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G产品驱动增长,SaaS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产品驱动增长Product-Led-Growth,SaaS公司的一种产品理念和增长策略,代表了SaaS的未来趋势。
年初公司战略规划,BOSS总提出营销线3个重点:
1. 家居行业的营销工具竞品分析,核心优势。
2. plg模式,线下通过ka打造标杆案例,线上裂变增长。
3. 数据:用户数据、门店数据、小程序数据、楼盘数、行业大数据。
【这三者为递进关系】。断断续续2周,查看资料-整理大纲-准备内容-制作ppt-准备演讲支撑,在此与大家分享PLG产品驱动增长的相关知识。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讲述:
什么是PLG增长;为什么要做产品驱动增长;如何能持续保持增长。
什么是PLG增长?
这概念最早是风投公司OpenView2016年提出的,定义:聚焦终端用户的增长模型,依赖于产品自身作为获取、转化、扩展客户的核心动力,驱动用户量及销售额增长。
由于历史原因,ToB市场的通病,目标客户是企业用户,需求复杂,客单价高,且服务周期长,产品落地是一项自上而下进行的大工程。
所以我们熟悉的上一代大ToB软件公司Oracle、IBM都是以销售和市场营销驱动增长。
那什么情况下使用PLG增长?
PLG不适合所有的SaaS产品。增长驱动力有很多,大致是6种,每一种都可作为驱动力,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可能是某一项,也可能有多项。
我们常说的,腾讯的产品、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指的就是产品的主要驱动力。好比机车引擎,有各种缸驱动。
不过在国内ToB领域,销售驱动增长型算是主流,而产品驱动是新潮,2020年以后才逐步开始,被大众熟知。
产品项目3个最主要驱动模式:
产品驱动对产品要求高,通过产品吸引用户,偏向于把用户“拉”过来。要求产品具备一些2C的属性,对用户友好,易于传播。
销售驱动把产品“推”向客户,考验销售能力。销售驱动受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包括:销售团队规模、产品单价、成单率、人效比,是否能区域扩张,是否能领域扩张。
技术驱动增长,让用户留下来,靠核心优势和技术壁垒,让客户更换产品的成本代价极高,例如:整个产业上下游进来或管理体系引入等。
实际上,这三种驱动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前面提过,一般采取销售和产品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销售做收入,产品做用户量。
传统卖软件靠的是销售和渠道,而PLG模式下销售的权重就低了,因为产品好,客户通过内容找到产品、注册试用、学习使用并且能自助付费。所以在PLG模式下,可更低成本获客、增长速度也更快(后面会讲)。
为什么做产品驱动增长?
2010年之后,Zoom、Figma等国际市场涌现一大批公司,走一条之前没有企业走过的产品驱动增长路线——以产品为核心的增长模型。
利用自身的产品特征,前期通过免费方式让用户发现和使用它,之后将用户和用户所在企业转化为付费客户。
这取决于用户是否发自内心喜欢这个产品,并愿意使用和推荐。
这方法在C端市场非常多,苹果、小米是典型靠产品收获大量果粉、米粉,最终取得巨大成功被大众熟知的公司。SaaS产品强调PLG,其实是向ToC产品学习,实现“增维”的有效手段。
创新是“增维”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业务革新与技术创新是“降维打击”的主要力量源泉,每一种被成功实施的“降维打击”,打击者必然会创造出新的技术或业务思维。
PLG产品驱动增长的3个特点:
产品简单,有能够自助使用产品的用户群:程序员、设计师、运营与市场人员,他们有研究和使用意愿,愿意提高协作和产出效率。
通过免费版,用户快速上手用,体会到产品价值,通过病毒传播推动用户群采用。传播可以个体为单位,如稿定;也可以团队为单位,如蓝湖。通过免费版,把产品用户转化为收入。策略包括自助式升级(时间限制如听歌只能听前奏、人数限制、容量限制或跨设备同步)和企业销售介入(企业/管理员功能,如团队管理、数据安全等)。
增长快,更大的数据规模和密度更高的反馈回路,更快的增长。会有更主动定价权、A/B测试、功能标记等,能将用户的体验引入进来,对用户体验要求很高。
海外市场,通过PLG模式成长的企业在协同办公领域中扎堆,IPO占比数量最多的是开发人员和产品工具,占上市公司的40%。
