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烂提案,白瞎了你的好设计。

北京/平面设计师/3年前/885浏览
你这烂提案,白瞎了你的好设计。

你的提案,成就了多少别人的设计?

undefined


 
和第一次坐过山车一样,提案,每次都能攥紧你的心脏。你一张嘴,昨天晚上写好的那些词和概念,一个接一个溜了,只剩下“热情的红色”...“科技的蓝色”...“健康的绿色”...




undefined
 
所以什么是提案?怎么提案?怎么顺利过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找到孙建斌(目朗品牌设计总监)聊了聊,看他的团队是怎么看待、完成提案的。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带你重新理解“提案”的定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给出不同的解法,还有“提案四部曲”——帮你梳理提案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思路以及阶段目标。

undefined



前言 -

20%的「提」,80%的「案」。


让人心惊胆战的「提」,其实只是一个行为、一个节点。无论是从花费的时间、还是重要性,它都只是个环节,而非结果。

而更重要、但常被轻视的「案」,指的是解决方案,它才是客户最终作出判断的有效参考依据。PPT——其实就是把团队思考分析罗列出来,制成一份密度很高的「提」的材料。

undefined

所以回到「提案」,也就不是推销PPT而已了。



 01  案不是卖货、而是沟通。


说到好的PPT,之前看过一段话: “什么是最牛X的方案PPT?就是即使当你写完最后一个字当场在电脑前撅过去,另外一个人拿起来就能完整把方案实现。”

undefined

抛去夸张的成分,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 (做/讲)PPT最重要的就是「清晰」。

而这背后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无论你怎么折腾,100分的「提」也救不了50分的「案」

因为「提」的功能只是表达清晰,无论是成果还是客户,都更依赖你做项目的思路,而非你的PPT和你的演讲。

undefined

经历过几次竞标,你会发现这个阶段提供的许多成果,中标后甲方都不采用。这里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这些客户在没有选择作品的情况下,选择了你。
 
undefined
 
客户的选择 受你影响,但不受你控制,唯一百分百可控的,只有方案——不是PPT,而是 「解决方案」,以及背后 完整的创作思路、分析与测试。

也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他(客户)并不在乎「提案」这件事,他在找一个思路契合的团队。「提」只是个动作,PPT只是个文件,而「案」所承载的全部思路最为重要。

那什么是好的方案?怎么找到契合的思路?



 02  么「案」是好案?


客户不同,“好”的标准也不同。品牌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对于品牌设计项目来说,要考虑「时间维度」——也就是你解决了他什么阶段的问题。
 
从我们做过的项目里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类型,不一定能覆盖全部客户,可以当作参考。
 

延续性:品牌资产雄厚的老牌企业


对于这类客户来说,已有的品牌资产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好”的方案往往是一个能让品牌资产过渡到未来的、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的方案,我们选择了 「延续性方案」

比如吉利的集团标升级,新标发出去之后你看满网铺天盖地评论很一致——没什么变化。
 
undefined

你要说第一观感,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确实没什么变化。但是对于吉利集团,这个35年的品牌资产,不是说变就要变的。

其实对我们设计师来说,也喜欢做变化大的标志。但是在市场的视角里,GEELY所代表的的产品、经营模式已经和这个形象深度捆绑在了一起,延续品牌资产对他们来说就是最有价值、最可行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品牌形象进行科技化的升级。

针对这类方案,我们需要提取客户原有品牌形象中普遍被市场认知的部分,优化这些元素,并在不损失品牌资产的前提下,面向未来市场进行创作。

说白了,要在提案中展示出把老本利用好、保护好,和让视觉进入未来的市场接着发光发热的能力。因为这是他们的最优解。

颠覆性:面临重大转型的企业


对于面临重要变革的企业来说,传统品牌资产可能是个包袱,“好”的方案会是一个 颠覆过去形象、契合未来发展的品牌方案,我们就会选择 「颠覆性方案」

ARCFOX起初是北汽新能源的品牌升级项目。猛一看ARCFOX和北汽是非常脱节的,这个选择看起来对我们是有风险的。但对于彼时(2016)的北汽而言,他们要面临的就是一个即将被新技术全面颠覆的时代,我们看到这就是最好的解法。
 
undefined
 
我们从国内外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未来新能源的崛起,而这也与北汽对未来的期望相契合。面对颠覆,最适合他们的就是一起颠覆,用全新的形象迎接新时代。

内部讨论,发现了北极狐这个元素,既符合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绿色、洁净的感受,也存在视觉空缺,于是我们采用视觉定位的策略,在理念和图形上对北汽老品牌进行全面颠覆。

这类方案需要我们投入到变革当中,抛开已有的形象,用我们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未来,重新寻找定位来展开设计。

就是面对即将变革的市场,要体现出老品牌不足以支撑维持优势,拖了产品的后腿。向他们展示全面变革后的样子和原因,让客户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一次改头换面。

新品牌:新品牌、子品牌设计项目


「新品牌设计」 没有前提、假设,发挥的空间大很多。

但是成也空间败也空间,最终我们要的是一个具体的方案而不是空间。 打造这类品牌的过程其实是个不断缩小空间的过程。

拿云闪付来说,17年银联找我们做这个品牌的时候,移动支付基本已经被微信和支付宝占领了。

从定位上来讲,便捷和普及率这两点已经没有竞争空间,但是 「权威」这块还是空的。另外从颜色上来看,和蓝绿两家竞对相似的颜色都缺少竞争力,在对比识别性更强的红色上做文章,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命名上,云闪付产品定位移动支付时代的“闪付”,这也是个借力老品牌竞争力的机会点等等...

