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侘寂之美?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日本能够流露出很自然的美学气息,那么你应该了解下侘寂之美,这本书会帮助你深入了解日式生活美学
声明:如需转载,请申请本人授权,严禁私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活成让人羡慕的样子》,但整本书看完,还是它原有的名字比较贴切《Wabi Sabi》,这本书对侘寂之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说。
“侘寂”最初是两个独立的词语,“侘”是“柔和的味道”,作为一个美学术语,“侘”的美在于它所隐含的阴暗意味,它是存在于严酷现实中令人崇敬的美,所表达的是在简单中寻找美,一种灵魂的富有和远离物质世界的宁静。比如欣赏花开花落的稍纵即逝的自然美、关注喝茶每个步骤的美,在一吸一呼,一蹦一跳中的美。
“侘”崇尚谦卑、简素、节俭,是承认我们真正的需求都很简单,让我们谦卑而充满感激地面对已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美。
“寂”是“铜锈、古老的样子;优雅,衰老的迹象”,它代表着一种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深层次、平静的美,是岁月的痕迹。“寂”更关注时间的流逝,关注事物是如何生长和衰老,以及衰老是如何改变这些事物的视觉面貌。
“寂”的深意在于那些隐藏在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实体表面下的东西,让我们看到自己与过往的联系,看到生命的自然周期,看到生命的短暂。
侘寂是一种感觉,不同人感受到的侘寂也是不同的,当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朴素的、未经修饰的、不完美的美时,我们就会感受到侘寂。侘寂提醒我们,万事万物包括生命本身是不完美的,在简素中,我们能找到极其美好、珍贵的东西,而宁静、简素和美可以帮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当下。
当代社会,我们从睁开眼就在给自己加各种信息,应该要怎样怎样,社交媒体让我们对“比较”和“关注”着魔,社会传达出的幸福标准是在于物质、金钱、权力和地位的积累,同时要看起来年轻、漂亮、帅气等,当我们把自己套上“应该如何”的枷锁时,我们同时给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不断外求,却忙得没有时间问问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这本书恰恰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允许自己不那么执着于对完美的追求,去感觉那些简朴的美,但并不是让你不努力或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让你不要妄自菲薄,让你做自己。
它温柔地请你放松一下,放慢脚步,感受生活,让你看到,美常常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让你的每一天都能变成一扇通向愉悦的大门,不再因为已失去而抑郁,不再因为害怕得不到而焦虑。
简化和美化
书中说到的简化,并不是让你极简得没有烟火气,而是带着爱美化你所在的空间,让它整洁、有人气、有爱、始终未完工。
我觉得始终未完工这个给我了启发,我之前看过很多家居设计的照片,总想把家弄得像那些照片那样,但你的家有你家独特的模样,不需要一下子就全部完成,弄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因为你总能找到新的可能性,不需要等到一个完美的点。
要做的是确定保留哪些物品、丢掉哪些、展示哪些、存放哪些、珍视哪些,在我们整理掉一些长久不用有执念的物品时,你也许会发现那些消极思维离你远去了,能从那些不满足、看不到头的忙碌中脱离出来。
在美化之前,首先要简化,并且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空间。其实这个简化的过程,它会让我们看到自身对完美的执念,希望通过物品来打造某种身份和增强自身价值,结果家里堆满了冲动消费买来的各种闲置物品。但当你看清:你就是你,注定不完美,你就不需要那么多物质来提升自身形象了。
这几年我也是慢慢精简了物品,尤其减少对衣服、包包、鞋子、生活物品的购买,果断割舍了一些长久不用的,在有各种购物欲忍不住想冲动消费时,会给自己几秒,问问自己目前有没有替代品?为了使用这个物品需不需要再购买其他物品搭配?这个物品的使用频次怎样?不买这个物品会不会影响生活?要不要过几天再买?这个物品是不是真的让我欢喜还是只有得到那刻的快乐?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可有可无的消费,不买根本对生活没影响。
通过不定期整理下来,总是可以找出一些好久不用的、舍不得丢的,这个整理的过程也是和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关乎你想要为自己创造的体验,关乎你把自己变得自己喜欢的样子,关乎你把所有评判放在一边,专注于思考自己可以利用已有的来做些什么。
有些物品丢掉会觉得可惜的,就可以通过送人、放在二手市场、或者丢掉时清洗干净写个小纸条期待它有个更好的归宿。
物品清理割舍几次后,慢慢家里也变空旷了,在这样的空间里,你能从众多物品中抽身出来,去放慢角度,去看看围绕在你身边的人和事物,去思考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去打开心扉接受各种可能性。
