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之父特劳特《什么是战略》精华摘要(上)
战略的定义是: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的建立品牌。
前言:
我不止一次的体会到,成功并非源自合适的人员,正确的态度,恰当的工具,适当的模型和合理的组织机构,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企业走向成功,但真正让企业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正确的方向引导。
我认为,成功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战略。因为,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略决定产品规划,战略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内外的沟通,战略引导组织工作的重心。
对战略的实质越了解,找对正确战略的能力就越强,同时更能避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容易遇到的大麻烦。为此我给出的战略的定义是: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的建立品牌。
01、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原始社会的祖先狩猎到什么就吃什么,不用选也没得选,但现代人们已经进入了商业社会的大竞争时代,每件商品都面临着潜在顾客的选择暴力,如何在选择暴力中生存,就成了大竞争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也就是战略。
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每个类目可选择的产品种类都出人意料的增长,以前本土企业只在其国内市场枪生意。现在变成了所有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抢生意,中国也是一样(但在有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有的选甚至还是一种愿望)
分化定律(我姑且成为细分定律)
选择的爆炸性增长,促成了一个帮助人们做选择的全新行业的诞生——“选择行业“
(米其林餐厅推荐指南、大众点评、豆瓣),消费心理学家说,过量的选择正把我们逼疯,“可以立即得到太多的选择,反而让人不再关注和思考,变得如同肥鹅一样肥胖和疲惫,并丧失决策的能力,人们退却并麻木与过渡刺激,进而厌倦”
选择过多就会形成一种暴力——选择暴力,它让市场更加残酷,企业一不留神就会失去顾客的选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或输给竞争对手,要抢回来却甚为困难
而且这种选择的暴力的趋势会更加强烈,竞争形势更加糟糕,因为选择本身会制造更多选择。
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换句话说,战略就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选择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
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规划、指挥大型军事行动的科学,在和敌军正式交锋前做出的部署,调动军队进入最具优势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在交战前,在战场上所做的排兵布阵)
敌人正在顾客心智中和你竞争容身之地,如果你想占据“最具优势的位置”你必须要首先研究,了解并掌握这个阵地,阵地即是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
总结:大竞争时代,战略即生存
02、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心智容量有限:心智和计算机一样都是一个存储器,只是计算机会全盘接受,心智则有最大容量,且只接受与其现有认知相符的信息,对其他信息一律排除
心智的最大容量为7,这还是对人们比较感兴趣的品类,如果对于普通人估计就是2个,甚至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既然人类心智容量这么少,那又是怎么应对像兔子一样大量繁殖的品牌名称呢?为了应对产品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自己就学会了给品牌进行归类,每个品类都有一个产品阶梯,购买产品时按层级的次序有限选择品牌。
企业有了全新产品之后,告诉顾客该产品不是什么比告诉他们该产品是什么更有效,而且必须自己造一个新梯子,如果新产品没有针对老产品加以定位后果会很麻烦,因为人的心智容不下新的,除非它们与心智中已有的东西进行关联。
(不用马拉的车,无铅汽油,无糖苏打,场外赌马等的新概念都是针对老概念进行的定位)
人类心智容量有限,克服此障碍的另一方法是尽量让信息看上去更像一则重要的新闻
心智厌恶混乱,被人记住的秘诀是什么?