无论是银联图标资产、红色识别色、互联网化命名...我们通过调研,不断缩小打击范围,一点点具象出了云闪付的设计空间。

undefined

针对这类项目,需要对行业、竞品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充分的预估,通过分析和判断, 不断地缩小选择空间,找到具备竞争未来市场的机会点。


·


虽然针对不同的客户,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方案,但本质上都是在斟酌品牌的 「时间维度」—— 就是分析品牌在过去积累的资产、当前阶段遇到的问题、未来市场可能的变化,以及我们所选的、面向未来的应对措施。

到这你应该注意到了,我们所说的“好”案,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模样,对于客户来讲,好的方案就是赚钱的方案,而我们的思路就是充分考虑过去,结合当下面向未来,给客户看到一个由品牌带来的、更好的发展方向。



 03  制「案」四部曲。

 
要集中精力,减少信息干扰。
 
从业早期,也常在网上看那些甘特图、SOP一样的“教学”,其实这么多年干下来,发现它们还是流于表面、为流程而流程。

化繁为简,在我看来整个提案准备过程中,基本上所有具体工作都可以归纳到这四部里:
 
1.需求解读;2.市场分析;3.前期思考;4.成品产出
 
undefined

但归纳的目标不是为了归纳,而是为了:

1.有效控制时间分配;
2.更清晰明确阶段目标。
 
我更想说说 2—— 一步一个大目标。搞清楚Why,才能做正确的How和What。
 

第一步 - 需求解读:确定目标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客户的标书、描述、公开信息等, 找到客户想要实现的企业目标,确定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客户会在标书、需求描述中尽可能准确的提出他们的 视觉诉求,但问题是, 企业 真正的目标往往不会写在标书里。
 
无论是企业、还是写标书的人,通常在有品牌设计需求的时候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该做这件事了。怎么做、解决什么问题,其实他们是没想那么清楚的。

而能否找准企业目标,真的是整个项目成果好坏的基石。
 
拿深圳机场举例。最开始接到的需求是集团 “战略发展”需要升级品牌视觉,最后我们找到了适合他们的 「未来机场」概念,一击即中。

看似前后不搭边,但深入解读他们的“战略”目标,其实发现深圳机场希望通过品牌升级来实现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加速机场(上市集团)发展,增加利润;二是建设新一代的国际航空枢纽。

undefined
 
他们想要的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视觉升级,但他们的目标,并不能简单通过“升级视觉”来实现。 能消除这个错差,就能把项目做好。

可以说,在深圳机场前期沟通中,只有前提—— “战略发展” 是有效的,它指出了深圳机场这次视觉升级的起因。

而我们真正花时间思考得到的—— 「从功能出发,到体验停留」才是最终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这个阶段,要透过标书、“扔掉”标书,看到企业的真实目标,了解企业面临的处境、寻找正确的解法。这需要的是大量的市场理解与分析能力。
 

第二步 - 市场分析:清楚环境


知道了客户的真实目标,我们要搞清楚通往目标的周边环境。以为行动规划做准备。
 
客户往往会调研自身所处的竞争空间,然后调整接下来 1-2年的营销策略、产品策略。

但品牌的 「时间维度」跨度更大、范围更广,需要从现在来匹配未来五年、十年的市场趋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搞清楚整个行业未来可能的走向,以及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应对方案。

undefined

可口可乐产品迭代但品牌形象始终如一


还拿深圳机场来举例,我们发现他们的目标实际上是推进发展、成为新一代国际航空枢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分析国际上做的比较好的几家非公益性国际机场,发现 「坐飞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第二目标,行业的增长空间是成为 「商业生活综合体」
 
说白了,让机场的 非航空收入(商业、餐饮、服务)超越 航空收入(停机费、起飞/降落费)

调研后,我们发现机场和机场间其实没什么竞争,造成增长瓶颈的原因在于消费者认知,他们认为机场不具备娱乐消费的功能。

所以 深圳机场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机场,而是城市里的商业中心,最终要让「旅客」成为「顾客」。

像新加坡、德国等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们清晰了一点就是,增加收益的核心是争取到用户的时间选择,要颠覆的是消费者对机场的认知。
 
认清了环境,我们就清楚了深圳机场的打法,他们需要一个「颠覆性」的、 让机场看着不再像机场的方案。最终我们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了「从出发,到停留」,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undefined
 
