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复盘-Nature spring春天的颜色
户外素养培养,以自然为师的教育形式,对儿童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很好的培养作用。
一个早期的设计项目,今天抽空做了设计沉淀。
摘要: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自然教育
不只是回到自然,而是为了自然的教育。一位“自然体验师”在笔记中说: “我在树林里蒙着眼睛行走,沉默地感受一只毛毛虫的生存世界,我听到松涛的声音,似乎所有的知觉都一一苏醒,鸟的鸣叫、草的味道格外清晰,但我依然战战兢兢。”她告诉记者,在培训中他们被一再要求不要说“这是什么”,而是“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自然教育另一个重要特征:“体验式学习。
有时候,孩子们会被要求在黑暗的路上独自行走一小会儿,静下来的时候,会看见天上的星光,听见黑夜中丰富的声响,让孩子们学习独处,单独跟大自然在一起,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细腻,他能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
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重建人跟自然的连接,这是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冬小麦总结道:“我们想做的自然教育,绝不只是回归自然的教育,而是为了自然的教育,社会应该怎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怎样跟地球和谐相处?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开始。”
现实状况
2014年开始亲子游突然开始火爆。在百度指数上可以发现, 2015年7~8月亲子游的百度指数达到顶峰,而2017年“自然教育”的关键词才开始出现。(文章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近年来家长对户外教育重视程度

平均户外运动时长

孩子们更倾向于哪些户外活动

孩子进行多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合适

家长愿意在孩子户外活动上付出的花费(按天计算)

自然教育,这是一个听上去就很新鲜的领域,而教育本身是一钟缓慢的渗透,润物细无声,不能着急,要慢慢来。
针对本次户外活动分别对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进行了调研:
3岁-喜欢喂食物个小动物 喜欢与小动物亲近
5岁-6岁-喜欢在户外制作一些手工制品亲自完成
8-10岁-喜欢户外帐篷聚餐,喜欢背包旅行,喜欢一些攀爬项目
本次户外拓展活动设计,结合3-12岁年龄段,具体设计流程如下:
第一,初步规划,通过市场调查、访问熟人、经验等掌握参与者的基本需求,据此就一方面展开课程定位。
第二,探路,根据设计的初步规划内容寻找适合的场地,并对场地进行观察;
第三,讨论和设计,总结出几点教育点、注意点、设计要求等;
第四,课程完善,对文案进行完善;
第五,实践,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实地课程观察;
第六,反馈,收取参加人员(参加者和讲课老师)的活动反馈,收取方式要多方面,有正规的反馈渠道,也要在侧面收取结果;
第七,二次策划,没有策划不是一次就完美的,要根据实地观察和反馈结果,再次调整文案。
反馈和再次策划进行反复,至少是反复二次,直到课程文案让大部分人都满意。
总之,设计一款好的儿童户外课程,离不开一颗爱孩子的心、一颗希望给参与者带来价值的心。
根据主题范围制定了一个思维导图:

第一,确定了主题:Nature spring-春天的颜色。
第二,两条主线围绕;“玩中学”的方式进行
第一条线:集体活动:清明节-24节气之一、学习一首唐诗 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提供风筝材料,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第二条线:自由活动,找到指定植物观察生长周期,采集收集标本,回家思考品种分类以及生命的延续。
第三,活动场地可选择-附近公园;
第四,课程设计图;
第五,反馈信息表建立,收取参加人员(参加者和讲课老师)的活动反馈,收取方式要多方面,有正规的反馈渠道,也要在侧面收取结果;
第六,一年四季 四个季节具有延续性。 本次策划以-春,为主题。夏、秋、冬,可针对第一次的方案活动效果后,进行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