你可以从此时此刻所在的地方开始行动:从你的手提包开始,从你房间的某个角落开始。这里分享下书中受侘寂启发去整理家的10条原则:
1、尽可能利用入门空间;
2、整理、腾出空间欣赏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3、在家尝试使用天然材料制作的物品;
4、思考一下用什么自然材料做手工设计,把自然引入自己的空间;
5、留意一天中光影变化下你的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调用5感器官,比如打开窗户让风吹过;
7、把你钟爱的物品找出来装饰你的空间;
8、思考下物品之间的关系、视觉上的和谐;
9、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美的角落,比如在窗台摆盆小花;
10、留一下,不同季节你对空间使用会有何不同。
刚买来还是花骨朵,慢慢绽放出最灿烂的一面,又慢慢枯萎,不同生命状态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美
侘寂之美对工作的启发
侘寂所倡导的核心是一切都是短暂的、不完美的、不完整的。
你是否对工作也有着完美的追求?你是否也有被工作困住的感觉?你是否觉得钱和时间是自己面临的主要挑战?其实也有不少灵活的工作形式。
力求工作完美所散发的诱惑也会产生很强大的负面影响力,它会悄无声息地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会摧毁人们的信心和自尊,会提高焦虑和压力水平;还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如何分配时间和金钱,这些我也是在工作中有切实的感受。
虽然从表面看来这是抗拒改变和有“被困住了”的感觉,但深究其隐藏在背后原因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知道的不够多;害怕失败;害怕迈出脚步后无法预测是否可以成功;害怕失去控制;害怕自己不完美,进入一个“为追求完美而失败”的恶性循环:
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了工作,你在自己身上还能找到什么?”
我曾经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肯定自己工作之外的自我价值,当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尝试去梳理了,发现了自己工作以外的其他价值,有很多项,远比自己想的多,而且这个价值不会因为他人不认同就不存在。
我们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会发现它不仅曲折,还会有倒退的迹象,我们可能以为自己要走的路会很完美,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和努力达到某个位置,我们还要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其实这些结果本身不那么重要,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才重要。
此外,别人的成功并不会妨碍你获得自己想要的,他们走他们的路,而你则应该走你自己的路。不管你想去哪里,设定属于你自己的步调就好,不用管别人走到哪了,你是否落后了,别人的那条路也并不完美。
下班路上看到的花,在风中摇曳的样子真美啊
放下一些执念,比如认为在出发前就需要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或者先有一个关于未来的完美图景,用自律、勤奋和执着,用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用热情和愉悦的心情来处理自己面对的一切。
放慢脚步,抛开成就、褒扬、晋升、薪水、地位等表面的东西,去真正打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心。
顺应职业发展节奏,去建立一种职业哲学,而不是单纯地定下一个职业目标,进而找到一种温和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学会接纳和放松,学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找到安定知足的内心,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简素之美,看到不完美里的美。
这样做后,你不会再对外求抱有过度的执念,不再以外人外物去作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能试着从外求去转化为内求,你会更加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活出你生命的独特张力,你不会再那么痴迷表面的美、完美的美。
最后分享《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很多东西用眼睛是看不清的,要用心看。
声明:如需转载,请申请本人授权,严禁私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欢迎分享你读过的设计及美学书籍,我们一起交流,也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爱设计的狐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