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往来千载间·重庆——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世界

Recommanded by editor
长沙/平面设计师/4年前/4301浏览
原创|往来千载间·重庆——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世界 Recommanded by editor

此展览为巡展,此次落地于徐悲鸿美术馆·重庆,讲述三位大师之间的友谊长青。

徐悲鸿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开拓者,对后世影响深远;张大千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是20世纪中国画坛极具传奇色彩的画家;而齐白石为中国传统书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现代性。三位大师从结识到去世,友谊始终长青。遗憾的是,志同道合的三人生前仅在1947年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过一次三人联展,相关资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可寻觅。

作为三位大师自1947年之后的首次联展,在接到项目的第一时间,我们先去思考了这次展览的方向,我们展览的目的是什么?重点在哪里?该怎么在为空间带来新颖性的同时提高作品在空间中的存在感?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结合甲方的需求去进行思索,最终决定化繁为简,在突出作品的前提下,用简单的色彩为衬托,以形式来突出作品。在色彩上,我们挑选了灰色和鹅黄作为主基调,弱化色彩对于画面的影响;形式上,以地台来代替一米线,建造具有进深感的中墙,从整体提升空间的庄重感。与上一次相比(原创 | 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鸿与民族美育的时代理想),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去尝试了新的展陈方式,使立轴跳脱出画框的限制,在展览视觉上更具变化。

强力板材料从运输上来说更适合在重庆这种多山地区操作,在展厅层高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长幅画作来说更加保险,但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反光问题,但整体上并不影响观看效果。一楼展厅由展览入口和自然之声版块两个部分组成。一楼平面图

中国传统画中常画山水,而重庆又正巧被称为“山城”,因此在入口处将山的意向造型化,结合灯光构筑出一面造型墙;而巴蜀文化中对竹多情有独钟,中国传统文人画中也常画竹,山与竹的结合,一方面融合巴蜀文化,一方面增强文人氛围。从大门到圆形门洞再到主题墙,层层递进,让观者慢慢沉浸到空间中来。

穿过入口,进入的是自然之声的序厅,该序厅由原来的通透廊道封闭而成,徐悲鸿与张大千以及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合照被放在通道两侧展示,分别作为序厅和引入和内厅的引入,将三人友谊娓娓道来。


一楼的内厅是三位大师的独立展区,徐悲鸿展区利用了原本的斜墙进行凹槽改造,为展陈形式带来视觉变化的同时,该位置作为观者视域中的第一幅作品,也增加了庄重感和磅礴气势。

徐悲鸿展区

齐白石展区

张大千展区

二楼展厅分为知己有恩、艺道双楫、荷合与共、春华秋实、妙造千奇和生生不息六个版块。

二楼平面图

知己有恩将三位大师的往来文献与互赠的作品交错展出,从平面到立面带来多维观看体验

动态投影区

在整个大空间的中段,也是艺道双楫的引入区,通过现代的投影、灯光去模拟大师们进行绘画合作的场景,帷幔帐里,音乐声下,笔笔生花。左侧利用空间优势,将郎静山为徐、齐、张三人拍摄的照片放大在6m墙面上,从地面向高空望去,磅礴气势油然而生,营造空间氛围感。

沉浸式放映厅

荷合与共集合了三位大师的荷花作品,在正式进入画作区之前,我们选择将荷花跳脱出画纸,还原荷塘景色,让观者从嗅觉、听觉、视觉多感官沉浸到空间中来,一方是真实荷景,一方是荷花画作,景画交融。在灯光衬托下,荷影簌簌,颇有一种荷塘月色的朦胧之感。

春华秋实

妙造千奇

生生不息

十二生肖作为大众最为熟悉的题材之一,十分容易使观者产生一种亲和感。对于十二生肖的展陈采用了平铺式,没有过繁的形式,缩短观者与画作的距离感,使得画作更能与观者产生共鸣。“艺术虽是小技,但可以现至美,造大奇,为人类申诉。 ——徐悲鸿 ”在展览的结尾增设了留言区,希望观者在最后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展览海报


59
Report
|
16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
作品收藏夹
新中式展厅
新中式展厅
新中式展厅
新中式展厅
作品收藏夹
展陈设计
展陈设计
展陈设计
展陈设计
作品收藏夹
传统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
作品收藏夹
文化展厅
文化展厅
文化展厅
文化展厅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