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知多少
分享一些最近在看的字体设计书籍的总结思考
正如《文字设计的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文字”,但是真正仔细研究文字的外部形态、精通于文字设计的人却很少。作为一个平常人不了解文字设计倒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以文字和图像作为与受众交流的窗口的人,不了解文字设计却是不能称之为设计师了。
所以最近开始从一些字体设计书籍一点一点去了解,
1、文字设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2、他们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3、又有什么特性?有什么类别?又要如何去使用他们?
这里就从《文字设计的原理》这一本书中来了解到这些方面。
一、文字与设计
设计分为很多个种类,这里从平面设计来讲,设计中包含了色彩、插图、照片、文字等多项复杂的要素。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文字的设计,不过文字与图像设计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我们应当将他们作为一体来认识。
那到底什么是文字设计呢?文字设计其实就是所谓的“字体”或“字体排印”。
目前世界主流的字体类别就是西方语系的字体以及东方语系的字体。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开始就陆续发展出多种字体。
简单来说,(更详细的中国字体设计发展历程可以看《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一书。)
西方语系从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开始,经罗马时期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字体。
东方语系以中国来说,是从商周时代开始,发展到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宋代的活字印刷,再到现代的数字影像。
虽然两个语系的字体设计各不相同,但是基本的功能却是一样的。
一个是作为信息载体,客观地传达信息;一个是传达纯文字所不能传达的情感与力量。
其中传递信息是最基本的功能。
同样的文章使用不同的字体,看到的人立刻就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下图,一个使用纤细线条的字体(左下图)和一个使用粗黑和宋体两种标准字体(右下图),两边的信息完全相同,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感受的差异却非常大,显然粗黑体一侧更具有警示作用。

二、构成文字的要素
既然不同的字体传递不同的情感感受,我们日常设计中要如何去挑选字体来搭配我们的设计呢?
上文提到文字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客观地传递信息,一个是以其自身来传递单纯文字所传达不了的情感与力量。其中客观地传递信息这一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字体设计时,一定首先要重视“易于传达”。
但是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易于传达”和“重视感觉”的字体中二选一,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不过也没有所谓准确的答案。后续我们自己还是要多看多观察多对比多分析,这样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其中的差别,以及选择
以及选择更合适的字体。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各种与文字相关的知识,以便在设计中灵活的应用字体。
学习文字相关的知识,必须先从文字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开始。
构成文字的元素因为文化及文字起源的不同而大相径庭,由字母系统组成的英文字与由类似平假名、片假名、汉字等复杂元素所组成的日本文字就是完全不同的语系及文字,是没办法放在一起说明的。
以下按照不同语系分开讨论。
西方语系文字
要理解西方语系文字的结构,从我们从小使用的每行有4条平行线的英语听写练习本来理解最好。
西方语系文字是以水平线为标准的文字构造。理解这个文字构造可以从这几个词入手。
基线、x高、字腔、字符宽度
如下图所示。
“基线”:在这4条平行线中,由下网上数第二条是用来当做标准的基线。西方语系文字几乎都是写在这条基线上。(图1)
“x高”是以小写字母x为准的字体高度。x高越高,小写字母就会越大,在长篇文章中就会比较难阅读,而行距也会有密度较大的压迫感。(图2)
