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设计思考2:现实中的问题
最近遇到的两个关于老人家使用智能手机的经历,再来聊一聊关于适老化的一点想法。
前几天在地铁上碰到一位老人家,突然拿着手机碰了碰我,说:你好,帮我打开微信那个什么码,一会出站要用的。
我第一反应是:地铁过闸那个码。
拿过手机打开微信没发现小程序列表里有地铁通之类的使用记录。
我就问老人家:您刚刚是怎么进站的?
老人家估计也不清楚什么跟什么,然后就从包里拿出一张纸,说是女儿写给她的。
我看了下:设置->移动网络->移动数据->右边开关->打开......这样的一些手写文字。
才明白:「微信」、「打开那个码」、「出站要用」的真实需求是:「 打开移动网络,出站可能要通过微信联系亲友之类的。」
(盲猜在家里是连的wifi,这里也不讨论为什么从设置进来打开网络,因为老人家的家人写了纸条告诉她这样打开。就当一个示例哈,可能她女儿觉得,相对来说,这样比让她下滑控制面板后,找到那个「移动网络」的图标更容易吧。)
打开网络后手机回去,我回想起老人家的话:帮我打开微信里那个......
想了一下,又犹豫了一会,然后又跟老人家要了下手机:手机再给我看下。
然后把「设置」拖动到「微信」旁边,再把他们两单独放桌面上的一行,跟其他的应用区分开。
再用我蹩脚的广东话跟她解释说:「微信」旁边这个就是「设置」,然后你照着你女儿给你的纸条的步骤就可以打开了。
「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辅助记忆和联想」
所以其实老人家是 找不到「设置」的,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设置」,也不知道要打开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只知道要用「微信」要先弄这个东西。
所以我想着,把「设置」跟「微信」放在一起。因为老人家是认得「微信」的(这受众是真的广),要用微信时,看到「微信」的同时就可以看到旁边的「设置」,这样来引发联想和记忆。
而「设置」的使用频率可能只是像这样的单独外出时才需要用到,而如果单独去记住哪个是设置,难度明显要大很多。(希望真的对她有用)
至于那个「开关」我觉得老人家应该也不知道哪个是,还有怎样算「开」怎样算「关」。所以如果要给老人家画「用户指导小纸条」,最好加上一些图示。
老人家说:这个手机买很久了,就是一直没学会。
我忍不住说:不是,这些东西有些真的很难用。
老人家说:我们也要学会跟上时代,太笨了呀。
......
「老人们」对手机的功能需求
按大部分70+岁之后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看,核心的需求应该就是通讯:跟家人、亲友通讯。然后加上打字的限制,那就是语音类的通讯:微信语音、语音/视频通话、手机电话,这几个功能了。
想起我的外婆,就是在70+之后开始使用手机的,手机对于她就是打电话和接电话的作用。
每次去她那,她都会让我把她手机里的陌生号码删掉。因为那些推销的广告的电话,经常让她「误打」和「找不到」她想打的那些人的名字,她很烦。
她是把通话记录当通讯录用(一开始我还想怎么通讯录里有陌生人呢),也许她不知道这两个功能的区别,或者根本不知道「通讯录」的存在。
因为,她的手机打开「电话」功能,默认都是在打开「通话记录」页面......
但你说要教她点隔壁的「通讯记录」,就可以看到全都是熟悉的人的名字了。她会觉得:太难了,记不住。
对年纪稍大的这些老人家而言,增加一个操作步骤,可能就让他们弃用这玩意了。
所以适老化的「功能简化」,不单只是去除界面上多余的,只保留核心功能这样的简化,更应该是功能流程、使用步骤的简单。
还有之前看过关于适老化设计中,图标要「拟物化」的观点。但通过地铁上那个老人家的事,我在想真的拟物就可以提高识别度和促进理解了么。把一个扁平的齿轮图标,变成拟物的齿轮,老人家就能认出它是「设置」了么?真不好说。
所以在关于如何让老人们更好地识别和理解智能应用上的东西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和功能,可能先要了解他们真正熟悉的事物是什么?什么可以代表这些事物?然后从这些事物出发,找到一种能够解决识别度和理解难度的表达形式吧。
以上就是关于适老化设计的两点体会。
感谢阅读,期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