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私单的根本意义是什么?【设计史太浓】
你要混饭吃,还是要做饭吃~
接私单在设计行业属于普遍现象,公开秘密。
这是设计师工作之余最直接拓展收入的方式。
根据经验,喜欢找上班一族设计师完成项目的甲方,本质上是希望省钱的,真正有预算有实力的雇主都会跟公司主体合作。
所以私单通常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换位思考,如果项目重要并且大型,你也不会找人兼职做,因为风险太大。
而且很多接私单的朋友本身相对缺乏责任心,原因不复杂,因为有退路,私单做砸了起码还有本职工作保障。
所以希望通过做私单赚很多钱的目标不太现实。
问题来了,做私单的根本意义到底在哪里?
真的就是帮补家计吗?或者是美其名锻炼手艺吗?
如果是,我觉得也没问题,但这样的目的会带来副作用,比如帮补家计消耗时间造成的机会成本会否影响你的职业晋升。
锻炼手艺消耗的时间会否透支你对设计的兴趣,从而缩短职业寿命?
如果都不介意,那么好好的通过私单来赚钱也是不错的。
但假设你有一种更长远的需求,做私单的意义可以再大一点。
比如积累独立案例跟培养未来客户,那么赚点小钱就是顺带的。
这里涉及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作为设计师,经常为雇主做策划分析的你有无认真为自己规划过人生?
设计师其实也要对自己的人生做设计,“Design”这个名词本身就包含了规划的含义。
而30岁左右是最适合的,30岁之际,设计师就需要好好想清楚要否继续在这个行业。
如果继续,将来在行业的定位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去达到?
你也许会说,有份设计工作混口饭吃就可以,这样想的人往往最后都在35岁时面对中年失业危机,因为混饭吃的人不会自我增值。
没有明确规划,30岁后的你一定会困惑,茫然不知所措。
相反,有了规划就能产生笃定感,不会随风飘摇。
我在大学毕业那天就立志以后要走创业路径,做一间设计公司。
因此在8年的上班生涯里,全部事情都围绕这个目标在准备。
为了积累更多人脉,我有意识去切换不同的公司,从几个人的小公司到上万人的上市公司,并且特别喜欢结交业务销售类的同事。
同时从2010年开始在网上做不同类型分享,主要是案例及文章。
往后我的大量私单都是从这些路径中产生,而当我创业后也能因此承接一系列上市企业的项目。
这种情况被我视为复利效应,跟在银行储值一样,不断产生利息。
综上所述,将话题回到接私单,谈几个接私单的路径及注意事项。
其一是来自同事亲友之间的介绍。
在行业久了身边的人就会给你一个“功能标签”,比如小明一直做房产中介,那么房屋买卖就会想到他。
但我们一般优先亲友之外的项目介绍,因为能在商言商,亲友项目一般不建议接,往往吃力不讨好,中间夹带太多人情世故。
来自同事的介绍要懂得回馈,回馈方式很多种,第一是自然是要做好项目本身,这样一来不会辜负同事信任,不给他丢面子,其二则是客户还会带来裂变。
第二请客吃饭一类要主动,吃饭本身不是双方目的,是为表谢意与尊重,这样日后对方更愿意给你带来新的介绍。
至于是否要给所谓“分成”,也可以放在桌面上沟通,因为假设双方在一个公司,业务提成是一个合理存在,坦诚即可,不要拐弯抹角,避免制造误会。
第三则是可以也给对方介绍其擅长的业务,这是一种最健康的互惠方式。
第二种接私单的有效方式就是线上了。
很多朋友没有整理案例的习惯,其实设计师而言,案例本身就是我们的“产品”与“获客工具”。
所以如果希望持续获得新业务,就要善于将这些案例进行“再包装”,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或者专业平台,前提是这些案例允许分享。
如今很多专业平台其实都开始流量荒,因为大家已经在一个存量市场中竞争。
很多早期权威平台如今也逐渐没落,比如红动、68、创意中国等,已经很难单纯通过发布案例触达意向客户。
所以我们在不同的时代要紧扣主流平台,跟随平台一起成长,才能分享到流量红利。
比如现在图文的主战场是公众号与知乎一类,短视频则是抖音,视频号一类,要根据自己擅长的优势在这些地方开辟土地,关于这些我们在自媒体的话题中可以再展开一下。
私单主要的冷启动就是这两种途径了,如果做得好其实会不断良性循环,因为有了基本的客群基数。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任何生意本质上都是人跟人的联系。
一个人背后就是一个圈子。
而同时,留不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都是徒劳的。
要珍惜通过冷启动方式积累下来的私单客群,然后不断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的去优化合作关系。
优化的含义是,私单价格要符合当前实力,设计师能赚钱的根本并非项目数量,而是单位价值,单位价值跟输出质量成正比,而且只要这样你也才能真正帮客户解决到问题,彼此达到无法割舍的境界。
另一个层面的优化就是你的定位问题。
比如以后只想做一名出色的品牌设计师,那么UI类的就不要接了,介绍给别人,这样才会越来越精进。
甚至再往上一层走,你要聚焦于品牌设计中的科技企业领域,那么服装类也不要接了。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吐槽在我口中怎么私单好像很好接,接不完似的。
告诉各位,并不好接,但如果真的能做到我以上列举的方式,其实也没那么难。
难的在于是否愿意投入、取舍、学习、经营与坚持。
接下来谈一下自媒体经营与书籍出版。(下回待续)
视频版本请点击“阅读原文”!
















































![AIGC助力电商视觉×头盔系列AI生成 [动态化探索实践]](https://img.zcool.cn/community/68e8da720067cv09d9quve1777.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520,h_390,limit_1/auto-orient,1/sharpen,100/quality,q_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