“字腔”:像C或O这种字母中间的空间被称为字腔。字腔较宽的字体,就会给人比较开放、轻松的感觉。反过来说,字腔越窄的字体在组合字母后,就会感到非常密集,也会感觉更有力量。在字符宽度较宽或较窄的字体上都能验证这一点。(图3)
“字符宽度”:一个字母称为一个字符,字符宽度即字母宽度。(图4)

东方语系文字
理解东方语系文字则可以从以下几个词入手。
虚拟框、字面尺寸、“骨架”、“血肉”、胸线
如下图所示。
“虚拟框”:东方文字被放在一个称之为“虚拟框”的正中间。(图1)
“字面尺寸”:实际的文字尺寸。(图1)
“骨架”:书写在虚拟框里的文字基本线条。是东方语系文字的基础。(图2)
“血肉”:字体的线条变化,是让“骨架”变得有血有肉的东西。包含了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留白间隙、装饰线等方面。(图3)(图4)
“胸线”:类似于西方语系文字的字腔,文字中有空间的部分。胸线小的字体,较为匀称、整齐一致,但相对显得窄小萎缩。当使用小尺寸的字号时,会比较难以阅读。
现代感的字体--胸线会拉大;传统的字体--胸线较小。(图2)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都能体会到,只有考虑到字体的相关构造,才能理解每种字体的特色所在。
三、文字的分类
要使用文字的特殊效果来传达信息,就必须认识不同字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此我们先大致分类,再来逐个介绍它们想要传递的感觉。这里中西文的分类相类似,可以对照着看。(点击链接了解更多字体风格。这里后续可以插入下篇的链接)
这里对文字的分类也是根据不同语系字体来进行:
西方语系字体大致分为3类(图1,见西方语系字体部分):
衬线体、无衬线体、其他字体(书中选取哥特体+手写体+装饰体来做介绍,更多字体需自行了解。)。
东方语系字体大致也分为3类(图1,见东方语系字体部分):
宋体、黑体、其他字体(手写体+中国的文字发展历史较长,细致下来还可以分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体,此外还有圆体、倩体、卡通体等。书中选取。。。。。。。)
西方语系文字
分类:
1、衬线体:特点是字形笔画前端有像是爪形的装饰。其线条粗细的变化使之更适用于长篇文章的阅读。
在衬线体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古罗马时期的石碑上刻画而成,保留着其线条尾端特色,别名为“罗马体(roman)”的字体。这种字体兼具传统气息和容易阅读的特点,是经常被使用在正文、标题的基本字体。
分类:
A、根据 衬线体线条宽度 的差距可再分为2类:
1)、“旧体(old style)”:类似手写体的衬线体。
指用笔尖扁平的笔书写文字,而在文字起笔处保留了书写痕迹,因此具有传统的亲切感,特点是易于阅读,故常用在长篇文章里。
外形特点是笔尖会留下固定倾斜角度的书写痕迹,像“O”这个字母较细的部位会出现在左上至右下的角度(如下图2)。(自己书写一遍可能更好理解)
2)、“现代体(modern style)”:比例工整的衬线体。体现了明快的现代感,给人以冷峻、严格的印象。
不常使用在长篇文章里,也很少将文字缩小,但使用在标题上的效果却相当好。
外形上的特点是线条宽度的变化相当明显,像“O”这个字母,较细的两端呈现上下垂直的样子(图3)。

B、根据 衬线(笔画尾端相连接的部分)变化 大致可分为3类:
1)、支架衬线体(bracket serif):具有特定曲线的衬线体。(传统的感觉)
是旧体中最常见的字体,衬线是指文字中笔画尾端的连接部分,而支架衬线体的衬线都是弧形的,也即是连接部分呈现平滑的曲线(图1)。
这种字体能够表现出温柔亲切的传统风格。而弧形以外的部分都使用的直线,使这种字体在传统中仍能使人感受到现代感。(所以只要弧形都能算?其他地方笔直,那有不笔直的吗?)
2)、发丝型衬线体(hairline serif):连接处为细直线的字体。 (休闲的感觉。)
是由细直线构成,其特点是看起来非常平整。是现代体中常见的字型,粗细线条的对比清晰、明确,具有现代感,但此种字体不宜使用磅指小的字体,会造成不易阅读的困扰(图2)
3)、板状衬线体(slab serif):具有粗厚四角形的字体。 (休闲的感觉。)
“slab”是板状的意思,是指粗厚四角形的衬线。当然也有不是四角形的衬线。(实际中有梯形的等等)
19世纪到20世纪初,这种被称为“埃及体(egyptian)”的字体经常使用在广告或广告牌的文字上,看起来相当有力。
这种字体属于强韧型的字体,多使用在标题处,具有怀旧的气氛,使用的效果相当好。(图3)

(实际去看,其实现在有很多种衬线变化不同的字体,这里分类其实不全,根据风格特点自行分类吧)
2、无衬线体(sans-serif):特点是没有衬线的字体。
乍看之下,无衬线体与东方语系里的黑体很类似,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黑体字”。
将线条宽度相同的字体排在一起,就可以比较有衬线与没有衬线字体的差异了。
一般来说,无衬线体是受到“板状衬线体”的部分影响而衍生出来的。保持线条宽度同等粗细,更适用与广告牌和广告标题。但其“x高”相对衬线体更大一些,不适用于长篇文章阅读。
分类: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因为有些字体有不同粗度,所以这里看书中图片也很难区分几种类型!!!)
