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洞察用户需求?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北京/设计爱好者/4年前/42615浏览
设计师如何洞察用户需求?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此文全长7000余字,全文纯干货不掺水,预计花费您12分钟左右才能阅读完。

写在前面


设计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场景:


甲方爸爸开发了一款产品,委托你进行包装推广,但是甲方对于设计将要解决的需求并没有明确定义,或者只给出了行为层的建议,好比「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balabala,甚至发来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参考图,上来就要求出几版方案先看看,这些场景在服务中小、初创型企业时十分常见。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是无视甲方的奇葩要求,凭着自己的经验干?还是给钱就是“爹”,顺着甲方的偏好干?


怕是都难有好结果。

对于设计师,这是“自讨改稿”,毕竟你连将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清楚,自然无法有效的论证“设计为什么这么做”,这就相当于把方案的主导权,拱手让给了非专业的甲方。而甲方如果思维跳跃“很有想法”,你就有改不完的稿子了。

对于甲方,则可能买回一堆“无用品”,毕竟方案出街后面向的用户其实是甲方的客户,靠设计师和甲方拍脑袋本身是舍本逐末,解决不了问题,用户才是真“爹”。


so,不论是从设计正确性角度,还是双方利益角度来看,以主观为意志的设计行为都是不明智的,并且很可能落得一个“双输”的结局。


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计师上升到产品思维的高度,与甲方沟通推进,乃至于进一步的用户调研。

一个面向市场的产品,被制造出来一定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某一类用户的需求缺口,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设计是为产品赋能的角色,所以在确定设计将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产生洞见的过程中,一定是围绕「用户需求」为中心,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点,你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搞明白用户需求呢?


接下来我会从“什么是用户需求、如何做用户调研、如何萃取用户需求”这三个部分来和大家分享,如何通过洞察用户需求,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理解了这些能够帮助你提升一个段位。



一、用户需求都有哪些?

磨刀霍霍不误工,在介绍具体的方法论之前,首先你得知道用户需求都有哪些。 人的需求通常可以分为“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两大类,分别由左右脑管控。


功能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外在具体需求。

比如找工作你会关注工资、五险一金、福利待遇,买电脑会看内存、CPU、屏幕大小,点外卖会看价格、送餐速度。功能需求是用户的“左脑”需求,也是用户基本想要的东西。


情感需求,则是与之相对的,隐性的、抽象的内在心理层次需求。

比如这家火锅店的服务太周到了,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喝一杯星巴克,体验到白领小资的情调,穿上这套西装,让我感觉自己像明星模特。情感需求同样重要,它是“右脑”驱使,用户情绪上的需求。


李叫兽曾在《十四天改变计划》课程中的产品战略模块细分出了十类用户需求▽

这些同样可以归纳为“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这两大类。


A功能需求:低价、性能、便捷性、可达性、降低风险。

B情感需求:高端、定制化、新颖、过程体验、理想自我。


让我们依次看看吧。


  • A1-低价

所谓低价,是解决了“用户曾经因为价格原因无法获得的,现在可以获得了”的需求。

比如我们身边各种无节操的促销活动▽


拼夕夕动不动的砍一刀▽


拼夕夕一言不合就轰炸的红包▽


这些都是切中低价需求的设计,low不low且不说,但它们是卓有成效的。

反之如果把一个促销页做成买不起的样子,那注定是个失败的设计。

毕竟,商业设计从来不是自我陶醉的艺术创作,而是在不同情景下使消费者内心与行动上买单。


  • A2-性能

性能,解决的是“满足用户对某项功能追求”的需求

比如Intermarché 橙汁▽

为了进一步强调产品“新鲜”的特性,在包装上白底黑字印上了超大的数字时间,表示生产日期。这一设计巧思,使产品上市当天便获得5000万次社交媒体曝光,一个月内销量增长了4600%

深泽直人的仿生包装▽

通过对产品包装的色彩、造型,甚至工艺质感上的直观呈现,来表达产品“原生态”的特性,帮助商品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脱颖而出,大大增加产品售出的机会。


  • A3-便捷性

便捷性,解决的是“降低非货币成本”的需求。

比如亚马逊▽

amazon作为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所主张的就是“降低你线下购物的时间成本”,包括亚马逊的标志传递的也是“从A到Z,应有尽有”的概念。