在美国toB市场,PLG成为一种主流成长模式,指数级增长,这类公司在2020年的总市值已经接近6000亿美元。
在上市后,PLG公司的表现更好,增长强劲。蓝湖以设计师使用切入,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市场渗透率超过98%,得到10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现在云软件领域的独角兽。
中国市场未来更有可能出现世界级的云软件企业,意味着,对于中国云软件赛道而言,千亿美金企业的诞生或许已经不远。
PLG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销售驱动成本较高(需要大量销售员),技术驱动要技术壁垒(核心优势技术难掌握)。产品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点,做好产品,用户认可,通过口碑传播获取大量用户的方法成本最低。SaaS产品,开发后,边际成本为零,多卖一个,不会有太多额外成本。
传统产品一般是领导决定购买,是否好用,员工虽然是使用者,但没有实际发言权。如今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开放的网络,产品之间竞争放大,导致用户选择范围广,真正终端使用者的消息面也很广,不再孤陋寡闻,可以对企业领导有很大决策影响。
被互联网教育,用户已习惯先体验再付费的模式,直接被忽悠就买买买,一锤子买卖很少了。这对企业来说,相当于销售线索有了质与量的双重上升。
典型的例子飞书,稿定,石墨文档等代表。
PLG增长的3个优势:
PLG增长获客成本更低了:花钱少就能够获得用户的时候,更多的钱放到研发上,进一步投入到产品,正向循环。
绘本时间缩短:回本时间,指花100去获客,多长时间,从客户这赚回100。传统SaaS公司要两年,PLG-SaaS公司8个月可回本,明显缩短了回本周期。
不管是花钱雇销售团队、还是花钱打广告获客,如果很快就能把这个钱再拿回来,有钱就可做更多的获客,也可用做研发,运营效率得到提升:更快的增长、更低的获客成本、更短的销售周期。
产品有知名度和最终用户的认同感,交叉销售会更容易,客户忠诚度会更高,再通过数据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期望值,像ToC产品快速积累数据,产生网络效应,形成品牌优势。
PLG适合哪些产品?
编辑成本低:成本很高的话,每个免费用户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去服务,光财务上就算不过来账。
用户本身可以做购买决定:终端用户能自己购买,或者反推安利给领导,推动完成购买。
产品上手简单:很快用起来,用户本身有能力完成必要设置,像针对程序员的产品,并没有那么简单,但他们非常喜欢读文档,不喜欢跟销售打交道,愿意自己研究怎么用起来,如针对设计师的稿定。
四类常见PLG-SaaS产品:办公协作(飞书)、针对程序员的运维开发(蓝湖)、服务中小企业(慧眼营销)、专业/行业细分(设计软件三维家、数据分析的、客服的等)
如何能持续增长?
SaaS的产品增长也有留存,不仅仅需要留存(终极要客户用起来、客户成功),还希望能增购或者拓展,买了产品,最好能升级,从基础版变成高级版,而且明年还续约。例如买了100个账号,过了2个月再加50个,或是买其他消费型功能包,如装修模版、渲染券、vip高级功能等,所以拓展销售是一个很重要的杠杆。
SaaS产品的定价本身就是个学问,合理版本定价是能转化留存拓展的前提,有时候也会拓展出增值服务。
在定价中要能够覆盖各类需求的用户,个人版-小微企版-大企业版,每种用户群又可细分出:裸奔版、入门版、常规版、高级版、豪华版等等。
现在商家已经可以包装出层出不不穷的产品版本,去史密斯售后发现:电热水器有上千种,燃气热水器600种左右,净水器4~5百种。
【前4个做好了才能有拓展,定价这一项延展都可以出专题,拓展和定价这两项不展开」接下来主要是讲获客-激活-转化-留存这几个方面。
获客:基于产品的营销策略
TOC的获客漏斗比较短,TOB的获客漏斗长很多。PLG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产品合格线索PQL,PQL是根据产品的使用行为,把用户确定为一个潜在的销售线索这时,转化一个付费客户,相对而言会更容易。
ToC大家看到APP广告被吸引,便去应用商店下载 ,【听歌为例】,想听的歌却只能听前奏,会买几首歌曲,发现又太花钱,只好升级会员,app几分钟就能收到钱。
ToB产品漏斗长,从获客渠道形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知道了产品(广告、口碑、群、社交媒体、直播等等)。