1)、古典风格(即粗体,19世纪出现):制作需要使用大尺寸字体的标题时使用。具有极度抢眼的效果。笔画粗壮,不适用小字体。
这是19世纪就设计出来的原型字体,所以具有一种相当复古的感觉。可用于表现古典式男性勇猛粗犷的形象。
字体特点:小写“g”的外形与一般的“g”不太一样,数字“1”的下方也会出现粗体衬线,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图1)
2)、现代风格(20世纪前期出现。常规黑体。看起来是较细的古典风格,以及g和1的不同。此外还有多种粗细笔画):想减少装饰并展现明快感时使用。
这种字体恰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具有易于阅读的功能,呈现出几何风格,给人留下理性、冷静的印象。
一般具有文学性内容的长篇文章或小说,都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字体,但直到现在杂志和目录都还经常使用它。
由于可以按文字宽度变化而将文字统一设计或由细到粗都可使用,在正文使用尺寸小的字体,在头条或标题使用尺寸大的字体,因此这种字体使用相当广泛(图2)。
3)、带有温暖感的无衬线体字体(细黑体)(介于衬线体和无衬线体之间,即带有细微的“衬线”的字体也算):也有如同衬线体般线条幅度的变化,如此一来,就完全不会让人觉出几何感,反而给人柔软而温暖的典雅气氛。它是现代字体的极致,是能够充分表现出女性特质的字体(图3)。

3、其他字体:除了衬线体和无衬线体之外的其他字体。(由于种类繁多,篇幅有限,书中只介绍3种具有代表性的字体--哥特体(black letter)+手写体(script)+装饰体(display)
分类:
1)、哥特体(black letter):这是运用笔尖扁平的笔书写,前端强有力而垂直的线条装饰使其衬线保持着锐角的一种字体。用于想传达出庄严感,或是想给人一种令人敬重的高贵感的情况。(图1)
2)、手写体(script):充满手写效果的字体。
有各种类型:
钢笔写出优美线条的传统字体,传统感手写体用在贺卡或商品包装的名称上能产生优雅的感觉,但都是大写,难阅读。
签字笔书写的现代感字体,现代手写体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仿佛本人亲笔写下。
当然也有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字体。(图2)
3)、装饰体(display):是19世纪以后用做广告牌及海报的标题,或是使用磅指大的字体来显示短篇文章而创作出来的字体。不适用于长篇文章或是磅指小的字体。
这种字体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流行趋势,所以其特点不管何时看,能明显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格。(图3)

东方语系文字(图1三种类别的字体-宋体、楷体、其它字体-楷体)
1、宋体:
特点:横细竖粗、笔画末尾有一个类似三角形、名为“鳞”的装饰。
1)、发展:近代印刷术出现后就开始使用宋体,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字体。这里书的作者是日本人,所以大概描述的是日本的宋体使用情况。
而中国的宋体是从南宋时期开始发展,参照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体而形成。后刻工为方便和增加速度,逐渐写成横细竖粗、转折处带有棱角的宋体字。但成熟于明代中叶,也在这时传入日本,称为“明朝体”。
2)、风格特点:宋体能够传达出传统感,也衍生出许多易于阅读的字体。它不仅经常使用在正文,也经常大量使用在标题,是一种很基本的字体。
3)、分类:依据骨架或各部分构成元素的不同,可明显的区分成2类:
a、传统型宋体:用笔书写的。特点是胸线比较小,而各部分都有像是用笔书写的感觉。笔的起点与终点,由微妙的曲线构成。(图2)整体字面胸线都较小,笔画粗细差异较大。但也会给人太过强硬和古板的印象。