再到联邦快递▽

不论是标志中隐含的箭头,还是对外的品牌创意广告,都是在强调“24小时使命必达”的强大的货运能力。解决的同样是用户的“便捷性”需求。


  • A4-可达性

可达性,是解决“获得过去难以获得的某些东西”的需求。

比如数码相机▽

在胶卷相机时代,拍完了照片得洗出来后才能看到拍的好不好,而数码相机的设计,让你可以实时看到拍摄后的样子,达到了以前达不到的功能,解决了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美图秀秀▽

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苗条,更美丽。以前只有设计师经过专业学习才能P出好看的照片,现在普通人也可以轻易的对自己的人像实现美化。同理,都是“可达性”的需求切入。


  • A5-降低风险

降低风险,是解决“降低本次消费带来风险”的需求。

比如神州专车▽

用滴滴、Uber打车,你可能会遇到黑车黑司机,之前也闹出过这样的新闻,神州专车则捡大品牌的漏,通过自营车辆专门解决打车过程隐患的风险,解决的就是“降低风险”的问题,在对外推广中也都是在强调专业和安全。



以上是功能性需求,那么情感需求呢?


  • B1-高端

所谓高端,切中的是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尊重需求“身份认同”

比如小罐茶▽

我给朋友送礼希望摆上一盒茶叶,朋友就知道这茶很贵,不需要解释也能体现我对朋友的重视,自然就需要稳定价格和品质的品牌。小罐茶则抓住了茶类的这一空白地带,顺利打入市场,设计的调性同样都是围绕这一策略服务。



  • B2-定制化

定制化,解决的是“满足用户特定功能与体验”的需求。

比如柠檬盒子▽

根据消费者的健康情况,量身定制满足消费者每日所需的维生素,从对外的广告到带有姓名的产品包装,都是在强调“定制性维生素”的品牌定位,这种差异化打法,让柠檬盒子从保健品中脱颖而出。




  • B3-新颖

新颖,是解决“消费者对过去陈旧市场不满,追逐潮流”的情感需求。

比如味全每日的拼字饮料▽

通过包装的货架创意呈现,与消费者形成互动,最终形成社交媒体自传播,上市后每个月的销售额都有同比40%的成长。

Milgrad牛奶▽

最近也是在社交平台上形成现象级刷屏,为品牌省下不少广告费。

二厂汽水▽

去年夏天的老牌新造,成功逆袭成为网红品牌,年销近三个亿。这些都是从情感性需求“新颖”的角度切入。


  • B4-过程体验

过程体验,是解决了“ 消除用户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的需求。

比如海底捞▽

餐厅高峰期经常人满为患,排队体验差。海底捞则会在你排队等待的时候,提供免费美甲、护手、零食...等等各种周到服务,赢得了口碑传播。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海底捞的标志也是用了一个打招呼的气泡Hi,来强调服务为先的品牌定位,解决的是情感需求中的“过程体验”



  • B5-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解决的是“帮助用户成为更理想的自己”的需求。

比如Odorono止汗剂▽

1912年智威汤逊著名广告人詹姆斯·杨,在帮助客户推广面向女性群体的止汗剂时,砍掉了原来“出汗是一种疾病”的推广方案,推出了一条新的至今人被人津津乐道的策略:“出汗将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让你不再受男性欢迎”,这一策略在美国形成现象级轰动,遭到女性愤怒的同时,也成功帮助Odorono打开了女性市场,是“理想自我”的典型应用。


同类的案例还有keep的“自律给我自由”、有书“你有多久没读过书了?”一张海报7天裂变增长了10多万粉丝等等。


受于篇幅,以上十点讲的比较概括,这些案例很多都非常经典,感兴趣大家可以自己百度搜索。

通过这些案例你会发现,设计其实有很多种“玩法”

讲这十点的意义,一是启发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思考多个角度可能性,先把思路做多,而不是只局限在通过设计强调产品的某一功能特点,接着着眼于形式,那样很可能我们一开始的切入点就没找对。

另一方面,让大家对这两类需求有更具体的认识,你会发现这些“玩法”都是基于用户需求而存在,不是直觉或玄学,更不是毫无章法的创意。设计是基于严谨思考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的问题无非归纳为:用户的理性的“功能需求”与感性的“情感需求”这两类。



那么应该如何发现用户到底有怎样的需求呢?支撑依据是什么? 

固然不是靠甲方拍脑袋,更不是靠设计师拍脑袋,而是靠“用户调研”



二、如何做用户调研?

想想看你都接触过哪些调研方式?

