没有做好。

多跟少的关系本身是辩证的,多有时候会带来少,少有时候会带来多,值得细品。

守分除了经营策略上的明确性与有恒持续之外,视觉形象设计也需要守分,比如100万的汽车不能设计为30万的样子,酒水的包装不能设计为药品的样子,老年人产品不能设计为儿童的样子等,而且视觉核心符号一但提炼完毕不能经常改变,这些都是守分。

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往往会因为设计师的水平限制或者策划人员的错误指导闹出不少笑话。

其三则是“贲极剥始”,主要奉劝大家不要“过度包装”或者“过度设计”,大凡德不配位者都会迎来灾难。

“剥”也是个卦,紧接着“贲”,有剥落的意思,往往象征事物走向衰落或者失去控制。

(剥卦)

《易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物极必反的例子,进一步说明阴阳交感让事物变化无穷的基本宇宙定律,事情会变好,就有可能变坏,而会变坏,说明也会变好。

往后《道德经》中的老子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或者《左传》里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可以说都属于《易经》这方面思维的发挥。

对于现当代设计而言“过度包装”可以说是常态,50元的月饼做成500元的样子,10个人的公司对外宣传30人,普通的按摩包装为中医养生等等。

这样的做法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过高期待导致体验落差大,都属于急功近利型,也许获得短期收益,但难以持久,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

贲卦六五的爻辞说到:贲于丘园,束锦戋戋。吝,终吉。

大致意思是:文饰的是丘山田园,只用很少的一束布帛。有困难,最后吉祥。

好的设计应该以适如其分,适如其形,适得其时的方式进行,不夸张,不吹牛,不做作,不让虚名大于实际,最终才会取得有效且持续的胜利。

可以说,中国《易经》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通过贲卦主张设计应该简洁、实用、理性了。

愿各位品牌主,策划师,设计师们一起共勉。

结案陈词

一百多年前,英国设计思想家约翰拉斯金提出了“大艺术”与“小艺术”概念,其中“大艺术”指代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小艺术”则指代产品家具一类的设计。

今天我拾其牙慧,借讨论《易经》设计思想的机会提出“小设计”与“大设计”概念,“小设计”主要指纯粹美学立场的设计,“大设计”则是融合商业市场策略的完整设计解决方案。

事实往往先于理论,“小设计”跟“大设计”可以说从拉斯金的提出“小艺术”概念之后就一直存在。

以后设计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大设计”吞没“小设计”,或者说“小设计”服务于“大设计”,而在国际市场,慢慢会有以东方战略为代表的“大设计”公司崛起,这是大势所趋,关于这方面,我们以后再专门讨论。

本文分享至此,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56
阅读原文
|
Report
|
8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酒瓶
酒瓶
酒瓶
酒瓶
作品收藏夹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作品收藏夹
study
study
study
study
作品收藏夹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
作品收藏夹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作品收藏夹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