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这种美在产品设计中的一二三
咳咳,标题第一个字念“cha(四声)”哈

年前立了个flag,过年这几天一定要好好思考下接下来这一年的方向/目标,然后产出几篇高质量的文章…事与愿违,这几天我是除了吃就是睡,一点人事没干(悔tm死我了)。怀着沉重的心情,就在昨天假期的最后一天,寻思着干干人事打扫打扫卫生,偶然间发现了一本3年前买入的书《侘(cha)寂》,心里打着哪怕是看上10分钟至少也是没荒废这个假期的念头,读了起来;
那么关于“侘寂”,虽然认识不深,但又有一些个小想法,借着假期的余温跟大家唠上一唠:
NO.1

我觉得吧,说的太深了不好理解,甚至有点啰嗦了,我尝试着概括了一下,基于在下有限的语言能力大概是这个样子:


NO.2
侘寂是 无印良品 / 宜家家居 等产品设计哲学的灵感之源,也是侘寂理念的追随者。但最大牌的死忠粉就不得不提乔布斯和他的苹果了,老乔本人对日本美学的热爱超越任何人,深受日本侘寂美学影响,也因此成就了苹果手机极简风格的设计(说个后话,这种简约是建立在内在高品质和对细节追求的基础之上的,一定程度上对侘寂轻度的人为干预)。
插个题外话,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20世纪中后期,从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到博朗的迪特·拉姆斯和苹果的设计不约而同的在表达类似“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这种大一统的现象很奇妙,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对设计界的统治,这既是开始,也为设计风格的轮回做着准备。

回归下主题,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风格被分析的透透的了,我也不住赘述了,主要说国内的深受影响的产品。在我的印象里,oppo的color OS算是其一,特别是当年color OS 6“无边有界”的概念让人着实兴奋一把:

NO.3
坦诚的讲,以侘寂为核心出发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以突出内容为主,没有其他什么过度的装饰;前有Instagram,Evernote,也有最近大火的clubhouse;
从产品理念上讲他们注重对主线功能的强调,对诱导性功能不太在乎;再聚焦到用户界面上来讲,他们认为保持最舒适的屏效要比塞满每一个像素更重要;哈,那么问题来了,国内的产品(特别是巨型体量的产品)都不约而同的对屏效有着深深的执念,导致他们看起来难受的一比。这次我们先聊聊屏效:
屏效的取舍 📱
屏效这个词是“坪效”的演变,后者可以理解成实体店铺每平米的营业额,是一个经营效益的指标。所以类比下来,手机屏幕也可以这样计算,就简单理解成 “每一像素可以带来多少商业效益” 就行了。
理论上来讲,一般用户最有用的浏览区域为手机前3屏,如果更严格点来说是前2屏,按这个思路的话,咱大概就能得这么个结论:每一屏里给用看看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收益(浏览量/点击率什么的)也会成正比,所以这个结论就一直被传承下去了。但...如果不是抖音的出现,那么怕是我现在还对以上结论深信不疑:
先看以前,从互联网产品诞生以来,feed流的广告形式大概也就是这两种了:

最后在给大家分享个压箱底的小技巧,也是之前看到知乎的广告突然间被启发到的:
当然,以上的例子是尽可能的通过屏效来平衡美学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侘寂这种理念在我国互联网注重运营的土壤上不是那么的好生长,大家尽力就好~
总结一下
侘寂之美是许多当代设计师所追求的境界,但互联网貌似就是一滩死肥,无论你怎么施肥,也未必能开花结果,各种方案也会相应的受到各种挑战,说白了这种以美学驱动创新本就抽象不可具象,甚至又一些玄学夹杂其中。假如你也希望能够借势突破,不妨以美学为指导思想,以商业价值为突击点去尝试方案的可能性,或许这样说服力才有可能被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