常见的调研方式包括问卷法、后台数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等。这些调研方式前两者属于“定量型”,后两者属于“定性型”,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与优缺点。


1.定量型

定量型调研侧重于“广度”,是通过大数据,量化用户的行为偏好。包括:


●后台数据法

通过产品APP或者平台的后台,来提取用户操作数据,获取用户的选择偏好。

举个例子,比如你将要设计某个电商详情页,那么你就可以提取该电商平台的后台数据,通过品类下关键词的搜索词频,来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作为设计方向的指导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南孚充电宝详情页的设计过程。

这种调研方式的优点,是能快速获取到用户真实的显性需求,缺点是受限于互联网产品或科技类产品。所以对于小众产品,一般会采用第二种定量调研方式。


●问卷法

对覆盖用户以问卷的形式采访,也是最常见的调研方式。

问卷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扩散。比如你可以通过目前的主流问卷平台:问卷星、金数据、腾讯问卷等渠道来取样,获取到大量的基础反馈数据,缺点是获取到的信息深度十分有限,基本只能获得自己预设范围内的反馈,毕竟,大部分用户根本不关心你问卷的填空题。


整体而言,定量性调研只能获取到用户行为层面的显性数据,对于用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为是没有答案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还需要定性型调研来配合。


2.定性型

定性型调研侧重于“深度”,是聚焦少量人群,洞察行为背后真实想法的方式。包括:


●访谈法

针对某一类问题,与少量不同的目标用户约谈,通过沟通,挖掘他们行为背后更深层的情感需求。

举个例子,比如肯德基曾经推出了一款特价咖啡,为了从主要竞争对手星巴克手中抢夺顾客,当时访谈了很多用户,调查他们选择或不选择星巴克的原因。这一过程发现购买星巴克的大多数人是为了星巴克提供的附加价值,如第三空间、品牌体验等,包括发现很多人喜欢拿着星巴克的杯子自拍;而不买星巴克的原因是认为咖啡本身太贵,原料不具有性价比。

最后肯德基推出了“咖啡为了觉醒,不是为了凹造型”的广告来攻击星巴克。暗示星巴克的购买者是追求面子、摆造型的肤浅的人,而肯德基咖啡的使用者却是“聪明的消费者”。这种通过对用户行为背后价值观的挖掘,帮助肯德基更好的拉进了产品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争取到更多的潜在顾客。这也是定性调研的意义所在。


那么具体来说,访谈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点呢?

1)以人为本

将关注焦点始终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对问题清单上固定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记录。


2)不断追问

问原因、问细节、问感受。你为什么觉得它好?你觉得它好在哪里?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这些追问能帮助我们挖掘到用户行为背后,更深层的想法与价值观是怎样的,这也是定量调研无法触及到的部分。


3)留意情感表达

关注对方背后的情感是怎样的?比如随着第二步,留意对方有没有感觉上的形容词并顺着追问。“你说到上次的购买体验很糟糕,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吗?”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捕捉到那些没有被用户说出来的隐藏情感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用户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或者不愿意说。所以在用户访谈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对方说出来的需求,还需要去观察用户没有说出来的需求,这里就涉及到第二种方法:“观察法”


●观察法

什么是观察?观察不等于“看”,而是调用你的眼睛、耳朵,以及所有感官去感知,并用心去揣摩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


举个例子,脑白金创始人史玉柱当年在做产品调研的过程中,经常会找小区楼下和老头老太太聊天,询问他们:如果有一个便宜但很好的保健品你会购买吗?不会,如果更便宜呢?还是不会。

史玉柱通过对不同老人的接触与观察发现,老人对自己是很抠门的,他们更愿意把钱留下来给自己的儿孙。但是,如果是别人送给自己的,尤其是自己的儿孙买给自己的,他们则很乐意接受。一方面能感受到儿孙的孝心,另一方面可以和其它老人炫耀。后来脑白金团队花了大量时间钻研如何把送礼这件事说的好,才诞生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语。诸如此类的伟大洞见,很多都来自于“观察”中诞生。


那么应该如何来观察呢?其实可以有很多角度:


1)观察自己

自己作为用户试用一遍产品,就相当于“换位思考”一遍,记录自己整个过程的使用感受,优点是能获得直观的反馈。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你的体验不一定和其它用户是一致的,毕竟每个人的认知和偏好是不同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只能作为参考和验证方向。


2)观察用户真正在乎的事

用户有时候会“说谎”。就像史玉柱问老人是否买保健品他们回答“买不起”,但显然不是真买不起只是抠门不愿意买。再比如你问人为什么会买几万块的奢侈品,他的回答大概率是像精致的做工致敬,而不会说是为了身份认同。亦或者,用户可能会给出受限于自身认知的答案,好比如果在过去时代,你问用户理想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它可能说想要一匹更快的马。面对这些情况,你就需要抽丝剥茧,揣摩用户行为背后的用意,而不是执着于具体回答。