与ToC增长对比,对于SaaS产品来说,「推荐」形式是不太一样。不是说企业购买了,你给他100块,他就推荐另一个企业也来买,这种好事很少发生。但基于口碑或产品裂变传播是有可能的,协同属性的,邀请其他人一起用,才能完成协同工作流,但不是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企业会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采购,这也是双11、大促等活动,对saas产品不起作用的原因,另一个方面企业决策链路长、时间长,层层审批,不是一天半天能达成。
激活:快速体验产品的价值
产品激活的步骤非常关键,让新用户能用、会用,并感受到有用,尽早体验到核心价值 。激活做好了,能提升用户的留存率,可直接提升后续的收入,提升用户的付费意愿。因为用户看到了价值,才更愿意付费。
最容易导致用户流失的情况:没能成功地帮助新顾客上手使用,最开始产品根本就没用起来,过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流失。
能用:不需要跟销售见面或电话沟通就能自己在线注册体验产品,先通过人工的不属于自助能用。(以往软件更多依赖于培训实施,但用户量大后成本就高了)。
会用:强调产品简单易用,较复杂的产品通过合适的引导快速上手,而不是必须上门培训。
有用:能感受到产品的核心价值,有惊喜的感觉。
使用过程有兴奋时刻:个人注册(发现有用)—邀请团队成员加入(提高效率)—购买决策者(付费功能更高效)—付费客户(感觉值,有价值)。
产品经理需思考不同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达到兴奋时刻,在产品中帮助用户去达到。
第一,帮助最多最广泛人开始使用,基做大基数用户;
第二,用户关键动作没完成的时候,有渠道去触达,拉他们回来;
第三,激励刺激用户有动力继续使用(物质激励:积分等级,勋章身份等。精神激励:各种排行榜,产品功能会员等级。);
第四,对于大客,有专门的客户成功团队,帮助使用。
转化:便捷完善的商业转化链路
PLG产品,免费版和免费试用是最常见的两个用户介入形式。各有一些优劣:免费版的付费转化率相对会低一点,免费试用的付费转化比会略高。免费版可打开获客漏斗,长期看,可能带来更多的用户。绝大多数产品免费试用会更合适,使用率/激活率/付费转化率会更好,短期营收更见效,维护成本也会稍低。
免费试用给时间限制,创造紧迫感,一般30天或60天免费用,过了时间,就不再免费提供。如果产品像稿定、飞书,有强的传播特征,或网络效应协作工具,要邀请团队一起使用,适合做免费版。
转化路径:提供自助购买,有购买通道,可自主选择某个版本就能购买,不需要通过销售团队;然后产品有付费转化点,在用的过程发现付费功能,想要使用的完成升级。
例如:7天试用+7天,逼单转化,VIP功能模块(客户数、业主轨迹数、内容不能转发获客、营销工具不可用、小程序只能用基础版等)。
产品合格线索的付费转化率是一般是市场合格线索的五到六倍以上
留存:是产品的根基所在
持续不断为客户提供价值:增加使用场景,开发新的产品功能,增加用户使用触点等,与产品互动越深,粘性越高,留存越高。客户成功团队很关键,通过数据监测,找到及时干预的机会,持续不断关注使用周期,增长团队关注产品驱动增长的漏斗,关注转化产品合格线索 ;客户成功团队进行续约、增购、维护付费客户;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大量分析提供洞察,支持团队完成相应动作。
根据从用户投产比选择干预方式,提升留存,带来增购和拓展。可针对客单价高、高价值,或潜在回报大的客户干预;中小客户,通过自动化营销触达来提醒。产品最早期,打磨传播机制,个人怎么能快速邀请团队。
这里讲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对应特点:
初创进入期:新进入入场,接纳度不高,小批量被接受,这时候需要融资研发,可快速开发出大众化价格被接受的产品,打磨产品、用户满意nps度高,走上plg产品增长路线;
成长期:大家已经对产品熟悉,市场已经扩大,生产边际成本降低,销售额大增,利润同步增长,做大用户体量和收入;
成熟期:市场趋于饱和,品牌被广泛认知,潜在顾客减少,销售额增加缓慢,竞争加剧,营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留存下来高客单用户;
衰退期:各种产品出现,用户消费习惯也已经转变,选择范围增加,需要新产品/新替代品,销售额和利润快速下降,这时企业需要新的产品增长线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