使用场景:传统古典,适合像小说这种文学性的内容。垂直线条则能使文字对齐而易于阅读,故竖排时使用。
b、现代型宋体:线条有如几何形效果、修饰过的。特点是胸线比较大,笔画起点与终点是如同几何形般的刚硬线条。(图3)整体字面胸线较大,笔画宽度差异明显较小。同时给人冷峻的印象。
使用场景:明快开放、易于阅读,适合杂志或名录类印刷品这种小尺寸字体的场合中。字面大尺寸平均适合横排。
c、中间型宋体:现代型宋体缺乏温暖的感觉,而传统型宋体又给人太沉重的印象,所以便有取两者所长的中间型宋体,既具有明快开放的现代感,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字体。易于阅读,没有什么缺点,是使用最普遍的字体。(有什么特征?如何分辨?胸线大,笔端圆润)
4)、选用依据与原则:文字是横排还是竖排、字体尺寸的大小、文字篇幅的长短。
根据想要传递的感觉去选,如硬朗风选带锐角的宋体,温柔风选笔画前端带圆形曲线的宋体。
且不要混排不同类型的宋体,会让原本想传达的意念变得支离破碎。(再插入一张图)

2、黑体:
特点:横竖粗细相同。
1)、发展:黑体(gothic)。“gothic”(哥特式)是建筑跟绘画的专有名词,指一种欧洲中世纪的美术风格。在西方语系字体中也有被称为“哥特体”(black letter)的字体。但是,在东方语系字体中的黑体与哥特体似乎没有关联,但为何还是会被称做“gothic”呢?据说,当时日本从美国引进了一种黑体字体:“gothic alternate”,后来直接将名称缩短,用“gothic”来称呼黑体,并沿用至今。
早期印刷时,正文通常都使用宋体,但为了强调标题部分,需要强而有力、线条粗壮并且能够使用大尺寸的字体,于是逐渐发展出黑体(所以早期是粗黑体)。
2)、风格特点:黑体几乎都给人现代感与时尚感的印象,即使是传统型黑体也呈现出略为正式的气氛。
3)、分类:依据骨架或各部分构成元素的不同,可明显的区分成2类:(同宋体分类)
a、传统型黑体:复古感。特点是字面、胸线比较小,能给人凝聚内敛的印象。其文字的线条并非单纯的直线,而是中间细两端粗的线条,笔画起始处仿佛用笔书写时加上粗略的装饰似的。(图1)
以日文中的假名比较:传统型黑体中假名比汉字的字面要小,也有如同亲笔书写般有粗有细的线条,并且呈现出自然的曲线(图3)
使用场景:传统古典,温暖的古典意味。但因其胸线较小,会给人密度很高、厚重的感觉,因此会令人产生狭窄、无法伸展的印象,如果使用小尺寸字体将会造成不易阅读。
b、现代型黑体:理性、明快且开放的现代感、冷峻感,无法表现具有情感氛围的文字内容。特点是字面、胸线比较大,能给人开放的印象。(图2)其文字的线条是单纯的直线。
此外,在现代型黑体中,文字线条的宽度(腰线)会以同样的骨架为基底,具备由细到粗各种不同的类型(图5)。
以日文中的假名比较:现代型黑体,汉字与假名的大小差距较小,这是因为水平与垂直的线条是经过几何形修饰过的结果。另外,因为胸线比较大,所以在小尺寸的字体的呈现上相当不利于阅读(图4)(这里与传统型相反,传统型因狭窄不易阅读的话,那么现代型应该是有利于阅读的,原文和插图有差距,意思相反,待验证)
使用场景:需要强调的场合,理性、明快的开放的现代感,冷峻感。特别是杂志或目录类的正文经常使用小尺寸字体的细黑体。
c、中间型黑体:汇集现代型与传统型两者的优点于一身,其特点是字面与胸线较大,又兼具手写的感觉。
4)、选用依据与原则:根据想要传递的感觉去选。如果混合使用,就会产生既复古又现代、既轻快又厚重的感觉,很容易造成读者阅读上的混乱。
总结:黑体几乎都给人现代感与时尚感的印象,即使是传统型黑体也呈现出略为正式的气氛。与宋体一样,黑体也是从传统型开始,然后衍生出现代型,接着从发展出中间型的黑体。最近,易于阅读又能够引人注目的中间型黑体已经越来越受使用者的喜欢。
3、其他字体:除宋体和黑体之外的字体。这里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字体。
1)、楷书:是指书写出来的字体,其文字结构完全没有被破坏,给人亲笔书写且正式的印象,有着礼貌守规矩、充满古典意味的效果。虽然有点太正式的感觉,但是适合使用在表现诚意与认真态度的场合,像企业的邀请函或是简介等的用途。(图1)