要通过调研,要看到:
1.现在存在的问题;
2.未来发展的机会点
3.可能存在的阻力。
从而锁定客户的真实需求。

从后续发展来看,品牌全面落地后的深圳机场在Covid-19爆发的2020年里也实现了非航收入的大幅增加,被ACI评为了全球客运量4000万级以上的最佳机场。 

第三步 - 前期思考:跑马圈地


明确目标、清晰环境,该行动了。

而这一步,就是 为行动跑马圈地、设置路线。
 
创造的过程必然是发散的,但设计中要有明确的方向。项目组中每个人的角色不同、视角不同,要让所有人都能对方案有明确一致的认知,要的是明确的 方案策略

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整理客户的目标、分析市场到的环境分析,找到几个最好的机会点(“未来机场”就是个明确的机会点),开始制定方案。

把诸多机会点分类归纳成一个个方案。 每个方案,都是团队激发不同创意的方向和边界。
 
undefined

实际上在这里,已经是真正的创作阶段了,其对成果质量的影响,甚至大于真正的“设计”工作。 没有明晰正确的方向,都是在南辕北辙。
 
这一步就是要把前两步找到的 机会点展开、整合成方案,在方案的引导下,保证团队每个人的创意都不会偏离方向,接下来就是设计了。

第四步 - 成果产出:尽善尽美


当你认真完成前面几个步骤,到这里就一句话—— 干就完了。

undefined

“对于设计师而言,能一头扎进美妙的设计工作中是一件幸福的事。”

前面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定好方向、找好边界,让这一步更加自在、悠然。
 
很多设计师在这一步最纠结,不知道方向对不对。其实在前三步的铺垫下,最后这一阶段, 唯一的重点就是在确定的方向上,发挥“不设限”的创意。


·


用个形象的说法:第一步就是确定敌军方位(解读需求);第二步是确定战场环境(市场分析),寻找可利用资源;第三步就是设置进攻路线(前期思考),设计兵法;最后一步就是(成果产出)。扣动扳机前最重要的就是瞄准。


对于设计师来说: 准备越充分,创意就会越自由。
 
undefined



 04  提案——设计师的自我解剖。

 
上周我们在iM社群里讨论「关于提案大家想知道什么」,也试着去总结一些提案现场的技巧。但是一整理,我们发现,这些技巧和结果之间貌似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有些看起来很酷的、很全面的提案现场也引向了失败,有些平淡的、质朴的方案也走向了成功。

undefined

所以我们认为“提案的说服力”本身是个伪命题,客户虽然在看提案,但是最终选择的仍是团队。

帮助他们作出选择。

甲方客户需要我们,是因为他们存在品牌设计上的需求,但是无从下手,所以来找专业的乙方为他们服务。提案本身,就像是一次甲方对乙方、对方案的面试。

undefined

我们作为服务方,更清楚品牌的方法与作用,更了解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案,就是把我们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清晰地展示给客户的窗口。把一切正确的可能性一五一十都讲清楚,达到乃至超出客户的预期,就能让我们获得到和客户在同一个维度沟通的契机,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最终选择。

 

赢得信任,让更好的作品走进市场。

提案不是我们做出了几套“好方案”去向客户推销,而是要让客户知道,他们的问题能被很好地解决、和如何解决。
 
提案时,我们要讲清楚思路,取得信任;做项目时,目标就要放到最好。

当我们的思路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之后,就要把精力全部放在作品本身,尽全力输出最有价值的创意。从而为设计师带来更多主动权,让更好的视觉走入市场。

undefined

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说全文有什么核心思想,就是 不要指望一次提案能带来什么影响,也不要费尽心思去琢磨提案的“技巧”。而是在办公室把方案磨好, 先取得全面胜利,再出战。 

客户想要的是「解决方案」,「提」这个行为的关键,也在「案」本身。 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注入足量的思考,再「提」到客户面前,又有什么困难呢?

毕竟提案——和其他阶段一样,也只是众多步骤中的一环罢了。







也欢迎你来社群聊聊。

添加下方微信,备注「im」,我们会尽快向你发送邀请链接。

undefined



©本文作者:孙建斌、杨昊海、牛子威 | 视觉设计:廖庆玲、高添、罗洪鼎 | 策划:牛子威、郑瑞鑫、杨昊海 | 特别鸣谢:张从文、- LI LIN - 李 林 -、阿獃、1967 Tuesday、Hey、Unintended、智行堂®设计机构 郎一澈、公园大王、麟🐲(以上为微信ID,来自iM Group社群)

文内出现的文字、图片、知识版权属于其合法持有人,i‘M只用于信息传递,非商务用途。若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undefined


12
Report
|
25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提案
提案
提案
提案
作品收藏夹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集
作品收藏夹
必读文章
必读文章
必读文章
必读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方案
方案
方案
方案
作品收藏夹
运营
运营
运营
运营
作品收藏夹
品牌
品牌
品牌
品牌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