3)观察极端用户

极端用户是指消费群体的“天平两端”。比如很多游戏公司,都会着重调研初次接触游戏的新手玩家,和职业玩家的反馈,这两波人群就是极端用户,因为他们可能会放大被普通用户被忽视的需求。同理,如果你要推广某产品,去研究初次消费以及最频繁消费的那两波人群,观察他们的需求上怎样的。这并不是指用少数人的需求代替多数人,而是从极端用户身上寻找启发,用来向大多数普通用户验证,他们可能会给你带来宝贵的回馈。如Odorono止汗剂广告的成功,就是从对极端用户的观察中产生洞见。


4)观察用户的变通行为

很多时候,用户并不会注意到某个产品或设计中体验不好的地方,他们往往只会认为“它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你能想象旅行箱的轮子,是在旅行箱发明之后的200年后才加上的吗?在这之前他们都使用推车来运输行李箱。所以,你可以观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有采用变通方式,有没有“两波三折”的过程,或者是否有“蹩脚”的行为,来判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捕捉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上是关于定量型与定性型的调研方式和技巧分享。

而当我们通过这些调研方法,拿到一堆庞杂的数据,又该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些数据产生洞见,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设计呢?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技巧萃取用户需求,转化成具体的解决对象,帮助我们产生创新想法。



三、如何萃取需求?

关于萃取需求,主要给大家介绍两个实用的方法工具。


1.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工具,它是建立在用户调研的结果之上,通过找到优先级比较高的需求,虚构出“典型人物”,来代表和还原一群人的行为特征。

目的一是“总结”,将用户调研的结论,用更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帮助团队更好的了解用户,促进共同决策。

二是“移情”,建立与用户的同理心。帮助我们从用户视角出发,更好的领会对方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


这就像打仗前,在地图上勾画敌人的行军路线,帮助我们催生策略与洞见。



怎么做用户画像?

第一步,找出工作目的与用户需求的交集。

比如你将要设计一则广告,目的是说服用户购买某产品,那么你就要找出用户购买这个产品的动机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动机?这些就是你工作目的与用户需求的交集。

第二步,提炼出用户需求的共性,将调研数据合并同类项,提炼出那些覆盖面广,权重最高的几个共同点需求。

第三步,将画像具象化。

用更直观生动的方式演绎用户需求和用户特征。


一般来说,一个用户画像包括:

1)用户的基本信息:肖像、名字、性别、年龄、工作等等。 

2)用户与调研主题相关的特征描述:比如性格、兴趣、习惯等等。 

3)用户的动机与痛点描述:他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这些?阻拦他达到目标的障碍是什么?

前两个是显性数据,通过定量型调研就能拿到,最后一个是定量性与定性型调研综合的结果,也是画像的核心。


举个小栗子,南孚充电宝的电商详情页设计,经过前期后台数据调研,和用户访谈。

得知用户购买充电宝的动机有:

1)外出旅行需要  2)出门逛街需要  3)商务出差需要。

用户对充电宝的特征和偏好有:

1)希望容量大,够用。2)希望体积迷你,方便携带。3)希望是大品牌,更安全有保障。

那么我们就可以勾勒出一张用户画像,如下所示▽



这样一张画像就完成了。当然一张画像只能代表一部分群体,不能代表全部类型的用户,所以按照调研需求,可以分别勾勒出多张不同的用户画像。具体数量取决于想要覆盖的人群。比如还可以有:王小丽38岁,公司高管,经常旅游······周小芳22岁,大学生,喜欢逛街·····


在确定了用户画像之后,再给大家介绍第二种启发创作思路的工具:“用户触点地图”



2.用户触点地图

所谓用户触点地图,也叫服务蓝图,或者用户旅程地图,也就是研究用户是怎样与我们的产品&服务发生接触的,一共有哪些接触点,每一次会接触有怎样的体验?将这一连串接触点像地图一样呈现出来,从而帮助我们汰劣留良。


海底捞在这方面做的就特别好,它将用户从进店到离店的整个体验过程,细分出了N多个接触点,从进店、带位、点餐、用餐、结账、甚至上洗手间,都面面俱到的顾及客人需求,你排队不耐,给你擦鞋、美甲,你用餐时担心头发沾上味道,给你发圈,你孩子哭,给你带娃······


而用户触点地图在其中的意义,则是一个有效的整体体验规划工具。通过触点地图的绘制,你可以知道用户在各个环节下,在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感受,帮助我们提炼出待改善或是创新的机会点,完善整体体验。



怎么绘制用户触点地图?