保持简单
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要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因为复杂会带来问题,人们厌烦情绪正是因为过度的刺激和信息过多的产生,复杂的答案也没有价值,复杂的产品也让人搞不懂,天然的产生抵触情绪,人们喜欢简易的东西,纵向按一下就一劳永逸。概念也是一样,越简单直接越好。复杂了容易让人看不懂。
心智缺乏安全感
人们的购买行为总是趋向于感性而非理性,甚至不清楚自己购买某件产品的动机,故跟风购买,从众心理,潮流效应,传统
心智拒绝改变
其实很多老品牌生命力很顽强,大众对其的印象也会深刻的多,很多新品牌做了成千上万的广告,创意都没帮助建立品牌,反而人们对老品牌依旧很感兴趣
从信息学角度看,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要先改变他的信念系统,删除旧的引进新的,通常这并不容易做到。
心理学观点
人们以为自己了解和掌握真相,这一点会表现在每一方面,人类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态度,
如果你的任务是改变人们的心智,就不要接受这个任务
心智会失去焦点
丧失焦点的主因是品牌延伸,无节制的品牌延伸,扰乱贸易关系,并掩盖成本的上升。对品牌延伸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是视角不同。企业更多从短期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品牌,为了获得成本效益和行业认可使品牌焦点扩散,让品牌由原来代表一种产品或一个概念变成代表两种、三种或更多产品和概念,实际效果却是适得其反的。转到心智角度,品牌力量与代表的产品种类成反比。赋予品牌的产品种类越多,心智就越容易失去焦点,品牌就越虚弱乏力。相反专家品牌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先专家品牌可以聚焦一种产品、一种利益及一点信息,让商家传达的信息更锐利,有助于很快打入顾客心智。专家品牌的另一个优势是被人看做专家,然后就被认为是同类中最好的,最后专家品牌可以成为品类的代名词。
总结商战于脑。认知即事实
03、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在大竞争时代,唯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心智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到与众不同。很多人谈论过差异化,但很少人知道如何实施差异化,具体来说,追求质量和顾客导向的很难形成差异化战略,甚至把企业引入歧途
质量之战和让顾客满意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每个企业都这么去做,那么通过质量和顾客满意就无法实现差异化战略
01、成为第一
以新概念、新产品或新的利益点进入心智将拥有巨大的优势,一旦站稳,心智就不容易改变。
02、产品特性
拥有一个特性可能是产品或服务实施差异化的第一方法,但要区别于竞争对手已经占据的特性,必须另找其他的
拥有一个特性
一个人或一个产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某个特性闻名,试图模仿领导者的做法在商业中非常普遍,认为领导者肯定知道如何有效,所以应该跟进,其实这种想法很不明智,这只会助长领导者的成功,与领导者展开竞争必须反其道行之,雷同则无效。当企业不是市场领导者的时候,战略选择的特性必须狭窄聚焦,同时再强调一次没有别其他人占据
领导地位
领导地位是品牌实施差异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当企业以领导者地位为支点建立品牌,顾客可能会相信品牌的任何诉求,并认为正是这一切造就了品牌的领导地位,人们倾向于把大等同于成功,地位和领先,人们尊敬并且羡慕最大的企业,相信其宣传。
主宰一个品类
自我鼓吹
宣传自己在某方面的领导地位,这是一个极好的平台,企业可以借此讲述如何成为第一的故事。
不同形式的领导地位
销量领先(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计算属于自己的销量领先)
技术领先
性能领先
市场传统
产品制造
深入研究一个产品,清楚其工作原理,可以从中找到有力的曾被忽视的差异化概念。
神奇成分
许多产品通常含有一项起特殊作用的技术或设计,而且经常是有专利的,然而营销人员对此方面的解释不是太复杂就是混乱不清,他们宁愿做调研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使用利益或者生活体验上,企业人员最喜欢说此类言辞:人们不关心产品的制作过程,只关心产品能带来什么好处。这就是战略盲点。战略就是如何让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
正确的做法是关注产品并找出那项独特技术,可能的话为他取一个好名字,并把它包装成一种神奇成分。不需要解释清楚这些神奇成分,他们本身就是魔法。
高级制作
当整个行业普遍为追求低成本的时候,企业可以从高端实施差异化(钟薛高)
创造热销
如果企业的产品热销,应该让整个世界都知道自己很热销,人们有从众心理,喜欢知道什么 是热点,什么不是,口碑就是这样,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什么是热点,在市场上中这会具有强大的力量,心理学认为,人们同情弱者,但更信任赢家。
销量
拿销量跟竞争对手比,但不一定是年销量,企业可以选择任何时期的销量,两年或五年或其他对自己最有利的即可,而且企业可以任意选择参照标准,甚至不一定要和竞争对手作比较,可以和自己以往比。
行业排名
大张旗鼓的利用行业排行榜,行业专家、评论或报告为依据为自己背书
借助媒体
企业应该从行业专家开始,在扩展到专业性报纸,然后是商业媒体和消费者群体
