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波兰海报风格-平面设计史41回 | 设计史太浓

Recommanded by editor
深圳/艺术工作者/3年前/2090浏览
诡异的波兰海报风格-平面设计史41回 | 设计史太浓Recommanded by editor

完整图文版本请到主页扫码加入知识星球:设计史太浓

上期回顾:经典的奥运视觉设计

上一回我们讲述了奥运会相关经典的设计,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设计系统的重要性及相关构成。

平面设计的故事讲到这里已经是个分水岭,我们即将进入“后现代”时期,在英文中“后现代”(Post-moderm)与“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的含义内容并不相同。

两个名词经常会被混淆,误说,误用,我们后面会进行区别说明。

在此之前,先跟大家先温故知新,史太浓就过去近200年的现代设计发展划分出几个阶段,让大家不会迷惑,以后侃大山能技高一筹。


"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 "


在1851年英国水晶宫(Crystal Palace)诞生之前,设计(其实当时没有“设计”这个概念,只为方便叙述)还属于古典时期,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设计改革蠢蠢欲动,那时候主流风格以“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及“维多利亚”(Victorian style)为主。

1851年到1919年期间,欧洲各国分别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的历史定义在1925年,其实早就诞生,详见【世界现代设计史】)。

这个阶段属于现代设计萌芽阶段,是过渡性时期,这些运动都展现出现代设计混合古典动机的形式。

1919年到二战之前,属于现代主义时期,以德国包豪斯、荷兰风格派、苏联构成主义为代表,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比对一下作品就清楚。

二战之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属于国际主义时期,以“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及“瑞士平面设计风格”为代表。

随后就是“后现代”时期至今,大家注意这种划分是粗线条的,因为我在【世界现代设计史】系列中详细论述过设计发展是“共时性”的,不是“历时性”的。

共时性的意思是两个主体(或两个以上主体)会彼此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交叉,比如装饰艺术运动跟包豪斯几乎同期发展,而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也是并存很长的时间。

历时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政权交叠,一般而言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都有明确时间。(特例不谈),而这种情况在文化发展领域中几乎不可能。

因此这些时间点取自比较典型的事件,方便大家梳理,比如1919年其实是包豪斯诞生元年,我们就粗暴的将其划分为现代主义诞生。

那么话题回到“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上,“后现代主义”在学术界其实特指国际主义风格之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建筑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明确的设计运动。

以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等人为代表,针对国际主义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而提出“少即是烦”(less is a bore)概念,无论设计形式或者思想观念都非常清晰。

“后现代”则主要指“现代主义”风格之后的多种风格,而在这个语境中,其实“现代主义”是将国际主义也包含进去的,因为国际主义在形式上基本是现代主义的复刻。

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后来学术界想到另一个说法来取代“后现代”,就是“现代主义以后”(After modernism)。

但其实有些概念以讹传讹久了就变成约定俗成,所以有时候为了避免再三解释,史太浓在某些文章中,也直接将“后现代主义“等同”后现代“去表达,这次是借此机会补充说明,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我们接下来讲述的故事是平面设计的“现代主义以后”的部分,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风格大爆发”。

能盘点出名字的风格就有“复古”、“波兰海报”、“折衷”、“迷幻”、“新浪潮”、“观念“、“解构主义“、”孟菲斯“、”新简约主义“、”新现代主义“等等。

这个部分跟之前任何一个设计发展阶段相同,风格之间的发展都是“共时性”,所以史太浓的讲述也没有严格时间标准,而是穿插进行,并非全部都讲,而是挑选有代表性的或者将几种类似风格合并一起讲述。

首先登场的是“波兰海报风格”。


诡异的风格


波兰海报风格(Polish poster Style)的黄金时期是1950年-1980年,最大风格特点是诡异,其次是象征、隐喻与阴暗。

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喜欢融合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艺术流派。

比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及野兽派(以上风格详见【风格列传】)等,设计的艺术水平都非常高,属于“现代主义设计”与“现代主义艺术”大融合的典范。

这种风格的形成要从二战爆发说起,话说波兰是二战中最早的受害国,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以“闪电战“方式突击入侵波兰,17天后苏联军队也从东边夹击,波兰很快丧失独立主权,国家开始长达6年的苦难。

二战结束后,波兰国土满目苍夷,经济崩溃,工农业水平降到历史最低点,而且人口死亡极为严重,惨不忍睹,此后波兰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异常艰难的国家重建。

波兰战后的平面设计应用主要是为政府部门创作宣传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海报“。

当时波兰政府为了培养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在两大历史悠久的波兰学院中建立新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分别是“华沙艺术学院“(The Warsaw Academies of Art)与”克拉科夫艺术学院“(TheKrakow Academies of Art)。

这两所学院入学要求都非常严格,毕业也相当不容易,教育体系很完整,综合以上因素可以说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已经是国家一线水平的设计师。

他们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参与国家指定的设计项目,其中表现优秀者还会被招纳到政府组织的“波兰艺术家协会”(The Polish Union of Artists),波兰海报风格曾出现过的大师基本都是此协会成员。