2)、行书:指的也是以笔书写而成的字体,但是略微将笔画简化,属于快速书写的字体(图2)。因书写方向的流畅性,比较适合使用在竖排文字上,同“草书”。
3)、草书:在行书的基础上,简化更多笔画,书写速度更快的字体。其与“楷书”相比,较不易阅读,所以不适合使用在长篇文章中。因书写方向的流畅性,比较适合使用在竖排文字上,同“行书”。
4)、勘亭流:日本相扑或歌舞伎相关场合经常出现的书写字体,能够充分表现出日本江户时代的情怀与特色。能表现出古意盎然的效果,同“古印体”。
5)、古印体:是经常被使用在印鉴上的字体。能表现出古意盎然的效果,同“勘亭流”。
6)、圆体:是将黑体笔画两端的方角改为圆形的字体,呈现出温柔可爱的感觉,经常使用在儿童读物或是儿童相关的读物中。
6)、波普(POP):则是一种经常使用在报纸内夹带的直投广告,或是用于店面特价商品宣传的字体,会为文字加上边框或是阴影等特效(图4)。
这些充满现代感的字体继承了毛笔书写的理念,同时充满了自由创作的意识。具有强烈的个性,在设计上非常具有特点,却不适合使用在长篇文章的正文中。
四、字体的变化
同一种字体设计中,有粗细或宽度不同的变化,称之为“字体家族”。
1、字体家族:
按照文字的重量(weight,腰线粗细)或角度、宽度等变化而有数种不同的字体,我们就称这些变化字体为“字体家族”。
这里有西方语系字体为范例来分析。不过,这些字体中也有家族成员数量不多的情形。
1)、腰线:是指文字的粗细程度。
一般标准粗细就称为“regular”,再粗的称为“medium”,更粗的就称为“bold”。
在衬线体中,也有不用腰线来标注,而使用“正体字(roman)”的标准。
其中也有比“regular”细或比“bold”粗的字体。(图1)。
在字体中因腰线变化的名称有很多种,像“light”就是表示较细的文字,“heavy”则表示较粗的文字。
另外,像“W6”这种标注方式,数字越大则表示腰线的差异越大。
使用场景:通常在需要强调的字体上使用粗体,粗体的腰线与其他没有强调的部分差异会很大,就会有明显的对照效果。(图2)
2)、正体字(roman)、斜体字(italic)
在西方语系文字中,分站得很直的文字,以及有点倾斜的文字两种类型。
a、正体字(roman):直立的文字。
b、斜体字(italic)或倾斜字(oblique):倾斜的文字。
斜体字通常用在正文中需要强调的部分,很少会使用于全篇的文章。
在东方语系文字中,
a、正体字:直立的文字。
b、斜体字:有点机械化变形的文字。当想要表达出有速度感的效果,或是优美的气氛时才会使用。(图3)
3)、宽型(扩张字extended)、窄型(压缩字narrow)(根据文字的宽度区分)
a、宽型文字:被称为“扩张字(extended)”或是“宽体字(wide)”。
b、窄型文字:被称为“压缩字(condensed)”或“窄体字(narrow)”。
这些文字都没有经过机械变形的效果。
所谓机械变形效果,有的是指线条粗细的比例变化,有的则是依据文字的部分破坏程度而定。
这种归为一个字体家族的文字,都是依据直线与横线的比例,或是文字之中空间的比例作最适合的安排。并且依据空间的大小或文章量的配置来使用,在标题的部分就可以作大胆的选择(图4、图5)
4)、也有根据特殊的文字字体衍生出来的字体家族。
例如,“small caps”(SC)这种“x高”比较高的大写字母,原本是在小说之类的书籍时,遇到第一个字母要省略的场合中所使用的。
“oldstyle figures”(OsF)则是指让数字低于基线以下的古典型的文字。在即使只有小写字母的文章中,数字也能清楚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图6)。
这些都是原本使用在西方语系文字的场合中,经过设计的变化后,也可以应用在各种其他场合中。
东方语系字体的字体家族也有以相同腰线为基准,但斜体与宽度有差异的字体。也有为了横向与纵向阅读而设计的字体,在日本字体中,甚至还有假名专用的字体(图7)。
五、西方语系文字的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