很多专业书籍和文章会讲的很复杂,但其实关键就两步:

1)横坐标画出用户使用产品从“始”到“终”的过程,

2)纵坐标画出三种感受,分为满意、一般、糟糕。并在坐标内填充各个关节的体验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求职者的简历作品集,但是在这一个过程体验有时候并不好,比如文件太大,有的文件打不开,有的干脆发过来源文件或者网址······如果把这个体验过程从始(收到email)到终(保存联系)画出来,可能是这样的。


如果在这之前就针对这一过程,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绘制了用户触点地图,那么你就能很大程度避免这些误区。这也是绘制用户触点地图的主要意义。


最后再啰嗦一句,用户触点地图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整体认识,避免踩雷,还能帮助我们找到关键节点,更合理的分配资源。这里涉及到一个诺奖级别的配套知识点“峰终定律”


所谓峰终定律,指的是人们在经历了一次事件后,只会记住两个因素,一个是事件的高潮,即为“峰”,还有一个是事件的结束,即为“终”。这一定律在服务体验中经常被用到。


比如在宜家的购物流程中有很多负体验,迷宫般的路线、有时还得自己搬运产品。但是看到精致优雅的产品,以及结束后的1元冰淇淋,会让我们觉得整体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愿意下次再来。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和结尾带给我们的体验是正峰值。


这给到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任何商业以及设计行为,能调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可以通过在关键节点与结尾,制造正峰值,达到资源的更大化利用。


比如在很多日本的设计上都有这样的小巧思。


蘑古力零食▽

吃完以后,盒子最里面写着“无论何时,都请再来享受一刻小憩”。



拉面馆餐具▽

喝完最后的拉面汤才看得到碗底写着“谢谢”。顾客对店主肯定的同时,也获得了店主的感谢。



这些都是对用户终值体验的提升,用户甚至可能会因为这些小彩蛋而留意,成为回头客。

这些何不是精妙的设计呢?


设计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我们要懂得利用社会上已被证实的方法论,避免行为的盲目性。这比单纯的从速成派大师那里学一些水面上的术,重要太多了。




总结一下本文讲述的内容。

设计不是玄学也不是直觉,它是有逻辑的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而调研则是洞察用户需求与创新之源。

关于「如何洞察用户需求」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分析了用户的需求有两类,一类是“功能需求”,它是表面的、理性的,另一类是“情感需求”,它是深层的、感性的。功能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低价、性能、便捷性、可达性、降低风险;情感需求包括但不限于高端、定制化、新颖、过程体验、理想自我,这些都能启发我们思考不同方向的可能性。


其次,介绍了两类基础的调研方法,分别是“定量型”“定性型”。定量调研侧重于广度,如后台数据法、问卷法,能帮助我们获得大量显性数据;定性调研侧重于深度,如访谈法、观察法,能帮助我们捕捉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些也都是洞察用户需求的基本功。


最后,我们介绍了两种萃取用户需求的工具,分别是“用户画像”“用户触点地图”。用户画像是提炼用户关键需求,虚构出具体人物来代表一类人群,是一种可视化的用户需求总结方法,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切换视角,与用户同理共情,催生创新想法。 用户触点地图是细分出用户接触产品的各个环节,帮助我们汰劣留良,发现机会点,以及更合理的分配资源。



这篇文章码了几个通宵,如果对你有帮助,点个赞呗。

你们的点赞,才是我更新更多干货的动力吖。


不想错过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我写字的地方:

公众号:@两个太阳的设计笔记


感谢阅读。

1745
阅读原文
|
Report
|
1865
Share
相关推荐
设计师如何有效的学习?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打破认知限制四步曲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UI-理论
UI-理论
UI-理论
UI-理论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提升效率的道与术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价值导向设计思维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2016丨作品集
Recommanded by editor
2016丨武建LOGO设计
Recommanded by editor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UI-理论
UI-理论
UI-理论
UI-理论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设计思维文章
设计思维文章
设计思维文章
设计思维文章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2020年优秀文章合集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2020站酷文章周榜冠军
2020站酷文章周榜冠军
2020站酷文章周榜冠军
2020站酷文章周榜冠军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教程
4722
大家都在看
Log in