在二战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它地区中的发展中国家)中,政治宣传画是政府与人民及国际社会重要的沟通工具,所以海报设计在这些国家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这也是形成波兰海报风格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风格的诞生都有核心人物,所谓的开路者,他能凭借自己的探索形成一种生猛的风格,慢慢会有人不断跟随,将风格持续发展升级,比如工艺美术运动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装饰艺术运动的卡桑德拉(A.M.Cassandre)等。


而波兰海报风格的形成跟其国家承受过的苦难密切相关,所谓:艺术源自生活。

其中最主要的先驱人物名为特列波夫斯基(Tadeusz Trepkowski)。


关键人物


1914年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的特列波夫斯基一生只活了40岁。

他属于一名自学成才的设计师,没入读过我们前面谈及的学院,据说曾经在市立的装饰艺术学校学习过几个月的课程,后来因为家境贫困而终止。

在他16岁那年,也就是1933年参加波兰一个海报设计比赛获奖,随后进入设计行业,为一些工厂设计制作海报,在1937年再次获得巴黎国际展览会的海报大奖,某程度印证了“天才都不是教育出来的”这句话。

他的设计风格都喜欢强调视觉形象的简单性,他认为简单是一种力量,他在1953年设计出著名的反战海报,名为《不》,名字也那么的简单。

海报中是一个被摧毁的城市轮廓,然后有一个正在投下的炸弹轮廓叠压在上面,整个海报只有一句标语放置于右下角,就是“不“(NIE),一目了然,被视为当时世界上杰出的反战海报。

后来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应政府需求而设计,几乎都表现出一种自己感受战争伤痕的压抑感,这种风格让波兰大部分设计师及观看者产生共鸣,由此成为波兰海报风格的发展基调。

1956年“匈牙利十月武装暴动事件”爆发,此事与波兰密切相关,而且匈牙利与波兰两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哥俩好”,有非一般友谊。

当时波兰政治气氛也因此非常微妙,比如对当时的苏联驻军产生强烈不满及不安。

这种不满与不安也折射到海报设计中,一位名为佛兰西斯克(Franciszek starowiejski)的设计师基于特列波夫斯基的风格再发展出一种更加沉重、阴暗,带有隐喻的海报设计形式,作品看上去甚至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佛兰西斯克经常喜欢采用一种超现实主义手法绘制超自然写实的主体图像,比如人体器官、骷髅头、变异肢体等元素,有些看上去还会让人产生厌恶、恐惧、恶心等不安情绪。

为免让大家产生这样的感受,史太浓只展示他一些相对温和的作品,希望挑战感官刺激的朋友可以自行通过其英文名移步在谷歌检索。

这里介绍的是佛兰西斯克在1962年为波兰华沙剧院设计的海报,海报主体是一条蛇在两个圆环之间缠绕而上。

除了代表剧院的戏剧化形式,后世认为可以解读出一种对波兰民族经常被剥夺自治权的绝望,这些非作者自述的概念我们参考一下就好。

由于佛兰西斯克这种极端表现的海报设计形式引发广泛讨论,所以大家一直误以为波兰海报都是如此,其实不尽然,也存在一些设计让人看起来积极并且充满希望。

比如一位名为亨利克(Henryk tomaszewski)的设计师就发展出另一种灿烂、生动,充满朝气的海报设计形式。

亨利克跟特列波夫斯基同岁,但活得特别久,活到2005年91岁才因为疾病去世。

他曾经是“华沙美术学院”的教授,所以也是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不少波兰平面设计师,对波兰海报设计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波兰海报风格主要从政治宣传画中发展,但还有大量海报是关于舞台剧、马戏团表演、电影与音乐会的,亨利克的海报创作大部分是这些类型。

波兰在二战之后文化生活比较沉闷,无线电广播节目也很单调,所以在1962年开始,政府提倡马戏,因为这种表演形式轻松,可以为大家带来欢乐,相关海报设计的需求因此大增。

亨利克在设计这一类文化海报时候喜欢采用明快的色彩计划,活泼生动的手绘形象,而且善于使用达达主义那种拼贴手法(collage)创作。

其中还有一个绝活就是通过手撕纸张创作主体图像,蛮有保罗·兰德(Paul Rand)那种轻快感,也有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那种童趣,看上去很舒服。


结案陈词


因为应用广泛,作品优秀,海报设计成为波兰人民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重视海报设计水平。

所以在1964年时候,波兰举办了第一届“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The Warsaw InternationalPoster Biennial),发展到如今这个展览的奖项就等同“海报设计界的奥斯卡”。

而且波兰还有不少海报博物馆,保存了大量波兰海报设计师的经典作品。

据说波兰的平面设计具有比其它国家更高的专业地位,平面设计师如同律师,医生一样,享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感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完整图文版本请到主页扫码加入知识星球:设计史太浓

26
阅读原文
|
Report
|
3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喵果铺子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设计理论知识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