最重要的是企业和媒体沟通之前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然后形成整合营销,步骤如下
1、综合分析竞争
任何企业都不是在真空中,始终存在着竞争对手,企业必须切合行业环境,必须从市场和顾客对竞争对手的认知开始
2、找到差异化概念
实施差异化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企业要寻找自己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东西,思考的要点是,差异化不一定要和产品相关,但要为顾客提供利益点。
3、寻找支持点
为建立差异化,应当寻找符合情理的信任状支持差异化概念,使他真实可信
4、整合营销
确立差异化概念和支持点,意味着战略成型,但并不意味着生意会自动找上门,企业的目标是将品牌概念打入顾客心智,建立认知。(广告、宣传册、网站、销售说辞)方方面面必须反应差异化,更重要的是企业从此可以沿着这一方向重新整合所有资源,配合运营,最终使差异化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总结:竞争林立,殊者生存。
04、战略就是打败对手
当今市场环境,商业重点不在于满足顾客需求,而是成为了一场战争,发展更多地缘将竞争对手的生意抢过来。需要更好的战略和竞对展开顾客心智的争夺
企业家通过告诉员工他们是最优秀的来激励团队,但军事家大胜仗需要更好的战略,先确定制胜之道然后求战,而不是让士兵以一当十,所以优秀的团队、更好的产品不是致胜法宝。
商业是场战争
商战的原则比以前越发重要,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和他们的竞争对手打交道,避开竞对的优势,发掘它们的不足,组织必须学会,不要让自己的员工为企业牺牲,而应当让竞对的员工为他们的企业牺牲
商业需要新哲学
传统营销定义,营销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需求,问题在于,现在每家企业都是顾客导向,都在努力满足相同的顾客需求,其结果就是将导致企业行为的趋同,了解顾客需求变得毫无意义。
转为竞争导向
将来的企业规划中将包含更多关于竞争对手的部分,仔细分析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排除强弱,同时制定出行动计划去侵蚀弱者,抵御强者,甚至某一天,规划中将包含竞争企业每一位主要人员的档案,包括他们好用的战略及作风,这一切意味着,企业将目光从顾客转向了竞争对手,做好一切准备,发动商战。战略规划变得越发重要,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对竞争对手发起进攻或侧击,如何防御,如何以及何时展开游击战。
防御战
防御战模型适合市场领导者采用,所谓领导者是指被顾客认知的领导者,而不是自己认为某方面领先的领导者
进攻战
进攻战模型适合市场第二位、第三位的企业,首要的原则就是避开领导者的强势,从其存在的弱点攻入,并倾注全力于此一点
侧翼战
侧翼战模型适合避开主战场的小企业或新企业,侧翼战通常是借助一个新概念出击的
游击战
游击战模型适合小企业,首先找到一块小到足以守得住的细分市场,在小池塘中做大鱼,最后,必须准备随时撤退,出现任何不利苗头,小企业应该主动回避以待东山再起,因为自己太小承受不了损失
战略和战术
战略模型提供了企业对主要竞争对手的界定,给出了战略规划和作战的原则,一个革命性的结论:无论选择何种战略模型,战略应该自下而上,换句话说就是,战略应源自实际可行的战术,营销战术导出企业战略。如果企业先确定大战略随后才开发战术,就是企业先规划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期望市场顺从自己意图,使目标得以实现,那企业就会犯下两大错误,第一就是拒绝承认失败,第二就是错失成功机会。
战术
战术是你如何进入顾客心智,是一个有竞争差异的心智切入角度,企业必须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品牌打入顾客心智。顾客心智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品牌,占据不同定位,企业需要寻找到一个不同于竞争者的定位角度,切入进去,因此战术的首要特征就是差异化,可以更小,更大,更轻,更重,更便宜,更昂贵,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分销系统。而且这种差异性是对整个市场而言的,不仅仅是与一两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比有区别。
战略
战略并不是目标,战略目的是配置企业资源去促成战术优势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而不受具体目标的局限。
战略不是目标,他是企业一致性的经营方针。战略一致性是指始终指向所选择的战术,整合企业所有的资源和运营活动,包括价格、产品、分销、广告,一切的一切,以促使战术的达成。战术是钉子,战略是锤子。战略一经设定,就不应改变。战略的目的就是配称企业资源促使战术优势实现。最大限度利用和张扬战术优势,而不受具体目标的局限。当战术达成,战术优势转为战略优势,就说明企业战略实施成功。可以看到,战略源自战术,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模型,战略规划一样从寻找战术开始。
战术与战略的对比
战术是个概念或角度,战略是围绕战术为中心整合。战术极富差异化,战略则比较普通平常。
战术是一种竞争优势,战略是达成与保持竞争优势的规划。
战术以传播为导向,让顾客接受概念,战略则以产品、服务或企业为导向。
自下而上的战略原则是简单的:企业选择适合的战略模型,界定主要的竞争对手,针对竞争宣召独特的战术,然后形成战略规划,企业的工作,是将特殊的战术推及为普遍的执行,将短期执行推延为长期的实施,从而是战略模型得以实现。
总结:知彼而战,避强攻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